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海南卷-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答案解析
1.【答案】(1)茂林修竹
(2)遥岑远目;水龙吟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析】手法要对应。
【考点】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2.【答案】(1)C
(2)A
【解析】(1)“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引申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指的是祸患往往产生于不经意的疏忽、祸患常常在平时的细微处隐藏。
也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2)主语要求是吴歌和白茅山歌,根据语言表达习惯分析。
【考点】(1)名篇、名句的使用
(2)根据语境,使用语文知识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等
3.【答案】“发生冲突”或者“相矛盾”
【考点】分析词语含义。
4.【答案】C
【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5.【答案】“两小儿辩日”中有“近大远小”“近热远冷”两条常识,它们单独来看都是正确的,但在判断太阳离地远近时,却会导出不同的结论,表明常识包含的道理只能解释相关现象的一部分,由此证明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
【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6.【答案】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7.【答案】文章先给出讨论对象,即常识和理论;然后明确讨论对象,将“常识”界定为“来自日常经验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证,得到“常识解释有局限因而需要理论”“理论的道理来自常识”“理论解释更具整体性”三个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常识和理论都正确,不过理论能对世界做整体解释。
【考点】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
8.【答案】划线句中的“小舟”,与冷月清辉下广袤的沙山沙海形成鲜明的对照,拔凉辽阔的环境凸显出帐篷的微小,表现出主人公的孤独。
“小舟”又让人联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想象塞山寺里的钟声跨越万里,主人公的相思之苦。
选择小舟作为喻体,能将沙漠、冷月、客船、家乡钟声巧妙勾连起来,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
【考点】赏析词句的表现力及其修辞效果
9.【答案】黄蛉是本文的感情线索,贯穿本文文中人物的活动以黄蛉为中心来展开。
黄蛉是相思之情的凝聚物,既寄托着主人公对妻儿的思念。
也寄托着妻儿对远方诗人的思念。
【考点】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与情、志、理的关系
10.【答案】本文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仿佛叙述者和主人公就在同一场合,拉近了双方距离;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易于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考点】评价作品使用的手法
11.【答案】本文表现了主人公个人情感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的融合,在当下社会,有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
在生活、工作中,当个人情感和杜会责任感有所冲突时,我们应承担社会责任,对事业不追求,同时心存个人情感,不忘家人。
【考点】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12.【答案】C
【解析】偶数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13.【答案】D
【解析】李白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
【考点】诗歌语言风格
14.【答案】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
第三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
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考点】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15.【答案】(1)侵犯
(2)暗示
【解析】分析语境中的词性及词义。
【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
16.【答案】(1)C
(2)B
【解析】分析语境中的词性及词义。
【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
17.【答案】B
【解析】分析句子的语境义。
【考点】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
18.【答案】李大亮曾经在路上认出了张弼,握住他的手哭泣,把全部家产送给他,张弼谢绝不愿接受。
【解析】根据实词,虚词,句式等翻译句子。
【考点】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9.【答案】C
【解析】李大亮值夜班,经常通宵和衣而睡。
太宗曾经慰问他说“到您值夜班时,我就睡得很香甜。
”【考点】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20.【答案】(1)有勇有谋,分别体现“勇”和“谋”这两个特点;(2)宽厚仁爱,分别体现出“宽”和“仁“这两个特点。
【考点】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21.【答案】D
【考点】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22.【答案】B
【考点】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23.【答案】A
【考点】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24.【答案】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解析】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考点】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
25.【答案】第③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
【解析】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
【考点】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
26.【答案】略
【解析】
理性回归
由于2016年上海高考近十年来首次出现社会现象类材料——评价他人生活,于是社会浅近现象材料分析就成了这一年高三学生大小考试的重点,上海各区县的一模作文从“互联网慈善”、“对娱乐明星的过度关注”到“微信点赞”等材料作文,无一例外的聚焦到社会时代热点上,到了二模,虽然出现了更多的其他题材材料,但社会现象类作文余热不减,依旧在考察“表情包”、“网红”等社会新鲜话题。
社会现象类作文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当下的热点话题客观审视、冷静思考,另外一方面也会造成作文套路化,拿过现象就开始分析原因、比较利弊、指出影响和解决措施,这样既缺乏对现实人生的审美关照又可能造成思维的僵化。
所以我们一直跟学生强调不要把目光局限于社会浅近现象,同时要练习很多哲理型材料拓宽思考的疆域。
在今年的这一轮高考语文作文复习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哲理性文章的专项练习,而此次高考的考题也展现出了强烈的思辨特性。
面对充满变数的生活,是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还是另有思考?就是在规避具体社会现象的喧嚣下的理性回归。
稳定不变
上海高考一直有两个稳定不变的原则,一是紧贴现实生活,二是体现辩证性。
前者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后者让有逻辑性和批判力的学生能更好的说话。
今年的高考作文还是有效体现了这两大特色。
对于“生活”、“人生”问题的讨论,一端是学生生活的实际,一端是人生哲理的主要表现。
而“充满变数的生活”又是我们每个人都接受的既定事实。
这就让大部分学生避免了审题上的困难,不至于到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
“有的人”之间不同的态度,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可能性。
其实,类似的材料表述在往年的题目中屡见不鲜,也一直都是我们给学生们逻辑思维训练的重点。
比如“人生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再比如对于成年人“现实一点”的教诲,“有的人默然点头,有的人倔强摇头”,等等。
与此同时,高考作文的阅卷标准依旧稳定不变。
审题立意上,仍然要求全面审题。
首先要讨论到“人生充满变数”的问题;然后要立足“预先推测”,谈一谈面对“预测”的不同人生态度,这里仍然要注意不能空谈“预测”这个词,而是“对充满变数的人生的预测”的不同态度;最后,在形形色色的态度中,还是要紧贴材料讨论“乐于接受”和“不以为然”的问题。
结构层次上,要注意说理的条理性和层次性。
“乐于接受”的态度是要首先谈到的,很多人信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人生态度,认为面对人生的变数多点准备便会多点主动权,即使预测错误,因为有了“预测”这一行为而事先考虑到了将来种种,心理也会更容易接受现实而不至于轻易被现实摧垮。
这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要肯定这种态度的合理性。
然而,既然充满变数,我们便无法在一条单一的路上稳步向前,也就无法保证“预测”的合理性,同时,自身认知和思考的局限性也不能保证“预测”的正确性。
因为所谓“预测”,皆是根据“此人”“此事”“此刻”所掌握的信息和认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的判断。
而世间一切都时刻处于变化中,所以有的人会选择“未来不可预测”、“随机应变”、或“立足当下”等其它人生态度来面对“充满变数”的人生。
或者干脆选择“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抒写从容自适的人生。
比如苏轼尽享“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比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最后就是内容方面,在具体论述时,需要如上文分析到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来分析问题,而不要一刀切,不是全盘接受就是全部否定,我们需要的是更加辩证更加有说服力的文字表述来表现你的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