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港口城市的科学用海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港口城市的科学用海策略
【摘要】:海域是港口城市重要的资源,但目前由于城市迅速扩展、用地空间日益紧张等原因,众多港口城市对海域进行大面积围填海,对海域资源利用粗放。

本文针对海域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提出城市相对科学的用海策略。

【关键词】:港口城市用海策略
1城市发展的向海性
1.1城市定位凸显向海性
港口城市基本均因港而起、因港而兴、因港而强的发展脉络。

港口与海洋成就了众多城市,如新加坡、陆特丹、横滨、我国东部一系列沿海城市等。

港口城市均在向海谋求发展,城市职能由普通“港口、工业、旅游”城市到“航运中心、外向型经济中心”等转变,体现了港口与海洋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

1.2产业发展战略呈现出明显的向海发展
港口城市均在围绕港口大力发展沿海经济。

浦东新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一轴三带”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一带”滨江沿海发展带,是全市沿长江和东海岸线的重要区段。

以外高桥海港、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南汇新城为核心,重点发展与航运中心建设有关的航运、贸易、物流功能,旅游休闲产业及重装备、航空等先进制造业,是浦东新一轮发展的产业延伸区域、功能辐射区域和战略承载区域。

天津滨海新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目标,成为港口城市标志区和新型消费热点区。

发挥海港、空港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和内陆无水港建设,提升国际航运和国际物流功能,成为高度开放的世界一流大港和中国北方大型航空枢纽港。

依托海港物流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滨海旅游区等,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现代化港口城市标志区和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

1.3滨海地区成为主导城市空间格局的中心
众多港口城市形成了以沿海地区为主导的城市格局,并且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仍在加强。

天津提出发展中心渔港、滨海旅游区、东疆港区、海河外滩四大游艇俱乐部,建设海上休闲总部。

未来新区中心于家堡位于滨海地区。

浦东新区中心陆家嘴既滨海又滨江。

大连正在通过搬迁改造,打造东港城市CBD,将城市中心进一步向滨海区迁移。

2国内围填海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2.1国内围填海趋势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围海造地约12000km2,过去50年全国围海造地的速度每年约为200km2。

围海造地不仅缓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矛盾,拓展了几千万人口的生存空间,同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沿海城市填海热潮更是如火如荼。

唐山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市发展重心向曹妃甸南移,曹妃甸需填海建设的总面积达310平方公里。

[1]上海临港新城开发中,总计需要填海20万亩,即133.3平方公里,仅填海所耗费的成本就高达400亿元。

[2]青岛胶州湾面积从1928到2003年减少200平方公里,早期用于养殖,后纳入规划用于城市建设用地。

[3]大连在用海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填海规模控制在350平方公里。

2.2围填海带来的问题
围海造地带来的问题主要有:自然纳潮空间区域大大缩小,滩涂消失,失去了波浪消能的空间,加大了潮灾的隐患。

如胶州湾纳潮量由1935年的11.8亿立方米减少至现在的7亿多立方米,减少约三分之一[3];生物多样性下降,不少栖息地动物和植物灭绝,生物物种迁徙,尤其在河口相当一段空间潮汐消失,河口至河道海水到淡水不再有梯度变化,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河床淤积,影响泄洪安全;海滩和沙坝消失,海浪对沿海地区的冲击会进一步增大,海水倒灌现象会更加突出。

3城市用海策略
3.1正确把握发展阶段,科学调控用海尺度
纵观日本、荷兰等国家的用海史,有成功的一面,但几乎均包括对海域环境的破坏后再修复,沿海城市应避免走先破坏、后修复的道路。

城市未来围填海应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不同时期,做好不同的用海预留。

海域利用应本着开发与保护、集约节约利用的原则,充分体现土地经济、区位经济。

在海域主体功能区划的框架下,特别是工业岸线和港口岸线,应科学合理尽其用。

提高单位面积的用海收益和围填海门槛,忌大面积、无序围填海。

在围填海时,应以人工岛式、自岸线向外延伸为主;在布局上,工程项目内部大多采用水道分割,不进行整体、大面积连片填海;在岸线形态上,采用曲折的岸线,少采用截弯取直的岸线形态。

3.2建立全市海域分区管理机制,编制科学的用海规划
城市应实行海域分区管理,形成科学有序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

从城市全局角度制定沿海地区发展的总体规划,首先划定用海区域和保护区域。

用海区域中,首先制定岸线和滩涂利用控制计划,提出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和恢复方案。

其次,在用海区域中划定一些重点发展地区,明确整体功能定位。

对重点发展地区,如一些布置有产业带的较大海湾,做系统的总体空间规划,包括相互衔接的城市总体规划、海湾发展规划和海洋功能规划等。

这一层次的规划把
一个地区的海岸划分成若干个基本功能岸段,并明确岸线及其临近海域的基本功能定位,在其引导下,围填海项目会根据自身用途选择对应的基本功能岸段,进行空间布局。

对于基本功能岸段内的围填海项目进行平面规划,设计项目的布局与形态。

在其指导下,进行海岸形态与功能布局设计,实现项目对海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与其他项目之间的功能协调。

3.3加强论证,严格审批,采用相对影响较小的围填海方式
围填海时,应论证海底海岸的地貌变化,论证工程区潮流、沿岸流质量及毗邻海域生物栖息地的演化以及生物量的损失,论证海底地质构造和地层稳定性。

在进行围填海时,采用多突堤式、人工岛式、区块组团式等对海域影响相对较小的方式。

多突堤式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使用自然岸线,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新形成土地的人工岸线。

除海域条件不适合的地区外,可修建多个向海里突出的海堤,再向堤两边填海。

这样填出来的陆地是一个树枝状的半岛,增加了海岸线的长度。

人工岛式的围填海造地,通过桥梁和隧道的方式连接人工岛与陆地,可以获得与延伸式围填海造地同样便利的交通条件,在海域条件适合的地区,采用人工岛式围填海造地应作为首选方式。

人工岛式围填海便于避开生态敏感区,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持水体交换和海洋生态系统,为海洋生物活动留下通道和空间,对海洋环境影响相对较少。

区块组团式围填海造地方式适于面积较大、用途多样性的围填海造地项目,即:根据用途需要,必须利用岸线的部分,采取多突堤式围填海方式,可以不利用岸线的部分,采取人工岛式的围填海方式。

将多突堤式围填海和人工岛式围填海合理组合,可以实现上述两种围填海方式的优势互补。

4、结语
海域资源是滨海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城市在利用海域资源时,应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科学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留有余地。

参考文献:
[1]曹妃甸等地土地资源利用的启示,/file/200810/2008100613354277.htm;
[2] 上海市建设“临港新城”相当于再造5个“澳门,/city/2006-10-30/75951.html;
[3]见证今昔胶州湾,/gb/content/2010-04/24/content_8358558.htm;
祝翔凌(1979——)女,大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研究所工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