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曾湘泉课后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曾湘泉课后答案
【篇一:曾湘泉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目答案】
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
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 劳动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
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
4. 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人口经济学
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
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
规律性。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
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
经济学的范畴。

5. 劳动经济学:
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6. 人力资源管理:
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
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
法的总和。

7. 派生需求:
8.
9.
10. 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
不变生产要素。

11. 长期:在长期内,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生产要素,只有资本是
不变生产要素。

12.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
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13. 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
上是完全竞争者。

14. 替代效应: 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15. 规模效应: 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
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
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

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劳动量
所增加的收益。

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
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

即工资。

劳动力市场:并非我们常规
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16. 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
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
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17. 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
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
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18.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a)
b)
19. 失业的统计概念: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但在此前4周内曾做
过专门努力寻求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
人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

20. 就业的统计概念:正在受雇佣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包括正在工
作者和有职业但是并未工作的人。

21. 劳动力参与率:
a) 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
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
龄人口的规模。

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
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
龄组分类计算,因而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

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
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劳动力是
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

劳动年龄人口是一定年龄之上的人口,该年龄线是为衡量经济特性
而规定的。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b)
进一步整理:
劳动力参与率
1 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
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2 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3 类别: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
4 作用: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
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
于重要的作用。

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
22. 替代效应: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休息的时间比以前更加昂贵,从而增加劳动供给的行为。

23. 收入效应:一个社会发达了,工资增加时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的行为。

24. 家庭生产:
新家庭经济学家认为,家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生产理论
认为,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家庭将时间和各种购买
的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用。

家庭生产的实质是
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25.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从家庭联合做出劳动供给决策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劳动供给的决策单位,它是
由丈夫、妻子和孩子构成的。

丈夫、妻子和能够工作的孩子以三种
方式配置各自的时间资源:市场工作、非市场工作(做家务或者上学)和闲暇。

家庭的目的是配置每个家庭成员的时间以使整个家庭

效用最大化。

所获得的市场商品、非市场或家庭商品(例如家里做
的饭菜、清洁的住房、抚养孩子等)以及闲暇的数量组合受到每个
家庭成员所能够赚得的工资率、家庭的非劳动收入和家庭可以判断
的每周总的时间量三个方面的约束。

26. 交叉替代效应:
我们假定一个家庭只由丈夫和妻子构成。

最初丈夫在市场上全日制
地工作,而妻子在家里做家务。

并假定由于经济增长妻子可能在市
场上工作的工资率上升。

当市场工资上升到超过妻子的保留工资时,她可能离开家庭寻找就业机会。

妻子工资的提高对其工作时数的净影响是不确定的,它依赖于收入
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对强弱。

在家庭联合劳动供给模型中,妻子工
资的提高对丈夫的劳动供给产生负的收入效应。

这一结论反过来对
于妻子也成立。

妻子工资的增加也导致对其丈夫劳动供给的交叉替代效应。

交叉替
代效应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
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交叉替代弹性=△wj/△wi
交叉替代效应的符号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保持收入不变,妻子工
资的上升,导致其通过替代效应而工作更多时间。

如果妻子和丈夫
的市场工作时间是替代的,即当妻子工作时丈夫工作更少,例如丈
夫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做饭和打扫卫生,这将会导致负的替代效应。

然而,也有可能的是妻子的市场工作时间与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
互补的,例如当妻子在市场工作更多时间丈夫也是如此的情况。


互补的情况下,交叉替代效应为正。

27. 人力资本投资:
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凡是
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
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

类别:
(1)各级正规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表现为人力资本
构成中的普通教
育程度,即用学历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

(2)在职培训活动: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
某种职业所需要
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

(3)健康水平的提高: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
资本投资的主要
形式,这方面的投资效果主要变现为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

(4)对孩子的培养。

(4)
(5)寻找工作的活动。

劳动力迁移: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是人力资本
增值的必要条件。

28. 广义工资:
是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

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他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

劳动者所得、薪酬、劳动成本都是广义工资不同形式的表达。

29. 狭义工资:
是指员工因从事雇用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

也即狭义的工资不包括奖金、津贴,更不包括其他福利性收入了
30. 经济租金:对生产要素的支付超过其最低供给价格的差额(土地、资本、劳动)。

在劳动力市场上,
这种等级技能其供给是相对固定的,因为它们不能被生产。

31. 准租金:长期均衡条件下,工资与个人拥有的人力资本量成比例。

如果劳动力市场不是出于长期均衡
状态,劳动者个人技能的具体性质就会很重要,技能暂时性短缺造成的增加的收入即为准租金,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其量较租金小,差别较经济租金小。

准租金可以用厂商的短期成本曲线来加以分析。

可见,准租金为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

当经济利润为0时,准租金便等于固定总成本。


然;准租金也可能小于固定总成本——当厂商有经济亏损时。

32. 补偿性工资:若两种工作要求同样技能,工资率也相同,人们通常会认为其中一种工作a较满意,另
一种b枯燥或不满意,这种工作条件差别使得b相对于a便有了劣势,由此原因导致的工作b较a多支付的一部分工资。

33. 前市场差别
过去的歧视情感对于目前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职业构成、就业选择现状产生影响,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称为前市场差别。

34. 劳动力市场歧视
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信仰、区域、年龄等方面不同,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

35. 雇主歧视
雇主是有歧视偏好的,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雇员有偏见,他为了达到与这部分人保持距离的目的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收入。

36. 雇员歧视
占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会避开那些使他们不得不以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方式与另一类成员打交道的工作。

37. 顾客歧视
a) 指在有些场合下,顾客可能偏好于让某类劳动力来提供服务,在有些场合则偏好让另一类来提
供服务。

38. 统计性歧视
企业在作出雇佣决策时参考求职者所属群体的某些一般性信息时,所引起的劳动力市场歧视。

39. 拥挤效应
在某劳动力市场中,由于职业隔离造成的劳动力需求相对应的劳动力供给过多,即所谓过于拥挤,使工资率过低的一种现象。

40. 双重劳动力市场
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将整体的劳动力市场看成是被分割开的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主要部门和从属部门。

主要部门中的工作所提供的是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而从属部门则只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并且根本没有职业发展的机会。

41. 串谋行为
雇主们彼此联合起来,合谋压制某些特殊群体的劳动力,被压制群体不得不接受。

42. 可比价值理论
雇主根据各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大小以及其他各种可能的特点来给工作分配点数,根据点数的相对多少来分配工资。

43. 性别歧视
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性别的不同,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

44. 户籍歧视
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户籍的不同,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

45. 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流动在某些情况也叫劳动力迁移,一般包括多重含义,即地
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流动。

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1.
2.
3.
46. 流动的距离弹性
关于距离对流动人数的影响,西方学者曾进行专门研究,在对西方
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流动情况考察后发现,流动的距离弹性为1。

距离弹性=流动量%变化/流动距离的%变化
由此可见,距离对劳动力流动的人数存在着直接的正比关系。

1. 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理解
(一)劳动经济学家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定义是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的特征。

如1931年,朱
通九在所著的《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
的经济行为的科学。

伊兰伯格和史密斯教授在2000年最新版的《现
代劳动经济学》中指出:“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
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还有一种定义则强调,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这些作用的条件。

劳动经济学分析和设法探讨个人作为劳
动力的经济活动。

正如消费经济学研究消费着职能的性质和作用一样,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在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性质,以及其作用
的环境。

在中国,近年来对劳动经济学大都借用国外的定义。

不过也有的学
者有着不同的表述。

他们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研究在
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一产出机理”,“研究在人的
理性行为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人们在生产中将做出什么样的
投入决策”的学问。

总体而言,尽管上述各种定义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基本方面都离
不开劳动力的供求,离不开劳动力的市场,离不开劳动者的行为,
以及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成本、收益和价格,基本的分析方
法和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

因此,我们认为,大体而言,绝大多数的学者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

(二)简洁表述:劳动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 举例说明运用规范经济学或实证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学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1) 实证经济学
1、采用方法:根据数学模型(函数或坐标上的几何图形)、表格或历史事实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将“是什么”。

2、采用方法的原因:
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流动。

劳动力行业性流动(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

【篇二: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_曾湘泉_前七章_包括
附加题】
,劳动力,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口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理解。

劳动:
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供求的市场,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劳动经济学:
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关系:
是指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人口的生产与在生产的经济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的经济规律,特别是人口对于物质资源消费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
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2、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
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一: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

两个假设前提:稀缺
性;理性
第二: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
济行为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第一: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范围
第二: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
研究。

3、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范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实证经济学:
是真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理论,它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既稀缺性和人是有理性的。

从稀缺性方面来讲,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才产生了经济学上“机会成本”的概念。

它隐含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

所以,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而这种稀缺的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出来。

比如每年应届大学生的求职,在多种职业只能有一种选择。

而用人
单位也只能在李四或者王五之间作出唯一的聘用选择。

从人是有理
性的方面来说,个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作为理性人的企业假设,
即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总希望以最低
的成本来雇佣劳动力,以求最大利润,而对于个人来讲,作为雇员
则希望找到一个工作条件舒适,报酬较高的工作。

规范经济学:
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
互惠原则有三点: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
受到损失。

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
丰厚的回报。

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

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
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

第三:最为
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
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

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
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
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

第二章:
1、什么是派生需求;
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
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
(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
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2、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生产函数常被用来分析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即:q = f(l,k),它表明了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技术系数的概念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
合比例关系,它可以划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

固定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
间不能替代。

可变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
比例是可以变动的。

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

2、简化理论模型中的假定:
a、只存在两种投入:劳动和资本
b、两种投入各自都是同质的
c、劳动短期内变化,资本只在长期内变化,生产技术超长时期内才能够发生变化。

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

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

2、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

3、企业以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

4、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1社会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即一定的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工
资制度、福利制度等各
项制度安排。

非正式制度,即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潜在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

2劳动力市场上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制度结构有:
a最低生活保障 b最低劳动标准 c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
确认
d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和利用
5、两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劳动用工特点
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只有接受和服从国家劳动计划的义务,没有自主决定劳动用工
的权利,它们无法严格按照企业技术特征的要求来确定劳动力需求
数量和结构,也无法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严格按效率原则裁减
职工。

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劳动用工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自主行为。

但也
受到政府的影响,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立的制度结构主要包括以下
四个方面:
1、最低劳动标准
2、最低生活保障
3、对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
法律上的确认
4、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或利用
3、试比较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
(1)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2)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要大于短期调整,即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更平坦。

原因在于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调整资本使用量。

(3)在短期内只有劳动要素是可变的,资本和其他要素是不变的。

企业被假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对于长期的分析,我们发现企应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

短期的更为陡峭,换句话说,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4、试比较完全竞争企业、卖方垄断企业和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异同
(一)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短期:
长期:
(二)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确定了一个从劳动使用量到劳动价格w的一个函数关系,即给定一个工资率有唯一的一个劳动使用量l与之对应
b、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这是由于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

二是垄断企业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由于该曲线也是递减的,故也影响了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

c、结论:劳动的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全重合。

(不用考虑多个企业的调整)
(三)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1)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劳动市场上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b、在劳动要素市场上劳动价格是变化的,因而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不再等于劳动的价格。

(2)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vmp=mlc
b、 mlc为劳动的边际成本。

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必须支付给增加的那些工人的工资,第二部分是必须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经变得较高的工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