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介绍[5篇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作家介绍[5篇材料]
第一篇:著名作家介绍
冰心(1900——1999)
提起冰心先生,70年代出生的青年朋友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童年》、《笑》、《小桔灯》、《寄小读者》……而时光倒流回孩提时代,“冰心”这两个字会让我们想到更多。

冰心先生的作品始终流淌着“母爱”、“童心”、“自然美”三大创作主题,早在1924年,她创作《寄小读者》时,就写下“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此后,她不断书写这句名言,尤其是到了晚年,对此更是坚信不已,因而这句话也成了冰心老人人生感悟的结晶。

1900年10月5日,冰心诞生在福州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父亲时任“海圻”巡洋舰副舰长,母亲出身书香世家,能诗善文。

5岁时,冰心随父母迁居烟台,度过了七年多与海为伴的生活。

这些童年时代留下的关于海的回忆,为冰心以后走上文学道路、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冰心先生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文学家,也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

按冰心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是1919年那场“‘五四’运动的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1919年8月25日,冰心以“女学生谢婉莹”之名开始投稿,而文坛上最早出现“冰心”这个名字,则是在她陆续发表了《两个家庭》等五篇连载小说之后。

很快,冰心便以小说享誉文坛。

1921年,她发表了散文《笑》,以清新淡雅的风格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这篇散文也因此被誉为“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美文”。

冰心先生喜欢随时随地用小纸片记下些不规则的长短句。

写时并未在意,更没有打算拿去发表,然而,后来被弟弟们整理出来,便结集出版成诗集《繁星》与《春水》。

这些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在“五四”新诗坛上独树一帜,很受读者欢迎。

1923年,冰心先生赴美学习英国文学,她陆续在《晨报》的《儿童世界》专栏里发表了29封寄给小朋友的信,并结集为《寄小读者》出版。

这部中国现代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冰心在美留学
期间的见闻感受,更逐渐积淀出冰心所独有的“爱的哲学”。

正如冰心先生自己所言:我最喜欢小孩子,在他们细小的身躯里,有伟大的灵魂!
冰心先生在小说领域也留下了如《两个家庭》、《超人》等轰动一时的佳作。

而其中最为青年人所熟知的恐怕就要数发表于1957年的《小桔灯》了,它曾入选过中学语文课本。

文中塑造的那位沉着、机敏的小女孩形象,与那盏温馨的小桔灯,今天看来仍记忆犹新。

所以,人们在谈及冰心时,“感到她是坐在家中写一些孩子们喜欢看的文章”。

在大家的眼里,冰心是孩提时代的一个“伙伴”,就像那盏“小桔灯”,保留了童年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在小朋友的眼里,冰心先生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巴金、萧乾等一批老一辈作家眼中,她则像一位亲切的大姐。

巴金先生就曾谈到,少年时代的自己,也正是从她的作品里知道了爱星星、爱大海,而且从那些亲切的语句里,重温了永久失去了的母爱。

沈从文先生也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冰心女士所写的爱,乃离去情欲的爱,一种母性的怜悯,一种儿童的纯洁。

冰心老人是一个充满了爱心、富于生活情趣的人。

生活中的她爱猫、爱孩子、更爱开玩笑,所以,冰心老人的心不老,她手中的笔也永远不会老。

冰心先生有句名言:“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1980年,她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7年8月25日,备受世人关注的“冰心文学纪念馆”在福建落成开馆,舒乙先生在开馆致辞中讲道:它是第一个为依然健在的大作家建立的文学馆;它是第一个纯粹为作家建立的专业馆,馆主是纯粹以自己的文学成就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的;它是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文学馆……
1999年2月28日,这位可亲可爱的世纪老人在北京谢世。

那一刻,没有悲哀、没有哭泣,只有满屋的玫瑰散发着芬芳;没有“悼念”、“追悼”的字眼,唯有横幅上冰心先生的手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朱自清(1898——1948)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朱自清先生1898年11月22日生於江苏江都县。

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朱自清先生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

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

1916年,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这使他有更多机会接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则推动他坚定地走上文学的道路。

1920年,朱先生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

1922年,为生计所迫,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

每到夜晚,他常常会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绪中。

有一回,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道:“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

”于是,一篇早期广为流传的散文诗就这样诞生了。

相传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山东尼山,看到一条大河,白天黑夜奔流不息,于是便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朱自清先生写《匆匆》时也才24岁,因为早早悟到了时光的飞逝和短暂,因而,对人生也更加珍惜,教学之余更加勤奋地从事文学创作。

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1923年,他又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年他还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散文创作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专心致力于写作散文。

朱先生的散文偏爱叙事和抒情。

叙事散文主要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而抒情散文,一类是以《背影》、《儿女》为代表、描写个人及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还有一类就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抒发个人情感的小品文,如《绿》、《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说到借景抒情,朱先生有一篇佳作,借着对
旧时光、老景致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这就是《白马湖》。

在这篇散文里,朱先生回忆起1924年应夏丏尊先生之邀,来到宁波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任教的情形。

那时的春晖中学,汇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众多骄子——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俞平伯、叶圣陶、弘一法师……他们或以文学为业、或借文学交友。

事隔三年,先生笔下的白马湖温馨依旧,却又略带了几分淡淡的感伤……
1931年,朱先生留学英国,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漫游了欧洲。

回国后将旅欧历程写成散文,陆续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集为《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这段时期,他的作品里展现出一种轻松愉快、充满活力的抒情格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应约为中学语文教材而作的散文《春》,于1933年7月出版。

朱先生有很多名篇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是因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更风趣,被公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

1925年他创作的那篇感人至深的传世之作《背影》强烈感染了几代读者。

著名散文家林非先生曾著文写道:“《背影》用朴素和流畅的文字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情感,这又是谈何容易的事情。

只要能够达到这一点,肯定就会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心弦。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因病在北平医院辞世,终年五十一岁。

先生的一生是淡泊的,但他平淡为人、朴实为文的品格却为后人景仰。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他是一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室和文学教师。


1992年10月,位于扬州安乐巷27号的朱自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巴金(1904——)
大家可知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冰心、夏衍,被称为文坛三位“世纪老人”。

其中两位文坛元老由于一段“金坚玉洁的友情”而形成了一段佳话。

他们一位是被人尊称为“文学祖母”的冰心老人,另一位则是我们今天节目中,要向大家介绍的文学大师——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原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诞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他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

从1928年写完《灭亡》时起,开始使用笔名“巴金”,沿用至今。

1914年巴金十岁时母亲病故,安葬于成都市郊磨盘山。

此后,深深感到没有母亲的孩子的悲哀。

母亲“爱一切人”的教诲,对巴金有很大影响,后来称母亲为自己的“第一个先生”。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
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1929年1月,巴金从上海鸿兴坊搬至闸北宝山路宝光里十四号,与索非同住一楼。

直至1932年1月下旬离开,共住三年。

在这里创作了《家》、《雾》、《新生》(第一稿),翻译了《秋天里的春天》等作品。

同月中篇小说《灭亡》开始在《小说月报》连载,至四月载完,在文坛引起反响。

决定发表《灭亡》的是当时《小说月报》的编者叶圣陶。

《灭亡》的发表使巴金开始了文学创作,从此改变了他未来的人生道路。

左上图为巴金先生与叶圣陶先生,下图为巴金先生与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家》的演员的合影。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巴金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
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
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说起巴金先生,冰心老人对她的这位小弟曾经这样评价:“巴金只有在他痛苦的时候才是快乐的。

”也许,忧郁、痛苦是冰心老人在巴金先生经历了几十年人生风雨后,对他性格的一种概括。

但事实上,在阅读了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和《随想录》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作品背后的他除了性格忧郁之外,更是一位热情、真诚、坚强而执着的老人。

生活坎坷也好,疾病折磨也罢,顽强的巴金先生始终没有在命运面前屈服过。

他的生命与思想同在,与文学同在,只要有可能,他一刻也不愿停止思考和写作。

他热爱读者,真诚地坦露心灵,无情地解剖自己,把“说真话”作为晚年反省的核心。

在写给“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道:“我不是文学家,
也不懂艺术,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提倡讲真话,我想说明过去我也讲过假话,欺骗读者,欠下还不清的债……所以我说:‘把心交给读者’,我要用行动来补写我用笔没有写出的一切。

”有很多人称巴金先生为“世纪良知”、“知识分子的良心”,我想,对于这份赞誉,巴金先生是当之无愧的。

在他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像个战士一样,不停地战斗在文学的战场上,永不退缩。

他用他的笔,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开辟了一条寻找真理的道路。

巴金先生晚年有一个最大的心愿,那就是修建一座现代文学馆,集中展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创造的历史。

在他的倡议下,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巴老的梦想在他的有生之年终成现实。

如今,新落成的现代文学馆早已成了北京城内的一大文化景观,引人瞩目。

老舍(1899——1966)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

满族,北京人。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老舍先生是一位全才的文学家,其作品除大量的小说外,有新旧体诗歌、散文、话剧剧作、歌剧剧本、电影剧本、曲剧、京剧、相声作品,等等,还可用英文写作。

老舍先生有深厚的书法及诗词功底,提笔就写,一挥而就,即兴做诗,合辙押韵。

老舍先生的作品很多,有16卷《老舍文集》问世。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曲剧《柳树井》、京剧《青霞丹雪》等;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杂文集《过新年》、《福星集》、《小花朵集》、《出口成章》以及曲艺、散文、诗歌。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老舍先生于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
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6年3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先生赴美讲学。

一年期满后,留在美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写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

1949年10月正在美国养病的老舍先生接到周恩来总理请他回国的信后,立即决定回国,于当年12月回到北京。

左图为老舍先生与曹禺分别在耶鲁大学与在国内的合影。

老舍先生应召回国后参加了许多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与1951年12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与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投湖弃世。

老舍是一位艺术修养很高的作家。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成功地塑造了祥子、虎妞两个形象,是老舍的代表作。

从反映市民生活的深度和艺术魅力两方面审视,《骆驼祥子》都代表老舍创作的最高水平。

《骆驼祥子》以写人物为构思的中心,围绕人物的命运编织故事情节。

这是老舍艺术构思的独到之处。

老舍酷爱民间文艺,《骆驼祥子》明显的吸收了民间说书的表现方法。

《骆驼祥子》远在50年代就被搬上舞台,并成为首都北京话剧舞台上的保留剧目。

新时期还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银幕。

老舍的《四世同堂》过去未给予充分的评价,自从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大型电视连续剧播映以后,评论界便把它视为反法西斯文学的经典著作,老舍先生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又随之增高了许多。

第二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介绍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抒情性散文集(散文
诗集)有:《野草》。

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

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1896~1945),名文。

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

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

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

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

小诗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关于女人》等。

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

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

许地山的创作既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时反映社会人生问题,同时又具有某种宗教色彩的倾向。

他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现实主义因素不断加强的过程。

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春桃》就是其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加强的作品。

此外,他还有短篇小说《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短篇小说集
《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和散文集《空山灵雨》。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

“茅盾”是发表《幻灭》时起使用的笔名。

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现代小说大家。

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神。

鬼。

人》等;散文集有《海行》、《旅途随笔》、《生之忏悔》、《点滴》、《随想录》等。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现代小说大家。

小说代表作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包括《惶恐》、《偷生》、《饥荒》三部)、《鼓书艺人》等;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又名平复,少雄。

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

小说代表作有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二月》,短篇《为奴隶的母亲》等。

另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等。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

“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独有风格的女作家。

写作特点是小说散文化。

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生死场》,短篇《小城三月》等。

沈从文(1904~1988),原名沈岳焕。

现代小说大家。

尤其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的人情风土,被称作乡土小说别具一格的代表。

沈从文的创作取材极广,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但他最执著追求表现的是那种
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他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地构筑他的人生形态。

《边城》是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

此外,他还有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西》和《湘行散记》等。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

田园牧歌风格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曾经因题材的“故乡性”和情调的乡土性被认为是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中的一员,30年代的创作由被归入“京派作家”。

他的小说以其特有的散文化倾向和归隐情绪而在现代小说史上呈现独特的风格。

小说代表作有长篇《桥》、《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短篇《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菱荡》等。

穆时英(1912~1940),笔名伐扬、匿名子等。

“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作家,有“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之称。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処女的感情》等;短篇有《南北极》、《上海的狐步舞》、《街景》等。

施蛰存(1905~2003),“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作家。

短篇小说集代表作有《上元灯》、《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等。

散文集有《灯下集》、《待旦录》等。

张天翼(1906~1985),讽刺幽默风格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其小说的特点是“含笑的泪”。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从空虚到充实》、《脊背与釢子》、《速写三篇》等;长篇《鬼土日记》、《洋泾浜奇侠》;中篇《清明时节》;短篇《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

沙汀(1904~1992),原名杨朝熙,又名杨子青。

讽刺批判风格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深刻描绘了四川农村和城镇的黑暗生活画面,表现手法严谨、简洁、含蓄深沉,在客观冷静的描写中体现出鲜明倾向。

擅长讽刺手法,情节集中,戏剧性强,通过特定环境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描写表达出感情。

作品语言质朴、幽默、口语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法律外的航线》、《兽道》等;短篇《代理县长》、《在祠堂里》、《在其香居茶馆里》;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

写实与抒情风格相融合的代表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取材丰富多样,但大多取自下层人民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