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史504元代书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复古主义思潮的局限性
• 1、元朝的复古主义思潮表现为被动的摹仿、 保守,失却唐人尊王法而能出新法的创造 精神,形成了元代复古主义书家们效仿二 王法度的书法面目基本上的大同小异,又 形成新的弊病。 • 2、元代的复古之风较之唐人缺雄放之气, 较之北宋少奇逸之趣。
二、元代书坛领袖——赵孟頫
• • • • 1、赵孟頫生平 2、书法作品 3、赵孟頫的书学理论 4、赵孟頫书法的影响
• 二是赵孟頫的书法重点突出用笔的重要意义。他 在《兰亭十三跋》中指出;“书法以用笔为上, 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 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 故古今以为师法。齐、粱间人,结字非不古,而 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这一观点,在元代以来一直成为书法史上的著名 论断。赵孟頫突出笔法的结果,使晋唐法度,尤 其是二王法度经两宋时期一度被疏远以后得到重 新重视,恢复了书法技巧应用的深度。从以上两 点看,他所起的调整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2 复古主义思潮的另一历史意义是导致了章 草艺术的复兴,并产生了新的格调。
• 在元代的复古书风中,章草之所以能复兴并产生新风貌, 不仅因为其是草书中的古体.还因为其体势、笔法可与 今草和真书、行书相通。它本来即是今草书的前书,具 备了可以相融互合的条件.赵孟頫对章草的努力钻研和 身体力行的拟古实践,对当时书坛同样起着示范作用和 引导作用。他学章草,主要依据当时流传下来的所谓皇 象的《急就章》、索靖《月仪帖》和张芝的《八月帖》 等。这些刻本只保存其形保留其用笔势态之大概,其抑 扬顿挫、出锋、入锋的微妙变化无法体现。因此,元人 写章草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能看到大量汉代及魏晋简牍 中的章草真迹,只能根据自己的揣摩、理解去效仿,这 就必然地掺入了行书和今草的笔势与笔法。所以,赵孟 頫等人所书的章草书的偏旁及其结体和典型的点画形态 如波磔等仍为章草模式,可其精神、趣味已少章草本有 的古意。视野的局限性,反倒成就了古体新风,这也是 不期然而然的结果。
• 董其昌亦以钦佩的口吻说:“赵孟頫能背临十三家书, 无毫发不似真,背临已属不易,写十三家书而能惟妙 惟肖更是难能,非一般人所能为。” • 赵孟頫临写《千字文》有二体、四体、六体多种.自 称20多年来临习背写《千字文》数以百计.仅智永的 《千字文》就有五百纸,达到与之俱化的地步。 • 足见赵孟颖在勤奋刻苦地临摹基础上学一家像一 家.赵孟頫还称自己“日书万字”,元代大书画家黄 公望惊叹地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谁也不会 相信”。明代大书家董其昌对此公然折服,说:“我 不能如此落笔如风,以此要让赵子昂一筹。”
• 赵孟頫一家夫妻、父子均善于书法美谈, 其夫人管道升工书善画,书画绝妙,穷尽 天趣。元仁宗慕其名,曾命她书写《千字 文》。敕玉工磨玉轴,送秘书监装裱收藏。 又命赵孟頫书写六体《千字文》六卷,其 子赵雍书写《千字文》一卷,一同装帖收 藏,元仁宗看了大加赞赏。颇为得意地说: “让后世知道我朝有善书妇人,且一家人 皆能书;此亦奇事也。”
元代的复古主义思潮的历史功绩
• 1、首先是它矫正了南宋以来尚意书风的末 流而造成的时弊。它所起的调整历史的作 用功不可没。 • 2 、导致了古老的章草艺术的复兴,并产生 出了新的格调。
1、矫正了南宋以来尚意书风末流造成 的时弊,起到调整历史的作用
• 从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元代出现的 复古主义思潮是书法史上纯粹的复古运动。 北宋米芾曾经有过复古的思想,但其目的 是“集古成新”,其创作实践无论从精神 意志或书写技巧都完全形成了不同于历史 上任何一家的新风范。而元代的复古无论 在思想或创作实践上皆完全以晋唐为旨归, 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复古运动。这个复古运 动在书法史上是不可或缺的过程。
• 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拜 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 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 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 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祜三年(1316), 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 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政治地位 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 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 “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 赵孟頫的复古,具有全面展开和重点突出两大特 点。 • 一是他对篆、隶、草、行、真书无所不工。赵孟 頫本人置身于一个优雅的处境,这为他的努力提 供了必需的条件,他的价值就在于他恰当地利用 了这些条件去回归王羲之。他的行草书尽可能典 型地追随着王羲之时代的技巧意识和优雅的风格、 格调及气息。文人士大夫大抵专攻楷行而少兼篆 隶书.而赵孟頫却六体皆佳,其篆书兼大、小篆, 草书包括章、今二体,而又善作大字真书,更精 于小楷,是一位书史上少见的全能书家,被《元 史》称为“篆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 书名天下”。 • 董其昌说:“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 目无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 赵孟頫书法名冠一代,影响后世。一年冬 天.对赵孟頫行弟子礼的柳贯留宿在赵家,寒 夜漫长,两人谈论书法,赵孟頫一时兴来,试 笔濡墨背临颜真卿,柳公权,李邕、徐浩四人 的字帖,临写完后,叫人拿来四人的真迹一个 字一个字地对照,不仅转折向背,没有不相似 的地方,而且神采飞扬,得真迹的神髓,有些 地方甚至超过真迹 。 柳贯惊赞再三,问:“是 什么原因能达到这种程度?” 赵孟頫回答说: “只不过是临熟罢了”。 宋谦曾十分推崇地说: “赵孟頫留心书法甚勤,王羲之、王献之帖每 临必数百遍,悉知其用笔之意,所以盛名充塞 海内。”
4 赵孟頫的出现,使元代初期的书风发生了 巨大的转折 . • 在赵孟頫之前,北方书家多宗颜鲁公,学 习苏、米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自从赵氏书 风的风靡,一股向晋人学习的复古潮流占 据了整个朝野,即连由金入元的的鲜于枢, 也力主归宗二王,并受到赵氏本人的浸染。 古典主义的书风因赵氏的提倡,笼罩了整 个元代,继而延续至明代中期。我们将书 法史上的这一转折,看成是一次重要变革。
504复古思潮影响下的元代书法
• • • • •
一、元代的复古主义思潮 二、赵孟頫 三、元代前期复兴晋代书风的中坚 四、赵派书家群 五、隐士书家
•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借助马 背上的骁勇,迅速崛起,统一蒙古族各部落,创 立了蒙古国。数十年间灭西夏,又向西北扩展, 征服俄罗斯与中亚、西亚,紧接着侵入长城关内。 1234午,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与南宋联合灭 了金国,占据了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并开始大 兵压境向南进军。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 烈(元世祖),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 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1279年灭 南宋,统一中国,结束了三百年来国内各个政权 并存的局面,元朝扩大了疆域,比之汉唐更为辽阔。 在长达90余年的时间里.元帝国南北统一,各民族 间的文化交流频繁,经济文化等获得了很大的 发 展。
1、生平
• (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 (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 之后。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 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 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 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 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 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 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 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 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 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 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 集贤直学士。
一、元代的复古主义思潮
元代的复古是对“二王”的继承。这次复古具 有全面性,涉及到篆、隶、章草,尤其在章草 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是元代书法风格中放射光 彩的一页。 (一)元代的复古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 (二)元代的复古主义思潮的历史功绩 (三)元代的复古主义思潮的局限性
复古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
• 1、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 • 2、统治阶级的重视和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 需要。 • 3、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所致。 • 4、赵孟頫的出现,使元代初期的书风发生 了巨大的转折 .
3、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所致。
元朝将各族人分为四等,蒙古人为一等,色目人(指西域人) 为二等,汉人(指女真人和原金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契丹 人)为三等,南人(指淮水以南原南宋人)为四等, 因此汉族人民及汉族士大夫地位卑下,思想十分痛苦。尽 管元仁宗采纳了汉族儒士建议,重开科举制度,但因此走 入仕途的儒生,依然很少。国家各级政权主要掌握在蒙古 贵族手上,汉人入仕者仅为附庸。这给士人们心理上刻下 深深的阴影。为了生存,他们可以有所屈从,但若像宋人 那样主动地去寻找文化发展的契机,显然无论在环境、时 代、文化等心态上都缺乏必有的条件。 元代书家在社会状态的急剧变化、蒙古游牧民族控制社会文 化的状态下,那些优游林下的晋人萧散风韵、宋人洒脱的 格调皆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唐人那堂皇的胸襟也一概不 存.在这样一个文化上暂时倒退的时代,书法不可能独出 其外,不可能以进取来作为目标,而只能以复古为目标。
1、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
• 从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看,在一定条件下,“新” 会变成“旧”,而“旧”也会变成为“新”。 • 宋代的“尚意”书风,以“法”为前提,以“逸” 为基调,又有奔放、萧散、奇丽、清朗的各种情 境,令人振奋。然而,南宋中期以后,书家皆热 衷于效仿尚意大家们的体势风格,忽视了“法”。 因此,在缺乏制约的情况下,书家对线条的理解 显得粗糙与肤浅,对形式趣味的理解日趋狭窄, 时风渐渐转化为流弊.到了宋末元初书坛,时弊 已呈积重难返之势,原本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尚意 书风成为定式,演变为滥调陈词。
• 至元二十九年 (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 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 《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 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頫便借病乞归, 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 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 文原等四方才士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 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大德三年 (1299),赵孟頫 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 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 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干了 十一年。
2、元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重视,推动 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
• 元世祖不善书,却为了他的子孙能在这块汉文化的土 地上坐稳江山,而令太子裕宗向指定的名儒学习书法, 临写的大字珍藏于东观。其后英宗、文宗、顺帝都研 习书法,文宗书受赵孟頫影响宗晋人,顺帝之子则书 学虞世南。 • 尤其是元文宗于天历二年建立了奎章阁,由学士虞集 撰《奎章阁记》,集历代法书名画作为内府收藏。元 文宗还命柯九思为奎章阁鉴书博士,并在奎章阁集中 了一批重要的书家,如虞集、揭傒斯、康里巎巎等
2、书法作品
• • • • 大楷 小楷 行草 章草
大楷
• 赵孟頫的楷书成就很高,他和颜真卿、柳公权、 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他的楷书碑称 之为“赵体”,影响极为深远。他的楷书一改 中唐以后的楷书习气,绝去颜、柳的顿挫华饰 现象,在当时极具新意。 • 其大楷书碑吸收李邕书碑的方法,既得流美风 韵,又存遒健骨气,在晋人的韵味之外,又具 有唐人的法度,正是他的大楷既为晋人所无, 又迥异于唐人的独特之处。 • 传世大楷作品有;《湖州妙严寺记》 〈玄妙 观重修三门记〉 《胆巴碑》、《仇锷墓碑铭 稿》等。
《湖州妙严寺记》
《玄妙观重修 三门记》
小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他的小楷也极具特色。因为他“平生善以笔砚作佛事, 所书佛道经文当不下数十百本。”且“著纸如飞”, 所以用笔极为娴熟。 • 他的小楷初学钟繇、后于王羲之的《乐毅论》、《黄 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賦》下力尤多,结体妍丽飘 逸,用笔遒劲,深得晋人神髓。 • 对于他小楷的成就,世人颇为称颂。元鲜于枢在跋其 小楷《过秦论》中说:“子昂篆、隶、真、行、草为 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