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历史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历史观点论述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解题指导+专项练习
历史论述题是一种考查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题型,要求考查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形成观点并进行完整论述的能力。
考查难度极大。
材料论述题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是考查基础知识,分值赋分为4分。
第二个问,通常表述为“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即根据材料论述历史观点。
分值赋分为5分。
【第二问考查赋分标准,观点呈现(提炼观点)(2分)一论述(史实论述)(2分)一结论(观点升华)(1分)(如果6分,提出观点2分,论述3分,结论1分)。
】
1、观点句式基本模板:“什么是什么”。
2、观点来源途径,可从材料中提取,也可以课本上获取(现成的是专家提炼出来的)。
找出材料开头给予的核心关键词,加连接词,如(促进、有利于、加快、推动、适应……)组成观点,即一句肯定式的陈述句。
3、普遍性的历史理解与认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观点。
①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杰出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
③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④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或者说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⑥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以上这7个观点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基本历史素养。
提炼观点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千万不能用否定句式。
观点必须是完整的结论性的肯定陈述句。
2.提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
3.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也可以从教材中获取。
必须符合题意,不能照抄原材料。
4.观点明确≠观点正确。
5.观点要求:指向简洁,最好15个以内,围绕材料不带标点符号。
6.论题不当。
①简单的罗列一些名词概念。
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等。
②过分文学化的表达,缺乏历史味。
比如,中国越来越富裕,中国越来越开放;中外历史上的那些事儿;两个远航的男人等。
③大而空的伪命题(正确的废话)。
比如,文化对政治有一定的反作用;和平与冲突都推动了历史发展等。
1、①选择史实,找论点(观点);
②史论结合,以史实为基础,以观点为核心,论从史出,论述全面;
③必须有两个史实论证(那种简单的让你谈对某历史事件“理解”之类有时可以一个),一般材料中可以找到一个史实,另一个史实去课本中找。
2、具体论述方法及格式:
论述①材料中所涉及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把其中最能证明观点成立的内容加以概述。
(材料中找得到的史实+结论)
论述②所学知识中能印证观点的内容(史实十作用/意义/影响)等进行归纳,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材料论述题必须要有结论(或叫结语),即升华观点。
结论要体现对论题的概述和升华,注重与社会时政话题结合。
2.结论具体答题格式:综上所述(或由此可见),说明(有时可省略)十重申观点,所以要怎么做(认识/启示类语句,体现出家国情怀。
)
【比如,由此可见,说明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所以要不断解放思想,使先进的思想指导社会实践,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
3、写结论的注意事项:写结论时,不能简单地把观点重抄一遍,应对论述内容进行小结,将情感态度的升华。
材料题(共15小题)
1.(2023秋•宾阳县期中)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
材料一:
(1)图1所示石器证明北京人处于什么时代?这些石器能反映出北京人从事哪些活动?图2遗址的挖掘有利于我们研究哪个朝代的历史?
【传说中的历史】
材料二: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
“后弭射日”“愚公移山”等,也有关于早期社会的很多传说,其中,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
——摘编自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传说中炎帝、黄帝有很多发明,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哪些方面的变化?为什么炎帝、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文物中的历史】
材料三: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图3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4)围绕“探寻历史的途径”这一主题,拟一个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2023秋•修水县期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读经学史】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结合材料一,分析华夏族形成的特点。
写出对华夏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战役。
【考古研史】
材料二:
(2)以上出土文物印证了炎黄传说中的哪些内容?
【今人忆史】
材料三:史前社会里,洪水泛滥成灾。
鲧治水采用填堵的办法,没有成效。
大禹从前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采用新的方法治理洪水。
他利用自然地形,把高地筑高加固,把低地挖得更低,让水流顺畅地排出,同时选择适当的地方蓄水用于灌溉,这个办法以疏导为主,把治水患和兴水利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3)阅读材料三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3.(2023秋•江阳区期中)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
张泽同学在“历史知识进校园”活动中承担其中一个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资料,摘抄出如下资料:
大禹改堵为疏,治水成功;
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
请为张泽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选取相关史实材料,结合所学自定一个历史观点,加以阐述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不得照抄材料。
字数在120字以上。
)4.(2023秋•建瓯市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卫鞍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自《战国策•秦策一》(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在哪个国家实行变法。
(2)小历认为,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因此商鞅变法失败了。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5.(2023秋•建瓯市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及其贡献
文化遗产领域贡献
甲骨文文字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
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中华民族的根。
思想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道德规范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建筑李冰主持修建的世界著名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
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
——摘编自柳论微《中国文化史》(1)根据材料,写出与孔子言行思想相关的著作。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2023秋•霞浦县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进入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急需确立。
公元前356年,为求富国强兵,商鞅在秦国开始实施变法。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用世纪的方式写出商鞅变法开始的时间。
(2)小历同学认为,商鞅变法的原因是秦国谋求富国强兵。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理由。
7.(2023秋•福鼎市校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请回答:
(1)根据图2,指出秦长城防范的主要民族。
(2)围绕材料主题,任选以下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在你所选择的观点里面填正确】
观点一:中华民族充满智慧和创造力。
观点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泽被后人。
8.(2023秋•思明区校级期中)七年级部分同学打算就秦末汉初的历史,创作三幕历史短剧,请协助完成。
【环节一】历史调研
(1)为使短剧符合历史设定,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参考。
请列举一例,并写出其对历史短剧创作的价值。
材料①秦陵兵马俑图材料②教材插图《陈胜吴广起义》
材料③司马迁著《史记》(1973年画家姚有多创作)
【环节二】剧目设计
(2)同学们拟设定如下剧目和相应内容。
请为第二幕设计一个标题。
顺序剧目名称剧目内容
第一幕伐无道,诛暴秦秦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
第二幕(暂未定)刘邦项羽两股势力争夺最高统治权
第三幕安定江山刘邦和大臣商讨巩固新王朝
【环节三】配乐设计
(3)在为第一幕中陈胜的以下台词寻找配乐中,小组找出了两种风格的音乐:
台词:“天下苦秦久矣。
我们因遇雨误期,肯定要被杀头;即使去戍边,大多数人也会死去。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A.铿锵激扬、B 低沉悲愤,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一种配乐,并提供理由。
【环节四】台词设计
(4)在第三幕安定江山中,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情景:汉高祖刘邦开朝会,群臣商议就巩固新王朝的理念和措施献对策。
请为剧中大臣萧何,创设台词(提示:可围绕背景、理念和对策等展开)。
9.(2023秋•济南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汉大事年表
时期秦朝西汉
史实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秦始皇开始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汉高祖开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秦朝实行暴政文景之治
秦末农民起义汉武帝采取巩固大一统措施
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灭亡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在学习了秦汉这段历史后,历史老师给同学们拟定了以下三个研究主题:
主题一: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
主题二:“文景之治”功在恤民
主题三:秦朝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请你任意选择其中一个主题,选取《秦汉大事年表》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100﹣150字)
10.(2023春•香洲区期末)农业是天下根本,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大事记(距今约10000年——魏晋南北朝)
时期大事
距今约10000年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
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大量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战国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战国后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西汉初汉文帝、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西汉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组织人力开挖水渠,治理黄河
西汉出现了耧车,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东汉初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曹魏马钧改进制成了灌溉工具翻车
东晋南朝时期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
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指出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的农书名称。
(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例,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不断进步
事件: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
论述:距今约10000年,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的国家,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东晋南朝时期水稻开始育秧移栽,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
结论: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推动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1.(2023春•晋江市校级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平城偏居北方一隅,距离中原的心脏区域太远,不利于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且长期为北魏的都城,保守势力较大不利于北魏的封建化和汉化政策的实施。
因此孝文帝决心在洛阳重建新都。
迁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孝文帝不得不假托南征,方得以率众南下,
最后留在洛阳不返,终于完成了“汉化”的第一步。
迁都后,为了断绝鲜卑保守势力北返的念头,孝文帝规定,“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对于违反者,孝文帝给予了坚决的镇压,就连太子元恂也被处死,从而保证了迁都成果的巩固。
——摘编自乔国华《北魏改革与社会稳定》
(1)根据材料,指出孝文帝迁都的一个原因。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
12.(2022秋•宁德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迁都洛阳前后的北魏社会情况表
领域
迁都前的北魏 迁都后的北魏 经济 鲜卑族人“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实行中原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鲜
卑族人逐渐向从事农业生产转变。
政治 道武帝元年至孝文帝十八年,共有将相176人,其中鲜卑族129人、汉族47人。
孝文帝十九年至孝明帝,新增将相68
人,其中鲜卑族32人、汉族36人。
鲜卑族人说鲜卑语、穿鲜卑服,禁止与汉族通婚。
鲜卑族人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摘编自许春宏《一位历史改革者的启示﹣﹣关于北魏孝文帝改制的思考》等
(1)写出表中横线处对应领域的名称,并概括汉族将相在北魏迁都后的新变化。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历史观点(结论),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3.(2022秋•三元区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
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诗词文赋的大繁荣,为书法家提供了纯艺术的书写内容,而不同于在青铜器、石碑、竹简上的应用文体。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行书中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采取“纵有行,横无列”式,每一字,皆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相配,错落有致,点画亦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
其结构变化微妙,如楷书者却不呆板,似草书者亦不狂怪,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用笔十分精到,讲究提按分明,收起得当,可谓“得其自然而兼其众美”。
——摘编自王兆军《书圣之道——王羲之传(平)》
(1)根据材料,简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4.(2022秋•南安市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经过几代数学家的不懈努力,继承与创新使我国圆周率的研究领先世界水平。
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数值是3.1547,东汉张衡推算圆周率数值是3.16。
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割圆术),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
南北朝的祖冲之应用刘徽的方法,在地上划了一个直径为一丈的大圆,从圆内接正6边形开始,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2288边的多边形。
要使内接正多边形的数目连翻11番,每翻1番,至少要运算7次加、减,还要进行12位小数的2次乘方、2次开方。
祖冲之常常天不亮就起床,一遍又一遍地挪动筹码(小竹棍),直到夜深,终于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摘编自《祖冲之》(1)根据材料,指出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人物。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5.(2022秋•同安区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历史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朝。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处的人物。
(2)提取材料中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