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通河中学新高考语文倒计时模拟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通河中学新高考语文倒计时模拟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非常重视以史为鉴及其古为今用之功。
诸种正史、大量野史等著作的形成也大都有此动机。
所以当君臣就一些事议而不决或难决之时,或帝王的决策不合臣意或不合时务时,饱读经史的大臣往往会想到并引用历史之事、前朝处理同类事务的惯例以作参考或直接仿效。
三皇五帝、文王周公、前代明君之事,往往是大臣们提出建议规劝帝王的凭借。
在不违律令,不违儒家伦理的前提下,对前朝惯例的借鉴或采用就有着道德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前朝成功的惯例,尤其是前朝明君的言行方式,对同类问题的处理,具有正面的引导意义。
借鉴历史的力量以及前代帝王尤其是有作为的帝王对同类事务的处理办法,来表达观点、制约帝王或影响朝廷决策,有时极为有效。
如唐贞观二十年,太宗于寝殿侧别置一院,以令太子居,绝不令往东宫,时褚遂良即上书规劝,要太宗“远览殷、周,近遵汉、魏”之举,后“太宗从之”(《旧唐书》卷八十《褚遂良传》)。
明武宗死后,因其无子,大学士杨廷和以遗诏迎武宗之叔父兴献王的儿子继位为明世宗。
随后世宗即面临一个如何尊称孝宗、武宗及生身父母的“大仪”问题。
大臣们各引其据,有引“汉哀帝、宋英宗二案为据”、有引“文帝则以弟继,宣帝则以兄孙继”之事以提出建议。
明代舒芬曾上疏武宗皇帝,反对“畋游无度”,其立论之一即“自古万乘之重”和“古帝王所以巡狩”应该如何之类。
在许多时候,社会舆论也会对帝王造成一定的压力。
尤其对于那些有作为的或有理想的帝王而言,更是如此。
当然封建时代的舆论主要还是“路人之议”或“庶人之议”,舆论的形成仍然是以儒家的家国天下、明君廉臣思想为基础而建构的。
因为那些具有谣言性质的舆论最终可能会有损帝王的合法性,会被反对者或政敌所利用,所以大臣也会以防不良舆论之由而规劝帝王要避免社会大众的舆论压力,帝王也往往会忌惮于可能的舆论压力,有时也会改变自己决定的事。
当然,也有不在意舆论者。
唐永徽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时韩瑗上书,高宗不仅没有采纳此建议,而且更无惧“四海之士”的惕然。
韩瑗后为褚遂良辩护,又引“微子去之而殷国以亡,张华不死而纲纪不乱”之事,不仅未果,反而被左迁振州刺史。
虽然儒家反对怪力乱神,但由于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在其政治文化中仍然有着对神灵、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并把这种敬畏精神融入政治伦理之中。
由于一方面有着“天何言哉”的自然定位,另一方面又认为王道之政都是“以君随天”的道德假设,所以自然界的异象,诸如地震山崩、河水断流、慧星见于东方之类,更容易被大臣、文人、术士等加以伦理的附会,引申出自然对世事的态度,以警示帝王。
(摘编自王建光《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重视以史为鉴,而对前朝惯例借鉴的前提是不违律令和儒家伦理。
B.为防不良舆论被反对者利用,帝王有时也接受大臣的规劝改变自己决定的事。
C.褚遂良曾劝唐太宗参照殷周、汉、魏的做法处置太子居所问题,被太宗采纳。
D.大臣、文人、术士等认为自然界异象更容易被加以伦理的附会,以警示帝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助三个方面的典型材料,论证了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决策的规劝方式。
B.文章运用较多篇幅论述以史为鉴规劝帝王的方式,是因为该方式规劝效果好。
C.文章综合运用例证、引证、喻证和辩证说理的方法阐明道理,论证手法灵活。
D.文章通过韩瑷上书反而被左迁振州刺史的事例,阐明了规劝帝王具有风险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规劝帝王的凭据,常为前朝明君具有引导意义的言行方式、成功惯例等。
B.明世宗继位之后,采纳了大臣们提出的建议,解决了面临的相关“大仪”问题。
C.封建时代“路人之议”等舆论的建构以儒家的家国天下、明君廉臣思想为基础。
D.儒家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其政治伦理中有着对神灵、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自升入高中后,他越发孤独了。
同学们嫌他古怪,嫌他多病的样子,都不理睬他。
他们用蔑视的眼神瞅着他。
他成了一个踽.(yǔ)踽独行、形单影只、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畸.(jī)零人。
B.在厦门大学的时候,他的日子是好过的。
同组同系就只四个大学生,倒有四个教授和一个助教指导学习。
他是多么饥渴而且贪馋地啜.(chuò)饮于百花丛中,以酿制芬芳馥.(fù)郁的数学蜜糖呵。
C.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chán)岩升登,降下又升登!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
他不屑.(xiè)一顾,他未予理睬。
他没有时间来分辩;他宁可含诟忍辱,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
D.“文革”开始了。
到处是有组织的激动,有秩.(chì)序的混乱,一个个场景,风驰电掣.(chè),一幕幕戏剧,喜怒哀乐,淋漓尽致。
一个个人物,有的折戟沉沙,死有余辜;有的红楼一梦,坛花一现。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的一项( )
A.裨益部署万户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B.脉搏扫瞄舶来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C.遨翔蕴藉钓鱼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D.神采亲睐订书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有诚意,大概是对一部电影背后的文艺创作者最好的褒奖。
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我不是药神》,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
文艺创作中,不仅无须回避,还要迎难而上。
特别是电影中描述的进口“救命药”买不起、买不到等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深刻思考和广泛讨论。
近日,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指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
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把握好这种“心声”的听取和提炼,文艺工作者才算直指本质,。
在青年群体中,曾经有“我奋斗了11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等低沉的感叹,这背后是青年一代的成长烦恼和社会诉求。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文艺创作者不能简单地把年轻人的话语视为“无病呻吟”,从而把自己带进“端着”的误区。
文艺创作应
该,而不是避重就轻。
影片中年轻人所饰演的众多小角色,未必能治愈世界上所有的疾病,但终究是在尝试着改变白血病患者的现状。
让人看到希望,这总归是好的。
《我不是药神》所引发的思考还在继续。
说到底,文艺创作,得有服务人民的诚意。
这种诚意,不仅在于对市场和公益的判断,更要有在自由空间和价值引导方面的立意。
很多的电影,虽然有独特的自由创作空间,但它终究还是要取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即便是黑色幽默题材,用艺术的手法对现实进行剖析,也要有意义与价值的容纳之所,最起码是“笑中有泪”,而不是“哭笑不得”。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固然运用了喜剧的巧妙手法,但内核却是对现实的思考
B.运用了喜剧的巧妙手法,以对现实的思考为内核
C.手法上运用了喜剧的形式,内核方面体现对现实的思考
D.固然运用了喜剧的巧妙手法,但对现实的思考却是其内核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针砭时弊纲举目张举轻若重交口称赞
B.惩恶扬善纲举目张举重若轻交口称赞
C.针砭时弊提纲挈领举重若轻有口皆碑
D.惩恶扬善提纲挈领举轻若重有口皆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近日,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
B.近日,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指出,有关部门要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
C.近日,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指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
D.近日,李克强总理就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后元丰行①
王安石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水秧绵绵复多稌②,龙骨③长干挂梁梠。
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④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⑤小舟。
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注)①后元丰行: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这首诗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十年后农业取得较好收成时写的。
他还写了另一首《元丰行示德逢》,所以此首加“后”以示区别。
②稌:糯稻。
③龙骨:也称“翻车”,灌溉农具。
④堑:挖掘。
⑤杙(yì):系,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化用“五风十雨”的典故,歌颂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气象。
B.“千里”“没云”运用夸张手法,写出麦苗和黍稠密茂盛、长势喜人的景象。
C.荻笋胜过牛乳,百钱才够买酒,从侧面写出了江南鱼米之乡百姓的富庶生活。
D.这首以神宗年号为题的诗,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富于理想色彩。
2.简要概括诗中老翁的形象特点,并分析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也。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3)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4)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6)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青玉案》)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偷最后一次
魏东侠
石海坡村俊杰多,不争气的人也有,比如魏忠正。
王大娘隔三差五叫他到家里吃饭,他就从他的破窝棚里蹦出来,哼着小曲一路跟去。
让村人受不了的是,就是对他这样好的人,他也贼不走空。
谁家有红白事,是魏忠正最活跃的日子。
往往人家的事还没办完,他窝棚里却安置不下了。
他也怕,所以偷的东西都塞进裤裆,裤腰一挽,神不知鬼不觉贴着墙根跑。
其实主家什么都看见了,却故意睁只眼闭只眼。
当然也有计较的追了来,这样就总能翻一堆回去。
肉、菜、粉条、面、烟、酒、糖果、茶……甚至有时连烧纸都偷,他说万一死个着紧的,他也哭哭去。
魏忠正最初没名字,大家都叫他屎娃儿,是后来一个卖布的老头给他取的。
那天大集。
石海坡大集名震四方,方圆几十里的商人顺着九条道沟涌来,汇聚在这个别名九龙口的集市上。
屎娃儿穿梭在头户市,两列马牛猪羊令他无从下手。
屎娃儿溜达到珠宝街,想,这些值钱,可一时半会变不成钱。
屎娃儿最后相中了卖布的摊子。
偷哪匹呢?屎娃儿混在围观的人群里琢磨。
后来被挤得有点不耐烦了,顺手抄起一匹猛拽。
哪想卖布老头挺鬼,每匹布底端都缝了布条,拴在支摊子的竹竿上。
屎娃儿见失了手,便急出了汗,想跑,却被摊主一把抓住。
屎娃儿当场尿了裤子。
有同村人说:“说来这孩子也可怜,爹娘是谁都不知道,从小吃百家饭,断顿的时候,短不了偷。
”
“这布又不当吃喝。
”摊主说着,手里多了把剪子。
屎娃儿“扑通”跪下了,“俺想过年给王大娘做件新衣裳。
”说着哭了。
老头深思地看了屎娃儿会儿,叹一声说:“好,就白给你裁两米。
”
再逢集,屎娃儿早早赶到集上等卖布人,他要帮人家照看摊子。
到了中午,卖布人留他吃饭,说:“屎娃儿多脏?贼也脏,做人要干净。
你们这里大都姓魏,那就姓魏吧,名字叫忠正,忠厚直正,可不能再偷东西了。
”魏忠正拼命点头。
魏忠正从此再也没有偷过东西。
十三四岁,已有一把子力气,队上谋个差事,帮乡邻干点活,自然有饭吃,有衣穿。
加上五天一个大集,卖布老头雷打不动地请他打牙祭,日子美着呢。
这天又是大集。
魏忠正和往常一样等在卖布的地方,可临近中午了,老头也没出现。
魏忠正的肚子“咕”一叫,才想起抬头看天,这一看更饿了。
后来,来了一位神秘女人,盯了他半天,凑上来小声说:“别等了,老姜出事了,他被鬼子抓了,被捕前给我留了条,叫我务必跑一趟告诉你。
”
魏忠正一时没反应过来,“老姜?”女人说:“嗯。
”魏忠正就流泪了,他一把扯住女人问:“关哪了?”“杨吕池炮楼。
”
魏忠正一天没吃东西。
他知道鬼子是侵略者,干尽了坏事,人在他们那里准得死,乡亲们都恨透了他们。
有一次鬼子许诺给他好东西吃,要他带路,他都没有答应。
现在怎么办呢?躺在草席上,瞪着眼,一动不动,心里忽然冒出个声音:我要偷,再偷最后一次,我要把姜爷爷偷出来。
想到这儿,他一下蹦起来,兴奋地吃了仨窝头,然后跳进李老黑的院子,偷了他的猎枪,乘着夜色直奔二里地外的杨吕池村。
炮楼附近,枪声大作。
魏忠正激动了,一定是有人来救姜爷爷了。
果然,他看见有人驾着姜爷爷往这边跑呢,后边正是白天那个找他的女人举枪掩护。
月亮底下,姜爷爷似乎受了伤,腿一瘸一拐的,魏忠正刚想心疼地叫声爷爷,又怕鬼子听见,就使劲朝姜爷爷的方向跑。
这样跑着,他忽然看到一个鬼子朝姜爷爷的后背瞄准,他慌了,下意识摸到猎枪开关,对准那鬼子,一搂,走火了,枪响了,却不知有没打着。
他吓坏了,想跑,腿却被定在地上一样。
被惊着的鬼子对准他的方向狠狠地开枪,他就倒下了。
后来听到一片喊杀声,还听到姜爷爷喊:“忠正,忠正——”
他躺在姜爷爷怀里,身子越来越小。
姜爷爷生气地问:“谁让你来的?哪来的猎枪?”他虚弱地睁开眼,竟不好意思地笑了,红着脸说:“偷的。
”姜爷爷埋怨地看着他说:“怎么又偷东西?”说着反而把他搂紧了。
他看着姜爷爷,充满歉疚,“爷爷,就这一回……这最后一回了。
”姜爷爷猛地抱起渐凉的他,“爷爷信,忠正啊,快跟爷爷回家。
”说着老泪纵横,那泪一行行打在魏忠正歪了的小脸上。
(选自2016年5月25日《衡水晚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状写“石海坡村俊杰多”,一是突出魏忠正是个不争气的人;二是为了体现魏忠正思想变化所具有的社会环境。
B.小说写魏忠正在别人家办红白事时,总是设法偷一些东西,即使对他好的人,他也持贼不走空的原则,可看出他的无情无义。
C.小说在塑造魏忠正形象时采取了欲扬先抑的方法,先极写魏忠正的不良习惯,再突出其思想变化,而牺牲自己救人的行为令人敬佩。
D.小说写姜爷爷发现了魏忠正偷布的行为,但当魏忠正辩解说要给王大娘做件新衣裳时,他虽深思,但最后还是相信了魏忠正。
2.姜爷爷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3.试探究小说结尾写魏忠正之死的意蕴。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十七岁的远行
1总会想起多年前的那个晚上,当时我17岁。
站台上,全家人给我送行。
我面前是一个大旅行包,还有一个硕大的行囊,用背包带捆的很紧,理念是我的衣物和一床新被子。
2我妈站在一旁,又递过来一个书,包装得鼓鼓囊囊的。
天气很热,我一面示意他们回去,一面把装满食物的书包递还给我妈,说:“北京什么吃的都有用不着这些。
”
3事实上,我妈的担心,从我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开始了。
我想读北京的学校,这让她隐隐感到不安。
“为什么不
报考南方的学校呢?”她总是轻声嘟囔,“听说北京的粮食供应里还有四分之一的杂粮呢。
”母亲是中学教师,对学生说的是艰苦奋斗、建设“四化”的大道理,但回到自己家里,她还是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4我母亲出生在江淮之间的六安,大学毕业时,为了爱情,和父亲一起来到皖东北的小县城教书。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皖北的吐槽,其中最多的是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5她总会用很长的篇幅,怀念大别山区我外公外婆家的小山村,风景有多秀丽,腊肉有多解馋,糍粑有多香甜,蔬菜的种类有多丰富,甚至连简单的用糯米面制作的饼子——糯米粑粑,都被她形容得神乎其神。
要用什么样的米和糯米搭配,泡多久,怎么磨,怎么蒸,怎么放到石臼里面舂,最后要放到冬水里保存……说起这些来,她如数家珍。
6其实我去过外婆家,小村子并不像母亲描述的那样山清水秀,外公家的房子也非常低矮。
家中饭食的种类更是少的可怜。
童年的我认为,淮北平原无论从地形上、气候上,还是物产上、食物上,都比大别山区好。
7不过,外婆的山村也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我们位于淮北平原的家里。
每年冬、夏两季,父亲都会拿着包裹单去邮电局,在高高的绿色柜台后面,有外婆定期寄来的包裹。
8夏天寄来的是一种茶叶,叫瓜片,味道奇苦,但非常耐泡。
冬天寄得更多,咸肉、咸鱼、腊鸭、腊鹅,还有被我母亲称作传奇的糯米粑粑。
9外婆家的糯米粑粑是一个个实心儿的,呆头呆脑的圆坨坨。
将粑粑简单蒸一蒸,立刻会变得软糯,蘸上白砂糖可以直接吃。
我妈还喜欢将粑粑切成块,放在菜汤或肉汤里煮,口感也不错。
即便是用火钳夹着它在灶膛里轻轻的烤一烤,也会散发出奇异的谷物的香气。
10每次看到孩子们吃粑粑时流露出对食物的渴望,我妈都会特别得意,并为她是一个“南方人”而深深自豪。
南方富庶,北方贫瘠,这是我妈的逻辑。
11当然,这并没有影响一个十七岁的高中毕业生的选择。
这一年的九月,我到了北京,在崭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大学生活。
12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便开始感到哪里不对,刨除想家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食欲不振。
按说。
北京广播学院的食堂在北京高校里算做的不错的,我和同学也偶尔凑份子“进城”去吃北京的馆子,但这些都没有办法平复我对家中食物的思念。
13一个人只有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和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觉习惯显然也是故乡重要的组成部分。
14我有一个科普作家朋友,叫土摩托,他对美食家笔下所谓的“故乡滋味”或者“妈妈的味道”这样解释:除了人在童年时代养成的味觉习惯,每个人消化系统的菌群都像自己的指纹一样,有着独特的组织方式。
长时间吃惯了一种或几种食物,肠道的菌群就会相对固定下来,只要遇到类似的食物,就能熟练地进行各种分解,而遇到陌生的食物,它们就会手足无措,甚至会闹情绪。
15在北京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的肠胃一直在闹情绪,直到我寒假回到家,报复性的吃喝了一整天,世界才逐渐安静下来。
16等再次踏上去往北京的列车,我的包里已经塞满各种故乡的食物:烧鸡、酥糖、腊鹅,还有我妈特地装的糯米粑粑。
至今想来,17岁那年的离家是我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17它让我切实感受到一个叫故乡的东西,不仅从心理层面,也从生理的层面。
与此同时,我开始主动尝试和接纳更加丰富的食物,要知道在读大学之前,我甚至不能吃辣椒。
18后来我成了一名纪录片导演,这一职业需要我不停的与人打交道,而食物恰好是人与人交流最便捷的媒介。
为此我不得不带着好奇心,品味各种匪夷所思的吃食,渐渐的,我变成了一个“世界胃”,我可以出国十几天,不吃一顿中餐,心安理得的享用几乎所有的当地食物。
19更难得的是,我开始从餐桌上发现,食物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慰藉肠胃的物质。
它身上富集的信息就有鲜明的个性,又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
20食物与其所在地区气质的某种勾连,以及食物自身流变的秘密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
21就拿粑粑来说,这种稻米制品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居然能演变出那么多美食:粉、圆、粽、糕、糍、丸、糟、糜、堆……游走在故乡和世界之间寻找风味,寻找人和食物之间的关联,这一切都始于我17岁那年的远行。
回顾这些年吃过的饭,走过的路,《风味人间》里有句旁白很能代表我的感受:“人的口味就是这样,有时像岩石一样顽固,有时又像流水一样豁达。
”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是个言行不一的人,对学生说要“艰苦奋斗”,回到家又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B.文章娓娓道来,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同时运用多种修辞,形象生动,又使得文章情感充沛。
C.文章描述了生活中很多有关食物的温馨场景,妈妈的形象可亲可爱,“妈妈的味道”鲜活可感。
D.文章以17岁的远行为时间节点,前后对比,写出了作者对故乡、对亲人以及对食物的看法。
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3.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外婆家的“糯米粑粑”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
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才有机会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
这种小巷,( )了市廛的红尘,又深又长,曲曲折折,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 )。
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
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的藤萝,像古朴的屏风。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
只要你到巷里踯躅一会儿,心情就会如巷尾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
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
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
乌衣巷中,重门叠户,秋虫浅唱,歌吟往事;夕阳影里,①,②,③。
此刻小巷的氛围澄明如水,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