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二校2013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
堂堂书阵百重关
王充闾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

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

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

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

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

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

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

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

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

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

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的真理。

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

信息、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

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

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

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

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装头脑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

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是事后的思索,因此,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

两位大师讲的都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

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

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

?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

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

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

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

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3年,一直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31次。

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

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31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

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

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

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

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

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

视角和眼光是联系着的。

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论。

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哲学提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

我国古代史学,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

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实、事件;而阐释则着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

《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于史论性质。

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

史论的大量出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矜博,腹笥不可谓不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穷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

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

2.(2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

3.(3分)第④段中,黑格尔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
4.(2分)第⑦段中“腹笥笥字从竹,从司,司亦声。

司意为专职专事。

笥腹笥
A.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

B.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

C.第⑤段中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正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D.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

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6.(4分)请你举一实例,简要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1分)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⑴走下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

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

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

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
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胆子大多了。

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他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

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听来的:
“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XX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

’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

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状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一波”“一涛”的复沓具有潮水迭起的音效,形象地写出了人潮如海潮;也是铺垫——这么多的人作者会找谁问路呢?怪癖”“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 因为问路是从外婆那学来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

(1)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分野中峰变,? 。

(《终南山》)
(3)念去去,千里烟波,? 。

(《雨霖铃》)
(4)可堪孤馆闭春寒,? 。

(《踏莎行·郴州旅社》)
(5)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

(《曹刿论战》)
(6)北极朝廷终不改, 。

(《登楼》)
(7)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8) ,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令受道义。

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

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

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

前汝弃之,所以死耳。

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

”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

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

”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循吏传》)
露门学:古代学校的名称。

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分)A. 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左右或欲引相如去B. 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 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D. 前汝弃之,所以死耳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 )
A.后人有遇病者 B.宋人有得玉者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0.(分)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

(分)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则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

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

以自相屠杀。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3.(2分)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

(用课文原句回答)
24.(2分)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 。

不同之处在于 。

25.(3分)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亲魏以摈奉”。

B.李桢“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李桢认为“视秦无异也”,是因为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

26.(3分)李桢文中的观点有其显著的局限性,请指出并简要地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性。

二写作?70分
2
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人,将思考交给了电脑,把沟通交给了手机,将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保健品,把美貌交给了整容院……诚然,现代生活在给人们带来追求便捷、享受便利的同时,无形中也让人们遗失了原本应该拥有、不可或缺的、甚至必须坚守的东西。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反思生活,反省自我,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12.(4分)本题考察对文本思想意蕴的探究,依据文本作出合情合理的推断、阐述即可。

形形色色的陌生人,都是可能问询的对象,但要问得真切,必当有所选择;
每一次问询都意味着与一颗心灵接近,陌生人给予的温暖常常感动我们的内心;
③幼时外婆的教诲,其实是让我学会与他人沟通,获取可得的帮助;在漫长人生中的每一次跨越和发现,都需要以谦卑的姿态获取;“问路”的过程也是检验自我和体察他人的过程,“问”本身也是真诚的试金石。

当我们在繁华世界,为光影迷惑而感到精神孤立与无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对津口的问询与寻找。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4-27题。

(10分)
23.(2分)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24.(2分)
25.(3分))A(其原因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贫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贩约,以自相屠灭”。

26.(3分)李桢观点中显著的局限性是认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这是一种天命论思想。

这种思想宣扬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不能靠自己来改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