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第一篇: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爱因斯坦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聪明,反应也很迟钝,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
在一次手工课上,老师在一大堆风车、小熊、风筝等手工作业中挑出一个制作粗糙的小板凳,说:“同学们,你们谁见过这麽难看的小板凳?”同学们看后哄堂大笑。
这时,爱因斯坦红着脸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见过比它制作得更糟糕的小板凳。
”同学们都向爱因斯坦看去,爱因斯坦从书桌下面拿出两个制作更粗糙的小板凳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上去的那个小板凳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不是很好看,但是和前两次相比,总要好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老师和同学们都理解了爱因斯坦。
正是凭着这种做事认真的态度,并不聪明的爱因斯坦认真的面对工作和生活,终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能够坦诚地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粗糙的作品,这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诚实、做事非常认真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会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尊敬。
爱因斯坦的故事篇一
爱因斯坦的一生, 是充满戏剧性的一生, 当他还活在人世间的时候, 他就已经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富有创造性才智的人.然而, 面对人类社会中一些极其可怕的事件的侵袭, 他不得不自叹无力回天, 他只能承认自己是一位孤独的旅客, 他的心灵同宇宙一道遨游.他的名声如雷灌耳, 這使得他所发出的呼声能发生重大的影响, 他以此來支持诸如和平主义、自由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之类的事业.他的著名的能量一质量方程假设(說一个粒子可以转化为巨量的能), 由於制造出破坏空前强大的武器原子弹和氢弹, 而得到惊心动魄的证实, 這是命运对他的极大的嘲弄.1879
年3 月14 日, 這位大物理学家, 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和叔叔一起开了一家制造电器设备的小工厂, 母亲是个颇有造诣的钢琴家.小时候的爱因斯坦一点也看不出來有什么天才, 到3 岁的时候, 还不会讲话.6 岁上学, 在学校他的成绩非常差, 一上课就是被批评的对象, 老师还說他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天生的笨蛋.后來, 小爱因斯坦听妈妈的话, 开始拉小提琴, 在妈妈的精心指导下, 他后來成了有造诣的小提琴家, 尽管他没有成为职业演奏家, 但那把心爱的小提琴, 整整陪伴了他一生.爱因斯坦在12 岁的时候, 就已经决定献身於解决“那广漠无垠的宇宙” 之谜.15 岁那一年, 由於历史、地理和语言等都没有考及格, 也因为他的无礼态度破坏了秩序和纪律, 他被学校开除.由於没有拿到毕业证书, 他进不了大学.17 岁的时候, 在一位亲戚的资助下, 他才考进了苏黎世工业专门学校.在這所学校里, 他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於物理实验, 研究理论物理学和哲学问题.即使是学习物理学, 他也是走自己的路, 进行自己的思考, 而从不盲从.這为他日后从事理论物理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 对於爱因斯坦來說, 残酷的现实却是毕业就等於失业, 正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样: “突然被所有的人遗弃了, 手足无措地面临着人生.”没有人愿意给他一份工作做.爱因斯坦的故事篇二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
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
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
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
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
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
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
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
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
程也跟不上!”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
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爱因斯坦的故事篇三
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
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
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
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
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
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
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
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
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
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
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
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
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小时候上手工课捏橡皮泥,交给老师一个狂丑的橡皮泥小板凳(or椅子,反正是坐的)。
老师很生气,说道:“你见过比这更丑的小板凳吗?”爱因斯坦于是拿出两个更丑的小板凳——交给老师的已是最好的作品了。
该故事貌似出现在小学/初中的课本里——不是语文就是思想品德,
总之一个比较正式的场合。
主旨大概是赞扬小爱因斯坦勤奋、认真、百折不挠之类。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只能说明两点:
1、爱因斯坦捏橡皮泥的水平实在烂。
2、爱因斯坦小时候有点楞。
想想,不是捏恐龙、捏变形金刚、捏飞碟或者孙悟空……是捏一个完全由长方体构成,技术含量不高的小板凳!这都能把老师气到,可见丑到一定程度了,可见爱因斯坦虽然后来智力超群,但小时候动手能力实在不行——至于捏了3个还是30个,并不重要——毕竟最后也没捏出好货来呀!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反应:“你见过比这更丑的小板凳吗?”此情此景,老师不是在提一个问题,而是在表达他的不满与气愤。
好比吵架时我们会质问对方:“世上还会有比你更不讲理的人吗?”——可不是想搞清世上谁最不讲理。
爱因斯坦,居然一本正经地拿出2只更丑的板凳,作为给老师的回答(足以入选《学生对老师的经典回嘴》)。
这孩子若不是有意让老师下不来台,就属于完全不会听话音的那种,是个楞头青。
听说爱因斯坦小时候很不招老师待见,这很自然,我要是老师,我也不喜欢橡皮泥捏不好还让我下不来台的孩子。
什么勤奋、认真、百折不挠,小爱因斯坦若废寝忘食、悬粱刺骨、不懈努力,不捏出象样的小板凳不罢休,或许可以考虑给这个评语。
最起码不该只捏3个。
就算他不止捏了3个,我也怀疑,一个孩子磨练捏小板凳的技术,该不该看做勤奋的萌芽。
只因为主角是爱因斯坦,连捏小板凳都有了特别的寓意。
当一个人成名成家,他之前所有琐事破事都成了有意义且有兴味的事。
这样说好像是在愤世嫉俗,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
汤因比有一个有趣的论断,“对我来说,修昔底德笔下的希腊,在1914年8月看上去就与1914年7月有着差异,因为在此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
因为一战的爆发,修昔底德笔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冷漠的、微不足道的事实,而是一个散发宿命的,充满暗示的,有着惊人相似的“先例”。
过去没有改变,但现在使得某个过去的重
要性发生了改变,以这样的眼光看往后面,过去就仿佛改变了一样。
我想,汤因比是对的。
阿波罗神庙总是给出语意模糊的神谕,前去祈祷的人络绎不绝
我们在名人的过去里寻找闪光的蜘丝马迹,寻找他们与众不同的线索,不仅仅出于因人论事、以成败论英雄。
我们试图总结出不变的规律、绘制出既定的路径,作为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生存的索引。
我们对此的如痴如醉、孜孜不倦,和两千多年前去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朝拜、然后绞尽脑汁在神谕中寻找自己命运的人,有何不同呢?
第二篇:第三个小板凳
《第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给孩子们一些“权力”
这篇课文内容很简单,生字也不多,最近受高老师的影响,我也想试一试孩子们自己能不能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认读好。
简单的揭题后,表演开始了。
孩子们学着我的样子,读起了课文,虽然第一遍读的很不好,但是我还是鼓励他们是能干的小老师,孩子们可高兴了。
接下来,我把词语挂在了黑板上,分别请了一个个的小老师上台来教读,他们不仅读准了字音,还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些,要注意那些,煞有介事的样子,下面的同学学得也很开心,这个方法很好,特别是我说要给小老师发奖品,一个个小手举得老高了。
在这样热闹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掌握的情况也比较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费时间,如果每一节课都按这个进度的话,两课时的课至少要用三课时。
不过目前小班化教学需要我们这样做,感谢高老师在我们二年级组起到的带头作用,希望能在她的指导下创新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开辟出一条真正适合我们小班语文教学的经验之道来。
第三个小板凳
在学习第三个小板凳这一课时,我主要通过让学生一读带读,让学生从读中领悟,先让学生在读中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的主要意思,让他们说一说自己还有那一些不理解的,老师帮助他们解决那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让学生自己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他们在不紧张的环境中轻松学习。
这样学生对课文理解就更深了
《第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分析:
第一,从老师生气时说的两个反问句、同学们的哄笑、爱因斯坦拿出三只小板凳后老师和同学态度的改变,引导学生比较后认识爱因斯坦从小爱动脑筋,肯花力气,不怕失败,做事认真的可贵品质。
这是绝好的情感态度的教育资源。
第二,教师说的两个反问句,让学生改成陈述句后,反复诵读体验,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第三,同学们做的作业有布娃娃,有泥鸭子,还有木制品。
爱因斯坦交了一只小板凳,粗看没有特别,细想却有较大差别——那些看上去很好的手工作品是孩子们自己做的吗?这为学生提供了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比较探究的可贵资源,学生在亲自探究的过程中可获得正确而丰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能。
《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
前郭县教育局小教科网2011-08-08 19:41:18 作者:张海英来源:原创文字
大小:[大][中][小] 自我评价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三个小板凳》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板块中的一篇课文。
这一板块的三篇课文《画鸡蛋》、《三个小板凳》、《数星星的孩子》讲述的都是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三篇课文语言简练易懂,都深刻地反映了同一个主题即勤奋、刻苦、钻研。
《三个小板凳》讲述的是爱因斯坦小时候做板凳时发生的事。
这篇简短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做事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年级的学生正面临阅读训练的起步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我设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的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进一步感受爱因斯坦从小做事认真,不怕失败,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放在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老师对爱因斯坦改变了什么看法上。
四十分钟的教学里,我备课中设想的教学环节都在课堂上得以实施。
学生通过两个游戏复习巩固了本节课的生字及生词。
阅读中学生能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爱因斯坦做事认真,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也在教学中得以突破。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生字,积累词语,课开始,我用两个游戏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开火车”让学生巩固了生字。
“一字开花”让学生积累了词语。
2.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朗读与阅读理解怎么才能有机的结合?《三个小板凳》教学中我认为我的成功之处就是做了这方面的尝试,而且效果不错。
在教学老师所说的话“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体会老师的气愤,然后又把句子中的“谁见过”“糟糕”这个两个词重读,体会老师的气愤。
最后我又出示了“你们谁也没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
”这个句子,与原文中的句子进行对比读,来体会老师的气愤,从而也初步了解了反问句的特点。
这样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学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学法指导方面
《三个小板凳》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在对于词语的理解上。
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例如“糟糕”一词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糟糕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用“糟糕”说一句话。
其次体现在对文章阅读理解上。
在教学“老师改变了对爱因斯坦的看法”时,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联系第一自然段来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同时借助文中的插图来理解课文等
等。
问题反思
《三个小板凳》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时,学生提出了“老师的表情似乎在微笑”我对这种提法给予了肯定,而在最后的教学中并未给予解释,我觉得这是一个不足。
如果在最后一个自然的理解时,当学生回答老师对爱因斯坦的看法时提到学生说的老师的表情,或者就在理解爱因斯坦所说的话时,就紧紧围绕老师在插图中的表情“笑”来理解,那么这节课学生与文本之间将会摩擦出更多的火花。
《三个小板凳》教学中,我应该给予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学生之间合作的这一环节并没有。
在教学爱因斯坦所说的话时,应该让学生交流一下对爱因斯坦的看法,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更能深入的理解课文,感悟爱因斯坦的精神。
教学重建
有人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训练,就意味着给孩子什么样的语文阅读能力!”,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训练的几点思考:
一、语文课堂要学会取舍
语文课堂上,训练要精,不要面面俱到,要学会取舍。
例如:《三个小板凳》第一自然段是:爱因斯坦上小学的时候,很少说话。
有的同学笑他笨,老师也不喜欢他。
在备课之初,我设计的问题是这段话有几句话?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你能用“因为……所以……”把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吗?我在第二自然段,我开始还设计这样一个训练:有一天上手工课,大家都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了老师,有的是______,有的是_______,还有的是___,它们可__!这两个段落的学习,这样的训练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有效地架设好阶梯,使学生顺利实现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
但是我都将其舍去了。
而是本着“一课一得”重点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了解反问句的特点。
我觉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课堂是实效性。
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
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必须要练的再练。
二、语文课要训练学生的语言
语文教学应该显露语文学科的本色。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规定:“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所以,尤其是低年级,字词教学要加强,应该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用词语,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在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贯穿这两段的问题,爱因斯坦先拿出的是几个板凳,是怎么样的?后拿出几个板凳,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可以细化为: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板凳的样子吗?这样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
学生在回答先拿出的板凳用了“糟糕”来形容,后两个板凳则用了“更糟糕”来形容。
这样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明白“糟糕”与“更糟糕”的区别。
在语文课中经常把这种感悟和训练相结合起来,学生反就不会胡说,而且会说,说得会有条理、有重点、概括性强。
三、语文课要实现文本与师生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会站在文中的角度,走进文中人物来感受,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对待事物,看待问题。
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体验。
《三个小板凳》中的爱因斯坦做事认真、不放弃的精神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我们还可以从不同方面去感悟爱因斯坦身上的品质。
若在课上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那样一个糟糕的板凳,他敢于拿出来。
作为你会不会这么做呢?谁会像他这么做?”学生的情感就会被唤醒,就会主动和文章展开对话,就会明白“如果没有独特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他就不可能成为科学家。
他敢于和别人不一样。
他不随波逐流,用自己看世界的眼睛去看世界。
他的坦诚、坦荡的行为让人震撼。
他独立、有个性,不是刻意迎合别人。
”
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努力以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等各方面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耳濡目染,学做有个性的人。
语文训练要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重点,取舍适度。
教学结构、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等注重整合简化;要让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引导、生成、规范学生的语言。
这样学生就会在语文大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第三篇:小板凳教案
第三个小板凳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理解“糟糕、木制品”等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明白写了一件什么事。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做什么事都要有自信心,坚持不懈。
的道理。
教学重点:
1、2 教学难点:3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准备生字、生词卡片。
课件
一、创设情境
出示爱因斯坦像,简介。
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就是德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好吗?
(板书课题“三个小板凳”,指导学生认读“凳”字。
学生齐读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标自然段序号,圈画生字。
三、集中识字、词
1.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呢?(抽生说,谈学法)表扬。
2.老师要考考孩子们和生字交上朋友没有!(小眼睛看屏幕),请个小老师来教大家读(指名读,读的过程中小老师提醒应该注意的地方,小黑板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
小板凳、一大堆、泥鸭子、木制品、糟糕、强一些、不像样、从此、态度3.谁来说来说说他教的怎么样。
(学会欣赏的别人优点的
孩子,也会得到别人的欣赏!)
4.全班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朋友。
(齐读)
5.现在老师去掉拼音,看看孩子们还能否认识它们,请自己读一读小组内识记生字。
6.孩子们读的可真认真,现在男、女生比一比,我们来比赛读。
四、初步感知课文,巩固识字,分析字形了解字义
1.孩子们都与生字交上了朋友,现在就请3位同学把他们送回家,谁想来读一读。
(指名生分段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爱因斯坦小时候手工课上制作小板凳,老师对他交上来的板凳很生气,可后来才知道这已经是他做的第三个小板凳,于是老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板书:老师、爱因斯坦、很生气)
二、新课
1、老师为什么会生气?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2自然段)
2、原来是因为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很不像样,仔细观察图看看是怎么不像样的?
过渡:四个脚是歪的,而且没有挨拢,这样粗糙的样子,就是“糟糕”,是啊,其他同学交上来的是精美的泥鸭子,可爱的布娃娃,这样糟糕的小板凳真让老师生气。
3、老师生气了怎么说的?用直线勾画下来。
指名回答。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看看下面的两个句子哪个是老师要表达的意思。
分男女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体会这两个句子的感情怎样?指名读。
齐读
小结:我们有时要想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时就可以用这种带问号的句子,虽然是问句,但我们却知道它的意思,就是反问句。
请生练习说几句反问句。
①冷昀恬的画很棒。
②梅洁的字很漂亮。
4、老师这样生气地批评他,那同学们是怎么对待他的呢?这时候的笑是赞扬还是取笑?取笑还可以说成什么笑?(笑话、嘲笑、讥笑)
5、引读:面对同学们无情的嘲笑,老师严厉的责问:“世界上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