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词十七讲》个人学习感言
对于古诗词的喜爱,源于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他要求我们每个寒暑假都要背诵二三十首古诗词。

他说:不管能不能理解,先背诵了再说。

所以小学时候的爱,是被迫的。

后来年龄渐长,青春懵懂,那时候爱古诗词,是一种“年少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

如今喜欢古诗词,又是另一种心态。

诗词里的情感,或朦胧,或热烈,我在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子里,寻找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态度。

《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也是由叶先生上课的录音讲稿整理而来。

十七讲的课程里,一共讲了温庭筠、李煜、苏轼、辛弃疾等共计十五位词人。

与以前的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不同的是,叶先生是在讲诗词,又不仅仅是在讲诗词,因为她会结合作者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等各方面来进行分析。

而且在讲一首词的时候,又会引经据典,找到很多与其相关的诗词来佐证,趣味无穷,特别过瘾。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除了过足了鉴赏诗词的瘾以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触动点。

就是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出叶先生的为人。

首先,她特别的自谦,真的就是那种越有涵养的人,就越谦虚。

她不止一次地提到说自己的见识很浅,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见识都很浅。

而她在开讲的第一课就说自己是“野人献曝”,
书里的第3页有提到详细的解释,大家可以自行查阅。

有些人的自谦里会有自夸的成分,但是从叶先生的话语里,完全感受不到。

她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谦虚,很浩瀚。

其次,叶先生带给我不一样的诗词体验,让我知道,原来唐宋词还可以这样去理解。

上学的时候,对一首诗词的理解其实是固定的,是老师灌输给我们的的,有哪些意向,表达了哪些情感,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抱负志向等等,这些都是固定的。

因为我们得做诗词鉴赏的习题,我们要得分啊。

但是在这本书里,叶先生说: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思想文化教养性格的种种不同的背景的,不管你是欣赏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无法避免,你就是你,你无论是解说,无论是创作,都带着自己的背景在其中了。

最后,叶先生对诗词的热爱也让我深深动容。

她直到90多岁仍站在讲台上,诲人不倦,讲诗词,讲中国的文化,即便上课上到喉咙沙哑,嗓子受伤也仍在坚持。

这不仅是对诗词的热爱,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棒的优点是:通俗易懂。

因为是录音稿整理而成的,所以比较偏向于口语化,不会像叶先生其他的著作一般半文半白,没有一点儿文学功底的人很难读懂。

这本书很适合对诗词感兴趣而又没有多少功底的人,即便是给孩子看,也能让他们在诗词鉴赏方面有不一样的思路。

Part.7
苏东坡把参禅分为三个阶段: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这种比喻放到阅读里面也同样适用:初级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级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高级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即使是同样一首诗词,因为个人的文学水平与美学素养不同,读后领悟到的意境都会有天差之别。

以温庭筠《菩萨蛮》为例,我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就是看山是山的水平,因此里面的小山、鬓云与峨眉在我眼里没有激起任何涟漪。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首诗当你看不到它的美与深意,那它于你而言就是一阵微风,飘过即消失,未来也很难再想起,而当我读完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十七讲》对温庭筠《菩萨蛮》的分析时,一下有了不同阶层的认识。

叶嘉莹先生对这首诗几乎是逐句逐字来讲的,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最后揭示全诗的意境和美好。

诗句经过她的解读,剥去表面的浮云,让人一眼看到更丰富的东西。

比如,女人为何而“懒”,因为缺少悦己者,香腮雪、画峨眉有多美好,孤独无人欣赏就有多落寞然后又出现了转折,即使没有悦己者,还是要弄梳妆,因为人不能够自我放弃,梳妆是一种人生态度。

这个描写正好契合了中国文人所信仰的“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理念。

一个博学的人,总能看见水里面藏着什么,山背后挡着什么,而普通人只能看到眼前的花花草草,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意思就是词句在于它的精神而不是它的外表。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培养读者对爱与美的感受,如果读者完全感受不到,那就白白糟蹋了作者的一番心血。

而文学素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起来的,所以需要我们多多读文学大家的评述与分析类作品,让我们从他们的眼里看到美好。

《唐宋词十七讲》这书的写作思路,有两点我特别喜欢。

第一点是,以人为元素来划分章节,在诗人风格和诗词的演化更迭的历史脉络中去做纵向和横向的对比。

然而,叶先生还运用了西方的观点去阐释词语的发展,由于他的文化底蕴,他的叙述非常流利。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背景下,使用西方的理论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这种方法很新颖独特又意外地通俗易懂。

第二点是,叶先生在书中讲述某一首词的一个意象
时,有联想和引申,她会引出这个意象在不同诗词中的用法,然后冷静客观地分析在这里诗人应该是用的哪一种含义。

用诗词去解释诗词,用诗人去读懂诗人,也是叶先生的特色之一。

这种讲法,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容易识别一些中国诗词传统里的特色元素,比如“蛾眉”的含义。

更容易在举一反三的列举引证中,帮助读者握住中国诗词、中国语言和汉字背后的传承脉络。

突然明白了无论任何学科,从来没有难懂的知识,只有难懂的教育方式。

书中评析词的方法,拿来评析文学、西方文学、甚至其它门类艺术也都未尝不精彩。

同时也深深敬佩叶嘉莹先生的研究方法和传授方式,甚至是她与顾随先生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一本书可以有这样多维度的收获,已不是简单地在看“知识”,而是需要认真、反复、虔诚地去观“智慧”。

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重于整个词的发展历程,所以它介绍的很完整,里面一共讲了十七位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及其作品,可以说每一讲都非常精彩,让人真正感受了什么才是文学的高阶层次,叶嘉莹先生的见解也很地道入味。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顶皇冠,那么诗歌一定是这顶皇冠上最璀璨的那颗明珠。

在经过历史淘洗之后,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往往会带着民族文化发展的印记,成为一个民族的骄傲。

这是一个民族值得保有和珍惜的东西,也是我们真正应该带给
孩子们的东西。

前人留给了我们这么多的财富,却似乎正在时光里慢慢褪色。

读诗和读词可以百读不厌。

我们真的非常需要这些优秀的解读、分析的好作品,帮助更多人打开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吸引更多的人穿越时间的隧道,与古人共舞。

幸与斯人同望明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