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人体结构与功能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人体先天之本——肾脏》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0 年月日
XXX大学教务处制
《人体先天之本》
——肾脏
摘要:五脏之一,位于腰部两侧后方,脊柱两旁,左右各一,为暗红色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
肾脏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由后续管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
〈素问·脉要经微论〉里说:“腰者,肾之府”。
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脏也俗称腰子。
肾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单位称为肾单位,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到每一个肾脏主要由约100万个具有相同结构与机能的肾单位和少量结缔组织所组成,其间有大量血管和神经纤维。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关键词:肾脏、肾单位、肾功能、肾血管。
一、肾脏
五脏之一,位于腰部两侧后方,脊柱两旁,左右各一,为暗红色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
肾表面光滑,可分为上、下两端,前、后两面,内、外侧两缘。
在人体中,正常成人都具备两枚肾脏。
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和主纳气,并与骨、髓、耳密切相关。
肾脏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由后续管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
〈素问·脉要经微论〉里说:“腰者,肾之府”。
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脏也俗称腰子。
二、肾脏的具体形态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
约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左肾较右肾稍大,肾纵轴上端向内、下端向外,因此两肾上极相距较近,下极较远,肾纵轴与脊柱所成角度为30度左右。
肾门、肾蒂、肾窦: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多为四边形,其边缘称为肾唇。
前唇和后唇有一定的弹性。
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
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这部分结构总称肾蒂。
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
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三、肾脏具体位置
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居腹膜后方。
右肾门针对第二腰椎横突,左侧针对第一腰椎横突,右肾由于肝脏关系比左肾略低1-2厘米。
正常肾脏上下移动均在1-2厘米范围以内。
肾脏是在横膈之下,体检时,除右肾下极可以在肋骨下缘扪及外,左肾则不易摸到。
四、肾脏内部的结构
分为肾实质和肾盂两部分。
在肾纵切面可以看到,肾实质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1)肾皮质:新鲜时呈红褐色,由肾小球和曲小管所构成,部分皮质伸展至髓质锥体间,成为肾柱。
(2)肾髓质:新鲜时呈淡红色,为10-20个锥体随构成。
肾锥体在切面上呈三角形。
锥体底部向肾凸面,尖端向肾门,锥体主要组织为集合管,锥体尖端称肾乳头,每一个乳头有10-20个乳头管,向肾小盏漏斗部开口。
在肾窦内有肾小盏,为漏斗形的膜状小管,围绕肾乳头。
肾椎体与肾小盏相连接。
每肾有7~8个肾小盏,相邻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
每肾有2~3个肾大盏,肾大盏汇合成扁漏斗状的肾盂。
肾孟出肾门后逐渐缩窄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五、肾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单位
称为肾单位,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到每一个肾脏主要由约100万个具有相同结构与机能的肾单位和少量结缔组织所组成,其间有大量血管和神经纤维。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内有一个毛细血管团,称为肾小球,它由肾动脉分支形成。
肾小球外有肾小囊包绕。
肾小囊分两层,两层之间有囊腔与肾小管的管腔相通,肾小管汇成集合管,若干集合管汇合成乳头管,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
六、肾血管与肾段
(1)肾动脉和肾段:肾动脉多平第l~2腰椎间盘高度起自腹主动脉,于肾静脉的后上方横行向外,经肾门入肾。
由于腹主动脉位置偏左,故右肾动脉较长,并经下腔静脉的后面右行入肾。
肾动脉起始部的外径平均为0.77cm,肾动脉的支数多为1支,2支或3~5支者少见。
肾动脉进入肾门之前,多分为前、后两干,由前、后干分出段动脉。
在肾窦内,前干走行在肾盂的前方,分出上段动脉、上前段动脉、下前段动脉和下段动脉。
后干走行在肾盂的后方,入肾后延续为后段动脉。
每条段动脉均有相应供血区域,上段动脉分布于肾上端;上前段动脉至肾前面中上部及肾后面外缘;下前段动脉至肾前面中下部及肾后面外缘;下段动脉至肾下端;后段动脉至肾后面的中间部分。
每一段动脉分布的肾实质区域,称为肾段。
肾段共有五个: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和后段。
肾各段动脉之间彼此没有吻合,若某一段动脉血流受阻时,其相应供血区的肾实质即可发生坏死。
肾段的划分,为肾限局性病变的定位及肾段或肾部分切除术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肾动脉的变异比较常见。
将不经肾门而在肾上端或下端入肾的动脉,分别称为上极动脉或不极动脉。
据统计,上、下极动脉的出现率约为28.7%,上极动脉比下极动脉多见。
上、下极动脉可直接起自肾动脉、腹主动脉或腹主动脉与肾动脉起始部的交角处。
上、下极动脉与上、下段动脉相比较,二者在肾内的供血区域一致,只是起点、行程和人肾的部位不同。
手术时对上、下极动脉应引起足够重视,否则易被损伤,不仅可致出血,而且可遭致肾上端或下端的缺血坏死。
(2)肾静脉肾内的静脉与肾内动脉不同,无节段性,但有广泛吻合,结扎单支不影响血液回流。
肾内静脉在肾窦内汇成2或3支,出肾门后则合为一干,走行于肾动脉的前方,以直角汇入下腔静脉。
肾静脉多为1支,少数有2支或3支者,且多见于右侧。
肾静脉的平均长度,左侧为6.47cm;右侧为2.75cm。
其外径两侧亦不同,左侧为1.4cm;右侧为1.1cm。
两侧肾静脉的属支不同。
有肾静脉通常无肾外属支汇入;左肾静脉收纳左肾上腺静脉,左睾丸(卵巢)静脉,其属支还与周围的静脉有吻合。
肝门静脉高压症时,利用此点行大网膜包肾术,可建立门、腔静脉间的侧支循环,从而降低肝门静脉压力。
左肾静脉约有半数以上与左侧腰升静脉相连,经腰静脉与椎内静脉丛、颅内静脉窦相通,因此左侧肾和睾丸的恶性肿瘤可经此途径向颅内转移。
七、淋巴双神经:
(1)淋巴:肾内淋巴管分浅、深两组。
浅组位于肾纤维膜深面,引流肾被膜及其附近的淋巴。
深组位于肾内血管周围,引流肾实质的淋巴。
两组淋巴管相互吻合,在肾蒂处汇合成较粗的淋巴管,汇入各群腰淋巴结。
其中有肾前部的集合淋巴管沿右肾静脉横行,或斜向内下方,注入腔静脉前淋巴结、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及主动脉前淋巴结。
右肾后
部的集合淋巴管沿右肾动脉注入腔静脉后淋巴结。
左肾前部的集合淋巴管沿左肾静脉注入主动脉前淋巴结及主动脉外侧淋巴结。
左肾后部的集合淋巴管沿左肾动脉注入该动脉起始处的主动脉外侧淋巴结。
肾癌时上述淋巴结可被累及。
(2)神经:肾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同时有内脏感觉神经。
肾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皆来源于肾丛。
一般认为分布于肾内的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可能只终止于肾盂平滑肌。
肾的感觉神经来自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分支,由于分布于肾的感觉神经纤维皆经过肾丛,所以切除或封闭肾丛可消除肾疾患引起的疼痛。
八、肾的被膜
肾的被膜有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肾筋膜、脂肪囊和纤维囊。
(1)肾筋膜,质较坚韧,分为前、后两层,两层筋膜从前、后方共同包绕肾和肾上腺。
在肾的外侧缘,两层筋膜相互融合,并与腹横筋膜相连接。
在肾的内侧,肾前筋膜越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方,与对侧的肾前筋膜相续。
肾后筋膜与腰方肌、腰大肌筋膜汇合后,向内侧附于椎体和椎间盘。
在肾的上方,两层筋膜于肾上腺的上方相融合,并与膈下筋膜相连续。
在肾的下方,肾前筋膜向下消失于腹膜下筋膜中,肾后筋膜向下至髂嵴与髂筋膜愈着。
由于肾前、后筋膜在肾下方互不融合,向下与直肠后隙相通,经此通路可在骶骨前方做腹膜后注气造影。
由肾筋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束,穿过脂肪囊与纤维囊相连,对肾有一定的固定作用。
(2)脂肪囊又称肾床,为脂肪组织层,成人的厚度可达2cm,在肾的后面和边缘脂肪组织更为发达。
脂肪囊有支持和保护肾的作用。
经腹膜外作肾手术时,在脂肪囊内易于游离肾脏。
肾囊封闭时,药液即注入此囊内。
(3)纤维囊又称纤维膜,为肾的固有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所构成,质薄而坚韧,被覆于肾表面,有保护肾的作用。
纤维膜易于从肾表面剥离,利用这一特点,可将肾固定于第12肋和腰大肌上,以治疗肾下垂。
九、输尿管
是位于腹膜后隙的细长管状器官,位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上端起自肾盂,下端终于膀胱,在成人长约25~30cm。
通常将输尿管分为三部:
(1)腹部,自肾盂与输尿管交界处至跨越髂血管处;
(2)盆部,从跨越髂血管处至膀脱壁;
(3)壁内部,斜行穿膀胜壁,终于膀联粘膜的输尿管口。
输尿管腹部长约13~14cm,紧贴腰大肌前面向下内侧斜行,在腰大肌中点的稍下方有睾丸血管斜过其前方。
十、肾上腺
为成对的内分泌器官,位于腹膜后隙内脊柱的两侧,如以椎骨为标志,则平第11胸椎高度,位于两肾的上端,属腹膜外位器官。
肾上腺的形态:左侧为半月形,右侧呈三角形,高约5cm,宽约3cm,厚0.5~1cm,重5~7g。
肾上腺与肾共同包在肾筋膜内,通过腹膜后注气造影,可显示肾上腺的轮廓,对诊断肾上腺病变有一定意义。
肾上腺的体积虽然较小,但血液供应却十分丰富,每分钟流经肾上腺的血量,相当于其本身重量的7倍。
肾上腺的动脉:有上、中、下三支。
分布于肾上腺的上、中、下三部:肾上腺上动脉起自膈下动脉;肾上腺中动脉起自腹主动脉;肾上腺下动脉起自肾动脉。
这些动脉进入肾上腺后,于肾上腺被膜内形成丰富的吻合,并分出细小分支进入皮质和髓质。
一部分在皮质和髓质内形成血窦,一部分在细胞索问吻合成网,皮质和髓质的血窦集合成中央静脉,再穿出肾上腺,即肾上腺静脉。
左肾上腺静脉通常为1支,仅有少数为2支,平均长度约2cm,外径约0.4cm。
右肾上腺静脉的支数比较恒定,通常只有1支,平均长度约1cm,外径约0.3cm。
左肾上腺静脉汇入左肾静脉;右肾上腺静脉汇入下腔静
脉,少数汇入有膈下静脉、右肾静脉或副肝有静脉,个别可汇入副肝有静脉。
由于右肾上腺静脉很短,多汇入下腔静脉的右后壁,故在有肾上腺切除术结扎肾上腺静脉时,应注意保护下腔静脉。
肾上腺的集合淋巴管多斜向内下方,注入主动脉外侧淋巴结、腔静脉外侧淋巴结及中问腰淋巴结。
肾上腺上部的一部分集会淋巴管沿肾上腺上动脉走行,注入膈下淋巴结。
十一、功能
(1)分泌尿液、排出代谢废物、毒物和药物:肾血流量约占全身血流量的1/4~1/5左右,肾小球滤液每分钟约生成120mL,一昼夜总滤液量约170~180L。
滤液经肾小管时,99%被回吸收,故正常人尿量约为1500mL/d。
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多肽类物质和少量蛋白质,在近曲小管几乎被全部回收,而肌酐、尿素、尿酸及其他代谢产物,经过选择,或部分吸收,或完全排出。
肾小管尚可分泌排出药物及毒物,如酚红、对氨马尿酸、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等;药物若与蛋白质结合,则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而排出。
(2)调节体内水和渗透压:调节人体水及渗透压平衡的部位主要在肾小管。
近曲小管为等渗性再吸收,为吸收Na+及分泌H+的重要场所。
在近曲小管中,葡萄糖及氨基酸被完全回收,碳酸氢根回收70%~80%,水及钠的回收约65%~70%。
滤液进入髓袢后进一步被浓缩,约25%氯化钠和15%水被回吸收。
远曲及集合小管不透水,但能吸收部分钠盐,因之液体维持在低渗状态。
(3)调节电解质浓度:肾小球滤液中含有多种电解质,当进入肾小管后,钠、钾、钙、镁、碳酸氢、氯及磷酸离子等大部分被回吸收,按人体的需要,由神经?内分泌及体液因素调节其吸收量。
(4)调节酸碱平衡: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包括:①排泄H+,重新合成HCO3-,主要在远端肾单位完成;②排出酸性阴离子,如SO42-、PO43-等;③重吸收滤过的HCO3-。
(5)内分泌功能:可分泌不少激素并销毁许多多肽类激素。
肾脏分泌的内分泌激素主要有血管活性激素和肾素、前列腺素、激肽类物质,参加肾内外血管舒缩的调节;又能生成1,25-二羟维生素D3及红细胞生成素。
总之,肾脏是通过排泄代谢废物,调节体液,分泌内分泌激素,以维持体内内环境稳定,使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十一、常见病状:
(1)肾病经常都没有明显症状,但若有下列十项症状,应提高警觉,从速求医。
十项症状包括:
(一)眼皮和足踝浮肿
(二)血压高
(三)腰腹疼痛
(四)血尿
(五)蛋白尿
(六)尿路感染
(七)小便颜色发赤及发痛
(八)小便不顺
(九)尿量增多减少及夜尿
(十)小便排出小沙石。
(2)肾阴、阳虚:
肾阴虚:指肾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性欲亢奋,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或崩漏,形体消瘦,咽干口燥,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可用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火旺者可用知柏地黄丸.
肾阳虚:指肾阳亏虚,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而痛,或阳痿,精冷,妇女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痛,心悸喘咳;面色晄白或黧黑,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晕目眩,精神萎靡,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
肾阳虚可服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右归丸等治疗。
(3)肾阴虚与肾阳虚的区别要点:肾阳虚多有寒的表现:如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肾阴虚多有虚热的表现: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总之,区别阳虚阴虚最关键的是区分寒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由以上综述,我们可知人体中从肾脏排出的物质种类最多,数量也极大,而且可随着机体的不同情况而改变尿量和尿中物质的排出量,肾脏在调节机体的水和渗透压平衡、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正因此,肾脏已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排泄器官,而是机体内环境调节系统甚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外,肾脏还能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即兼有一些内分泌功能,可见肾脏是维持人体生命和正常功能所必需的重要器官。
参考文献:
[1] 姚泰主编. 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姚泰主编. 人体生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 贺石林,李俊成、秦晓群主编.临床生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 范少光、汤浩、潘伟丰主编.人体生理学(二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