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图书馆生存与发展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公共图书馆生存与发展探析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图书馆如何生存,怎样发展?本文以延安中山图书馆为例,探析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策略,认为基层图书馆应坚信“有为”才能“有位”,创新工作理念,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
[关键词] 有为;有位;基层图书馆;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日益感受到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大众的热切追求。
在新形势下,基层图书馆工作如何能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受到社会的关注?我们的体会是“有为才能有位”,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是基层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重中之重。
1 生存和发展的紧迫感
图书馆是知识集聚之所,但由于受到商业化的影响,其人气明显不足。
作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延安中山图书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生存、发展是很艰难的。
特别是实行免费开放服务以来,读者借阅、检索、咨询流量大幅增加,对该馆的馆藏、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造成较大的压力,亟待解决。
1.1 经费短缺
2005年之前,延安中山图书馆每年只有区区2.6万元的购书费,四五千元的办公费,此外再无任何经费。
馆舍长年累月得不到维修,经常有严重漏雨、渗漏现象,可供借阅的馆藏文献大多是20世纪80-90年代的陈旧书刊,现有藏书根本无法有序地及时补充,更谈不上服务于读者,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馆藏文献及专业人才的投入,都需要充足的资金给予保障。
试想,连涉及安全的馆舍维修都没钱,哪里还有闲钱购置其他?
1.2 人才奇缺
随着免费开放服务的逐步推行,高质量服务的要求使图书馆专业人才缺失问题日益凸显。
人才奇缺主要集中体现在文献的现代化管理、保护、整理以及网络系统维护等较专业的技术岗位上,现有人员的配置远远不足以应对免费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馆大部分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年轻的、高层次的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几乎没有,部分员工还是从其他行业调入,所以全馆日常业务仅仅是简单的“借借还还”。
如何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如何让面临困境的图书馆重新焕发生机?人才奇缺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1.3 服务单一
同其他贫困县区馆一样,我馆的服务也是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只是被动地为读者服务,仅仅“为人找书”、“坐等”读者上门。
现阶段读者大量增加,阅读需
求全然不同,在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更快捷地保证大众平等地获取信息,减少信息鸿沟,特别是如何解决社会不均衡发展下不同群体的信息获取问题,是摆在每位馆员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2 发展思路
2.1 有为才能有位,争取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是搞好图书馆工作的根本
众所周知,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决定了它的根本特性是公益性。
事实证明,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是决定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是搞好工作的关键。
我们多次把省、市、区主要领导和主管部门领导请到馆里,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研究解决办法,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如我馆积极争取将每年的购书经费、订购报刊经费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中)。
如: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陕西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等领导同志,先后莅临我馆调研、检查、指导工作,对我馆的各项工作予以高度的支持和肯定。
自2005年以来,经努力争取,先后获省、市、区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援,得到各级财政的定点拨款、补贴(共计百万余元)的经费支持。
截至目前,我馆财政购书经费由原来 2.6万元/年增加到8万元/年,超过辖区人口0.20元/人的标准,馆藏图书由原来的22万册增加到27.8万余册(其中:古籍善本2.1万册),平均年增量4 000余册;阅览室座席由原来80余席增加到346席;书架长度由原来2 000多米增长到3 500多米;订报刊由原来65种增加到125种。
年接待读者14万余人次,借阅图书9.2万余册次。
年咨询服务2 000余人次,年新办借阅证1 000余个。
开设7个阅览室、两个特色服务窗口(特藏文献库、地方文献室)。
同时,我馆还争取到各级财政投入70余万元,对办公大楼进行全面维修,装修设计别具一格,特色鲜明,内外环境优雅舒适,从而吸引更多的老百姓走进图书馆。
所以,有了各级领导的重视,有了经费保障,就可以大刀阔斧地开展各项工作。
2.2 加强管理,提高素质,是树立图书馆良好社会形象的有效措施
阮冈赞说过:“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在于图书馆工作者”。
多年来,延安中山图书馆由于管理不善,没有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身居闹市人不知。
对此我们注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强管理,提高素质。
先后制定了12项规章制度。
层层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做到任务分解到人,责任到人。
将职工年终考核与奖励工资、晋升职称、福利待遇挂钩,奖勤罚懒,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图书馆知识体系建设要求馆员不仅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更应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具有外语应用能力、创新服务意识等。
为此,我馆采取业务骨干轮流授课,先进带后进的办法,狠抓学习。
同时,组织职工外出参观交流,加大馆员图书馆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采取“传、帮、带”方式开展业务工作,努力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成效显著。
基层图书馆馆员自身要努力,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
要创新思路,要
有“没钱也要把事业干好”的精神,更要有服务社会、服务读者的思想境界,要有艰苦创业、克服困难的干劲。
只要努力奋斗,服务好百姓,服务好社会,自然而然就会引起领导的关注和支持。
2.3 服务读者,服务社会,是基层公共图书馆走出困境的主要途径
随着信息生活的多元化,人们精神追求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要求越来越高。
在众多信息媒体的重围下,公共图书馆如何生存发展,走出困境?我们的体会是服务读者,服务群众,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2.3.1 拓展领域,延伸服务
在传统服务之外,我馆开展了一系列延伸服务,把服务触角向机关、学校、社区、农村、企业、军(警)营,甚至监狱、戒毒所延伸。
变“等读者来馆看书”为“主动送书上门”;同时,长年坚持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展览、公益性知识讲座、优秀读者座谈会、图书馆志愿者联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从而极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形象和凝聚力。
2.3.2 夯实基础,定向服务
在夯实基础服务的同时,我馆还将关注的视线投入到社会特殊群体中,如与延安监狱五分监区、宝塔区残联、市聋哑学校等合作建立流动书屋,定期更新书刊,举办多主题读书活动,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共享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成果,彰显图书馆人文关怀。
2.3.3 依托资源,高端服务
在普通参考咨询服务基础上,积极开展“两会”服务。
由传统服务模式转变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服务模式。
“两会”服务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的一致好评,极大地提高了我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了公共图书馆传承文明、为决策服务的社会职能。
2.3.4 突出载体,特色服务
早在2007年,我馆率先建成省共享工程宝塔区支中心。
目前支中心的设备、设施均达配置标准。
可提供读者上网免费使用的书目数据4.5万条,建立了延安中山图书馆网站,实现了联合编目、借阅、检索一体化。
支中心“进社区、到厂矿、入学校、下农村”,为基层群众送去丰盛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
2.3.5 注重宣传,品牌服务
我馆非常注重舆论宣传工作和创新服务品牌。
先后原创《风雨中山图书人》(音乐快板)、“中山杯”系列阅读推广活动等品牌服务。
积极与各新闻媒体友好合作,使各项工作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全面宣传报导。
通过种种行之有效的宣传,使我馆从以前的无人问津到现在的家喻户晓,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3 取得成绩
事业的飞速发展,服务水平的极大提高,使我馆各项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先后被授予“创佳评差”最佳单位、“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十星级文明单位”、“巾帼文明示范岗”、“联合编目工作先进集体”、“阅读推广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2013年,我馆被文化部评为县(区)级“一级公共图书馆”。
综上所述,基层图书馆应不断加大服务力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职能,真正体现文化惠民的作用。
干好图书馆事业,须牢记“有为才能有位”,争取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服务读者,服务社会,加强管理,树立形象。
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形势下,让我们抓住机遇,在这平凡而又神圣的图书馆岗位上,践行职能,服务百姓。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斌.基层公共图书馆提升社会地位的对策[J].重庆图情研究,2009(2).
[2]徐苏.“有为”才能“有位”——论公共图书馆参与地域文化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5(2).
[3]张聿武.试论基层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J].山东图书馆季刊,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