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篇1
实例一:
小王是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一天接到了一家号称法国法马通(东莞)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电话,说在网上查到了小王的个人资料,觉得不错,给了一个网址,让小王自己了解一下公司的情况。
网址是法马通官方的网站。
接下来小王于骗子进行两次非常正规的电话录音面试,两周后接到通知:7。
18日去东莞培训三个月,之后回青岛黄岛开发区工作,培训期工资1800,包吃住,转正后2500左右,并留下了一位小姐的联系电话,让小王到东莞后电话联系她,她会告诉小王怎样去公司。
后来小王去公司的网站查看具体情况,搜到法马通中国的联系方式,打过去询问。
对方却告诉小王,那家联系他的人是骗子,已经骗了好多人。
知道受骗后,没有过去培训。
7.24日上午又接到东莞的电话,同一个人,同一个电话,换了另一家外企以莱特(东莞)电子有限公司的名义,继续骗人。
据小王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过不少,大部分都是借他人公司的名号来进行一些诈骗活动。
而且进入正规公司是需要正规的面试程序,只凭所谓的电话录音面试就被录用,这种方式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大学生们还需要注意,如果接到某公司的应聘通知,务必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多收集一些对方公司的情况,以及联系方式。
主动与对方联系沟通,以防此类招生陷阱。
实例二:皮包公司高职诱惑骗培训费
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竟然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
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
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
记者采访应届毕业生小刘同学时,他告诉记者,上个月他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
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培训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
小刘十
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
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
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
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
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
实例三:女大学生应聘遭遇"性测试"
招工的公司根本没有生产车间,去了两天就被告知回家等活。
9月初,来自朝阳的关红(化名)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后,来到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辛寨子附近的.一家名为“丰源木材”的公司求职,被收取了240元押金后,再也没有下文。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篇2
陷阱一:“高薪”诱你搞传销
一些传销组织和传销人员利用大学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在网上以高薪招聘为名引诱毕业生上当,一些求职者因不了解情况而受骗。
“只要你加入我们的团队,3个月后就拿到月薪3000元左右,随着你业绩的增加,你的工资将逐月增加。
”两位上当的学生称:他们与这家公司洽谈时,公司不看毕业证书,只填一张表格,随后便通知他们说被录用了,并准备带他们去广西、云南等地。
在去广西的途中,他们意识到是传销后,便在南下途中下车,逃了出来。
目前,传销骗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新的形式,值得大学生求职者注意和警惕:一是“跨省招聘”。
一些传销组织和传销人员知道,网上诈骗在当地很难实施,因为当地人都熟悉情况,编造的谎言很容易被戳穿,而外省的求职者往往不了解当地情况,容易得逞。
二是“高薪引诱”。
在网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时,提供所谓的好职位和高薪,引诱大学生求职者上当。
三是“共同创业”。
一些传销人员为了引诱大学生求职者上当受骗,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时,向大学生伸出“橄榄枝”,表达共同创业的愿望,一些大学生求职者信以为真,结果受骗上当。
四是“网上恋人”。
一些传销人员以在网上寻找恋人为名,诱骗大学生,一旦上当,便以各种理由拉其入伙。
陷阱二:高职诱惑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小薛同学向记者述说了自己求职受骗的经历。
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常见求职陷阱范例(3篇)常见求职陷阱范例(3篇)。
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
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
经过一番培训后,小薛才知道,原来该公司把自己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
有多名大学生有这样的经历:广告上说是招聘“经理”,月薪1800元。
当他们交了50元的中介费,办完手续后,被安排在离中介所不远处的一家公司工作。
结果上班第一天,公司负责人就叫他们“先从基层干起”,让他们先在1个月内,每人推销价值1万元的保健品。
1个月下来,他们6人中,没有哪一个完成了任务,自然被辞退了,不但连基本工资没拿到,还出了中介费。
后来他们通过明查暗访,发现这家所谓的公司就是职介所的人开的,专门用来骗人的。
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招聘业务员都是到各招聘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
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职诱惑。
陷阱三:骗培训费
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
毕业生小刘同学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
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培训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
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
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培训,请先交300元培训费。
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令小刘气愤不已。
值得毕业生注意的是,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
至于培训费,一般由公司担负。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篇3
据一项调查显示,有70%的被调查者表示遇到过招聘陷阱。
那么,怎样才能在求职过程中避免上当受骗呢?让我们走进两个案例。
陷阱一:高兴去面试却被打劫家住广州的秦先生参加完招聘会后,第二天就收到了面试通知,然而正当他高兴地来到“公司”指定的地点时,却遭遇飞车抢夺。
回家一查,秦先生才发现其去应聘的那家公司根本没有邀请他去面试,先前的电话很可能是歹徒打来的。
识别方法:首先,直接在网上查询。
这样既可以避免上当受骗,也可了解该公司情况,为应聘面试做好准备。
其次,正规公司通知你面试的电话一般是公司的固定电话,你可以通过114查询。
陷阱二:技术员原来是卖剃须刀应届毕业生小罗在人才市场投了一些简历后,就接到一家公司的面试电话,他面试该公司的技术员。
小罗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这个公司新去的员工都得去大街上卖剃须刀之类的商品,而在某社区网里,有将近一千条愤怒的揭露留言。
识别方法:求职者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
对于不能确定的公司,可以向当地熟悉情况的人请教,也可以网上查证,一定要确认公司的合法性。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篇4
(一)、虚假广告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为了招到条件较好的毕业生,会夸大或隐瞒自己的某些情况。
比如: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往往故意扩大用人单位规模和岗位数量,进行虚假宣传;或者把招聘职位写得冠冕堂皇,不是“经理”就是“总监”,但实际上却只是“办事员”、“业务员”,根本没有广告上写的那么诱人。
(二)、色情陷阱
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招聘、面试等侵犯学生。
有一些招聘广告上称招聘男女公关人员,月薪上千或上万,令一些涉世不深的毕业生调入陷阱。
所谓“男女公关”实则是从事性服务;所谓“高薪”实则是从事性服务时客人所给的小费。
面对这样的问题或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一定要提高警惕,不可随便跳入这种陷阱。
(三)、传销陷阱
所谓传销,本是指生产企业不通过店铺销售,而由传销员将本企业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经营方式。
该经营方式受到国家的严令禁止。
现在的传销者首选对象常常是急于挣钱的打工者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欲骗对象的电话后,便打着同乡、同学、亲戚等幌子,以帮忙找工作为由,以高薪为诱饵,因人而异,投其所好,骗求职者去进行非法活动。
求职者一旦进入陷阱,便限制人身自由,被迫从事传销,要么交3000-4000元入门费,要么花3000-4000元购买传销产品作为入门条件。
传销组织者还采取扣留身份证、控制通讯工具、监视等手段不让受骗者离开,强迫他们联系亲友前来,或者寄钱寄物从中牟利。
(四)、协议陷阱
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就业协议一经签订,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
按照有关规定,就业协议不能代替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这样就可能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纠纷。
常见的毕业生签就业协议过程中遇到的陷阱又分为以下几种:
1. 用人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
2.用人单位不跟应聘者签订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4. 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霸王合同”
(五)、试用期陷阱
试用期,就是劳动关系的试验阶段,但决非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单方“试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了相互了解而选择、约定的考察期。
一般来说,单位用人有试用期是正常的,试用期的薪水一般都不高,等到转正之后,薪水会有较大幅度提高。
很多公司为了使用廉价劳动力,抓住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堂而皇之地打出试用期的牌子,看起来非常规范,待试用期一过,以种种理由告诉求职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就将其解聘了。
这样的公司不断地炒人,毕业生永远不会成为正式员工。
(六)收费陷阱
当前,在就业市场中,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设立各种名目向毕业生收取各种不合理费用,如风险抵押金、违约金、培训费等。
一些单位可能规模不大,薪水不高,但是开出了一些诱人的条件。
比如说,在某大中城市工作,或者能解决这些大中城市的户口问题。
希望留在大中城市工作的学生很容易被这样的条件迷惑。
双方谈得差不多了,单位又表示,为了增加双方的信任,学生在工作之前必须交押金。
等学生交完押金,工作一段时间后,单位的有关人员就表示,聘用之初说定的工作岗位要有些调整,可能把你派到偏僻地区或冷僻部门,而这些地方是学生肯定不愿意去的:单位算准了学生不愿意去,就说学生不服从单位安排,也是主动毁约放弃这个岗位,这样,学生交的押金自然收不回来。
(七)薪酬陷阱
所谓薪酬陷阱,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以优厚的待遇吸引前来求职的毕业生,等到其正式上班时,招聘时的承诺则以种种理由不予兑现;或是针对薪酬中的一些不确定收入,进行虚假或模糊的承诺,最终不能兑现;或者“缩水兑现”。
(八)智力陷阱
有些单位按程序假装对应聘毕业生进行面试,再进行笔试。
在面试、笔试时,把本单位遇到的问题以考察的形式要求前来应聘者作答或设计,待毕业生利用专业优势完成其承担的项目后,再找出各种理由推辞,结果无一人被录用,用人单位却将应聘者的劳动果实据为己有,使毕业生陷入智力陷阱。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篇5
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找工作不能不做准备、漫无目的、无
精打采等等,同时还有懂得这些基本的注意事项,比如:仪表妆容要有度、面试礼仪要有度、回答问题要有度、介绍缺点要有度、准备工作要有度、自我评价要有度等等,总之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个度,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试的成功率也才会提高。
除此之外,大学生求职还要警惕这十大陷阱,以免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
一、储备人员:很多企业经常会发布一些招聘信息,招聘的条件与待遇非常好,所以求职者都会做好准备工作去,但是去之后才知道,只是询问几句,填几张表格,就通知你回家等消息,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大家就不要在等了,直接回去。
二、招聘传销:传销在国内属于违法行为,有些企业却总想要钻空子,发布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招聘信息,然后误导一些求职者,最后面试完了才知道,自己已经上当受骗了,根本什么都没有。
三、广告宣传:随着网络的非常发展,不少互联网公司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这一特点,经常发布一些长期招聘信息,一方面增加企业曝光率,一方面利用可观的招聘数量,制造出公司发展顺手,求财渴望的假像等等。
四、岗位招骗:很多大学生兼职网站上,经常出现一些急招、内勤、办事人员等等,但是去面试之后才发现,这些岗位其实就像销售人员或者业务员,而且可能是一些没有底薪、没有福利的工作,只能靠提升才可以赚到钱。
五、试用陷阱:有很多公司经常发布一些招聘信息,说试用1500,转正3000的工作岗位,很多求职者就感觉不错去面试了,最后应聘上了,卖力的干了三个月,希望能快点转正,可是三个月到后,公司就随便编个理由开除你。
六、真假培训,打着先培训再上岗的口号;
七、变相施压,对求职者施压,说这个岗位面试的人很多,其实一个人都没有;
八、高薪引诱,其实这里主要说的是提升,底薪低的非常可怜;
九、骗取钱财,就是新员工上岗之后,企业要求员工先交300制服费用,如果员工走了,就不可能拿回;
十、逃避破产,有些公司连续被告,有很多员工的工资都付不起了,可是
还在招聘,这不是坑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