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扩展语段 综合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扩展语段专题训练
1.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①________,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

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

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②________。

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③________,不会走偏路、走错路。

【答案】更因为英雄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却可以永久不衰;看清前行的方向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

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题,梳理句间逻辑关系,依据相关提示语与相关信息提示,选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

【点评】句补写题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

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

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

2.运用“梅花、矮墙边、祖孙”等词语,写一段描述冬日温暖场景的文字。

要求有细节描写,富有文采,不超过150字。

【答案】阳光暖暖的,矮墙边奶奶正拉着孙子学步。

孩子裹着厚厚的棉衣,像一只小熊,扶着墙走得摇摇摆摆,不停发出“咿咿呀呀”的笑声,眸子中满是天真与执着;老奶奶始终弯腰护着孩子,脸上漾着凝视的微笑。

墙头的一枝梅花似乎被这场景吸引,偷偷探出身来,娇嫩的花朵缀在枝头,星星点占,散发出阵阵清香。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重点把握题目的基本意图,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梅花、矮墙边、祖孙’等词语,写一段描述冬日温暖场景的文字”,解答时候要注意用上相关词语,突出相关词语的具体意境,把祖孙二人充满温情的内容加以体现。

示例:阳光暖暖的,矮墙边奶奶正拉着孙子学步。

孩子裹着厚厚的棉衣,像一只小熊,扶着墙走得摇摇摆摆,不停发出“咿咿呀呀”的笑声,眸子中满是天真与执着;老奶奶始终弯腰护着孩子,脸上漾着凝视的微笑。

墙头的一枝梅花似乎被这场景吸引,偷偷探出身来,娇嫩的花朵缀在枝头,星星点占,散发出阵阵清香。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

3.请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

要求: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简明、准确、生动;90~120个字。

野花怒放喜爱
【答案】示例:走在小路上,我被路旁的野花吸引。

虽是野花,没有玫瑰的高贵,没有牡丹的华丽,但是每一朵野花都争相怒放,纷纷展示着自己的纯洁。

在繁花似锦的春天,它就像一股清泉淌进心中,让人喜爱。

我爱野花,还因为那顽强不屈的信念。

无论何时、何地,她都傲然挺立着。

【解析】【分析】本题中,要求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简明、准确、生动;90~120个字。

从修辞的角度考虑,“但是每一朵野花都争相怒放,纷纷展示着自己的纯洁”运用了拟人手法,“它就像一股清泉淌进心中,让人喜爱”则用了比喻的修辞。

因为是扩写,要求运用上“野花、怒放、喜爱”三个词语,这就要求考生要注意语句通顺流畅,主体是“野花”,这样语言环境可设置在“小路上”。

此外,考生写完文段之后,必须看一下字数是否在要求的范围之内。

故答案为:示例:走在小路上,我被路旁的野花吸引。

虽是野花,没有玫瑰的高贵,没有牡丹的华丽,但是每一朵野花都争相怒放,纷纷展示着自己的纯洁。

在繁花似锦的春天,它就像一股清泉淌进心中,让人喜爱。

我爱野花,还因为那顽强不屈的信念。

无论何时、何地,她都傲然挺立着。

【点评】此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扩展语句是指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把内涵丰富含蓄、语言简洁凝练的语句,扩展成表达具体明朗,语言疏密相见的语句,是借题发挥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这一考点主要考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发挥想象,创设情境,扩展以下诗句,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话。

要求寓含一定的人生哲理。

山头斜照却相迎
【答案】寒意初上,偶抬头,却发现,冒着嫩芽、晕着淡淡鹅黄的山头笼着初晴的斜阳,仿佛久别重逢的兄弟,早已迎候在归家路上,暖意油然而生。

人生亦然:寒冷生发温暖,逆境萌发希望,忧患孕育新生命!
【解析】【分析】理解“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内涵和蕴含的哲理需要结合该诗句的上下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许的暖意。

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

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

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

结合上述分析扩展即可,注意字数和“寓含一定的人生哲理”的要求。

故答案为:寒意初上,偶抬头,却发现,冒着嫩芽、晕着淡淡鹅黄的山头笼着初晴的斜阳,仿佛久别重逢的兄弟,早已迎候在归家路上,暖意油然而生。

人生亦然:寒冷生发温暖,逆境萌发希望,忧患孕育新生命!
【点评】此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扩展语句是指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把内涵丰富含蓄、语言简洁凝练的语句,扩展成表达具体明朗,语言疏密相见的语句,是借题发挥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这一考点主要考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GDP是各国决策者判断经济走向、决定政策取向的最重要依据。

但在国内,如此重要的数据,①________。

多年以来,地区GDP汇总数据与全国GDP数据频频“打架”,而各地在审计中,也屡屡发现官员给GDP注水。

一些地方开始给GDP挤水分,是值得注意的信号。

和以往审计中发现造假不同,那些大幅给GDP挤水分的地方,②________。

不难看出,一些地方主政官员,③________。

这样的自我反省精神,无疑是令人欣慰的。

【答案】却一直为造假阴影所笼罩
;几乎都是主动为之
;对于GDP造假已有了深刻的反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

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GDP”,第一处,前面说“GDP是各国决策者判断经济走向、决定政策取向的最重要依据”,而此处说“但在国内,如此重要的数据……”,可见此处是说GDP在国内的情形,从转折词“但”来看,此处内容与前面各国的重视不同,再根据后面的具体解说,可知此处是说“GDP这一重要数据在国内却一直为造假阴影所笼罩”;第二处,前面说“和以往审计中发现造假不同,那些大幅给GDP挤水分的地方”,可见此处是说这些地方“都是主动为之”;第三处,前面说“一些地方主政官员”,可见此处是说这些地方主政官员的做法和想法,再结合后面“这样的自我反省精神”这一内容,可以得知,此处应是说这些主政官员“对于GDP 造假已有了深刻的反省”。

故答案为:却一直为造假阴影所笼罩;几乎都是主动为之;对于GDP造假已有了深刻的反省
【点评】句填空的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材料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空格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前后分句的连贯分析,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同时也要借助材料中的关联词等标志来判断书写。

6.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杏花,春雨,江南。

……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杏花”“春雨”“江南”给你怎样的联想?请运用“杏花”“春雨”“江南”三个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至少运两种修辞手不少于100字。

【答案】我终于来到了江南,那让我魂牵梦萦的水乡。

又是一场春雨,如丝般落在泛着氤氲水汽的湖面。

这天地间的朦胧,迷醉,让人流连忘返。

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一直延伸向远方,空气中分明还有杏花的丝丝甜香。

难怪白乐天有词云:能不忆江南?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联词扩展型题目。

审题时需要弄清给出的词语间有什么联系,进而确定一个表达中心,再围绕这个中心来组合所给词语,使语意明确。

可以根据所给词语的词性来选择修辞手法,名词可以运用拟人或比喻,如本题中的“杏花”就可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杏花的颜色、形状等;“春雨”同样可以,如“像牛毛一样的春雨”。

三个相
互联系的名词放在一起,可以考虑排比手法;如果都不行,则可以考虑最容易运用的修辞手法——设问(反问)。

语言表达时,还要字数要求,比如本题要求“不少于100字”。

故答案为:我终于来到了江南,那让我魂牵梦萦的水乡。

又是一场春雨,如丝般落在泛着氤氲水汽的湖面。

这天地间的朦胧,迷醉,让人流连忘返。

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一直延伸向远方,空气中分明还有杏花的丝丝甜香。

难怪白乐天有词云:能不忆江南?
【点评】语句补写题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

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

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高素质的人才是德、智、知兼备的人才,首先,①________,德乃人之本,。

从社会整体角度和人类生存与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宁可养傻子,也不养害人精.其次,②________。

知识可以“饰外”,用它来炫耀,能够唬人骗人;而智慧則会“秀内”,它能够启迪人,让人茅塞顿开;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一定有知识。

知识可以直接获得,可以传播、复制、分享;③________,它需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加工整理,只可顿悟、体会,最后,知的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知是育德、育智的基础和必要途径。

【答案】德重于智与知
;智优于知
;而智慧不能直接获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

这段文字是对高素质人才德、智、知的阐述,根据“首先”“其次”“最后”这几个词语可以知道,这段文字应是按照“德”——“智”——“知”这样的顺序来论述,第一处,前面说“首先”,后面说“德乃人之本”,可见第一处应是说“德”的重要性,从“人之本”可以知道,德重于智和知;第二处,前面说“其次”,后面说“智慧……”,可见此处应是说智慧,根据后面对知识和智慧的论述可以知道,此处应是说智优于知;第三处,前面都是在比较“知识”和“智慧”,“知识可以直接获得,可以传播、复制、分享”后是分号,表示后面的内容与其并列,应是说“智慧”,后面说“它需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加工整理,只可顿悟、体会”,可见此处应是说智慧不能直接获取。

故答案为:德重于智与知;智优于知;而智慧不能直接获取
【点评】语句填空的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材料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空格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前后分句的连贯分析,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同时也要借助材料中的关联词等标志来判断书写。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有的专家总结出以下几点:一是②________,流感病毒最大的特点是容易变异,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遏制流感的流行传播;二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通风欠佳及拥挤场所;三是注意均衡饮食,多喝水,定时运动,有足够的休息,以③________;四是清洁脸部和口鼻部,减少感染的机会。

五是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去,必要时戴上口罩,并定时更换。

六是洗手,这是预防病毒传染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答案】如何预防流感呢
;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增强身体额抵抗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通读全语段可知,主要是讲预防流感的,结合后面的措施可知,此处主要是讲如何预防流感的;第二处结合后面内容“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遏制流感的流行传播”可知,此处是讲措施之一注射流感疫苗;第三处只要是与前面内容衔接即可,如增强身体的抵抗力等。

故答案为:如何预防流感呢;每年注射流感疫苗;增强身体额抵抗力
【点评】句子填空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①________。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②________。

唐代文人之醉酒,固然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且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

因此,有人说③________。

【答案】都离不开酒
;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

通读文段,第一处,所要填写的句子是文章总括句中一个小分句。

整句话是说文人墨客与酒的关系。

根据横线前“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以及后文的内容,可以推知此处填写表示“都离不开酒”意思的句子。

第二处,填写的句子是说明唐人饮酒的风格:和“悲剧”相反,和“豪情壮志”有关就行。

比如可以填写“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第三处,总结句,总结酒唐诗歌的作用的,可以填写表示“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意思的句子。

故答案为:都离不开酒;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点评】本题是一道考查语句的连贯的题目,做提前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话题,然后再认真分析空白处与前后句的关系,做到既要前瞻又要后顾,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再结合题干要求答题,这样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民族根据文化而凝聚与认同,由文化而相互区分,所以,①________。

民族是由文化关系结成的社会群体,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②________。

对文化的层次、结构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如认为文化分为实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然而不论以何种方法划分,③________,是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积极能动的部分。

而在观念文化中,决定民族的凝聚、认同并推动其发展的精神力量,既包括一些科学认识的根本原则,如世界观、方法论等,也包括信仰、价值理念等。

【答案】民族的根本在文化
;文化是分层次、有结构的
;观念文化处于核心地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

这段文字是阐述民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一处,从前后文的论述看,说的应是民族与文化的关系,由“所以”一词可知该处应填入的是结论性语句,即“民族的根本在文化”。

第二处,横线前的“然而”一词表示转折,表示从另一方面来说,根据后文的“对文化的层次、结构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可知,此处说的应该是“文化是分层次、有结构的”。

第三处,后文是对“观念文化”的分析说明,既然其是“起主导作用的、积极能动的部分”,显然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

故答案为:民族的根本在文化;文化是分层次、有结构的;观念文化处于核心地位
【点评】语句填空的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材料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空格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前后分句的连贯分析,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同时也要借助材料中的关联词等标志来判断书写。

11.请任选一个情境,写一则不少于 150 字的片段描写。

情境一:我坐在窗前
情境二:大雪将至
【答案】情境一示例: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摇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

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

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

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

不,它们不会示弱。

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
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

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情境二示例: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当冷风一遍遍造访,你便开始准备雪的降临,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解析】【分析】片段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或人物的情况的描写。

写好片段描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交代清楚情境的背景:情境一中,“窗前”是描写的地点背景信息,人物是“我”,可以由此展开联想与想象;情境二中,“大雪将至”交代描写的背景,具体人物等没有明确,灵活性更强。

(2)要有描写顺序:一个情境的片段描写,要突出重点。

并且掌握好点面结合,详略关系等。

比如情境一中,我坐在窗前的所见所思,先要明确中心,其次要把握好描写对象的整体情况,以及细节的刻画;情境二中,大雪将至,考生可以着眼于大自然的万物变化,也可以对大雪将至时,屋内一个场景的描写等。

(3)要营造氛围:氛围,是围绕或归属于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气氛和情调。

情境一中可以营造出窗前所见场景的愉悦、紧张或感伤的氛围;情境二中可以营造欢快、凄清或温暖的氛围等。

故答案为:情境一示例: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摇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

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

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

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

不,它们不会示弱。

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

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情境二示例: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当冷风一遍遍造访,你便开始准备雪的降临,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点评】本题是对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考查。

要求学生能结合特定场景,特定人物,特定的氛围发挥联想和想像描写出生动的画面。

不可脱离原材的背景妄加发挥。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

这是因为花青素①________ ,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中则是紫色。

更令人惊奇的是②________ ,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中午会变成紫红色,傍晚则会变成蓝色。

究其原因,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 H值发生了变化,③________ ,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答案】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花青素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引发花青素的变化【解析】【分析】本题借助补写句子来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补写句子,注意分析整个语段。

这段文字属于说明性文字,说明对象是“花青素”,
第一处是对后面内容的总括,依据后面在酸性、碱性、中性环境中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第二处,后面以牵牛为例,可以知道“有些花的颜色一日数变”;
第三处,前面说“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此处是说“花青素随之发生变化”。

【点评】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比如本题,第一处内容是后面“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中则是紫色”这句话的统领,第二处内容后面说“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这是举例对前面句子的说明,第三处,后面说“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可知前面是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