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扫描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2305d4284ac850ac02425c.png)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命题人:王雅琴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A. 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B. 私学的出现,“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C. 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D.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在思想上表现为百家争鸣,故C项正确;A属于社会现象,属于历史宏观原因;B属于文化因素;D属于政治因素。
【点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兵家【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做臣子的害怕受到责罚而希望得到奖赏,所以统治者利用奖赏和刑罚的手段,使臣子害怕刑罚的威力从而向可以得利的方向工作。
反映的是用权威震慑群臣的主张。
儒家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治,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法家韩非子主张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与题干的观点一致,故C项正确;兵家是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以利为核心,终极目的是取胜,故D项错误。
点睛: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我国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从法、术、势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君主权力的重要性,并主张实现中央集权,从而得到秦始皇的重视,可得出结论为法家学派。
3.孟德斯鸠说暴政破坏了整个社会,也违反了人性,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
其“具体办法”是A. 自由平等学说B. 理性至上学说C. 民主共和学说D. 三权分立学说【答案】D【解析】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针对“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D正确;A、B和C均不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d66b7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6c.png)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5小题,总分62分)1.(2分)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A.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B.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C.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D.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2.(2分)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A.中中“中中”中中B.中中中中中中C.中中“中中”中D.中中中中中中中中3.(2分)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A.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B.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C.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D.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4.(2分)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A.中中B.中中C.中中D.中中5.(2分)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A.中中中中中中B.中中中中中中C.中中中中中中D.中中中中中中6.(2分)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A.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B.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C.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D.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7.(2分)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A.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B.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C.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D.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8.(2分)16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A.中中中中中中中中B.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C.中中中中中中中中D.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9.(2分)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A.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B.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C.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D.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10.(2分)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A.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B.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C.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D.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11.(2分)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A.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B.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C.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D.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12.(2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商务印书馆重新出版了“共和国教科书”系列。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3f64f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4.png)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升上高二,历史需要备考。
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人的痛苦中,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君主__取代了宗法制2.《礼记》中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是A.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C.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D.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继承上的矛盾3.“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
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此司法原则A.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B.体现了宗法观念对法制的影响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__性D.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4.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5.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21040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b.png)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总分60分)1.(2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由于道德的标准不一致,许多人以自己观察的某一方面为“自好”,于是出现众多的学术派别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学说。
这一现象()A.推动了社会变革B.有利于思想统一C.导致了历史倒退D.引起了诸侯争霸2.(2分)战国时期某学派认为人们的智谋是在长期作战中成长起来的,主张通过农战的实际斗争,培养“智术能法之士”。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3.(2分)自汉高祖刘邦后,汉代皇帝谥号依次为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孝昭帝、孝宣帝……谥号中“孝”体现出()A.嫡长子承袭的原则B.宽厚待民施以仁政C.大力推行尊崇儒术D.事亲事君伦理道德4.(2分)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忠义英雄,其忠义思想的来源应该包括()①孔子的“仁”“礼”主张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①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思想①明清之际的反传统思想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5.(2分)下列是不同时期儒家学者提出的治国之道,其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①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①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6.(2分)围绕“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四位中学生各自拟定如下小论文标题。
其中比较恰当的是()A.造纸术——欧洲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B.火药——摧毁欧洲封建城堡的有力武器C.指南针——西方文明的引擎D.印刷术——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7.(2分)“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
这说明汉字()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8.(2分)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出现的社会条件相同的是()A.长安、东京、大都的繁荣B.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对市民阶层精神需求的满足C.人民生活的提高D.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底蕴9.(2分)“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高二上期末考试卷历史
![高二上期末考试卷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c0c8a3f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8.png)
高二上期末考试卷历史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是:A. 1910年B. 1911年C. 1912年D. 1913年2. 以下哪项不是五四运动的口号?A. 爱国B. 进步C. 民主D. 科学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A. 1948年B. 1949年C. 1950年D. 1951年4. 下列哪项不是“一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A.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B. 沈阳飞机制造厂C. 武汉长江大桥D. 京广铁路5.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A.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B.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C. 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D. 198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6.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 民族矛盾B. 阶级矛盾C. 封建矛盾D. 社会矛盾7. 以下哪项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改造?A. 土地改革B. 手工业改造C.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D. 教育改革8.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A. 实事求是B. 群众路线C. 独立自主D. 阶级斗争9.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A. 两弹一星B. 农业集体化C. 人民公社化D. 工业学大庆10.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其核心是:A. 经济体制改革B. 政治体制改革C. 文化体制改革D. 社会体制改革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天标志着______的成立。
12. 1950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着______的开始。
13.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成功研制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标志着中国______的起步。
14.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______”的方针。
15.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标志着中国______的提高。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https://img.taocdn.com/s3/m/b9f7fbb7aa00b52acfc7caac.png)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3.第I卷选择题(共52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2分。
)1.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的思想观点主张,借此反映历史学科热点----三农问题,同时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偏上。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译文为“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从材料意思上看,显然孟子认为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
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主张,故排除A、B 、D三项,故选C项。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孟子的思想观点主张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2.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图片信息不符的是A. 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B.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C. 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D. “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道家”“法家”“儒家”“纵横家”可知是百家争鸣的现象,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3)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3)](https://img.taocdn.com/s3/m/146dbafda0116c175e0e4822.png)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仁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周人起于关中、社会经济较落后,而崤关以东的华北平原及山东半岛,商代时已是文明发达区域,所谓“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
武王灭商后,为实现对东方的有效统治,实行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武王灭商后,为实现对东方的有效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先代贵族和商朝遗民的统治,故选A。
宗法制调整的是贵族内部的继承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世袭制开创于夏启时期,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与武王灭商不符,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紧紧抓住材料中“武王灭商后,为实现对东方的有效统治”,并结合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历史背景作出判断。
2.我国古代“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形成一种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
这种“格局”A. 形成于我国商周时期B. 得益于井田制的推行C. 体现生产者生活富足D. 呈现自给自足的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经济形态为小农经济,其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故选D。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史实错误排除;小农经济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排除B项;生产者生活富足与材料无关,且小农经济体制下的生产者并不一定都生活富足,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形更为常见,排除C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小农经济特点的正确掌握,并且要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
3.宋朝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选人“初亦如唐制,兼采时望。
真庙(指真宗赵恒)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他描述的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初亦如唐制,兼采时望”“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知,隋唐时期开创科举制,北宋时开始实行糊名法,故选D。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d2f8f071fe910ef02df828.png)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西周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以仿照中央官制设官分职,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
这说明诸侯国A. 与中央保持一致B. 有相当的独立性C. 成为独立的国家D. 力量强不尊王命【答案】B【解析】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税,说明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选B项。
诸侯国仿照中央官制不能表明诸侯国在其他方面也能与中央保持一致,不选A 项。
材料虽然表明诸侯有很大的权力,但诸侯国还是要服从周王,并不是独立的国家,不选C项。
材料没有反映“不尊王命”的信息,不选D项。
2.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A. 提倡民本B. 呼唤仁爱C. 强调理性D. 倡导美德【答案】C【解析】“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是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意思是在仁德和师道尊严方面,仁德是第一位的,而这里的“仁德”和苏格拉底所倡导的“有思想力”都是在强调人的理性而不是权威,故选C。
3. 《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变迁反映A. 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 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 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中书门下权力增大,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故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故B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故C排除。
政事堂变迁为皇权服务,故D排除。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https://img.taocdn.com/s3/m/df9cf59ab8f67c1cfad6b8ef.png)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3.第I卷选择题(共52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2分。
)1.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的思想观点主张,借此反映历史学科热点----三农问题,同时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偏上。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译文为“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从材料意思上看,显然孟子认为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
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主张,故排除A、B 、D三项,故选C项。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孟子的思想观点主张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2.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图片信息不符的是A. 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B.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C. 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D. “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道家”“法家”“儒家”“纵横家”可知是百家争鸣的现象,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ebb8f1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12.png)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总分60分)1.(2分)商朝甲骨文中有卜问天雨、卜禾(谷熟之意)的记载,如“帝令雨足年”。
还有王亲自从事农作的记载,如“王黍于南”等。
这些卜辞说明( )A.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时期 B.占卜活动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C.重农抑商政策从商朝开始推行 D.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的经济活动2.(2分)下图为春秋战国货币起源原生区域示意图。
当时,东西南北的货币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争霸战争加速了货币的统一 B.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C.经济地理环境影响货币类型 D.图腾崇拜影响了货币样式3.(2分)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利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
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A.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古代史料的真伪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C.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4.(2分)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
“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
“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
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
宋代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B.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C.有效地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 D.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5.(2分)明弘治初年,礼部尚书邱浚与吏部尚书王恕俱加太子太保,官位都是从一品,不久后,邱浚入阁。
以前,六部以吏部尚书为长,弘治六年后,邱浚位在王恕之上。
这说明当时()A.六部与礼部机构合并 B.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C.内阁阁臣之间纷争不休 D.入阁官员的地位较高6.(2分)《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PDF)2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PDF)2](https://img.taocdn.com/s3/m/bb33a0210912a21614792973.png)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答案 C C B A B A D C A B C A C题号 14 15 16 17 1819202122232425答案 C B D A B D C B B A C A26.(11分)(1)秦朝的封建统治思想中,法家思想占着主导的地位。
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重法治,便于加强对国家的管理。
(4分)汉初,以黄老思想作为政策的指导思想,原因:汉初需要与民休息,秦朝的速亡,给封建统治者以极其深刻的教训。
(4分)汉武帝统治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汉朝社会稳定发展,建立为封建大一统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
(4分)(每点4分,任意两点8分)(2)“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科学。
(每点1分,任意三点3分)27.(20分)(1)孔子:夷夏有严格区别;夷狄与周天子有严格的尊卑秩序(2分)孟子:逐渐消除对少数民族的鄙视;文化是区分夷夏的标准(2分)(2)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探索。
(5分)作用: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激励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4分)(3)历程:排满兴汉→五族共和→中华民族。
(3分)民主革命果实被窃取,团结各族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需要。
(4分)28.(19分)(1)变化:从对神的崇拜到肯定人的价值。
(2分)原因:古希腊工商业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
(3分)(2)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局限于社会上层和知识阶层;(2分)宗教改革则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较广泛,斗争对象为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使人文主义得到传播。
(4分)(3)宗教上反对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政治上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4分)(4)人文主义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反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阶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带答案)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a60e4b011ca300a6c390b2.png)
一、选择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
”德清禅师主张( )A.做学问要阅读经典名著B.做学问要懂做人的道理C.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D.读书要全面,不可偏废2.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 )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3.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又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
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4.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B.强调对民意的尊重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D.否定了君主制度5.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中医曾长期领先欧洲医学B.近代医学重视通过理论研究而深入本质C.传统医学具有定性研究特征D.中医对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6.北宋著名的瓦市艺人张山人说:“某乃于都下三十余年,但生而为十七字诗,鬻钱以糊口。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7ccb1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c.png)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焚书坑儒D. 修筑长城E. 以上都是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流动B. 强化了士族阶层C. 限制了皇权D. 阻碍了经济发展E. 以上都不是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开展贸易B. 展示国威C. 寻找海外资源D. 传播中国文化E. 以上都是4. 清朝时期,鸦片战争的爆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加剧了社会矛盾B. 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传入C. 导致了中国领土的割让D. 推动了近代化进程E. 以上都是5.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A. 结束了封建君主制B. 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C. 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D. 未能实现国家统一E. 以上都是6.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A.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B.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C. 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D. 外国列强的侵略E. 以上都不是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任务是什么?A. 建立抗日根据地B. 进行游击战争C. 组织群众抗日D. 与国民党合作E. 以上都是8.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解放农民B. 消除封建剥削C. 促进农业发展D. 巩固新政权E. 以上都是9.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遭受了哪些重大损失?A. 经济停滞B. 文化遗产被破坏C. 社会秩序混乱D. 人才流失E. 以上都是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B. 对外开放C. 国有企业改革D. 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E. 以上都是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12.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是______,他曾七次下西洋。
[学习资料]高中二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
![[学习资料]高中二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f1b244a98271fe900ef922.png)
北重五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文)试卷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
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
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
这主要反映了A.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B.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C.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D.文化主流思想的变迁2.利普斯(德)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这段材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A.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B.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C.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兴起D.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3.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认为:“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经济高度发达,审美情趣高雅B.国家高度统一,民族融合加强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D.社会道德败坏,文化低级庸俗4.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下面哪种主张A.“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B.“谓行仁自孝悌始”C.“刑不避大夫”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
”黄仁宇意在强调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C.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D.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6.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