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营造技艺与现代建筑设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营造技艺与现代建筑设计分析
摘要:本次研究以建筑为主题,选取与其设计密切相关的营造技艺与设计方法
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传统营造技艺与现代建筑设计融合问题。
具体论述中,
结合我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从营造法式与营造元素方面说明传统建筑设计的
主要特征,然后从现代建筑设计的角度,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发展倾向做出细
致分析,最后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些可以融合之处,并从传统建筑设计在现代建筑
设计中的应用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传统;营造技艺;现代;建筑设计;分析
建筑通常被称为凝固的音乐,表明它除了造型艺术的一面,还囊括了非造型的一面,也
就是说,它有满足居住者与观赏者审美需求的功能。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艺术与文化正处于大
融合的阶段,各类资源正在被实践主体进行创新形式方面的融合尝试,建筑自不例外。
就建
筑艺术与文化资源方面的融合方向观察,传统建筑技艺表现在传承与创新的一面,现代建筑
设计表现在创新与回归的一面[1]。
因此,二者之间存在者诸多要素层面的交集,这也使得二
者在现代审美主体实践中获得了进一步交流与融合的机会。
下面结合这种融合背景,对题做
出具体说明。
1、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与构成元素分析
在传统建筑中的营造技艺,也称为营造法式,具体指向包括了营造理念中对于“中轴线”
的偏爱,对于“四隅空间”的空间分割,对于“基、柱、梁、墙、顶、檐”构成框架结构的经济
节约处理,以及在材料方面对于土、石、砖、瓦、木的多元选择,还有构造连接方面的卯榫
方式、空间衔接方面的斗拱飞檐等。
从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经验可以认识到,在其最为核心
的部分,它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牢牢束缚于建筑者的形而上学审美层面,也就是说,传统营
造技艺讲求的是“从自然选材,与自然对话,参与自然的运作方式”,简单讲,就是使建筑产
品符合自然的行为,或者反过来讲,通过营造法式的创造与构造元素的选择,对自然进行美化,或者可以理解为借助造型艺术表现形式的传统建筑使居住者与营造者,以建筑为媒介,
实现人与自然的交流。
所以,本质上也可以将传统营造技艺理解为一种人与自然的交流方式。
如果从技艺手法与结构原理层面分析,传统建筑设计中,运用的都是一些最为基本的力学原理,但它对于基本原理的应用,却采用了一种与现代建筑完全不同的表达,比如,它对土的
元素进行了变形处理,进而增强了它的坚固性;对于木元素的加工处理使它承担了不同部分
的功能,如在“柱”方面的支撑功能、在作为“椽”形式方面的负荷分布功能、在作为“檩”或“梁”形式方面的连接功能等。
中国传统建筑因地域因素、气候条件等影响,在营造法式与功能选
择方面,各地存在诸多差异,但在根本上都可以通过木石结构区分于西方建筑中的石材结构。
2、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与审美需求分析
现代建筑设计主要意思是“现代化”与“西方化了”的建筑设计。
通常而言,将现代建筑设
计的界线限定于符合现代艺术发生的时期,也就是说它的主要转变发生在设计理念层面与审
美需求层面。
而当前阶段的多元化功能需求仅是其发展的结果。
具体而言,现代建筑设计理
念倾向于表达个性、倾向于与自然接洽、倾向于形式突破、倾向于造型简洁等;设计理念的
转变,引发了审美需求的增长,也就是说,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审美层面,观者与造者均体现
到了一种来自于“宇宙视野”的刺激,对现代建筑初期审美的“心灵视野”进行了升华,形成了
一种现代建筑艺术中的“超越视域”[2]。
因此,它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对于“回归自然”的要
素的寻求,这种寻求既有技术方面的简化,即将力学原理与造型结构进行“线性处理”;另一
方面,现代建筑设计,更多的强调了“色彩”与“环境”方面的融合手段,进一步强化了“生活于
自然之中”的观念;与此同时,现代建筑在形式中的“多要素选择”与“多要素接洽”,形成了以
建筑设计为主导的各类型造型艺术的融合。
因此,现代建筑设计无论在设计理念方面,还是
在审美需求层面,是人类官能感受的进一步放大,也是人类官能日益延伸的结果。
形象的讲,现代建筑越来使自己“有机化了”。
3、传统营造技术与现代建设设计的融合建议
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传统建筑要素的吸收,或者说在通过对传统建筑艺术的创新,使它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获得传承,既有技术性的难题,也有艺术表现的困难。
因此,在实际的融
合中,应该总结一些案例经验,明确将融合指向“材料与形式”、“理念与结构”两大方向,因
为这两个方面,既符合现代建筑设计的功能需求,也与传统营造技术的比较优势相一致。
下
面就从这两个方向,对二者的融合提出一些建议。
3.1在材料与形式方面尝试融合应用
首先,现代建筑设计“向自然的回归”,需要合适的表现媒介,而该媒介最容易找到的地方,就集中于传统建筑中的构成材料与表现形式两个要素方面。
所以,建议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可以尝试吸收“木”、“砖”、“瓦”、“墙”、“石”这些材料,尽可能的运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变形处理”手法,在材料的材质、肌理、纹路方面的做一些有效的调整;并借助现代色彩理论,在透明度、样式、效果各个方面进行一些添加,强调传统材料应用中的关键特性,进而
通过材料形成一些新的表现形式。
其次,材料与形式的关系表达在相互补充、互相影响方面,因而,在材料的选择方面,也可以根据设计形式的“草图表达”,进而对各类材料进行选择,
这样就可以在这两大要素之间做多元化的组合尝试,有利于找到符合现代人对建筑造型构成
中的审美形式,同时,也使现代建筑设计更佳具有自然属性。
第三,需要注重形式的营造技艺,也就是说,应该借助传统营造技艺中的一些手法,适当的在局部进行形式创新,比如,
对于整体建筑造型墙体的处理,就可以利用传统营造技艺中的“衔接”方法,在墙体与地面,
以及水或风景中,营造出一种“和谐”,使整体上的建筑生态有一个审美场域,提升建筑设计
形式表现的张力。
3.2在深层理念与结构方面尝试融合应用
建筑设计与人们的心理需求密切关联,因而在需要在思维逻辑层面,寻求深层理念方面
的融合,以及这种理念与结构表达之间的一致性。
建议挖掘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超越性”,深
入到与传统营造技艺相关的“深层心理需求”,进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找到一个可以实
现连接的中间地带,比如,自然在本质上从不迂回,那么,就可以在最简理念的支配下,使
支撑现代结构的力学原理与结构的线性处理相融合。
简单讲,就是需要“创造出最简化的几何结构,使它表现出自然的意志”[3]。
这既是传统营造技艺的追求目标,也是现代建筑艺术在
设计理念与结构设计中探索的方向。
这方面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建议增强相关专题研究。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建筑艺术的风格与实现手段已经大为改观,经历了表现主义与功能主义
在建筑设计层面的深化,现代建筑设计更倾向于将自身与自然做进一步的融合。
因而,传统
建筑设计及营造技术中的各种“回归自然”与“天人合一”的思想获得了继承,与此同时,现代
建筑的创新来自于它对于材料方面的选择、对于形式方面的变形处理、对于造型本身的融合
尝试,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传统建筑技艺的创新式传承。
用现在的话讲,在传统营造技
艺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在传统中创新,在现代中继承”的新型关系,因而
极有利于现代建筑设计转向多元化方向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述.传统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及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6):3419-3420.
[2]付占魁.传统建筑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
(下),2020,18(3):154-155.
[3]周丽.传统建筑艺术的文化观与现代性——评《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J].水利水电技术,2020,51(3):后插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