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Word版,54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重点)
○教学方法: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约分钟。

○教具: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

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

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最大周长在哪里?
答: [结合经纬仪回答] 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

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

地球的最大周长叫赤道。

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 千米,极半径6357 千米,两者相差21 千米。

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 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

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

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

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

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 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
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 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

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

(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最大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最大是90°。

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

(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

其中0°~30° 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 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第三节地球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教学用多媒体。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

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

大家此时虽静坐于教室,实际上,你仍然与地球同行。

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角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

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

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课件1】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

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

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出示课件2】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边巡视边答疑。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出示课件3】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观察和讨论,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
填表。

【出示课件4】
【教师指导】教师分别请四位同学各完成一个节气的填表内容。

请一位同学根据演示用红笔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并回答教师提问。

【提问】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界线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纬线是哪两条纬线?那么直射两次的地区呢?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

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 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

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教师讲解同时,演示自制的计算机软件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演示自制计算机软件2——地球绕日公转。

提醒同学记二分二至的日期等。

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来越长了还是越来越短了呢?
【出示课件】
观察讨论四: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2.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教师指导】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投影仪上完成自己填写的表格并说明。

【小结并说明】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

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所以称为极圈。

66.5°N 纬线称为北极圈,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

在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教师说明】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长短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

而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故季节正好相反。

当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时,地球就已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地球就是这
样不停地公转,四季变化,循环往复。

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

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出示课件】归纳本课要点及知识结构。

【出示课件】做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量大,而且非常抽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但是这正是学生所欠缺的,所以本节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地球公转的过程。

另外教师讲解也必须符合逻辑,循序渐进,语言精练正确。

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和提问的时间。

第二章学用地图
第一节地图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
(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1、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旅游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
四、课后作业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的图例及其他要素。

第2课地图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地图。

2、知道地形图和交通图的作用。

3、了解新兴的高科技地图的发展。

【教学重点】地形图的辨认和应用
【教学用具】地形图交通图导游图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地形图的辨认,同学们还知道我们常见的有什么地图呢?今天来学习一下地图的应用。

2、(展示交通图和政区图)(提问)谁说说导购图的作用?交通图的作用呢?(讲述)我们生活中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地图,我们在实际中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

板书:一、地图与生活 [来源:学科网ZXXK]
我们外出的时候,一般用到交通图,我们根据它来选择合适的路线和交通工具,能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活动)请同学们说出下列情况应该选用什么类型的地图
(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2)印度在200 1年12月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紧张,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

我想知道这两个
国家在哪里?
(需要世界政区图)
(3)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

(需要交通图)
阅读29页地形图,回答问题
(补充)地形图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地图,他是军事、工程建设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地图,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结合课后练习,重点掌握各种地形的判断和进行简单工程建设的题目。

(转承)今年来,地图家族又出现了一些新成员,下面我们学习一下。

板书:二、地图家族新成员
同学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新型地图。

(总结)新型地图应用了高科技手段,获得的信息更加准确,详细。

在资源调查,天气预报,军事指挥,防灾救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研究更好的地图,为把我们祖国建设的美丽、富饶、强大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根据老师展示的地图和课本上的例子,讨论导购图,地形图和交通图的作用。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找到所需商品
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目标的位置,选择正确的路线。

阅读课本白云山地形图,根据上一节内容,辨认那里是山脊,哪里是山谷,什么是陡坡,什么是缓坡,从而制定正确的登山路线。

同学们发言,讨论,提到电子地图、影像地图等,还有车载电子地图,卫星遥感地图等。

第二节等高线与地形图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课时:
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一、学习与教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
陆、岛屿、半岛、海
峡概念的理解。

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2、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
解决难题。

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3、情意修炼与开导:
(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

(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

4、观念确认与引导:
(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

(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

二、教学活动与过程
(一)地球上海陆的分布
教师准备;地球仪、挂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
1、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
呈什么形势?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归纳小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2、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32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

3、运用概念,辩认图形
学生活动3,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32页3.3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的情况。

(二)、学生看32页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

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小结: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小结: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