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训华烈士]金训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训华烈士]金训华
金训华篇(1):坚守的500字作文
1969年8月15日,20岁的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

来到黑龙江逊克插队的近5000名上海知青陆续返城了,只留下了一位默默的守墓人、当年跟金训华一同跳入洪水中的陈健。

30多年里,无论刮风下雪,陈健每年要到金训华墓地祭扫。

他信守着当年战友下葬时自己心底默默许下的一个诺言:一辈子留在此地,陪伴这位长眠黑土地、再也不能还乡的战友。

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

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东汉杨震曾往东莱郡赴任,路经昌邑县,适逢旧日所荐秀才、现任昌邑县令的王密向他馈金十斤,以示报恩和接风。

时值夜间,且无第三者在场。

于是王密笑容满面、推心置腹地说:“暮夜无知者。

”哪料杨震一脸严肃,断然拒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者!”面对重金贿赂,他坚持了正义的立场,恪守了高岸的品格,心底的防线固若金汤,被历代传为佳话。

人生路上,山重水复,云遮雾障,随时都会使人晕头转向,跌入绝谷。

只有坚守住那颗纯洁的心灵,才能写下完美的一页。

金训华篇(2):颁奖词三则课文
颁奖词三则课文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于2022年起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它以评选出当年度最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人感到震撼的精神力量。

《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以下是我们在历年《感动中国》栏目中节选的三则颁奖词。

挑战:邰(tái)丽华---对生命的无声礼赞
[人物简介]“她的美丽,体现着追求光明、战胜困难的人类精神。

”---推选委员濮(pú)存昕(某īn)。

在《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获奖者中,她是赢得掌声最多的一位,然而这掌声她却无法听到。

2022年春节晚会,人们通过舞蹈《千手观音》认识了这位无声世界里的舞者。

与邰丽华相伴多年的手语翻译李琳说,很多人在练舞练得很苦很累时都会流泪,但邰丽华从来没有。

“因为我对自己说,除了听不到声音以外,我不相信比别人差,我要做得比别人更好。

”于是,我们看到了另一种语言对生命的礼赞,看到了于无声处展现的生命的蓬勃。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diān)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

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

一个朴素的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信义:陈健---为了37年前的诺言
[人物简介]花白的头发、深深的皱纹,北大荒的雪雨风霜使陈健看起来比同龄人要老很多。

37年前,他和同为上海知青的金训华一起,为抢救国家财产,在黑龙江省逊克县纵身跃入洪水,金训华不幸遇难。

陈健在心底默默许下一个心愿:一辈子留在这里,陪伴这位长眠黑土,再也不能还乡的战友。

37年来,他一直留在逊克,无论刮风下雨,陈健每年都要到金训华墓地祭扫至少四次。

共同的青春岁月,共同的生命往昔。

陈健让人感动的是“信义”和“忠诚”。

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

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敬业:王顺友---马班邮路的坚守者
[人物简介]孤独是四川省凉山彝(yí)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投递员王顺友的一种生活常态。

每送一次邮件需要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打交道,这种“孤独”,是让人尊敬的。

20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zhí)躅(zhú)独
行;20年,步行26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路21回,环绕地球6圈半;20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

平凡的工作呈现出一种不
平凡的伟大。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

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
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某
īn)。

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1.熟读课文,结合人物的背景介绍,体会以下三句话的含义。

⑴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⑵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
民族更是如此。

⑶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2.背诵三段颁奖词。

3.在最近一期的颁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则把你喜欢的颁奖词朗诵给同学们。

认:巅薪
写:蓬呈撼诺涉跋薪
金训华篇(3):重返板桥湖为题目的作文1500字
板桥湖农场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接同学通知,要我参加知青聚会,我于是欣然应约。

去华容银河大酒店接
待大厅签到后,乘电梯直奔八楼宴会厅。

只见大部分人不认得,似曾相识但不
敢相认,久违了,兄弟姐妹们!只好先作自我介绍,一番打探下来,自然感叹
不已。

四十年,斗转星移,韶华已逝,大家携手相对,连猜带蒙地喊着各自的小名;宋四伢、华华、白毛、康巴、七七等,昔日的帅哥靓妹们历经风霜磨砺,
无所谓尊卑、贫富,彼此亲密无间,似曾回到了年少时光,那个令人难忘的地方——板桥湖农场。

农场离县城大概也就十几里路,但自离别后我未敢造次踏上那块土地。


是自顾生计奔波,二是自惭形秽无颜面对。

但我总是不忍忘怀,以至于每次坐
车经过时,我都会把目光转向板桥湖的方向,专注地眺望,直至看不见而不免留下一声怨叹。

第二天上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

我们乘大巴车来到湖畔,车还未停稳,就有人急匆匆地下车。

我们一行人拥向板桥湖的大堤,像“少小离家老大回”似的重蹈旧辙。

久违了,请接受我们迟来的亲近!
回来了,请谅解我们迟到的歉疚!
远远望去,长方形鱼池一排排的错落有序,波光粼粼;间或有几栋农房点缀其中。

路两旁的白杨也像欢迎我们似的婆娑摇曳,风轻和煦,日暖叶绿。

也许是前一天雨下得大的缘故,路面尚有积水。

但我神轻气爽,贪婪地吮吸着久违的空气,清新又甘甜。

我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中看见刚落成不久的两孔小桥,横跨在两渠之间。

我依稀记得,这里便是场部通往湖田的必经之路,只是当年没有桥,只能靠船渡过往。

此时桥头上,闻讯赶来的当地老农户们早就等候着,`刘海哥,你还认得我吗?'`贤彩哥,你还未老。

'我们簇拥在乡亲们的周围。

他们拉着我们的手仔细地端详辨认,激动地叫道:`你是宋四伢'`你是白毛'。

居然还能准确无误地叫出我们的名字,真的不容易,仅凭这一点足矣说明我们在他们心中的份量有多重。

让我们好感动,好羞愧。

真的是感概万千。

原场址上,不见我们开垦的湖田,也难觅当年的羊肠小路。

昔日的食堂、宿舍、仓库早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寺庙、茂盛的竹林和两户人家。

好一个人是物非,徒增一份沮丧。

但我们心态平和,毕竟事过境迁,没必要忧伤。

仿佛当年的喧哗、嬉戏场景又回来了。

我们在这里唱歌跳舞,合影拍照,诙谐打闹,谈笑风生。

好不兴奋。

然而,睹人思物,往事如烟让我回忆起那个火热的年代。

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对于我们这一群人来说,是一个特殊而温馨的日子,四十年前,在碧波荡漾的板桥湖边的一个小山岗上,来了一批还带着稚气青涩的男女青年,加上先期进场的知青,一共是五十二人。

为了响应毛主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怀着“战天斗地、大炼红心”的决心,他们
踌躇满志,风华正茂,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气魄。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板桥湖地处胜峰乡,东接三封寺镇,南望珠头山氮肥厂。

湖内滩涂平坦,菱角、浮萍、芦苇、蒿草葳蕤,满目空旷邈远。

两条水渠毕直延伸到华容河,湖畔、山岗上,野草丛生,蛇鼠肆意乱窜。

我们就在这里安营扎寨。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烧窑做砖瓦,自己盖房子。

挑坯上窑,战战兢兢;担砖下窑,更是惊心胆颤,稍不留神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没日没夜地干,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落成了三栋红砖瓦房。

从宿舍到湖田,要经过那两条水渠,由两艘小船轮番渡过,两岸用纤绳固定来回穿梭,经常发生有人不慎落水,便会有“金训华”式的男知青跃水救人。

我们围湖造田,在滩涂上围个院子,挖沟理水,平整土地成方形的稻田;赤脚下到田里,就会踩到很多菱角;春种秋收,向老农请教,学会了很多农活。

我记得,那是一个雾霭的阴雨天,我头戴斗笠,裤脚扎得老高,在田里吆喝牛犁田。

一个人站在我背后说:`歇会儿,抽支烟?'当我转过身后,他惊奇地说:`想不到是下放知青。

'事后我才晓得,他就是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并写了宣传材料上报县委。

晨出暮归,全身都是湿漉漉的。

一天的劳作回来,还要在自制的柴油灯下,含泪忍痛小心仔细地用针挑出钻入脚板上的菱角刺。

不仅如此,那个时候处在计划经济年代,生活物质供应严重不足,我们经常吃的是没有油的菜。

如果有人休假回城,总会从家里带来一瓶猪油或可口菜肴;因此,只要蜿蜒的田埂上走来回了趟城的战友,便会引来所有人的注目而欣喜若狂。

尽管如此,我们都没有人退缩逃避。

而是积极主动地面对困难敢于挑战。

如开荒种菜、养鸭养猪等,生活才得到逐步改善。

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豪言壮语不绝于耳,政治运动此起彼伏。

单纯的我们如纯净水般地清澈见底,服从分配任劳任怨,组织纪律性特别强,从来就没有人因偷懒而迟到早退。

要求进步,向党团组织靠拢,无非要图个好的表现,目的就是为了早日回城。

没有谁像“现代人”那样,为一己私利而勾心斗角,最多也只是羡慕他人被招了工,奢望机会轮到自己。

艰难的生存环境并没有泯灭我们的天性。

集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逢下
雨天或晚饭后,优美动听的歌舞总会吸引周围村民。

我们这个团队有很强的凝聚力,我们血气方刚,精力充沛。

记得那次在三封寺的聚众过激事件,所有男生空前齐心互不推诿,敢于担当责任。

纯朴的村民对我们是爱护有加,尽管有个别不雅的行为造成他们的缺失,例如:鸡、狗突然不见了,或菜园里的菜被人扯走了,但从不迁怒于我们。

板桥湖农场这里曾是大家的家,也似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大家一起共同生活、学习。

这里也曾是一个容易产生爱情的地方,活力四射我们也会情窦初开,也会曾因暗恋某个意中人而心神不安。

曾几何时,在朦胧的月光下,在黑黝黝的屋角,在弯曲的小路上,在未收割田野里,不时传来恋人们的窃窃私语。

至今成为了我们这次聚会的经典笑料。

值得庆幸的是,有三对情人结成了美满的姻缘。

不知什么原因,七六年后期农场解散,我们这些人五、六个一组被发配到各个生产大队、林场,接受再教育。

很多人因招工、上学也就失去了联系。

将近四十年才重逢的板桥湖,这里有我们流过的血、淌过的汗,有我们最美的青春年华,有最善良朴实的父老乡亲。

我们和乡亲们话桑麻、谈变化。

看到他们生活一般,我们捐了款。

我们期望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祝福他们幸福长寿。

临走时,我们与老乡们依依惜别,我不经意地偷窥到,有些女战友不“争气”地偷偷拭擦泪水。

我暗忖道:我们还会再来,一定再来!
重走知青路,重温知青情。

四十年风雨人生,沧海桑田,我们都有太多的改变,而唯一不变的是梦中的那片绿草地和彼此温暖的情怀。

我们虽然聚少离多,各奔东西,但是我们始终惦记着彼此之间的真挚友情,恰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彼此的思念和相聚的期盼,始终是深藏心底的一份牵挂。

所以这次聚会圆了我们多年的梦。

这段经历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那个特殊年代纠结的那份苦涩、迷茫、悲壮的历史不会忘记。

即使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曾遭受过失考、失恋、下岗、疾病的打击,也能坦然面对。

好在我们大多数人尚健在(除了一人因车祸去世外),都是奔六十的人了。

我暗暗祝福即将进入耳顺、花甲之年的战友们,好好地享受人生吧,珍惜今天,健康、快乐的过好每一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