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48976_大江健三郎:日本的“美丽”与“暧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ople人物
2023年3月3日,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去世,终年88岁。

《朝日新闻》以“如今混沌的国家,失去了指南针”为题刊发悼文,指出大江健三郎以文学良心和一己之力肩负着对日本国家和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之责。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表示,大江的作品反映了日本社会良知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对客观历史的捍卫和对人类和平的追求。

大江健三郎:日本的“美丽”与“暧昧”
膜拜鲁迅的作家
文、图|赵小斌
1935
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爱媛县的喜多
郡大濑村。

他的启蒙教育主要来自祖母和母亲,祖母讲述的乡村民间传说,成为大江日后重要的创作源泉。

祖母和父亲于1944年相继去世,此后母亲成为他的主要教育者,而他母亲在战时物资极度匮乏的时候,依然进城用大米为他换回《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再加上母亲珍藏的《鲁迅选集》等书,这些书不仅成为大江的阅读启蒙,更为他孤独与迷茫的幼小之心注入了文学的力量。

在“个人的体验”中徘徊
少年大江的孤独与迷茫源自他10岁时,那一年日本签署了投降书。

据他后来回忆,二战时期,小学老师一直向他们灌输天皇是神圣的这种观念,教导大家从小要有为天皇赴死的勇气和决心。

正是战败与投降一事让大江意识到了不断重复的谎言与彻底的背叛,而这一意识,也自然成为其日后文学创作的最早主题。

至于大江作品中流淌的骨血,则来自他在日本东京大学法国文学专业的求学经历:从拉伯雷
到萨特,法国现代派和存在主义对他有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在大江发表于1958年并斩获芥川奖的代表作《饲养》中表现得很明显。

这篇
小说以少年视角,在诸多隐喻和象征中探讨着战争与人性。

1961年,大江以轰动日本的17岁少年山口二矢,刺杀左翼旗手浅昭稻次郎事件为原型,创作了小说《十七岁》及姊妹篇《政治少年之死》。

该书在日本国内引发右翼势力的极度不满,导致大江和出版方连续数周受到死亡威胁。

小说描写了少年从身体觉醒(性欲的勃发与旺盛)到家庭放逐(与父母的隔阂和对长姐的伤害)再到投身右翼的狂热,以至刺杀左翼党魁以及终在狱中自尽的全过程,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天皇的讽刺批判和对日本政治的反思。

可以称为大江创作生涯分水岭的作品,
是他在即将而立之年时完成的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

此前,大江一直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初登文坛时立下的宏愿:创造日本迄今未有的小说文体。

故而在他早年的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日本文学的源流,反而是有更多国际化的文学特质。

但是1963年,家中的一场变故,改变了大江的创作理念与方向。

这年他的孩子大江光出生,但因先天头盖骨损伤导致智力有缺陷,如何与儿子共同生存,就成了之后他几乎所有文学创作的主线。

1964年发表的《个人的体验》,并非沿袭日本私小说的传统,而是他对生活及心理困境的文学再现(尤其是诸多性隐喻),是作为小说家的个人与世
界乃至最终与自己作战的写照。

书名《个人的体验》出现在小说主人公鸟与女友火见子私会时的对话中,他们谈的正是鸟所遭遇的初生儿先天畸病一事。

当时的鸟还不敢面对此事,希望病儿能在医院中死去,自己能逃避现实,而且除此事之外,他无法面对的还包括家人、同事及朋友,于是只能躲在女友家中寻求慰藉。

鸟认为这只是他自己的事,完全属于个人的体验。

但即使是个人体验,最终也一定会走到看得见人类普遍真实的近路上,到那时个人将获得经历痛苦后的果实。

直到小说的最后,鸟从洞穴中走出,夺回被送进秘密医院中的病儿,笃定地与他同生共死,这也正如现实生活中的大江健三郎与大江光一样。

所以,与其说是大江走出困境完成创作,不如说是他在创作中走出了困境。

此后,如何与残疾儿子共生就成为大江健三郎的创作主轴,不仅有大量小说以拥有残疾儿的家庭为核心展开,而且在诸多随笔作品中也延伸至日本更多的历史与社会问题。

自幼就是鲁迅的追随者
从儿子大江光出生那年起,大江健三郎便开始对广岛遭受核弹轰炸的受害者进行田野调查,对核爆幸存者特别是对其中的医护人员的访谈,让他把小“死”(大江光的死亡威胁)与大“死”(全人类所面临的核战威胁)联系在一起,写成《广岛札记》一书。

1968年,大
江又对曾独立于日本政治权力之外,但被强行日本化的冲绳进行了多次调查,两年后《冲绳札记》出版,并在书中发出 “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变成不是现在这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吗?”的沉重内省。

而书中写到1945年盟军攻入冲绳岛期间,日本军队胁迫大批冲绳平民自杀一事甚至在35年后还遭到两名退休日本军官的起诉,指控大江诽谤。

直到2008年指控才
被驳回。

应该说大江观照历史与现实的一系列随
笔,以及他在1994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后
赴各国做的演讲,都构成了他文学生命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他对日本国民性的批判,让人
每每读来不由得想起鲁迅,而且大江也不止一
1. 本文作者收藏的大江
健三郎中文版文集。

2. 本文作者收藏的大江
健三郎亲笔签名书以及大
江健三郎日文版书籍。

3. 2012年3月,大江健
三郎(左)出席巴黎书展。

己“不承认任何高于民主的权威和价值观”为由拒绝接受由日本天皇本人授予的日本文化勋章。

那年12月7日,大江在斯德哥尔摩的著名演讲《我在暧昧的日本》中明确表示,他无法与1968年站在这里的川端康成一起,以和歌或禅诗为引喊出“我在美丽的日本”,而忘记日本曾在亚洲扮演的侵略者角色以及战败后的暧昧之姿。

至于战时以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为代表的昭和作家,尽管有不少也并不支持战争,但态度大抵比较暧昧,毕竟日本在他们看来是“美丽”多过其他的,正如川端在获奖时的演讲,通篇都是美的历程。

而大江则恰恰相反,在他的演讲词中,这样的暧昧和模棱两可就是日本不敢承认历史罪过的内因,更是阻碍日本健康发展的根本,也正是这点让大江足以成为世人心目中最“美丽”的日本作家。


(责编:常凯)
次在各种场合表露出他对鲁迅的崇敬之心。

2006年大江第5次来中国做文化访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题为《始自于绝望的希望》的主题演讲,回顾了自己历次来华访问,所受到的非凡礼遇,更是讲述了从12岁起阅读鲁迅作品的经历,并表达了对鲁迅文字风格与灵魂的深刻理解。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这是大江12岁起就抄在纸上的座右铭;“苟活者在淡红色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其实,“思维最敏锐、民族危机感最强烈”既是大江对鲁迅的定评,也是他后来不断衡量自己的标杆。

1994年,大江健三郎因为“以富于诗趣的表现力,创作出虚实结合的世界,以震撼读者心灵的方式刻画出现代人的困境”,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同年,他以自
视觉中国供
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