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位育中学2023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位育中学2023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两组关于“文化”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他享有极高的学术,其著作所显示的深厚的和扎实的功力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好评。
他对民族文化抱有坚定的信念,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是一个的国粹主义者。
他主张文化发展要有所超越,认为内在超越是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基本特征,而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并不是的,中国人基本上不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划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他还认为,中国人的生死观仍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观念的延
伸。
中国思想的最可贵之处则是能够不依赖灵魂不朽而积极地肯定人生。
(二)
据“百度
..百科”词条解释,亚文化是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如粉丝
..文化、嘻哈文化、网络文学等等。
近期,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庆余年》为什么能
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作方力出新意,老戏骨
...颜值担当。
电视剧
...演技在线,小鲜肉
讲述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范闲,穿越到一个架空的世界“庆国”后,利用“金手指
...”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巅峰的故事。
而另一个穿越者范闲的母亲叶轻眉,给庆国带来了现代技术和自由公正的理念,
却惨遭暗杀。
揭开笑料百出的故事表层,我们发现这是一场具有古希腊悲剧意味的英雄之殇。
而这正是原作中深刻人文主题的体现。
1.在第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声望素养墨守成规截然不同
B.威望学养墨守成规泾渭分明
C.声望学养抱残守缺泾渭分明
D.威望素养抱残守缺截然不同
2.在第二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宇宙和人类是一个生生不已的过程
②张载强调“生”是“气之聚”,“死”是“气之散”
③更无所谓死亡
④自然不必为死亡而惶恐不安
⑤既然是“聚亦吾体,散亦吾体”
⑥庄子用“气”的聚、散说生死
A.①④②⑥⑤③B.⑥②⑤④①③C.⑥⑤④②③①D.①③④⑤⑥②3.对第三段中加点网络词汇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度”典出“众里寻他千百度”,巧化词句百般寻找之意,突出了引擎的搜索功能。
B.“粉丝”作为外来词“fans”的音译,加“S”的复数形式表现出明星的崇拜者人数众多。
C.“老戏骨”“小鲜肉”用借代的手法,分别指演技高超的老演员和清新帅气的男明星。
D.“金手指”在文段中喻指普通人范闲穿越过后拥有走向人生巅峰的特殊本领。
4.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最符合下图文化发展关系的一项是()
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D.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家山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
(龚自珍)
——题记
①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
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温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闾山脚下的故乡。
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
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
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
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
..的生机。
②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
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
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
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③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
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
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
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
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
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
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
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
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
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④我出生在闾山脚下。
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
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
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闾山的竟有二十来首。
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
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闾山读了几年书。
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
”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
他向往着回归退隐:“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
”只
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
....,勤劳王室。
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汝可躬耕于此,勿得
荒芜田亩。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
.....,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
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⑤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五镇之一即东北为幽州,其山镇为医巫闾。
“医巫闾”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
闾山在东北
“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
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
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
⑥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
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
如果说,“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那么,闾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
辽朝以来,此间文风夙盛,耶律倍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闾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
⑦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
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
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学书作画蔚然成风。
山里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瞪目不答。
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便顾自向前走去。
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
”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我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
”逗得问路人扑哧笑了。
⑧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
这次旧游重到,感觉风物依然。
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
无远弗届
....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
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
....的感觉。
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
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
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
⑨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
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还在宵衣旰食
....宵衣旰食︰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B.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
.....搬了个道岔︰改变了人生轨迹
C.无远弗届
....的今天无远弗届︰广泛地渗透,深入地影响
D.陶然忘机
....的感觉陶然忘机︰悠然闲适得忘了重要事情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喜欢苏联名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C.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林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耶律倍的读书堂位于闾山山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3.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语句。
(1)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
..的生机。
(2)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
4.有人认为,文章第③段删去更好。
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
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
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
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
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
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
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
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
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
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
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
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
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行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单,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
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
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
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
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
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轻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
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了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吸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马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
D.“君子之于食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生。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承元,士真第二子。
兄承宗既领节钺
..,奏承元为观察支使、朝议郎,兼监察御史,
年始十六。
元和
..十五年冬,承宗卒,秘不发丧,大将谋取帅于旁郡。
时参谋崔燧密与握兵者谋,乃以祖母凉国夫人之命,告亲兵及诸将,使拜承元。
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承元谓诸将曰:“诸公未忘先德,不以承元齿幼,欲使领事。
承元欲效忠于国,以奉先志,诸公能从之乎?”诸将许诺。
遂于衙门都将所视事,约左右不得呼留后,事无巨细,决之参佐。
密疏请帅,
天子嘉之,授检校工部
..尚书,兼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等使。
邻镇以两河近事讽之,承元不听,诸将亦悔。
及起居舍人柏耆赍诏宣谕滑州之命,兵士或拜或泣。
承元与柏耆于馆驿召诸将谕之,诸将号哭喧哗。
承元诘之日:“诸公以先世之故,不欲承元失此,意甚隆厚;然奉诏迟留,其罪大矣!”遂拜诸将,泣涕不自胜。
承元厉诸将,乃尽出家财,籍其人以散之,酌其勤者擢之。
承元出镇州,所从将吏有具器用货币而行者,承元悉命留之。
承元昆弟及从父昆弟,授郡守者四人,登朝者四人,从事将校有劳者,亦皆擢用。
俄而移镇鄘坊丹延节度使,便道请觐,穆宗器之,数召顾问。
未几,改凤翔节度使。
凤翔西北界接泾原,无山谷之险,吐蕃由是径往入寇。
承元于要冲筑垒,
分兵千人守之,赐名曰临汧城。
凤翔城东,商旅所集,居人多以烽火
..相警,承元奏益城以环之。
承元宽惠有制,所理称治。
太和七年十二月,卒于平卢,册赠司徒。
(节选自《旧唐书·王承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B.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
/因以诸将意赞之/
C.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D.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钺指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予大臣作为权力的标志,被授予节钺的大臣称为持节。
B.元和指年号。
年号是汉武帝始创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太和、天宝、庄宗、穆宗等。
C.工部,古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构,长官为工部尚书。
D.烽火。
古代边防报警时所烧的烟火,遇有敌情时通过点燃烟火迅速传达报瞥信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元少年得志,屡获举荐。
他年仅十六岁,就被兄长奏请朝廷,担任过观察支使、朝议郎、监察御史等多个职位。
B.王承元不重名位,效忠国家。
诸将因他年幼想让他接任亡兄之职时,他拒绝接受,后因诸将答应一起效忠国家,才同意就任。
C.王承元忠君奉诏,劝谕部下。
他不恋先祖旧地,密奏朝廷请求另派节帅,在柏耆宣诏时积极劝谕号哭喧哗的将领们接受诏令。
D.王承元守职尽责,治政有方。
他任凤翔节度使时,在要道修筑堡垒防止吐蕃人侵,在凤翔城东增加城垒护卫居民安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于衙门都将所视事,约左右不得呼留后,事无巨细,决之参佐。
(2)承元厉诸将,乃尽出家财,籍其人以散之,酌其勤者擢之。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注)①柴桑:地名。
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