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含解析(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含解析(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
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
④虚则敧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
【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
(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
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
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
“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善者:优点。
③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
“观”是一词多
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
④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
“虚”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
(3)本题翻译赋分点:①行,走。
师,老师。
②恶,怎么。
覆,颠覆。
(4)①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
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人学习,随时学态度,。
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要谦虚,虚心学态度。
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
②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
启示: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⑴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⑵① 以……为乐;② 优点;③ 参观;④ 空
⑶ 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⑷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
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
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
”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
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指洛阳。
③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
B. 是欺之也/则是无信
C. 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D. 不尔/尊君在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
B是:这是。
C言:话/认为。
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
”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
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
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
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
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对选项要逐项理解比较,仔细分析辨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句的意思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对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要准确地概括。
3.阅读下列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弛担持刀弛:________
②目似瞑瞑:________
③屠暴起暴:________
④狼亦黠矣黠: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文章实际上讽刺的是什么?
【答案】(1)解除,卸下
;闭上眼睛
;突然
;狡猾
(2)①(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②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不是,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弛:动词,解除,卸下;瞑:动词,闭上眼睛;暴:形容词,突然;黠:形容词,狡猾。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①关键词:顾、积薪、苫蔽。
句意:(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②关键词:自、股、亦、毙。
句意: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
根据“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故答案为:(1)①解除,卸下;②闭上眼睛;③突然;④狡猾
(2)①(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②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不是,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弛:动词;瞑:动词,闭上眼睛。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积薪:把柴草堆积在一起。
薪:柴草。
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苫:盖上。
蔽:遮蔽。
②股:古今异义词,大腿。
亦毙之: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
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
讽刺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多么奸诈,终归要失败。
告诫人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与妥协,必须敢于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
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
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
夏侯玄既被桎梏①,时钟毓为廷尉,钟会②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③之。
玄曰:“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④。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注】①桎梏(zhìgù):脚镣和手铐;拘捕。
②钟会:钟毓的弟弟。
③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④闻命:听从命令。
(1)对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尊君在不?(“尊君”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
B. 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
C. 待君久不至,已去。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
D.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东市:东边的市场。
)
(2)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
②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
________
(3)用“/”划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
(限段两处)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
(5)甲、乙两文均出自《方正》篇。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两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和夏侯玄的“方正”?
【答案】(1)D
(2)家君;余(吾)
(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
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
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
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古代十分重视对名号称谓十分讲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
D项意思是: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东市:刑场。
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东市。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两句省略成分是:(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
(余)虽复刑馀之人,(余)未敢闻命。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
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根据译文: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断句为: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惭、引、因便、狎”等字要准确解释。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陈元方:懂得“信”的重要;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
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故答案为:(1)D(2)家君;余(吾);(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
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
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点评】(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
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在根据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辨析各个选项的正误。
“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从此东市代指刑场,D项错误。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两句都是省略主语的成分,意思分别为:(家君)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家君)现在已经离开了;(余)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余)不会听你摆布的。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
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引:拉;相知:相交好;因便狎之: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时应注意,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附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
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夏侯玄被逮捕,当时钟毓为廷尉,钟会以前和夏侯玄不和,就羞辱他。
夏侯玄说:“我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不会听你摆布的。
”虽然遭受拷打,夏侯玄也不说一句话,到东市刑场执行的时候,脸色没有丝毫变化。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酒③。
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②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③卮(zhī)酒:一杯酒。
④相谓:互相商议。
⑤且:将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数人饮之不足________ ②乃左手持卮________
③遂饮其酒________ ④终亡其酒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够
;拿,端
;于是,就
;丢失,失去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足:形容词,够;持:动词,拿,端;遂:连词,于是,就;亡:动词,丢失,失去。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关键词:固、子、安。
句意: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本题考查归纳寓意和道理。
这个故事演变成成语画蛇添足,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
也比
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1)①够;②拿,端;③于是,就;④丢失,失去;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难点词:足、遂。
亡:动词,古今异义词,丢失,失去。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 之”:代词,代指“蛇”;固:本来;子:你;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为之足:给他画上脚。
(3)本题考查归纳寓意和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并要注意结论性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成语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6.(2011•赤峰)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
②学而不厌 ________
③不愤不启 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C. 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
D. 有朋自远方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