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防治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6
6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二)衰老
7
(一) 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 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 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 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 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 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 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 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 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 “上寿百二十,古今所 无重大突破。 8
养生与防治• 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医学 的任务就是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据此确立正 确的养生与防治原则,消灭疾病,保障人们身 体健康和长寿。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养生及防治理论,至 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养生与防治•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 心身、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 学问,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医学认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是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两 种不同手段和方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未发病 之前,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的光辉思想。但既病之后, 倡导及早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在具体方法上 又要分清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注意先后缓急,
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17
久视” (《灵枢 ·本神》) 。 18
( 一) 顺应自然•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 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 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 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社会环境一 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 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 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 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 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 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 寿。故曰: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 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
23
一、未病先防• (一)未病先防的概念• (二)未病先防的方法• 1.调养身体,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2.防止病邪的侵袭
24
(一) 未病先防的概念•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 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是 中医学预防疾病思想最突出的体现。 “是故已病 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 摄生之理” (《丹溪心法》)。未病先防旨在提 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袭。
神气的清静, 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119 。
(二) 形神共养•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 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 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 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 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 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 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 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 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
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22
第二节预防• 一、未病先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 发展。《内经》称之为“治未病”。指出: “圣人 下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 · 四 气调神大论》)。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预防疾病, 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 内容,
做到防治结合。3
养生与防治第一节 养生第二节 预防
4
• 一、天年与衰老•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养生
5
第一节养生• 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等,保养身体之谓。 换言之,养生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 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措施 而进行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流派有静 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之分。养生 内容广泛,方法众多,而以调饮食、慎起居、适 寒温、和喜怒为其基本养生观点。
15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二)形神共养• (三)保精护肾• (四)调养脾胃
16
( 一) 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 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 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 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 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 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 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
10
内外阴阳平衡协调,则可抗衰防老。 11
2.衰老的发生机理(1)阴阳失调: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人寿命的 根本。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 调平衡的统一体。人生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 界之间的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阴阳协调平衡与否,是 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阴阳失调则机体即可招致各种致 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而现衰老。因此,掌握 生命阴阳运动的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养生,使其 达到平衡协调,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 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的传统健身术和功法,都 体现了这一思想,传统功法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斥、 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 阴阳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规律。又如太极拳的虚中有 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个姿势和动作 都体现了阴阳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理论。总之,保持阴 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调节阴阳,使人体
(2) 脏腑虚衰• (2)脏腑虚衰: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 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故五脏是人体生命 的根本。五脏坚固,为长寿之根,而五脏皆虚, 是衰老之本。• 肾气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寓 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阴阳化生之源泉、 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盛,元气充足,阴平阳秘, 生化不已,则精神健旺,形体强健,而肾气虚衰, 元气不足,阴损阳耗,生化衰惫,人之衰老就会
(二) 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 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 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 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 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 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 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 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 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 “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 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 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 四气调神、积精养神、 修性怡神、 气功练神等,以保持
多病早衰而夭亡。14
(3) 精气衰竭• 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 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 与动力。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 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故曰: “善 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 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宜壮, 皆本乎精也” (《类经 ·摄生类》)。精贵充盈固 秘,而难成易亏,故保精存精为寿命之本。
同” ( 《养生论》)。 千百年来,人类的寿限并
(二) 衰老• 1 .衰老的概念:• 2.衰老的发生机理• (1)阴阳失调• (2)脏腑虚衰• (3)精气衰竭
9
1.衰老的概念:•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谓。老,年 纪大,与“少”相对。衰老,老而且衰之义,是指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 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衰老与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 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老年未必 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当益壮” 、“未老先衰”之说。
13
(2) 脏腑虚衰• 肝脏衰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 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 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 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 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 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 肺脏衰弱: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人生以气为 本, “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 (《素问病机气宜保 命集,原道》)。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为人体生 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肺气虚衰,治节不行,则
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有益于强身防病。 20
(三) 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成 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 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 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 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 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 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精液枯竭, 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 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 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 “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 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 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 (《景岳全书 ·脾胃》)。脾胃健 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 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 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 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 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 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 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调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
加速而来。12
(2) 脏腑虚衰• 脾胃虚衰: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与肾同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生长发 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以生。脾胃虚衰, 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 故曰:脾胃为养生之本。调理脾胃为“养老之大要”。• 心脏虚衰: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 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 “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 (《素问 · 灵兰 秘典论》)。心旷神悦。气血充足,体强神旺,寿延年 增。反之,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 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故历代养生学家尤其强调保 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宗,治病之本。
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6
6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二)衰老
7
(一) 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 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 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 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 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 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 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 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 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 “上寿百二十,古今所 无重大突破。 8
养生与防治• 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医学 的任务就是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据此确立正 确的养生与防治原则,消灭疾病,保障人们身 体健康和长寿。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养生及防治理论,至 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养生与防治•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 心身、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 学问,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医学认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是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两 种不同手段和方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未发病 之前,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的光辉思想。但既病之后, 倡导及早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在具体方法上 又要分清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注意先后缓急,
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17
久视” (《灵枢 ·本神》) 。 18
( 一) 顺应自然•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 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 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 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社会环境一 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 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 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 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 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 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 寿。故曰: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 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
23
一、未病先防• (一)未病先防的概念• (二)未病先防的方法• 1.调养身体,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2.防止病邪的侵袭
24
(一) 未病先防的概念•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 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是 中医学预防疾病思想最突出的体现。 “是故已病 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 摄生之理” (《丹溪心法》)。未病先防旨在提 高抗病能力,防止病邪侵袭。
神气的清静, 增强心身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119 。
(二) 形神共养• 形体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有 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产生精神活动 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 谢则神灭。形体的动静盛衰,关系着精、气、神 的衰旺存亡。中医养生学主张动以养形,以形劳 而不倦为度,用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摩 等,以运动形体,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 窍,防病健身。•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 动静适宜为度。形神共养,动静互涵,才符合生
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22
第二节预防• 一、未病先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 发展。《内经》称之为“治未病”。指出: “圣人 下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 · 四 气调神大论》)。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预防疾病, 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 内容,
做到防治结合。3
养生与防治第一节 养生第二节 预防
4
• 一、天年与衰老•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养生
5
第一节养生• 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等,保养身体之谓。 换言之,养生是指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 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措施 而进行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流派有静 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之分。养生 内容广泛,方法众多,而以调饮食、慎起居、适 寒温、和喜怒为其基本养生观点。
15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二)形神共养• (三)保精护肾• (四)调养脾胃
16
( 一) 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 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 时养生的理论依据。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 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 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四时与昼夜的阴 阳变化,人亦应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 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调配
10
内外阴阳平衡协调,则可抗衰防老。 11
2.衰老的发生机理(1)阴阳失调: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人寿命的 根本。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是一个阴阳运动协 调平衡的统一体。人生历程就是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 界之间的阴阳运动平衡的过程。阴阳协调平衡与否,是 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阴阳失调则机体即可招致各种致 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而现衰老。因此,掌握 生命阴阳运动的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养生,使其 达到平衡协调,是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是 中医养生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的传统健身术和功法,都 体现了这一思想,传统功法概括为虚实、刚柔、吸斥、 动静、开合、起落、放收、进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 阴阳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规律。又如太极拳的虚中有 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每个姿势和动作 都体现了阴阳相反相成,协调平衡理论。总之,保持阴 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调节阴阳,使人体
(2) 脏腑虚衰• (2)脏腑虚衰: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 五脏阴阳是人体阴阳之根本,故五脏是人体生命 的根本。五脏坚固,为长寿之根,而五脏皆虚, 是衰老之本。• 肾气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阴真阳寓 于其中,为元气生生不息之地、阴阳化生之源泉、 五脏六腑之本。肾气充盛,元气充足,阴平阳秘, 生化不已,则精神健旺,形体强健,而肾气虚衰, 元气不足,阴损阳耗,生化衰惫,人之衰老就会
(二) 形神共养• 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 观。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 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 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 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 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 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 长寿。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 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 “保形全神”。形神共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 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故中医 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要义,守神以全形。通过清静养神、 四气调神、积精养神、 修性怡神、 气功练神等,以保持
多病早衰而夭亡。14
(3) 精气衰竭• 人身“三宝”——精、气、神,是养生的关键。精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 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均以精气为源泉 与动力。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 神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故曰: “善 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 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宜壮, 皆本乎精也” (《类经 ·摄生类》)。精贵充盈固 秘,而难成易亏,故保精存精为寿命之本。
同” ( 《养生论》)。 千百年来,人类的寿限并
(二) 衰老• 1 .衰老的概念:• 2.衰老的发生机理• (1)阴阳失调• (2)脏腑虚衰• (3)精气衰竭
9
1.衰老的概念:•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谓。老,年 纪大,与“少”相对。衰老,老而且衰之义,是指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 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衰老与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动态过程, 而老年则是整个机体的一个年龄阶段。老年未必 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当益壮” 、“未老先衰”之说。
13
(2) 脏腑虚衰• 肝脏衰惫: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 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 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 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 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 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 肺脏衰弱:肺主气,司呼吸,为百脉之宗。人生以气为 本, “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 (《素问病机气宜保 命集,原道》)。气贵运行不息,升降有常,为人体生 命活动的根本及寿夭的关键。肺气虚衰,治节不行,则
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有益于强身防病。 20
(三) 保精护肾• 保精护肾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精是构成 人体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精气神是人身“ 三宝”,精化气,气生神,神御形,精是气形神的基础, 为健康长寿的根本。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 五脏安和,精自得养。五脏之中,肾为先天,主藏精, 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使 精盈充盛,有利于心身健康。若纵情泄欲,则精液枯竭, 真气耗散而未老先衰。节欲并非绝欲,乃房事有节之谓。 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运动保健、导 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和药物调养等。弱是决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 “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 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 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 (《景岳全书 ·脾胃》)。脾胃健 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 神自健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 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 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调 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等调摄, 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 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调补脾肾是培补正气之
加速而来。12
(2) 脏腑虚衰• 脾胃虚衰: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与肾同为五脏六腑之本。人以水谷为本,人体的生长发 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均赖脾胃以生。脾胃虚衰, 化源不足,气血亏虚,元气不充,则体弱多病而早衰。 故曰:脾胃为养生之本。调理脾胃为“养老之大要”。• 心脏虚衰:心藏神而主血脉,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 大主,生命活动的主宰。 “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 (《素问 · 灵兰 秘典论》)。心旷神悦。气血充足,体强神旺,寿延年 增。反之,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虚衰,气亏血 少,体弱神疲,早衰减寿。故历代养生学家尤其强调保 养心神,认为调养心神乃养生之宗,治病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