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私立青岛育贤中学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3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程标准目标指南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
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要点:
1.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主要表现,掌握主要地域分
异规律的特点、成因和表现。
2.理解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探究问题:
地理环境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表现:______不等、内部具有一定________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__________的差异。
2.特征:______性、______性。
3.地域分异规律
北半球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预习交流
小明同学暑假在国内旅游时,经历了以下景观变化,该变化应属于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
1.区分的依据:__________的特征。
2.自然带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______和水分条件。
1.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意义: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在大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案:一、1.大小 相似性 自然条件
2.有序 普遍
3.(1)纬线 纬度 (2)水分差异 经线 经度 ③ ⑤ ⑥
预习交流:提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3)温度 降水 纬度地带 (4)地势 地形 有序
石灰 花岗
二、1.植物群落
2.热量
3.半湿润 刚果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半干旱 热带 温带 北美 干旱 热带 温带 内部
三、1.地域分异
2.产业 作物 品种 生态
主题一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材料一:“理想大陆”是指海岸线平直、地表平坦(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赤道经过大陆中部的理想状态下的陆地。
“理想大陆”(北半球)上的自然带及其组成、分布模式如下图所示。
(1)结合材料探究:
①沿该大陆西岸自然带变化(图中虚线箭头所示)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②从该大陆西海岸出发,沿45°N向东前进,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这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③列表比较两种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延伸方向、更替方向、主要影响因素、形成基础、明显地区的不同。
材料二:非洲自然带大体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更替,明显反映出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结合材料探究:
①在非洲,从赤道出发,沿20°E依次向南、向北前进,自然景观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②非洲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表现明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主题二垂直分异规律
材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这些诗句说明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
下面是“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带分布图”。
结合材料探究:
①写出A、B、C三个自然带的名称。
(备选: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②为什么南坡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③比较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北坡降水量的差异,说明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
主题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和水分条件的制约。
下面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结合材料探究:
①描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带景观和寒带冻原自然带景观的不同。
②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类型对应着一种自然带,但有时候两种气候对应同一自然带,或一种气候类型下形成两种类型的自然带,试举例说明。
答案:主题一活动与探究:(1)提示:①图中虚线箭头所示自然带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②从该大陆西海岸出发,沿45°N向东前进,自然景观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依次更替,呈现明显的干湿度地带
经线依次向南、向北前进,自然景观由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依次更替,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原因是热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②非洲陆地面积广大,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较平坦,海岸线平直,对自然带破坏较少。
主题二活动与探究:提示:①A——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带,B——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C——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②因为珠穆朗玛峰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的变化比北坡明显,所以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③珠穆朗玛峰南坡降水比北坡多,因为南坡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南坡降水量大,积雪量大,雪线较北坡低。
主题三活动与探究:提示: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如樟树、漆树等,动物主要有猕猴、灵猫等,土壤以红壤为主。
寒带冻原带分为苔原带和冰原带。
苔原带由于各月气温都很低,降水也少,树木不能生长,地面只生长苔藓、地衣等;主要动物有驯鹿;土壤为冰沼土。
冰原带全年气温极低,地面全被冰雪覆盖,主要
动物在北极地区有北极熊,南极地区有企鹅。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都发育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1.一一对应,轻松搞定
不同的气候区对应着不同的自然带,自然带和气候具有一一对应性,具体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图示垂直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相似性
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变化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特别注意:山麓地带与山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的高度阳坡高于阴坡。
3.对某地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观察分析的技巧
对某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观察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该地所属的自然带、气候类型及特点,植被类型及主要树种,土壤类型,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所占的比重等。
4.评价某地土地利用现状的方法
如认为某地土地利用现状合理,进行评价时应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取得了怎样的经济效益,二是如何实现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
如认为某地土地利用状况不合理,提出改进建议,说明土地利用方式应怎样变化,并说明变化后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1.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2.下列关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带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
B.主要受热量的影响,其次才是水分的影响
C.从沿海向内陆各自然带逐渐更替,即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
D.在南半球表现得比北半球明显
3.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
A.逐渐升高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D.变化无序
4.下列自然景观的变化属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是()。
A.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新疆的自然景观差异
B.黄土高原小流域内冲沟等地形呈树枝状镶嵌在塬、梁、峁之间
C.从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到地中海沿岸自然景观的变化
D.由美国东海岸到其中部的景观变化
5.读“北半球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写出图中下列字母代表的森林自然带名称。
A______,I________,J________,F________。
(2)图中表示草原自然带的字母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自然带一般分布在半湿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陆地区。
(3)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图中表示荒漠自然带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
(4)自然带E→K→L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规律。
(5)自然带B→C→D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规律,F自然带在大陆东部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I自然带内部由于地形、土壤不同而出现植被按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这属于________分异规律。
(7)图中D与I两个自然带类型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图中K自然带最适宜的农业部门是________。
答案:1.A 解析:从塞北到江南自然景观南北更替,这属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C 3.C
4.B 解析: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新疆的自然景观差异属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到地中海沿岸自然景观的变化属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由美国东海岸到其中部的景观变化属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黄土高原冲沟的出现及相应景观的分布属较小尺度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5.答案:(1)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2)B K 半干旱
(3)C L
(4)干湿度地带分异
(5)纬度地带分异受寒流的影响
(6)地方性
(7)D区域受中纬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所以形成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I区域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8)畜牧业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