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第三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第三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PPT4PPT5
3
.请运用PPT4中的鉴赏策略(至少二种),结合全诗,完成《山居秋暝》首联和颔联的鉴赏。

山居秋暝①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

随意③春芳④歇,王孙⑤自可留。

【注解】①[暝]夜色。

(①[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①[随意]任凭。

①[春芳]春草。

①[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确定题目】
4.小龙为PPT首页设计了图片,请结合PPT内容,在划线上为分享取个合适的题目,并简述理由。

二、对比阅读

庄周

陶渊明

陶弘景【材料二】
【表达看法】
9.对于古人的隐居现象,同学们讨论时形成两种不同观点:
(1)隐居是尊重内心的选择,是对心灵自由、高雅志趣的追求。

(2)隐居是逃避现实,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不利于社会进步。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阐述理由。

【关联迁移】
10.小组想继续探究名著中的隐士,并准备写一篇小论文,请你一同参与。

[所选论题]探究人物隐居原因,对于理解作品主旨的影响
[可行性分析]你觉得小组这个论题是理解作品主旨的影响两个人物为例,结合名著内容和你的阅读体验,阐述你的看法。

A.《三国演义》——隆中的诸葛亮B.《儒林外史》——王冕
三、现代文阅读
同学们开展小说专题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我倒数第二次被轰出大炮
埃特加·凯雷特(以色列)
①我倒数第二次被轰出大炮,是奥代利亚带着孩子出走的时候。

当时我是镇上一家罗马尼亚马戏团的兽笼清扫员。

②我半小时打扫完狮笼,半小时打扫完熊舍,但象笼真的要人命了。

③我背痛得厉害,整个笼子屎臭熏天。

而我的生活一团糟,和这屎臭味简直绝配。

我需要休息,所以在兽笼外占了一个角落,卷了支烟。

④卷烟之前,我连手都没洗。

⑤抽过好几口,我听到身后传来一阵轻微而刻意的咳嗽声。

是马戏团经理。

他叫罗曼,这家马戏团是他打牌赢来的。

马戏团原先的老板是一个罗马尼亚老头,他当时手握三张皇后,但罗曼手里有一副炸弹。

⑥雇我的那天他给我讲了这个故事。

⑦“如果你会出老千,”
⑧他朝我眨眨眼,“还要运气干吗?”
⑨我本以为罗曼会因为我在工作时休息而当众指责我,没想到他看起来一点儿也不恼。

“告诉我,”他说,“你想轻轻松松挣一千块钱吗?”我点点头,他继续说,“我刚刚在大篷车里看到伊施特凡,我们充当人肉炮弹的家伙。

他醉得一塌糊涂,我叫不醒他,但他十五分钟后要上台表演……”
⑩罗曼张开手,在空中画了一枚炮弹的抛物线,最后用屈起的手指在我额头上弹了一下,“如果你代替他上场,我就给你一千块现金。


⑪“可我没当过人肉炮弹。

”我边说边吸了口烟。

“你肯定当过,”罗曼说,“当你的前任离开你的时候,当你儿子说讨厌你的时候,当你那只肥猫跑了的时候。

听着,当一枚人肉炮弹,用不着你灵活、敏捷、强壮,只要孤独和痛苦到极点就行。


⑫上台之前,他们给我穿上银色罩衫。

我问一个有只红色大鼻子的年迈的胖小丑,被发射出去之前我是不是需要得到一些技术指导。

“要点就是,”他瓮声瓮气地说,“松弛你的身体。

或者蜷起身。

二选一。

我记不太清了。

你必须确认炮口是径直朝前的,以免脱靶。


⑬“就这些?”我问。

即便穿上银色罩衫,我还是散发出大象粪便的恶臭。

马戏团经理走过来,拍拍我的背。

“记好了,”他说,“他们把你射向靶子之后,你立刻回到舞台上,微笑,鞠躬。

如果——上帝保佑可别——你被撞痛了,甚至受了伤,你必须忍着,掩饰好别让观众瞧出来。


⑭观众们看上去着实兴致盎然。

当小丑们把我推进炮口时,他们连声喝彩。

就在导火线被点燃前的一刻,那个胖小丑拿着喷水的花,问我:“你确定自己愿意当炮弹?现在是你改主意的最后机会了。

”我点点头。

他接着说:“你知道上一个当人肉炮弹的伊施特凡,折了十根肋骨,如今躺在医院里吗?”
⑮“他没受伤,”我说,“只是喝醉了。

现在大篷车里睡着呢。


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


阅读角度:悬念与伏笔
借助初读记录,完成下列任务。

【找寻信息,揭示意图】
全国停办报刊名单共677种:其中期刊395种,报纸282种(回答于2023-03-13)
现代人的阅读方式(网络
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和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3%,较上一年的76.2%上升了3.1个百分点。

2020年上海市民数字阅读率为99.52%。

高于纸质阅读率(96.05%)3.47个百分点。

(摘自《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22.4.20)【资料三】
网民e鱼儿别再逃:
曾经那么畅销的杂志现在竟然没落观察家如此地步,纸媒时代真的要彻底消亡了吗?
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台长丁洪: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站数量为468万个,较2019年年底同期减少50万个,下降9.7%;APP数量为359万款,较2019年年底减少8万款,下降2.2%。

而据《201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851种,相比于上一年度降低1.07%。

从两组数据的对比中不难发现,网站和客户端的关停数量远远高于报纸,但却未见如报纸停刊、休刊这般恐慌。

作为一个从业30年的“老报人”,我认为报纸的关停是正向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是可以接受的。

报纸的关停并转,犹如人的生老病死。

青年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清川:
无论是基于优胜劣汰还是供需关系,失去核心优势、同质化竞争的报刊,其数量还应进一步缩减。

【各抒己见】
15.依据以上材料,以下选项推测合理的是()
A.小龙查询完全国停办报刊名单后,他认为纸质媒体很快都会消失。

B.小语说现代人的阅读方式只有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和Pad 阅读。

C.小龙说2020年上海市民数字阅读率已经超过纸质阅读率。

D.小江认为现在大量的网站和客户端的关停,也同样引起了很大的恐慌。

【活动小结】
18.请你就“如何开展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这一话题,阐述你的收获。

四、作文
19.根据要求作文。

以上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你就此话题,写一篇文章。

你可以叙述类似的经历: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写信劝说同学、朋友;可以就此现象发表观点、展开论述……
【写作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①不少于600字。

①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1)白水绕东城(2)山随平野尽(3)高峰入云(4)造化钟神秀(5)山入潼关不解平(6)潭影空人心(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9)群山平野推移,流动感、空间感十足,气势恢宏。

2.摹融哲3.示例:秋雨初晴傍晚时分山村风光旖旎,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丝丝凉意,让人更感清凉。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泉”“松”与颈联“莲”“竹”呼应,意境清幽明净,舒适宜人,王维借此景表明自己的志向高洁,甚愿长留此地。

4.示例:古诗文中“山水”的欣赏攻略。

PPT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古人如何写山水和鉴赏“古诗文中的山水”策略。

小龙分享的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掌握并运用鉴赏“古诗文中的山水”的策略,以此为题突出重点。

而且“攻略”一词常用于旅游规划,契合欣赏主题,也贴近同学们的生活实际。

【解析】1.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及点评。

(1)—(8)默写时,注意“潼、噪、逾、幽、重、村”的正确书写;
(9)本题考查诗句点评,可以从内容、情感、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点评。

示例:动静结合,意境开阔。

2.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描摹:miáo mó,指照着底样写和画;
融情入景:róng qíng yú jǐng,指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
哲理:拼音为zhé lǐ ,指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

3.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意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4.本题考查拟写题目。

根据“PPT1”“PPT2”“PPT3”的内容可知,PPT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古人怎么写山水?”;根据
“PPT4”的内容可知,PPT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怎么鉴赏古诗文中的‘山水’”,综合以上分析可知,PPT的题目可为:品读古诗文中的“山水”策略。

示例:品读古诗文中的“山水”策略。

PPT由“古人怎么写山水”“古诗文中的山水的鉴赏策略”两部分组成。

小龙分享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学会如何品读、鉴赏“古诗文中的山水”,帮助他们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

5.(1)撰写(2)全、都(3)C 6.出身名门,少有高远志向,卓而不群。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

因不攀附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田园。

亲自参加劳动,享受田园之乐,体会其中“真意”,然因生活贫困而死。

7.(1)亲近自然。

庄子看到出游的鲦鱼能体会到它的从容与悠闲,对自然始终带有欣赏的态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能与南山有心灵的交会,能真切体会到山水中难以言表的真意;陶弘景天性热爱山水,喜欢松风以及山水之中的闲适和静谧的氛围。

(2)崇尚自由。

在庄子看来,仕宦生活,显赫地位、荣华富贵,不符合他崇尚自由的本性,甚至成了束缚和限制;陶渊明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又无力改变,所以选择归隐山林;陶弘景则拒绝沈约和武帝的出仕邀约,只接受一些国事咨询。

8.我认为被贬滁州、自号醉翁的欧阳修不能算是隐士。

欧阳修遭谗被贬滁州,寄情山水,排遣心中忧愁,但仍用心治理,实行宽简政治,政绩显著,百姓生活和平宁静,他更能与民同乐,享受“颓然乎其间”的快乐。

他虽自号醉翁,但不是糊涂、自我放纵,只是为了暂时忘却被贬的苦闷,他仍然心系百姓、为民办实事,希望朝廷能励精图治,革除积弊,真正实现“与民同乐”。

这样的心态与态度与隐士崇尚自由、远离俗事的追求是不一致的。

9.示例1:我赞同第(1)种看法。

隐居不是随意任性的,是有目的、有选择、有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的行为。

他们选择远离官场,往往是为了保护人生初心和道德防线免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是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态度。

他们以此摆脱官场对人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追求心灵自由和高雅志趣,这也彰显他们对人生初心的坚守。

这是值得人们推崇的。

示例2:庄子、陶渊明、陶弘景等隐居山林,对于他们个人而言,虽然可以享受山林田园间的乐趣,保护了自己的内心追求,但是对于社会的进步而言,他们缺少直面的勇气,不仅不能加以改善,反而助长了阴暗面的力量。

另外,也不能成为社会积极的榜样,很好地将社会的正面力量加以凝聚。

所以,从推动社会进步这方面来看,隐居是消极的行为。

10.探究隐士隐居的原因,是更好理解作品主旨很好的路径,是较有探究价值的论题。

诸葛亮隐居隆中,不仅因为当时天下大乱,四处战事频发,隆中所在荆州相对安全,同时在荆州有司马徽、崔州平、徐庶、石统等有才能的聚集,可以互相学习。

更可以在这里寻找良君和良机,
实现自我价值。

分析诸葛亮隐居的原因,有助于理解《三国演义》体现人民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这一主旨。

王冕品行高洁、才能出众,却拒绝做官,隐居会稽山终老,是因为他看穿了官场的黑暗腐败,深切感受到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腐蚀和摧残,这些也正是作者想要揭露和批判的。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

属,撰写;
(2)句意为:公家的田地全叫下属种秫(高粱)。

悉,全,都;
(3)句意为: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麾,同“挥”,挥手;故选C。

6.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他出身名门,少有高远志向,卓而不群。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

他因不攀附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田园。

他亲自参加劳动,享受田园之乐,体会其中“真意”,然因生活贫困而死。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7.本题考查对材料和的分析、概括。

根据材料一“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

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据说曾隐居在南华山,死后也葬在这里”可知,在庄子看来,仕宦生活,显赫地位、荣华富贵,不符合他崇尚自由的本性,甚至成了束缚和限制;
根据材料二“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可知,陶渊明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又无力改变,所以选择归隐山林;
根据“东阳郡守、梁武帝等邀他做官,坚不出山。

然而愿意接受武帝国事咨询,人称‘山中宰相’”可知,陶弘景则拒绝沈约和武帝的出仕邀约,只接受一些国事咨询;
由此可知,庄子、陶渊明、陶弘景等都选择了归隐山林,共同的原因是:崇尚自由。

根据材料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可知,庄子看到出游的鲦鱼能体会到它的从容与悠闲,对自然始终带有欣赏的态度;
根据材料一《饮酒》可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能与南山有心灵的交会,能真切体会到山
水中难以言表的真意;
根据材料一“永明十年,辞官隐居句曲山。

自此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沉醉山水间,尤爱松风,以闻其响为乐”可知,陶弘景天性热爱山水,喜欢松风以及山水之中的闲适和静谧的氛围;
由此可知,庄子、陶渊明、陶弘景等都选择了归隐山林,共同的原因是:亲近自然。

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我认为被贬滁州、自号醉翁的欧阳修不能算是隐士。

隐士,即隐居之士。

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

根据材料链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其意思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欧阳修寄情于自然山水;
结合欧阳修生平可知,欧阳修遭谗被贬滁州,寄情山水,排遣心中忧愁,但仍用心治理,实行宽简政治,政绩显著,百姓生活和平宁静,他更能与民同乐,享受“颓然乎其间”的快乐。

他虽自号醉翁,但不是糊涂、自我放纵,只是为了暂时忘却被贬的苦闷,他仍然心系百姓、为民办实事,希望朝廷能励精图治,革除积弊,真正实现“与民同乐”。

这样的心态与态度与隐士崇尚自由、远离俗事的追求是不一致的。

所以,由此可知,被贬滁州、自号醉翁的欧阳修不能算是隐士。

9.本题考查观点、看法。

隐居,意思退居乡里,不肯出仕,退居山野。

本题开放式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我赞同第(1)种观点。

隐居,不是随意任性的,是有目的、有选择、有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的行为。

庄子、陶渊明、陶弘景等,他们选择远离官场,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憎恶黑暗,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更是为了保护人生初心和道德防线免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是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态度。

他们追求心灵自由和高雅志趣,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们坚守初心,砥砺前行,这是值得人们推崇的。

示例二:我赞同第(2)种观点。

如庄子、陶渊明、陶弘景等隐士,隐居山林,对于他们个人而言,虽然可以享受山林田园间的乐趣,保护了自己的内心追求。

但是对于社会的进步而言,他们缺少直面的勇气,没能积极加以改善,反而助长了阴暗面的力量。

所以,从推动社会进步这方面来看,隐居是逃避现
实,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不利于社会进步。

10.本题考查写小论文。

根据“所选论题:探究人物隐居原因,对于理解作品主旨的影响”
和“可行性分析:你觉得小组这个论题是理解作品主旨的影响两个人物为例,结合名著内容和你的阅读体验,阐述你的看法。

”可知,论题是:探究隐士隐居的原因,是更好理解作品主旨很好的路径。

论据是结合“《三国演义》——隆中的诸葛亮”“《儒林外史》——王冕”。

示例如下:
论题:探究隐士隐居的原因,是更好理解作品主旨很好的路径,是较有探究价值的论题。

根据《三国演义》可知,诸葛亮胸有大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他隐居隆中的缘由,需要从诸葛亮的个人追求,以及隆中的地缘环境和当时的社会风尚三个方面予以解释。

第一、隆中所处的地缘环境。

古隆中所在的襄阳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原曹操势力、东部孙权势力和荆州刘表势力,以及四川刘璋势力的交汇处,人才汇集、信息发达,是士人才俊选择投靠明主的最佳驻足地。

众多人才,可以在这里寻找良君和良机,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诸葛亮的个人追求。

诸葛亮是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而不单单是一个读书自娱的书生,不甘于也不可能在隆中悠闲度过自己的一生的。

在隆中的十年中,他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密切关注天下大事。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在政治上逐渐成熟。

频繁的社会交往,名士的垂青,又使他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这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

分析诸葛亮隐居的原因,有助于理解《三国演义》体现人民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这一主旨。

根据《儒林外史》可知,王冕一生都千方百计的拒绝入仕为官,就算是皇帝朱元璋征召他做大官,他依然选择归隐山林。

因为王冕性情恬淡,品行高洁,他追求的是自然洒脱、逍遥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

所以,探究隐士隐居的原因,是更好理解作品主旨很好的路径,是较有探究价值的论题。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二】《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

有人说名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人。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国的大司马。

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曾经著《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看过的人都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

因为家庭贫穷,亲人年迈,陶渊明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

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

州郡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

(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于是得了瘦弱的疾病(饿得又瘦又病)。

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他)僵卧在床贫困挨
饿好几天了。

檀道济对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有道就出来做官。

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

”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后来陶渊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

他曾对自己的亲友说:“我姑且暂时去弹奏那弦歌(指做文官),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县令。

他不带家眷,送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给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生活费用,难以自给,现在派这人去,帮你劳动,他也是人家父母的孩子,你要好好对待他。

”公家的田地全叫下属种秫(高粱),说:“我只要常常能醉于酒就知足了。

”妻子和子女坚持请求种粳米(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秫,五十亩种粳米。

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

”陶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年,)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不去就职。

……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苦的清贫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同。

(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以自己降低身份为后一个朝代做官为耻辱。

自从宋高祖的基业渐渐兴盛,陶渊明再不愿意做官。

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

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11.“我”为了赚一千块钱,在马戏团表演被大炮轰出去,但由于老板的恶意克扣,“我”让他把我再轰出去一次,所以说第一次是倒数第二次。

12.伏笔一对应的内容是:“你知道上一个当人肉炮弹的伊施特凡,折了十根肋骨,如今躺在医院里吗?”说明罗曼是骗“我”当人肉炮弹的;伏笔二对应的内容是:“你没命中目标啊,”他抱怨道,“也没像事先说好的那样回到台上鞠躬。

为此我要扣掉四百元。

”他递给我几张皱巴巴的纸币。

说明经理的话暗示“我”将被克扣工资。

13.示例:从罗曼说自己靠打牌赢得马戏团的经历,还有诱骗我当人肉炮弹等内容上看,他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从结尾处他克扣“我”工资来看,他好像是早有预谋的,并且还用严厉的眼神看“我”,可见他的凶狠、冷酷无情。

14.示例一:小说中的“我”过得狼狈不堪,妻子孩子,甚至宠物都离“我”而去,“我”正处在人生中的最低估,“我”还是努力的想要生活下去,努力的工作——打扫动物的笼子,浑身沾满臭气。

但为了赚钱,“我”还是答应了罗曼的诱惑。

在飞出马戏团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整理着自己地生活,最终还是一团糟,加上周围人地冷漠,让我更加孤独、痛苦,最后老板还要克扣“我”的工资。

我彻底对生活失去信心,活着对“我”来说会是更大的痛苦。

所以续写的话,我会让他不再经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