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免疫状态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及血清IL-10和IP-10的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0、IL-2及IFN-y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2 0 1 3年
第3 4卷
第 2期
V 0 L 3 4 N o . 2 2 0 1 3
.
.
J O U R N AL O F MU D A N J I A N G ME D I C AL U N I V E R s n
‘4l 。
度 和积 水位 置 , 采用分级疗法 , 取得了 良好疗效 。
例, 男性 1 1 例, 年龄 l 9~ 6 2 岁, 平均 年龄 ( 3 6 . 6 0± 1 2 . 8 0 )
岁; 健康体 检者 2 O例 , 其 中男 性 l 1 例, 女性 9例 , 年龄 1 9— 6 2岁 , 平均年龄 ( 3 O . 1 9±1 5 . 3 2 ) 岁 。疾 病 的诊 断 都 符 合 2 0 0 0 年 西安修订 的《 病毒性 肝炎 防治方 案》 的标 准 ] , 并 且 排除了 自身免疫性肝病 、 酒 精性肝 病和其 他病毒性 肝炎 ( 甲
综 上所 述 , 脑积水是去 骨瓣减 压后 常见并 发症 , 患 者年
2 许刚柱 , 王茂德 . 重 型颅脑损伤治疗 中去骨瓣减压术的应 用进 展 [ J ] . 西部 医学 。 2 0 l 2 , 1 2 : 2 4 4 2— 2 4 4 4 . 3 韩志强 , 王文华 . 去骨瓣减 压并发外 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 J ] . 求医问药( 下半月 ) , 2 0 1 2 , 0 9 : 2 6 8 — 2 6 9 .
体检者 。重叠组 : 其 中女性 6例 , 男性 2 4例 , 年龄 2 0~ 5 9
岁, 平 均年 龄 ( 3 8 . 6 3±1 0 . 9 1 ) 岁; 乙型肝 炎 组 : 其 中女 性 9
市中1 8 0 0 多例急性病毒性 肝炎 的病原 学研究 , 发 现其 中乙
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8、IL-10水平的变化
( ) t eⅢ po o a e P )w r a a sd e u s A t e t n , h e m vl f L 8 w ss mt a t w rt HA , y p rcl g n( C l m ee n ye .R s l f rt a l t e r me t tesr l e o 一 a i l n vl e h u e I g c i o a n
9 4. 4
疾病良好 的早 期 诊 断 指 标 , 有 一定 的 局 限 性 ; sC P 具 h.R 、 WB 、 R 、L C G % P T均可作为疾病 疗效观察 的动态指 标。无论 是早期诊断还是疗效观察 均需结 合临床 及多实 验指标进 行 综 合判 断 。
[] 9 刘静 , 书, 邹敏 余健 , . 反应蛋 白和 中性粒细胞 百分 率在新生 等 c 儿感染 中的临床意义 [ ] 华 南国防医学杂志,0 7,1 1 46 J. 20 2 ( ):_. [o 林燕 , 1] 熊英 . C反应蛋 白在评 估新生儿早 发感染诊 断中的价值
[ ]akv 3 Jn oi B,Ps , roi M,e a.Cratepo i ocr c ai S Makvc c t 1 — ci rt ncn e. e v e t
t t n u n ia (mpr )t a n f ent es [ ] r r r i s r gi t l e ic r t t oaa spi J .SpA h ao d i n i i e me o n l s
a d lb rt y p a eesi e n t oo o a sp i 『 .G 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e n a oao a m tr n n o aa n sc mi e s J r r l l s 1 a d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检测临床意义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慢性hbv 感染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特点。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1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3- / cd16+ cd56+ 细胞(nk细胞)以及cd3- cd19+ 细胞(b细胞)进行检测,并与2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组)患者cd3+ cd4+细胞(cd4+t 细胞)及nk细胞百分比降低,b细胞百分比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组)患者cd3+t细胞、cd3+ cd4+细胞(cd4+ t细胞) 、cd3+ cd8+细胞(cd8+ t细胞)及nk 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下降(p<0.05),b细胞百分比及cd4+/cd8+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hbv感染者体内存在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检测对于了解患者免疫状态,判定病情发展阶段以及估计预后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淋巴细胞亚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本文比较分析慢性hbv感染者(包括慢性乙肝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正常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特点, 旨在了解慢性hbv 感染的不同疾病阶段,t细胞亚群、b 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诊治及门诊患者71例,男40例,女31例,年龄23~70(36±22)岁。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组)34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组)37例,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分型标准[1]。
不同HBV—DNA载量慢性乙肝患者血清MIF和IL—17的表达意义
不同HBV—DNA载量慢性乙肝患者血清MIF和IL—17的表达意义【摘要】目的探讨不同HBV-DNA载量慢性乙肝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意义。
方法106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HBV-DNA载量分为三组,高载量组29例,中载量组46例,低载量组37例,测定患者血清MIF和IL-17。
结果高载量组和中载量组患者血清MIF和IL-17明显高于低载量组(P<0.01),高载量组MIF和IL-17均明显高于中载量组(P<0.05,P<0.01)。
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血清MIF、IL-17与病毒载量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慢性乙肝;病毒载量;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17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区,约8%~20%的患者一旦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经过5年即进展为肝硬化,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极差,仅有14%~35%的5年生存率[1],因此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多局限在抗病毒的治疗,对于病毒引起的肝脏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肝硬化等方面的治疗进展有限,发现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指导临床治疗尤其重要。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是一种独特的促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因子已有许多研究,但是其作为炎症介质可以参与机体炎症及免疫反应[2],而在慢性乙肝的免疫反应有何作用,鲜有报道。
白细胞介素-17(IL-17)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肝、及肝脏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了肝脏损伤及再生过程[3],而是否其也参与到乙肝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中?本研究探讨慢性乙肝患者不同HBV-DNA载量血清MIF和IL-17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本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肝的诊断依据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指南诊断标准[4],共106例,其中男61例,女45例,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36.1±8.7)岁。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 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 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IL-10与慢性病毒性肝炎
IL.10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许志强摘要IIJ.10为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具有多种活性,通过对不同免疫细胞的作用,对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抑制作用。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反应既可使病毒清除或长期存在,也常引起组织病理性损伤。
近来在其它慢性病毒性感染模型中的研究提示,IL-IO有可能在多种慢性病毒性肝炎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后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极具意义。
关键词IL-10,慢性病毒性肝炎Interledkin-10andchronicvirushepatitisXUZlfi-qi肌g(CollegeofC棚swy刎MolecularEngineering,PekingUniversity,Peking100084,China)Ala雠raetAs衄importantfactorofimmunesuppression,interleukin10(IL-10)hasmanyactivities,sucha8inhibitingtheproductionofvarietyofcytokinesbymeal鸲ofdifferentimmtmocytes.Imnluneresponseofchronichepatitiscgnnotonlyremovethevirusorkeeptheviruslong-standing,butalsocaugehistopathologiealinjury.Recent黼archesinthemodelsofotherviralchronicinfectionsshowedthatIL-10mayplayallimportantroleintheprocessesofvariouschronicvitalhepatitis,whichwouldbehelpfulforthestudyofpathogenesisandtreat-mentforchronicviralhepatitis.KeyworldsInterleukin一10,ChronicvireshepatitisIL.10为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
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血清IL-10、IL-12、sIL-2R、TNF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疗、 补 液治疗等 , 在此基础 上对 患者应 用 由深圳 科兴 公 司生 产 的干扰素赛若金进行抗病 毒治 疗 , 3 0 0万 u / 次, 进行 肌 内注射 治疗 , 持续 治疗 2周 , 然后改为隔天 1 次, 持续对患者治疗 3~ 6 个月, 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 中要 密切关 注其肝 功能 、 乙肝 病毒 标 志、 血常规、 肾功能 等指标 , 留取患者 治疗前 后 的血 清 , 进行 统一检测 ] 。在整个治疗过程 中, 医务人员应 当注 意保 持患者 与正常组血清分 开处 理 , 避免出现血清交叉 , 发生感染 的情 况 , 以降低 正常组人 群出现感染 的几率 。此外 , 对 于患 者的抗病毒
【 文章编号 】 1 0 0 2 — 7 3 8 6 ( 2 0 1 3 ) 1 4 — 2 1 3 2 — 0 2
治 疗 过 程 应 当严 密 监 控 , 如 果 有 患 者 出 现 不 良反 应 , 要 及 时 给
乙肝病毒检测主要呈现阳性 , 是指病程 超过半年或者是 发 病 H期不明确但在临床上表现为慢性 肝炎 的患者 , 又被称 为慢 性 乙肝 , 此种疾病 的主要 临床表现为畏食 、 乏力 、 腹胀 、 恶心 、 肝 区疼痛等 , 对于病情较 为严重 的患者 , 还会 出现慢 性肝病面容 、 脾大等症状 , 导致患 者肝 功 能 出现异 常 。慢 性 乙肝 具有 传 染 性, 主要通过母 婴传播 、 血液传 播 、 性传播 等 , 对于患 者 的危害 较大 , 需要 及时进行 治疗 … 。现在选取我院收治 的慢性 乙肝患 者, 对其应 用抗 病毒治疗措施 改变血清 细胞 因子 的情况进 行分
慢性HBV携带者血清IL-I、IL-6和CRP水平与肝组织学变化的相关研究
慢性HBV携带者血清IL-I、IL-6和CRP水平与肝组织学变化的相关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慢性HBV携带者血清IL-I、IL-6和CRP水平与肝组织学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I、IL-6;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RP。
采用在B超引导下快速肝穿刺活检术,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为轻度(GI-2/S0-2),中度(G3/SI-3),重度(G4/S2-4)。
结果中、重度肝组织炎症活动者血清IL-I、IL-6和GR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或无炎症改变者(P<0.05),轻度和无炎症改变者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HBV携带者血清IL-I、IL-6和GRP水平可以做为反应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的指标。
【关键词】慢性HBV携带者;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肝组织病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无论ALT是否正常,只要肝组织有活动性炎症病变,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活跃均需要抗病毒治疗[1]。
由于患者不容易普遍接受肝活检检查,严重限制了慢性HBV携带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本文对78例慢性HBV携带者进行了血清IL-1、IL-6,C反应蛋白(CRP)检测和肝组织学检查,试图寻找反应肝组织炎症和坏死程度的非创伤性诊断指标。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7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为本院门诊患者,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18岁~40岁,平均年龄25.4岁,全部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6个月内HBsAg)阳性,HBV-DNA≥1.0×104copies/ml,ALT 正常或<80 U/L)。
健康对照20例。
1.2 肝活检采用B超引导下快速穿刺活检术,采取肝组织经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
1.3 血清IL-1、IL-6和CRP检测IL-1、IL-6采用双夹心ELISA法检测,试剂盒为美国Genzyme公司生产,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分装提供。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资料
• 1.多数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部 分是由于前C区与/或BCP变异所导致HBeAg 表达水平低下或不表达)。
• 2. 仍有HBV DNA活动性复制;
• 3.ALT持续或反复异常。
• 成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小三阳),
这些患者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失代
偿肝硬化和HCC。
13
22
临床诊断
• 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现HBsAg和(或)HBV 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 慢性HBV感染。根据HBV感染者的血清学、病毒 学、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 可将慢性HBV感染分为:
• (一)慢性乙型肝炎 • (二)乙型肝炎肝硬化 • (三)携带者 • (四)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 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 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 -HBs监测,如抗-HBs<10 mIU/mL,可给予加强 免疫。
19
预防-传播途径预防
•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 (包括针灸的针具),并严格遵循医院感染 管理中的标准防护(Standard Precaution)原则,服务行业 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器具也应严格消毒。 注意个人卫生,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14
预防-疫苗预防(一)
•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 效方法。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型肝炎 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所有新生儿接 种乙型肝炎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种费用需 由家长支付;自2002年起正式纳入计划免 疫,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但需支付接种费;自2005年6月1日起改为 全部免费。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IL—10、IL-18和TNFα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IL—10、IL-18和TNFα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IL—10、IL-18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法对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清TGF-β1.IL-10.IC-18和TNFα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
结果慢性乙肝患者血清TGF-β1.IL-10.IL-18和TNFα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於正常人组(P<0.01)且血清TGF-β1水平与IL-10.IL-18和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γ=0.6133,0.5982.0.4984.P<0.01)。
结论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IL-10.IC-18和TNFα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18 肿瘤坏死因子α【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233-02Clinica signifi camce of determination of changes of serum TGF-β1 , .IL-10.ILl-18 and TNFα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Lian YunGang pu Dong Socia Santory savity cantre Zhao QingLian YunGang first reples uorpita Zhang Yun Yan【Abstract】obyective; To explore theClinical Signifi cance of changes of serum TGF-β1, IL-10 IL-18 and TNFα levels in patients wich chronic hepatitisB .methods .serum TNFα(wihRIA) serum TGF-β1 ,IL-10.IL-18 (with EliSA) levels were determimed in 36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35 controls .ResultsSerum TGF-β1 ,IL-10,IL-18 and TNFα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s (p <0.01).serum TGF-β1 level were positive ly correlated with serum IL-10, I-18TNFα( r=0.6133.0.5982.0.4984,p<0.01) Conclusims; serum TGF-β1 .IL-10.IL-18 and TNFα levels changes could relfect the progress of diseases and were ofprognostic impcrtane【Key Words】 chronic hepatitisB Interleukin -10(IL-10) Interleukin-18(IL-18)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为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细胞因子[1]。
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与外周血T、B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与外周血T、B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相关性分析邹剑【摘要】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与外周血T、B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HBV患者118例,根据不同免疫状态分为免疫耐受组(39例)、免疫清除组(37例)、免疫不全组(42例),并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人3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中T、B细胞亚群和NK细胞相关性.结果四组CD3+细胞百分比和绝对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D4+细胞及免疫清除组CD8+细胞、NK细胞、B细胞百分比和绝对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耐受组和免疫不全组CD4+细胞、CD8+细胞、NK细胞百分比与免疫清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耐受组和免疫不全组CD4+细胞及NK细胞绝对数与免疫清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细胞免疫和淋巴细胞亚群处于紊乱状态,外周血T、B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检测对患者免疫功能、病情评估、治疗有重要价值.【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1【总页数】2页(P78-79)【关键词】慢性乙肝;免疫;T淋巴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作者】邹剑【作者单位】深圳市公安边防支队卫生队检验科,广东深圳518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慢性HBV感染为世界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为感染大国,流行病率约为7.2%[1]。
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具有较强抵抗能力,室温下可存活7d,在低温冰箱中可存活数年。
目前临床无治疗特效药,主要以抗病毒为主,机体免疫功能状况在慢性HBV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治疗进展取决于病毒强度和机体免疫功能[2]。
2011年国际肝病协会将慢性HBV感染自然过程划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不全期,不同感染时期机体免疫功能不同[3]。
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证候的研究思路_杨丽莎
对 中西医 结合客 观 化 认识 HB V 感 染 的证
为 免疫辨 证 提 供 一 定理 论 依 据
关键 词
:
HB V
感染
;
免 疫 状态
;
辨证
乙 型 肝 炎病 毒 ( H即 a t i
t
i s
B v i
r u s
HB V )
感 染仍 是 严 重 威胁 人类 健康 的重 要 疾病 之 一
,
,
不仅 可 引 起
,
发 生 免疫 应 答 形 成
、
免疫 清 除
、
”
或 免疫 损
、
伤
,
可 表 现 为慢 性 乙 型肝 炎 活动 状 态
、
如 发热
“
、
倦怠
、
两 胁 胀 痛 或灼 痛
” ,
黄疽
邪为
。
、
纳差
“
呕吐
、
、
大便 烂
。
尿
黄 及 舌 苔黄 腻 则病 向 愈
,
脉弦 滑 等
。
。
中医 认 为 是
,
正 邪相 争
正 为 防 御能 力
,
,
运 用 中医 药进行 调 理
,
,
以 提 高 H B V 感 染者 个人 的 免疫功 能和 抗病 毒能 力
一 方 面使 自身有能 力消 除 H B V
另一 方面 消 除
。
H BV
感 染 的 机体 损 伤
,
对不 同 免 疫状态 的
H BV
感 染 者提 供相应 的预 防 措施 具 有 较 大 的意义
双虎 清肝 颗 粒 治疗
,
运 用 中医 辨 证 理 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MIF、IL-17和IL-10水平变化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MIF、IL-17和IL-10水平变化李彩东;杨勇卫;田鹏飞;李惠军;吴斌【摘要】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外周血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IL-17和IL-10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60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肝癌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清,采用 ELISA法检测血清MIF、IL-17和IL-10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1.9±1.4)ng/ml]比,ASC组、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MIF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5.7±2.8)ng/ml、(10.5±4.1)ng/ml、(17.7±7.4)ng/ml、(19.8±9.9)ng/ml,P<0.01],其中HCC组最高,ASC组最低;与健康对照组[(4.4±2.2)ng/ml]比,ASC组、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17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8.6±4.3)ng/ml、(20.7±6.6)ng/ml、(23.4±15.1)ng/ml、(16.0±8.7)ng/ml,P<0.01或P<0.05],其中LC组最高,ASC组最低;与健康对照组[(12.9±4.6)ng/ml]比,ASC组、CHB组、LC 组和HCC组外周血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237.2±72.9)ng/ml、(184.68±59.0)ng/ml、(356.6±150.8) ng/ml、(287.9±88.8)ng/ml,P<0.01],其中LC组最高,CHB组最低。
结论 MIF、IL-17和IL-10在慢性HBV 感染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IF、IL-17、IL-10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IF、IL-17、IL-10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喻雪琴;陈芳;陈星;戢敏;梅怡晗;杨旺春【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巨噬细胞迁移移动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HB患者38例为治疗组并随访48周,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MIF、IL-17、IL-10水平.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血清MIF、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治疗组患者血清MIF、IL-17水平高于治疗12周、24周、48周后水平,IL-10水平低于治疗12周、24周、48周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V高载量组血清MIF、IL-17、IL-10水平高于HBV低载量组(P<0.05).HBeAg(+)组患者血清MIF、IL-17、IL-10水平高于HBeAg(-)组(P<0.05).治疗前CHB患者MIF、IL-17水平与ALT呈负相关关系,与AST呈正相关关系;IL-10水平与ALT与AST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MIF、IL-17和IL-10是导致CHB发生的重要致炎与抑炎因子,其水平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HB病情程度与预后.【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4)001【总页数】4页(P48-51)【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巨噬细胞迁移移动因子;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0【作者】喻雪琴;陈芳;陈星;戢敏;梅怡晗;杨旺春【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四川南充 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四川南充 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四川南充 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四川南充 637000;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610041;岳池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四川岳池638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R446.1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人体后结果多样,部分HBV感染者可进展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乙肝相关性肝衰竭、肝硬化、肝细胞癌,全球每年死于因HBV感染所致相关性肝脏疾病患者约65万人[1]。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HMGB1、IL-17与HBV-DNA相关性分析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HMGB1、IL-17与HBV-DNA相关性分析李宁侠;董恒利;王海东;陈长生【摘要】目的了解在慢性乙肝患者中HMGB1、IL-17表达水平与HBV-DNA载量相关性.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1月期间随机从临床选取1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通过实时荧光PCR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HBV-DNA、HMGB1、IL-17水平.结果 HBV-DNA检测,56例<1.0E+3IU/ml,53例≥1.0E+3IU/ml且<1.0E+7IU/ml,17例≥1.0E+7IU/ml;HMGB1水平(0.89±2.11)ng/ml;IL-17水平(2.44±7.75)ng/L;HMGB1与IL-17之间相关系数0.889,P<0.05;HMGB1与HBV-DNA之间相关系数0.093,P>0.05.结论 HMGB1与IL-17之间有相关性,HMGB1与HBV-DNA之间无相关性.【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年(卷),期】2019(021)006【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HMGB1;IL-17;HBV-DNA;ELISA【作者】李宁侠;董恒利;王海东;陈长生【作者单位】710038 陕西西安,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710038 陕西西安,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710038 陕西西安,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空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卫生统计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国是乙型肝炎高发的国家,且感染者约有9 300万[1]。
HBV的肝损伤并不是因为病毒本身,而是由于宿主针对表达病毒蛋白的肝细胞产生免疫应答所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万,因乙肝相关肝病每年死亡人数约30万例,死亡者和感染者数量在全球相应病例中占比均为30%[2]。
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机体细胞免疫失调有关,HBV的反复感染和复制成为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李彩东;陈锡莲;田鹏飞;李惠军;吴斌【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IL-18、IFN-γ、TGF-β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11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63例和健康对照者5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CD4+CD25+细胞和IL-18、IFN-γ、TGF-β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BV DNA载量。
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数、IL-18、IFN-γ、TGF-β水平分别为(30.97±18.78)%、(448.51±75.75) ng/ml、(190.93±38.52) ng/ml和(331.22±71.67) ng/ml,ASC组分别为(28.17±18.52)%、(524.52±81.42) ng/ml、(204.93±47.77) ng/ml和(336.01±82.61)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27.30±17.59)%、(49.79±25.68)ng/ml、(14.41±11.75) ng/ml和(42.28±17.50)ng/ml,P<0.05]。
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存在CD4+CD25+Treg细胞数的变化,IL-18、IFN-γ和TGF-β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患者肝损伤过程。
【期刊名称】《实用肝脏病杂志》【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186-187,188)【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细胞因子【作者】李彩东;陈锡莲;田鹏飞;李惠军;吴斌【作者单位】730046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730046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730046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730046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730046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FN-γ、IL-10、TGF-β1水平与HBV-DNA载量的关系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FN-γ、IL-10、TGF-β1水平与HBV-DNA载量的关系赖娅芳;杨岩;盛慧萍【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与H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中IFN-γ、IL-10、TGF-β1的水平.荧光定理PCB法测血清HBV-DNA载量.结果 IFN-γ水平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r=-0.325,P<0.01);IL-10水平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r=0.343,P<0.05);TGF-β1与HBV-DNA载量无明显相关性(r=0.093,P<0.01).结论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0及TCF-β1与HBV-DNA复制密切相关.【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2)002【总页数】3页(P211-213)【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V-DNA;IFN-γ;IL-10;TGF-β1【作者】赖娅芳;杨岩;盛慧萍【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银川,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75.1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亦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原因[1],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损伤,而是与HBV介导的免疫损伤有关,但机体的免疫状态与血清中HBV-DNA载量的相互关系目前仍不是很清楚。
因此,我们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FN-γ、IL-10、TGF-β1水平与血清中HBV-DNA载量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取 2007年9月-2008年3月在我院感染性疾病科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2例,诊断符合2005年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肝硬化患者14例;血清中HBV-DNA低载量组(<105拷贝·mL-1)24例,中载量组(105~107拷贝·mL-1) 28例,高载量组(>107拷贝·mL-1) 20例;男55例,女17例,年龄11~60岁,平均(38.46±9.87)岁;排除其他嗜肝病毒感染,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疾病。
HBV感染者外周血自然杀伤样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HBV感染者外周血自然杀伤样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杨晓飞1,申焕君1,黄高铂2,连建奇1,张 野11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病科,西安710038;2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西安710061摘要:目的 观察HBV感染者自然杀伤样B淋巴细胞(NKB淋巴细胞)、NK细胞和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唐都医院就诊的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1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无症状HBV携带者(ASC)29例和对照者12例。
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18和IFNγ水平。
酶联斑点吸附试验检测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分泌IFNγ水平。
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19+CD56+CD16+NKB淋巴细胞、不同NK细胞亚群(CD3-CD19-CD56highCD16-NK细胞、CD3-CD19-CD56+CD16+NK细胞、CD3-CD19-CD56-CD16+NK细胞)、CD3-CD19+B淋巴细胞比例,分析与病毒复制、肝脏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
结果 CD3-CD19+CD16+CD56+NKB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在AHB患者、CHB患者、ASC和对照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2,P<0.0001),CHB患者NKB淋巴细胞比例[(0.79±0.13)%]显著低于AHB患者[(0.94±0.15)%]、ASC[(1.02±0.12)%]和对照者[(1.11±0.27)%](P值均<0 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7 . 3 9 ,P=O . 0 2 1 。免疫活化组血清I L . 1 0  ̄ I I P . 1 0 水平高于免疫耐受组 、非活动H B V携带组及健康对
活化组外 周血B r e g 细 胞 比 例 高 于 免 疫 耐 受 组 和 健 康 对 照 组 [( 7 . 8 9 4 - 3 . 3 7 )% v s( 4 . 7 7 4 - 2 . 4 2 )% ,
F=9 . 2 7 ,P=0 . 0 1 0 ; ( 7 . 8 9 -3 4 . 3 7 )% v s( 3 . 8 3 -2 4 . 1 4 )%,F=1 6 . 5 5 ,P < 0 . 0 0 1 】 ,免疫耐受组成
v s ( 7 2 0 . 5 2 q - 2 8 5 . 7 3)p g / ml , ( 2 5 4 0 . 1 9 -l 4 8 7 0 . 7 3 )p g / ml v s ( 5 6 7 . 3 8 -2 4 0 8 . 7 2 )p g / ml , ( 2 5 4 0 . 1 9 - 4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e g u l a t o r y B c e l l s a nd s e r um I L- 1 0 ,I P- 1 0 i n d i f f e r e n t i mm u n e p ha s e s o f c hr o n i c h e p a i t is t B v i r u s i n f e c t i o n S u Ra n i . Xi o n g Y a l i 2 Li u Y o n g3 H u an g Rui 2 Wa n g Gt l i y a n . Y a n Xi a o mi n 2 Ch e n
感染者血清I L . 1 0 、I P . 1 0 水平与A u’ 水平呈正相关 ( ,=0 . 7 1 5 ,尸 < 0 . 0 0 1 ;, =0 . 6 5 3 ,尸 < 0 . 0 0 1 )。
结论 免疫 活化 期的慢性HB V感染者B r e g 细胞 比例升高 ,且其外周血I L 一 1 O 、I P - 1 O 也显著升高 。慢性 HB V感染者外周血B r e g 细胞 比例与血清I L . 1 0 、AL T 水平 正相关,免疫活化期感染者血清I L . 1 0 、I P . 1 0 水平 与 水平正相关 。 【 关键 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调节性B 细胞 ;白细胞介素- 1 0 ;干扰素诱导蛋 白- 1 0
ml , ( 2 2 . 5 3 4 - 2 4 . 8 1 ) p g / ml v s ( 0 . 0 0 3 -0 4 . 0 0 9 )p g / ml ,P 均< 0 . 0 0 1 ; ( 2 5 4 0 . 1 9 -1 4 8 7 0 . 7 3 )p g / ml
,
.
,
,
J u n h a o , Wu C h a o . De p a r t me n t o fI n f e c t i o u s Di s e a s e s , Dr u m T o w e r C l i n i c a l Me d i c i n e C o l l e g e , N a n j i n g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Na n j i n g 2 1 0 0 0 8 , C h i n a , " Z De p a r t m e n t o f I n f e c t i o u s Di s e a s e s , J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 Mo l e c u l a r Me d i c i n e , 4 De p a r t me n t o fL a b o r a t o r yMe d i c i n e , N a n j i n gDr um T o w e r Ho s p i t a l ,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j i n g
照 组 【( 2 2 . 5 3 -2 4 4 . 8 1 )p g / ml v s( 0 . 6 9 -1 4 . 3 4 )p g / ml , ( 2 2 . 5 3 -2 4 4 . 8 1 )p g / ml v s( 0 - 3 1 -1 4 . 1 2 )P e d
1 8 7 0 . 7 3 )p g / ml v s( 6 2 4 . 8 0 -2 4 7 4 . 4 5 )p g / ml ,P均 < 0 . 0 0 1 1 。慢 性 H B V感 染 者 外 周 血 B r e g 细 胞 比例 与
血清I L . 1 0 水平 、AL T 水平正呈相关关系 ( r =0 . 2 8 2 ,P=O . 0 2 5 ;,=0 . 3 0 5 ,P=0 . 0 2 6 ),免疫活化期
中华实验和 临床 感染病杂志( 电子 ̄) 2 0 1 5 年8 月 第9 卷 第4 期C h i n J E x p C l i n I n f e c t D i s ( E l e c t r o n i c E d i t i o n ) , A u g u s t 2
・
临床论著 ・
不 同免疫状态下慢 I  ̄ H B V感染者外周血 调节性B 细胞及血清I L . 1 0  ̄ D I P . 1 0 的表达特 点
苏然 熊亚 莉 刘勇。 黄睿 王贵 阳 严 晓敏 陈军浩 吴超 【 摘要 】 目的 观察 不 同免 疫状 态下慢 性 乙型肝 炎病 毒 ( HB V)感染者 外周血 调节性 B 细 胞
( B r e g 细胞 ) 比例及血清 白细胞介素. 1 0( I L . 1 0 )和干扰 素诱 导蛋 白- 1 0( I P 一 1 0 )水平特 点。方法 采 集6 3 例不 同免 疫状态 下慢 性HB V感 染者 和 1 6 例健 康个体 的外 周血 ,采用 流式 细胞 术检测 其外 周血 B r e g 细胞 ( C D2 4 C D3 8 B细胞 )比例 ,采 用L u mi n e x 技术检测其 血清I L - 1 0 和I P - 1 O 水平 。结 果 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