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储层烃类的相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单、双、多组分相态特征
2.双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
★开口环线 ★三区
气液两相区 气相区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三、单、双、多组分相态特征
2.双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 临界凝析压力 点 临界点
泡点
★开口环线 ★三区 临界凝析温度点 ★五点
露点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一、体系、相、组分、组成
◆体系:指由一定种类和质量的物质所组成的整体。
◆组分:指混合物体系中的各个成分。 ◆组成:指混合物体系中各个成分或组分及其相对含量。
◆相:
指体系或系统中具有相同成分、相同物理、 化学性质的均匀物质部分。
通常: 储层烃类一般有气、液、固三种相态; 储层: 储层烃类一般有气、液、气—液三种相态。
双组分体系相图的特点
1)任一双组分混合物的两相区都位于两纯组分的饱和蒸气 压曲线之间; 2)两组分的分配比例越接近,两相区面积越大; 3)两相区、临界点向占优势的组分的饱和蒸气压曲线迁移; 4)双组分混合物的临界压力一般都高于各组分的临界压力; 混合物的临界温度都居于两纯组分的临界温度之间;
5)两组分的分子量差别越大,临界点轨迹线所包面积越大, 两相区最高压力越高;
露点线
泡点 露点 临界点 液相区
气相中凝结出液珠时压力、温度点组成的线
AC线上的点,也称饱和压力点 AC线上的点 C点,气液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最高温度点 AC线以上 油藏
三点
三区
气相区 AC线右下方 气液两相区 AC线上的点
气藏
油气藏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三、单、双、多组分相态特征
1.单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
第二节
泡点线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三、单、双、多组分相态特征
3.多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 三线 四区 五点
◆ ◆
等液相线

露点线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三、单、双、多组分相态特征
3.多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 反常凝析区 液相区

三线 四区 五点
气液两相区
◆ ◆
气相区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三、单、双、多组分相态特征
三、单、双、多组分相态特征
1.单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
露点:指温
露点
H
G
露点线
度(或压力)一 定时,开始从 气相中凝结出 第一批液滴时 的压力(或温 度)。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三、单、双、多组分相态特征
1.单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
三线 饱和蒸汽压线 气液两相共存的压力、温度点组成的线 泡点线 液相中分离出气泡时压力、温度点组成的线
第二节
二、相图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某一个体系的相态是压力(p)、温度(T)和比 容(v)的函数:
F ( p, T , v) 0
相态方程
相图:用来表示相态方程的图形。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三、单、双、多组分相态特征
1.单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
液相区 临界点
γ g=0.607 γ g=0.948 γ g=1.331 注:Mg 表示天然气的视分子量,γ g 为天然气的相对密度。
第二节
三线 泡点线 露点线 等液量线 液相区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AC线,液相区与两相区的分界线 BC线,气相区与两相区的分界线 虚线,线上的液相含量相等 AC线以上 油藏
四区
气相区 气液两相区 反常凝析区
(3) 等液量线由在露点附近密集转变为在泡点线附 近密集。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三、单、双、多组分相态特征
2.双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
戊烷和正庚烷(48:52)的P-V相图 (据Sage和Lacey,1939)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临界点:
泡点线和露 点线的交点。
三、单、双、多组分相态特征
2.双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
临界点
★开口环线
第二节
液相区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饱和蒸汽压线
气液两相区
★单调曲线 :
临界点
气相区
体系中两相 ★极值点 共存的最高 压力和最高 ★三个区 温度点。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三、单、双、多组分相态特征
1.单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
泡点
E F
泡点:指温度
(或压力)一定 时,开始从液相 中分离出第一 批气泡时的压 力(或温度)。
泡点线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CO2提高原油采收率相图变化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认 识
从低收缩油、高收缩油、凝析气、湿气至干气,油 气混合物的相图有如下变化: (1) 临界点从右向左转移,这一规律与双组分体系 是一致的;
(2) 相图面积逐渐变小,油的两相区较开阔,气的两 相区较狭窄;
3.多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 临界点 临界凝析压力点

三线 四区 五点
泡点

临界凝析温度点
露点

第二节
各 类 油 气 藏 的 开 发 特 点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凝析气藏
未饱和油藏 饱和油藏
纯气藏
过饱和油藏
第二节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凝析气藏
各 表 1.3.1 典型天然气组成(体积%)数据 类组分 干气 凝析气 油田伴生气 油 c1 96.00 75.00 27.52 2.00 7.00 16.34 气 c2 0.60 4.50 29.18 藏 c3 0.30 3.00 22.55 的 c4 c5 0.20 2.00 3.90 开c 0.10 2.50 0.47 6 发 c7+ 0.80 6.00 0.04 特 100.00 100.00 100.00 Mg=17.584 Mg =27.472 Mg =38.568 点合计
BC线右下方 ACB线包围的区域 PCT线包围的阴影部分
气藏 油气藏 凝析气藏
五点
泡点 AC线上的点,也称饱和压力点 露点 BC线上的点 临界点 C点,泡点线与露点线的交点 临界凝析压力点 P点,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点 临界凝析温度点 T点,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度点
第二节
四、典型 油气藏相 态特征
储层烃类体系的相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