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
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图片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图片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01
预习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为什么?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02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引用郭沫若的诗句引人本文。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到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到了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的功夫,你才到了华京。

———郭沫若
思考:玉兰花“走得慢"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同样的时间,受纬度影响,广州气温高,北京气温低。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

1.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务必讲究条理性。

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至3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二部分(4至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至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好处。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

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2.本文里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是什么?(出示课件)
首先是纬度(南北);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还有古今的差异。

3.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明确:纬度(南北)
4.判断下面四句中物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出示课件)
①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纬度因素)
②如: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经度差异)
③例如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高下差异)
④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古今差异)(这些实例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

这是复习回顾环节)
5.思考: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妙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有启发性,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研读课文,探究语言
1.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出示课件)
(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表精确性)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表模糊性)
(第一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或9天而是10天,很精确。

第二句里春天,沿海都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如: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

精确与模糊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


2.品味文中反义词的运用。

如: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小结:这些反义词放在一齐,有的表现了事物的变化,有的突显了事物的特点。

使用了它们,使得文章显得既简洁,特点又鲜明。

3.品味语言的生动性
本文的语言写得非常优美,你喜欢文中哪些语句?先读一读,再品一品。

再有感情的朗读。

这节课重点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的方法品读赏析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1)删一删(出示课件)
A.(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立春过后,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品读AB两句,比较A句的好处。

(明确:A句渐渐展现了春回大地的渐进的过程。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冰雪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

“草木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各种花次第开放"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B句就不具备这样的画面感。

也体现作者语言的丰富生动的特点。


(2)换一换(出示课件)
A:(原文)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样看来,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比较AB两句哪句好,为什么?
(3)换一换
A:(原文)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大雁,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失了。

比较AB句中“北雁南飞”比“大雁”,“销声匿迹”比“消失"的使用,好在哪里?
(此题用多媒体展示,老师可以示范的分析一句,既是示范作用,又能抛砖引玉,调到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独立品析,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尝试的找出句子课堂进行品析,再当堂展示。

如学生有困难师可随时点拨。


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1.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预设:时逢盛夏,五月的祁连山(天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烂漫的春花。

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

“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2.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

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请你结合本文以及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预设: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经度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3.“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一带春天刮风多黄沙,于是有人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应改为“黄沙远上白云间”,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认为哪个词更合理?
预设: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远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

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远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可为异曲同工。

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可以虚构、夸张、移用的。

课堂小结,语言实践
话题:从现代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手段的运用看此刻是否还有必
要研究物候学?
(学生讨论、交流。


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必做题)课后查找反映的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

2.(选做题)摘抄你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品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