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思考题答题思路(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结合教材内容,给出了各章后思考题的答题思路或答题时需要运用的相关理论,供任课老师参考。
实际上,管理学的许多思考题,需要老师和同学运用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思考”给出自己的通常不一致的回答。
绪论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在企业管理研究基础上抽象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其他组织的管理是否也具有指导意义?
答: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管理实践。
从广义上来说,管理实践包括对个体活动的管理和对群体活动的管理。
任何个人即使在从事仅与自己相关的目标活动时,也需要在可利用的不同资源中进行选择。
但管理学主要是在研究对群体活动的管理、特别是对以企业为主要载体的组织活动管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活动的管理。
管理学萌芽于对管理实践的思考。
管理思考虽然历史渊源久远,但是管理思想则是伴随着工厂制度而大量涌现的。
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工厂或企业的数量愈来愈多,规模愈来愈大,活动内容愈来愈复杂,专门从事管理的人因此愈来愈多,对这些人所专门从事的管理活动的思考也愈来愈丰富。
正是这些思考的累积促进了管理思想的系统形成,进而推动了管理理论的发展。
因此,现代管理学通常通过解剖企业经营活动来描述和抽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把企业组织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因为它是现代微观经济活动选择的普遍形式,不仅因为这种组织形式数量众多、提供着大量鲜活的研究案例,而且也是历史发展的选择。
对人的活动,或者说对人在活动中的行为与关系的协调是企业以及其他有组织的群体活动管理的基本内容,因此在企业研究基础上抽象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其他类型组织的管理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现代管理学是如何产生的?这对当代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可能提供哪些启示?
工厂制度为管理思想的繁荣提供了客观的基础,系统的管理理论便是随着工厂制度的发展而逐渐萌芽的。
从企业基层做起的泰勒对作业方法与时间的研究和法约尔对一般管理的研究,显示了早期管理学者与管理实践的密切关系。
韦伯关于官僚组织的抽象总结则彰显了早期理论家的贡献。
工业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工厂的实验启动了管理学家关于企业活动中人的因素的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展,技术进步的速度日益加快,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企业在组织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条件限制,而且要研究环境的特点和要求,要努力提高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许多研究人员就企业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经营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理论观点。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这种现象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不同学者分别从系统、决策、经验、权变等角度对企业管理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管理学的理论框架因此而逐渐成熟。
管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根据管理实践的发展不断总结和完善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不断发展管理理论,同时也要不断发展的一般管理理论,指导我们的管理实践,促进作为管理活动载体的组织的发展。
3、管理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管理学是在研究人类有组织的群体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任何人的活动在客观上都存在管理的需要。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不仅是为了抽象和掌握管理的一般规律,了解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更是为了提升我们的管理能力、指导我们的管理实践,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学习管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管理的一般规律,提升我们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因而可以指导我们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的管理实践。
学习管理学,首先可以让我们了解管理的一般规律。
系统地学习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管理的一般规律,熟悉管理的一般方法,不仅可以缩短我们成为成功管理者的过程,而且可以帮助我们越过陷阱,少走弯路,缩短成功的周期,提高成功的概率。
此外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理性分析能力,提升我们以直觉判断为基础的决策或决断的能力。
4、试分析管理学的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能力提升的关系。
答: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根本使命是指导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
管理亦然。
在所有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中,管理学是与实践联系最为密切的。
管理学的理论来自实践,管理学理论的可靠性和有用性也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只有在掌握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结合不同组织的性质和使命,根据组织可以支配的资源种类和数量,适应组织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选择合理的活动方向、内容和方式,从而在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下充分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5、马克思主义对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答: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管理学的研究和学习,就是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思考管理实践,探讨管理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首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
管理理论是管理实践发展的产物。
人类的管理实践虽然古已有之,但只是随着工厂制度的发展,等到管理实践丰富到一定程度、从而人们关于管理实践的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形成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
其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管理理论的一般抽象与具体运用的关系。
在管理实践研究基础上抽象出的一般管理理论,虽然对不同组织活动的管理都有可能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不同组织的性质不同、使命不同、成员不同、活动内容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相同的管理理论不能在这些不同的背景下被教条地运用。
再次,要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作为管理对象的组织活动与组织环境关系。
组织活动是运用可支配资源提供社会所需服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也是互动的。
总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管理学的研究和学习,要求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追踪管理思想的历史演进,去抽象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去指导管理理论的实践运用,去分析管理学的时代特征,去预测管理学的未来发展。
6、为什么说“理论联系实际”是管理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管理理论是在总结管理实践基础上对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抽象,在管理实践研究基
础上产生的一般管理又对人类的管理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
只有密切联系实际,管理理论发展才有可靠的依据,管理实践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因此说,理论联系实际是管理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首先需要我们把握管理学的理论体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工具。
这些原则、方法和工具是在众多管理者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但同时我们知道,具体组织的管理实践总是千差万别的。
组织性质不同,使命不同,活动特点不同,环境不同,可以借助的原则、方法以及工具也会不同。
即使可以借助的原则、方法、工具相同,其具体运用也必然相互有异。
这就不仅要求我们在学习相关理论时了解这些理论形成的实践背景,而且要求我们通过具体的案例解剖或事例分析来把握理论与方法的本质。
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求我们用所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去观察和分析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管理问题。
管理既然是对人的活动的管理,是对活动中人的关系的协调,那么只要有人的活动,有人在活动中的关系,就会有管理活动的存在。
管理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关系之中。
你要么是管理者,要么是被管理者,或者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
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处处都有管理的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更有效地思考和探讨我们身边的管理问题。
第一章管理导论
1.如何认识组织的特征、企业的特征?
答:(1)组织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构成的。
这些成员为了某种共同的目的而走到一起协调行动。
此外,组织在特定时期的目标不同,愿意接受这种目标并为其实现做出自己贡献的人可能也不相同,因此,在不同时期,组织虽然始终是由成员构成的,但这些成员通常是不同的自然人。
第二,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
不同成员之所以愿意走到一起并相互协调地行动,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协调共同的行动来实现某种共同目标。
第三,组织有特殊的活动。
为了实现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组织必须从事一定的活动。
组织活动的内容是由组织目标的性质所决定的。
特定组织是特定类群的人与特定资源的特殊结合。
第四,任何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独立存在的,因此与外部社会有着相对明确的界限。
组织成员来自外部社会,组织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外部社会的环境特征,组织活动的资源从外部获取,组织活动的成果通常也需要在外部去实现。
(2)企业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企业的特征:(1)经济性。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观企业活动的效率。
通过加强管理,努力提高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活动的效率,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2)社会性:为了能够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企业必须筹集和组织利用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企业与社会上其他部门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它从属于一定的社会体系中,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2.简述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答:管理包括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等一系列工作。
(1)决策:决策是组织在未来众多的行动可能中选择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
为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确定合理的行动目标,管理者首先要研究组织活动的内外部背景。
同时要分
析企业内部在客观上拥有的资源状况以及在主观上利用资源的能力。
(2)组织:为了保证决策活动的有效实施,管理者要根据目标活动的要求设计合理的组织,包括在目标活动分解的基础上分析需要设置哪些岗位,即职务设计;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不同岗位加以组合形成不同的部门,即机构设计;并根据业务活动及其环境的特点规定不同部门在活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即结构设计;然后根据不同岗位所从事的活动要求或组织现有成员的素质特征,将适当的人员安置在组织结构的适当岗位上,实现人岗匹配;在此基础上向配备在各岗位上的人员发布工作指令,并提供必要的物质和信息条件,以开动并维持组织的运转。
(3)领导:所谓领导是指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
有效的领导要求管理人员在合理的制度(领导体制)环境中,利用优秀的素质,采用适当的方式,针对组织成员的需要及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去提高和维持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4)控制: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系统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包括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检查和监督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判断工作结果与目标要求是否相符;如果存在偏差,则要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偏差产生后对目标活动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还要针对原因,制定并实施纠正偏差的措施,以确保决策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决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5)创新:组织活动是一种伸向外部、面向未来的活动。
组织外部的环境以及企业内部与之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在不断变化的。
即便环境与资源不变,组织中的管理者对资源与环境的认识也可能发生改变。
这些变化要求组织内部的活动技术与方法不断变革,组织活动与人的安排不断优化,甚至组织活动的方向、内容与形式选择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
这些变革、优化和调整是通过管理的创新职能来实现的。
3.如何理解管理的本质?它对我们的管理实践活动有哪些启示?
答:(1)管理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组织成员在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协调。
①管理是对人或对人的行为的管理。
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选择对的人去做对的事情,并努力让这些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表现出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
只要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从事符合组织需要的事并始终表现出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决策目标的实现就会是必然的结果。
②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
由于认知和行动能力的限制,个人在参与组织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不一定完全符合组织的要求,管理者首先要努力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使之与组织的目标要求相一致。
管理者的任务是协调不同成员在组织活动中的行为和贡献。
③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毫无疑问是科学的,或者可以是科学的,而管理实践则明显地表现出艺术性的特征。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需要根据活动环境、活动条件以及活动对象等因素的特征及其变化艺术地运用那些科学的理论、手段和方法。
实际上,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取决于管理者能否艺术地运用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艺术地运用那些科学的理论、手段和方法。
④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管理是对组织中人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组织活动过程是一系列资源的组合过程。
这些资源及其利用方法都与一定的技术相联系。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对整合资源利用过程的管理也必然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这些特征与管理的自然属性相关。
管理为管理主体利益服务、是管理主体
为实现其预期目的而需借助手段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
管理社会属性的特征决定了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理论与方法总是与这个特殊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他社会背景下的组织借鉴和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时必须考虑到社会制度、主体性质、服务目的以及主客体关系等方面的差异。
(2)启示:管理是对组织中人员以及对其所分配的任务之间的协调。
管理者要遵循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方法论来指导管理过程,将合适的人员安置在合适的岗位,通过发挥他们的最大价值来提升管理效率。
同时管理者要考虑组织环境,在全面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最优决策。
4.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有哪些?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管理的基本原理是管理者在组织管理活动的实践中必须依循的基本规律。
这些规律主要有人本原理、系统原理、效益原理以及适度原理。
(1)人本原理:组织是人的集合体,组织活动是由人来进行的,组织活动的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通过人进行的管理。
人是组织的中心,也是管理的中心,人本原理当是管理的首要原理。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原理要求对组织活动的管理既是“依靠人的管理”,也是“为了人的管理”。
“依靠人的管理”一方面强调组织被管理者参与管理,参与组织活动方向、目标以及内容的选择、实施和控制,另一方面强调根据人的特性对组织、对人进行管理,重视管理的人性化。
“为了人的管理”是指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的。
(2)系统原理: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我们研究的组织、组织所从事的活动以及对组织活动的管理都是人造、开放、动态的系统类型。
人造、开放、动态的社会经济组织系统虽然存在多种形式,但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共同特征: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性。
(3)效益原理:任何组织在任何时期的存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
同时,任何组织在任何时期的目标活动都需要组合和利用一定的资源,从而付出一定的代价。
效益是指组织目标的实现与实现组织目标所付代价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追求组织活动的效益就是尽量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去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4)适度原理:管理活动中存在许多相互矛盾的选择。
例如,在在管理权力的分配上,有集权与分权的矛盾。
集权可以保证组织总体政策的统一以及决策的迅速执行,而分权则可增强组织的适应能力,提高较低层次管理者的积极性。
在这些相互对立的选择中,前者的优点恰好是后者的局限之所在,而后者的贡献恰好构成了前者的劣势。
因此,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能完全集中,也不能绝对分散,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恰当的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适度组合。
5.管理的基本方法与工具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答:(1)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理性分析与直觉分析;管理的基本工具包括:作为管理工具的权力以及作为管理工具的组织文化。
(2)管理的基本方法:①理性分析:自泰勒以来,管理研究中就一直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强调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来科学地组织管理的过程。
管理的科学性是以理性分析为基础的。
理性分析不仅仅是大量严格的定量方法的运用,而且是以严密的逻辑思维为基础的。
②直觉分析:直觉,表面上看没有切实的数据,没有定量的模型,没有精确的计算,因而没有
形式上的科学性。
但实际上,直觉仍是一个快速的逻辑思维过程的结果。
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用科学的语言严谨地描述和揭示直觉思维的科学特征,但是毫无疑问,直觉思维有着非常丰富的科学内涵。
③管理的基本工具之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殊的知识、能力、经验、品质以及组织中的职务都是稀缺性资源,所以用经济学的术语去表述,一个人在组织中的权力或影响力是他能够支配的相关稀缺资源的函数。
这些资源有的与行为主体在组织中担任的职位有关,有的则来自行为主体自身或自身的学习与工作经历。
我们把前者称为正式的职位或职务权力,把后者称为非正式的个人影响力。
④管理的基本工具之组织文化:我们认为,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员普遍认同、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
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影响就会是持续的、普遍的,而且是低成本的。
依据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人们在组织中不同时空自觉的行为选择将不仅符合组织的目标要求,而且相互之间是协调的,即使出现某种或某些不协调,他们也会自觉地相互调适。
6.如何认识理性分析与直觉判断的关系?
答:理性分析与直觉判断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以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及严密的逻辑思维为基础的理性分析是管理过程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有的人甚至认为这是唯一的科学管理方法。
然而我们在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直觉的作用。
直觉的运用表面上来看不那么精确、不那么科学,有人甚至认为根据直觉判断来进行决策是一种“拍脑袋”的方法。
但是在组织的管理实践中,甚至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许多重要问题的处理,直觉或者说以直觉为基础的判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个人来说,生活并不总是理性的;对组织来说,组织环境的变化并不总是依循既有的规律,即便依循一定的规律,因相关因素的错综复杂,这种变化的规律也可能未能被迅速揭示,这时以直觉判断为基础的决策就显示出了优越性。
总的来说,在进行管理活动中,应将两种基本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的实践活动中,策划出最适应的方案来指导管理工作。
7.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影响有哪些?
答: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为: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市场化。
对组织活动的影响:(1)全球化: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
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
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全球化经营,并通过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或代理机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的有效规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谋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全球化环境和全球化经营对管理的主要职能,如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2)信息化:信息化是全球化的成因和重要特征之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影响着个人、组织和政府的方方面面。
从国家、地区或社会层面,2006年5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正式提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从企业、政府等组织层面,信息化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将组织各活动过程数据化和数字化,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处理成信息资源,提供给组织各层次人员,有助于各类决策和行动,实现效率和效益的过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信息化管理,如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云平台和大数据,迅猛发展。
(3)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