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全套施工图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目概况
1.1概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常州市武进区提出了建设智慧武进、低碳武进、幸福武进的宏伟目标。
同时,武进区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家“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称号,成为全国唯一的综合绿色建筑产业基地,是培育绿色建筑的上、中及下游产业的空间集聚地。
示范区位于武进中心城区西南部,美丽的西太湖(滆湖)东岸线,总面积约15.6平方公里。
区内交通便捷(常合高速、常泰高速、外环高架和规划中的城际铁路均可直达本区域),水网纵横,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本底。
其中启动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330公顷以产业、研发、行政功能为主,南部160公顷主要为产业备用地。
东龙路(虹西路-延政西大道)位于武进区东部,本次施工图设计范围北起虹西路(K0+874.055),南至延政西大道(K2+435.363),全长1561.308m。
项目位置如下图所示:
1.2设计依据
1、《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2、《常州市南部新城(武进城区)次区域规划(2011-2030)》
3、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4、本项目地形图及测量资料
5、《东龙路延伸段(长虹中路-延政西大道)-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2014-5-19)》
6、建设部建质[2004]16号文颁发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1.3工程设计范围与内容
东龙路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40km/h。
本次设计范围北起虹西路,设计起点桩号为K0+874.055,南至延政西大道,终点桩号为K2+435.363,全长1561.308m。
道路标准段红线宽30m,交叉口渠化宽度33m、36m。
本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道路、桥涵、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联合通讯、结构工程。
东龙路施工图共分为六册,本册为第一册:道路,版本号:A版,具体图纸分册情况如下:
★第一册道路工程第四册给水、燃气工程
第二册桥梁工程第五册电力、联合通讯工程
第三册雨污水工程第六册管线综合工程
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二、沿线地理自然概况
2.1自然地理与环境
2.1.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地形起伏较小,南高北低,沿线自然地面黄海高程一般在3.09~4.23m之间(除干枯河塘及大寨河河道),最大高差为1.14m。
地貌单元上属长江三角洲冲、沉积地貌单元。
本次最大勘察深度25.0m范围内的土层均为第四纪全新世(Q4)及晚更新世(Q3)冲沉积层。
2.1.2场地水文气象条件
1.常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冲、沉积平原,地形平坦,河网稠密,沟塘众多,地下水埋藏较浅。
2.常州在气候上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东南偏东风为全年主导风向,雨水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4度,年平均降雨量达1071.5mm,雨季平均127.5天。
每年6月份~9月份为高温多雨时期,降雨量占全年的40%。
冬季降雨量占全年的11%,是降雨量最少的季节。
冬季因气温低,土壤冻结现象时有发生,冻结最大深度为12.0cm。
3. 贯穿本路段的明河塘与周边地表水系沟通,水资源丰富,属于长江下游太湖水网区。
上层滞水水位常年内绝大部分时间高于河水位。
地表水系与本区的上层滞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大气降水、上层滞水是对地表水的主要补充。
4.拟建路基范围内存在地表水明河塘河水,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从大的区域上可划分为上层滞水与浅层承压水。
2.2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的划分和评述
2.2.1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的划分
勘察深度范围内,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按岩土体成因类型、时代、埋藏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异同性,把岩土体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层。
2.2.2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的评述
根据钻探资料,构成沿线路基土的主要为第四纪全新世(Q4)的素填土、中液限粘质土和晚更新世(Q3)的中液限粘质土、细砂土及中液限粉质土。
据各土层的土性特征,自上而下共划分为6个单元层,其中①单元层分为2个亚层,分别描述如下:
①1素填土:松散,厚度较薄,主要由杂色的建筑垃圾及中液限粘质土组成,该层层厚
0.30~0.50m,层底标高3.47~4.63m,属于中偏高压缩性土。
天然含水量W平均为30.7%。
该层物理力学性质差,需挖除。
①2中液限粘质土(粉质粘土): 灰~灰黑色,软~可塑,切面稍有光泽,韧性、干强度中等,该层层厚0.40~1.60m,平均层厚0.83m,层底标高 1.87~3.87m,α1~2=0.425MPa-1,属于中偏高压缩性土。
天然含水量W平均为31.3%;天然孔隙比e0平均值为0.862;液限WL平均值为34.9%;塑限WP平均值为21.7%;塑性指数Ip平均值为13.2;液性指数IL平均值为0.73。
以上土层地质年代为第四纪全新世(Q4)。
②中液限粘质土(粘土): 灰黄色,可塑,切面有光泽,可见少量黑褐色的铁、锰质染斑,韧性、干强度高,沿线路基区内均有分布(除明河塘位置)。
层厚 3.50~4.70m,平均4.06m,层底标高-1.63~-0.07m。
压缩系数α1-2=0.211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
天然含水量W平均为28.0%;天然孔隙比e0平均值为0.767;液限WL平均值为38.7%;塑限WP 平均值为21.6%;塑性指数Ip平均值为17.2;液性指数IL平均值为0.38。
③中液限粘质土(粉质粘土夹粉土): 灰色,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夹粉土薄层,粉土稍密,呈水平层理,沿线路基区内均有分布。
层厚4.10~8.50m,平均层厚6.22m,层底标高-9.33~-4.75m。
α1-2=0.254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
天然含水量W平均为31.0%;天然孔隙比e0平均值为0.834;液限WL平均值为34.7%;塑限WP平均值为22.0%;塑性指数Ip平均值为12.7;液性指数IL平均值为0.71。
④细砂土(粉砂):青灰色,中密,饱和,级配一般,主要组成物为长石及云母碎片,沿线路基区内均有分布。
层厚5.40~8.40m,平均层厚6.67m,层底标高-15.57~-12.59m。
α1-2=0.165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
天然含水量W平均为33.2%;天然孔隙比e0平均值为0.908。
⑤中液限粘质土(粉质粘土): 灰色,可塑,切面稍有光泽,韧性、干强度中等,沿线路基区内均有分布。
层厚 4.60~6.10m,平均 5.45m,层底标高-20.43~-18.09m。
α1-2=0.288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
⑥中液限粉质土(粉土):灰黄~灰色,中密,很湿,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韧性低,主要组成物为云母碎屑及长石。
本层未揭穿,揭露最大层厚2.60m,α1-2=0.200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
以上土层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
2.3岩土工程技术参数
各土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压缩模量Es详见下表。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 表2.1
层号
土名
CJJ37-90
对应土名
(JTG D63-2007)
含水量
天然
孔隙比
液
限
塑
限
塑性
指数
液性
指数
地基承
载力
基本容
许值
压缩
模量
W
(%)
e0
(-)
WL
(%)
WP
(%)
Ip
(-)
IL
(-)
[0a
f
]
(kPa)
Es
(MPa)
①1 素填土素填土30.7 0.962
①2 中液限粘
质土
粉质粘土31.3 0.862 34.9 21.7 13.2 0.73 100 4.0
②中液限粘
质土
粘土28.0 0.767 38.7 21.6 17.2 0.38 200 8.0
③中液限粘
质土
粉质粘土夹粉土31.0 0.834 34.7 22.0 12.7 0.71 170 7.0
④细砂土粉砂33.2 0.908 210 11
⑤中液限粘
质土
粉质粘土30.9 0.824 35.3 21.8 13.6 0.67 160 7.0
⑥中液限粉
质土
粉土31.0 0.876 31.0 22.1 8.9 1.00 160 9.0
三、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
3.1技术标准
道路技术指标一览表表3.1
指标名称单位技术指标采用指标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路
设计年限年
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为15年
路面结构设计基准期为15年
机动车道数/ 双向两车道
设计速度km/h 40
道路红线宽度m 33
圆曲线
半径
设超高最小半径(一般值)m 150
1000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m 300
平曲线最小长度m 110
圆曲线最小长度m 35
竖曲线
半径
凸型
极限值m 400 /
一般值m 600 2100
凹型
极限值m 450 /
一般值m 700 2500
最大纵坡% 6 1.30
最小纵坡% 0.3 0.30
最小坡长m 110 110
最大坡长m / 170
每条机动车道宽度m ≥3.5 3.5
净空高度m
机动车道4.5
非机动车道2.5
人行道2.5
非机动车道宽度m ≥2.5m 3.25
人行道最小宽度m ≥2m 4.5
道路荷载BZZ-100 BZZ-100
高程系统1956黄海高程
平面坐标系统常州市地方坐标系统
常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3.2设计采用的规范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程》(CJJ 169-2012)
5、《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CJJ 194-2013)
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 JTG D30-2004 )
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9、《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 JTG F10-2006 )
1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J D50-2006 )
1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
1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 2000)
1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
1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16、《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T/T90-2012)
17、《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T/T135-2009)
18、《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 25993-2010)
以上规范和标准应以实施的最新版本为准
3.3工程设计概要
3.3.1道路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设计遵循规划线位。
道路线形控制点参数如下表:
控制点坐标表表3.2
IP1 JD2 IP2
桩号K0+874.055 K1+875.450 K2+435.363 X=(m)3512088.406 3511107.896 3510555.451
Y=(m)492755.273 492551.826 Y=492460.849
交叉口虹西路交叉口横溪路交叉口延政西大道交叉口
转角/ 左偏2°10'09.3" /
R=(m)/ 1000 /
L=(m)/ 37.861 /
T1=(m)/ 18.933 /
T2=(m)/ 18.933 /
E= / 0.179 / 本项目沿线有5个道路平面交叉口,其中主干路1条,次干路1条。
其中虹西路、延政西大道为现状道路,杉木路、高家路、横溪路为规划道路。
具体相交道路如下:
相交道路一览表表3.3
序
号
平交名称中心桩号
被交道
路等级
被交道路
交叉口宽
度
交叉类型
1 虹西路平交K0+874.055 城市次干路68m 十字形平交
2 杉木路平交K1+314.045 城市支路27m 十字形平交
3 高家路平交K1+593.728 城市次干路29m 十字形平交
4 横溪路平交K1+891.593 城市支路30m 十字形平交
5 延政西大道平交K2+435.363 城市主干路53m 十字形平交3.3.2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根据道路等级、性质和设计速度,在适应地形及周围环境的原则下,对纵坡的大小和坡长、前后纵坡的协调情况,竖曲线半径与平面线形相组合等进行综合研究,设计成纵坡缓和、平顺、圆滑、视觉延续,并与地形相协调。
通过对沿线及所属区域的详细踏勘及城市总体规划、道路规划、既有路等相关设施的资料收集,在本项目的纵断面设计中,主要设计控制因素有:
1、与相交道路路口的竖向协调关系。
2、与周围地形协调,尽量减少道路填挖方量。
3、填方路基高度应满足路基最小高度要求。
4、满足管线覆土及埋设要求,尽量减少管线开挖施工对路基影响。
5、纵断面线形与平面线形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的需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两种线形的均衡。
6、满足河道功能需求,桥梁桥下净空。
本项目全线设置11个变坡点,最小纵坡0.3%,最大纵坡1.30%,最小坡长110m,最低设计标高4.2m。
3.3.3横断面设计
道路标准横断面形式采用双向四车道两块板型式,道路红线宽度为30m。
道路一般横断面布置为(K1+00~K1+196、K1+434~K1+486、K1+702~K1+756、K2+206~K2+435.363):4.5m(人行道)+21m(混行车道+4.5m(人行道)=30m;
交叉口渠化断面一(K0+874.055~K1+007、K1+196~K1+239、K1+335~K1+434、K1+758~K1+868、K1+916~K2+026):4.5m(人行道)+27(混行车道)+4.5m(人行道)=36m;
交叉口渠化断面二(K1+486~K1+566、K1+622~K1+702):4.5m(人行道)+24(混行车道)+4.5m(人行道)=33m;
其余为交叉口段和渐变段。
道路路面采用抛物线型路拱,混行车道横坡为外倾2%,人行道横坡为内倾1.5%。
四、路基工程
4.1设计原则及依据
路基设计严格遵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的有关规定办理,在设计前对沿线工程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较深入的调查,在充分收集现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路基填料、路基压实度设计要求。
4.2路基填料
路堤填料,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树根和含有腐朽物的土。
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以及含水量超过规定的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
路基土应分层填筑,每层厚度不大于20cm,路基填方材料,应有一定的强度。
路基填方材料,应经野外取土试验,符合下表的规定时方可使用。
路基填方材料最小强度和最大料径表表4.1
路床顶以下深度填料最小强度(CBR) (%) 填料最大粒径(cm) 填方
0~30cm 8.0 10
30~80cm 5.0 10
80~150cm 4.0 15
150cm以下 3.0 15 零填或挖方0~30cm 8.0 10
30~80cm 5.0 10
4.3路基处理设计
4.3.1一般路段路基处理
本工程段为新建城市道路,路基填筑前应采取路基底清表处理。
一般路段路基坡脚线范围内清表土按30cm厚计量(挖方超过30cm的路段不计清表量)。
清表应将建筑垃圾、生
活垃圾、植物根茎等不适合做路基的土质全部清除。
清表土在条件符合绿化种植土的要求下,用作道路绿化填土使用。
填方路基处理:若清表后路基填筑高度h<1.52m,需将原地面超挖至(道路路面设计标高H-1.52m),再对原地面掺灰6%翻挖30cm,再分层填筑厚度80cm6%石灰土。
若清表后路基填筑高度h≥1.52m,对原地面掺灰6%翻挖30cm,再分层填筑6%石灰土。
挖方路基处理:需将原地面超挖至(道路路面设计标高h-1.52m),对原地面掺灰6%翻挖30cm,再分层填筑厚度80cm6%石灰土。
4.3.2河塘路段路基处理
道路沿线所经河塘,先设置围堰,将水抽干,清除淤泥至设计清淤泥底标高。
河塘边坡陡坎1:1.5坡度挖成阶梯状,每层阶梯高为134cm,宽为200cm。
根据前期会议精神,清淤后先铺筑50cm石灰土(含灰3%),其上铺筑一层钢塑土工格栅,然后分层压实回填6%石灰土至原地面。
4.4路基碾压
1、路基压实度按《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主干道标准控制,均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检验要根据不同种类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检查控制填土含水量,正确选择和使用压实机械。
压实度不低于下表所列数值。
压实度标准一览表表表 4.2
填挖类型路床顶以下深度车行道最低压实度(重型)人行道最低压实度(重型)
填方
0~80cm 95% 92% 80cm~150cm 93% 91% >150cm 92% 90%
零填或挖方
0~30cm 95% 92% 30~80cm 93% ----
4.5路基容许工后变形
路基容许工后变形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路基容许工后变形表 4.4
道路等级桥台与路堤相邻处涵洞、通道处一般路段
快速路、主干路≤0.1m ≤0.2m ≤0.3m
注:当路基中有其它管线及构造物时,应按管线等构造物的沉降要求进行设计,并与相邻路基良好过渡;
4.6路基边坡防护及支挡
一般填方路段,边坡为单一坡度,坡率1:1.5,边坡采用喷播植草防护。
挖方路段:若挖方高度小于5m,采用喷播植草防护,边坡为单一坡度,坡率1:1.5,
坡底设置排水土沟;若挖方高度大于5m,采用三维网生态植草护坡,边坡采用二级,一级
边坡坡率1:1.5,二级边坡坡率1:1.75,一级边坡和二级边坡之间设置2m宽碎落台,一
级边坡底设置排水土沟。
喷播植草防护施工流程:,
1)边坡处理:将路堤边坡夯实平整,确保坡面平顺。
2)喷播:进行液压喷播,即将草籽(按每平方25克左右喷播)和促使其生长的附着
剂、木纤维、肥料、生长素、保湿剂及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形成均匀混合液,通过液
压喷播机均匀喷洒与坡面上。
3)覆盖:喷播植草施工完成之后,在边坡表面覆盖无纺布,以保持坡面水分并减少降
雨对种子的冲刷,促使种子生长。
若温度太高,则无需覆盖,以免病虫害的发生。
4)挖沟排水:覆盖无纺布后在播植区域顶部挖排水沟防止大雨冲淋草地。
养护管理
5)苗期注意浇水,确保种子发芽、生长所需的水分;
6)适时揭开无纺布,保证草苗生长正常;
7)适当施肥,一般使用进口复合肥,为草坪生长提供所需养分;
8)定时针对性地喷洒农药,定期清除杂草,保证草坪健康生长;
9)成坪后的草坪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一片葱绿、无病虫害。
三维网生态植草喷播草籽施工方案:
先整平边坡,在坡顶及坡脚处分别开挖宽20cm、深30cm的沟槽,将土工网铺设于沟内,用方木桩固定并用C15素砼灌实,再从坡顶自上而下铺设土工网,其纵横向搭接长度20cm,沿纵向每间隔100cm用U型钢钉固定(搭接部位必须固定),其斜向间距为100cm,待土工网铺设完毕再喷播草籽。
4.7路基排水
本段道路为新建城市道路,道路所在区域尚未开发完成,路基施工过程中的道路排水采用路基两侧挖梯形排水土沟,不予铺砌,雨水引入道路雨水管道。
道路中分带设置碎石盲沟,详见设计图纸。
五、路面工程
5.1路面结构
本工程为城市次干路,设计标准轴载为BZZ-100,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15年。
根据交通量预测,计算确定本路段机动车道路面设计交通等级为重交通。
根据交通量估算、路面结构计算结果和构造要求,拟定路面结构如下。
1、混行车道路面结构
4cm 排水性沥青混凝土(PAC-13)
乳化沥青粘层油
8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掺抗车辙剂)
满铺玻纤格栅
0.6cm乳化沥青稀浆封层(不计厚度)
40cm 水泥稳定碎石3.5MPa(含水泥4%)
20cm 水泥稳定碎石2.0MPa(含水泥2%)
结构层总厚度为72cm。
交叉口、小区出入口,采用混车行道路面结构
2、桥梁面层结构
4cm 排水性沥青混凝土(PAC-13)
乳化沥青粘层油
6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桥面防水层
10cm砼铺装
3、人行道路面结构
6cm舒布洛克砖道板
3cm 1:2水泥砂浆
10cm C20混凝土
10cm 级配碎石
结构层总厚度为29cm。
沿人行道设置方便残疾人的盲道及无障碍坡道。
导向块材为带凸条形指示前进方向的触感材料,停步块材为带圆点形指示前进方向障碍的触感材料。
人行道砖应符合下列指标要求:抗压强度不小于Cc40,抗折强度不小于Cf4.0;防滑等级为R3,防滑指标BPN≥65。
4、控制指标
1)混行车道采用重型压实标准,沥青混凝土面层压实度≥97%;基层压实度≥98%;底基层压实度≥95%。
机动车道路面材料设计参数及施工控制弯沉值表 5.1
材料名称
设计模量
(Mpa)
15︒C劈裂
强度(Mpa)
路面
厚度
(cm)
层底拉应
力
(Mpa)
容许拉应力
(Mpa)
施工控制弯
沉(0.01mm)20︒C 15︒C
排水性沥青混
凝土(PAC-13)
900 1200 0.8 4 -0.083 0.28 18.9
粗粒式沥青砼
AC-25C
1000 1200 0.8 8 -0.088 0.28 19.9
水泥稳定碎石1500 3600 0.45 40 0.055 0.27 22.6
水泥稳定碎石1500 3600 0.45 20 0.156 0.27 103.7 土方路基30 ----147.9 2)路缘石施工和质量要求
①缘石A和树池石采用花岗岩材质,其余缘石、平石采用C30混凝土预制。
路缘石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表面平整,与路线线形一致。
②路缘石应安砌稳固,顶面平整,缝宽均匀,勾缝密实,线条直顺,曲线圆滑美观。
③槽底基础和后背填料必须夯打密实。
④路缘石铺设实测项目如下表所示:
路缘石铺设实测项目表5.2
项次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
许偏差
检查方法和频率
1 直顺度(mm) 10 20m拉线:每200m测4处
2 预制铺筑相邻两块高差(mm) ±
3 水平尺:每200m测4处相邻两块缝宽(mm) ±3 尺量:每200m测4处
3 顶面高程(mm) ±10 水准仪:每200m测4点5.2沥青面层施工技术要求
5.2.1材料要求
1、沥青
机非混行车道各面层采用A-70号道路石油沥青,其技术要求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A-70号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单位指标要求
A-70
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 0.1mm 60~80 T0604
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1.5~+1.0 T0604
软化点(R&B) ,不小于℃46 T0606
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 180 T0620
10℃延度,不小于cm 15 T0605
15℃延度,不小于cm 100 T0605
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 2.2 T0615
闪点,不小于℃260 T0611
溶解度,不小于%99.5 T0607
密度(15℃) g/cm³实测记录T0603
TFOT (或RTFOT)后残留物
质量变化,不大于%±0.8 T0610或T0609 残留针入度比(25℃) 不小于%61 T0604
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 6 T0605
注:[1]试验方法按照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规定的方
法执行。
用于仲裁试验求取PI时的5个温度的针入度关系式的相关系数不得小于0.997。
[2]老化试验以TFOT为准,也可以采用RTFOT。
2、粗集料
粗集料应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表面粗糙、近似立方体。
应使用反击式破碎机加工的碎石,严格控制细长扁平颗粒的含量。
粗集料的质量还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指标表 5.4
指标单位
要求
试验方法表面层其它层次
压碎值,不大于% 26 28 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28 30 T0317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2.60 2.50 T0304 吸水率,不大于% 2.0 3.0 T0304 坚固性,不大于% 12 T0314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
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
%
%
15
12
18
18
15
20
T0312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1 T0310 软石含量,不大于% 3 5 T0320
磨光值PSV,不小于-42 40 T0321 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 5 4 T0616、T0663
注:[1]坚固性试验可根据需要进行。
[2]对于粒径规格S3~S5规格的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可不予要求,<
0.075m含量可放宽到3%。
3、细集料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不得使用天然砂和山场下脚料。
细集料的规格和质量应符合下的规定。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5.5
指标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AC混合料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2.50 T 0328 坚固性(>0.3mm部分),不大于(%)12 T0340 砂当量,不小于(%)60 T0334 水洗法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2.5 T0333
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 T0349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 T0345 集料质量应从源头抓起,派专人进驻集料加工厂,对不合格的集料不得装车、装船,对进场粗集料每500T检验一次,细集料每200T检验一次。
4、填料
沥青混合料中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
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的从矿粉仓流出。
拌和机回收的粉料不得用于拌制沥青混合料,以保证沥青面层的质量。
矿粉的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表5.6
项目单位指标试验方法表观密度,不小于t/m³ 2.5 T0352
含水量,不大于% 1 T0103烘干法
级配范围<0.6mm
<0.15mm
<0.075mm
%
%
%
100
90~100
75~100
T0351 外观-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1 T0353
塑性指数% <4 T0354
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
5、抗车辙剂
为减缓道路沥青路面的车辙现象,沥青下面层掺加抗车辙剂(掺加抗车辙剂的AC-25C 为普通沥青混合料,非SBS改性沥青),掺加质量百分比一般为0.4-0.6%(应根据材料不同调整掺加比例),动稳定度不小于8000次/mm。
5.2.2 PAC-13透水沥青混合料面层材料及施工技术要求
5.2.2.1 沥青材料
1、材料级配
材料级配见下表。
PAC-13透水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组成表5.7
级配类型
通过以下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PAC-13 100 90~100 50~80 12~30 10~22 6~18 4~15 3~12 3~8 2~6
2、沥青
PAC-13透水沥青混合料须采用高粘度改性沥青作为结合料,高粘度改性沥青宜采用成品高粘度改性沥青,其技术要求见下表。
高粘度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表5.8
指标技术要求
针入度(25℃,100g,5s)(0.1mm)40
软化点,不小于(℃)80
15℃延度,不小于(cm)80
5℃延度,不小于(cm)30
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20000
闪点,不小于(℃)260
粘韧性(N。
m),不小于20
韧性(N。
m),不小于15
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
薄膜加热试验163℃,5h
质量变化,不大于(%)0.6 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
3、粗集料
粗集料采用玄武岩碎石。
粗集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
其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
PAC-13透水沥青混凝土粗集料质量技术指标表5.9
指标单位要求试验方法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26 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28 T0317
视密度,不小于t/m3 2.6 T0304
吸水率,不大于% 2.0 T0304
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大于- 5级T0616
坚固性,不大于% 8 T0314
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 10 T0312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1 T0310
软石含量,不大于% 3 T0320
磨光值PSV,不小于-42 T0321
4、细集料
透水面层的细集料采用机制砂。
细集料质量要求见下表:
PAC-13透水沥青混凝土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5.10
指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视密度,不小于 2.50 T0328 坚固性(>0.3mm部分),不大于(%)10 T0340 砂当量,不小于(%)60 T0334 含泥量(小于0.075mm含量),不大于(%) 1 T0333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 T0345 5、矿粉
矿粉应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
矿粉必须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
其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
PAC-13透水沥青混凝土矿粉质量技术要求表5.11
指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视密度,不小于 2.50 T0352
含水量(%),不大于 1 T0103烘干法
粒度范围
<0.6mm(%)100
T0351
<0.15mm(%)90~100
<0.075mm(%)75~100
外观无闭粒结块
亲水系数<1 T0353 塑性指数(%)<4 T0354
注:亲水系数宜小于0.8。
6、抗剥离剂
对于PAC-13混合料,采用玄武岩集料,若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要求,可在沥青中掺加耐热、耐水、长期性能好的抗剥离剂,掺量一般为沥青质量的0.4%。
应选择与沥青配伍性好的抗剥离剂,其密度应与沥青密度相当或接近;PH值宜大于 7;以常温下液态为宜,凝固点小于0℃。
应对抗剥离剂进行老化后的性能试验,应使沥青与集料粘附性等级提高到5级以上,并满足沥青混合料老化后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不小于85%,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强度比不小于80%。
7、木质素纤维
在PAC-13沥青混合料中掺加沥青混合料总量的0.3%~0.4%(质量百分比)木质素纤维稳定剂。
木质素纤维在250℃的干拌温度不变质,在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受潮,不结团。
其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
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要求表5.12
试验指标试验方法
纤维长度<6mm 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
灰分含量(18±5)%,无挥发物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
PH值7.5±1.0 水溶液用Ph计测定
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土经振敲后称重含水率≤5%(以质量计)105℃烘箱2h后冷却称重
5.2.2.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1、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标准
以既定的最佳沥青用量拌制排水沥青混合料,进行密度试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透水试验以及车辙试验,确认满足下表所示的试验目标值,即可设定为设计沥青用量。
PAC-13透水沥青混合料质量技术要求表5.13
试验项目技术试验
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50
空隙率vv(%)18~25
连通空隙率(%),不小于14
马歇尔稳定度kN,不小于 5.0
流值(mm)2~4
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小于0.3
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或浸水飞散试验(%)小于0.5
渗水系数(M1/15s)800
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3500
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85
2、PAC-13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遵照下列步骤进行:
(1)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