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探究
品味情感 3.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对全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①开头两句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 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②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 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诵读感悟
(二)吟咏诗韵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三)文白对译
诵读感悟
原文:泻水置平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各自东西南北流。 译文:倾倒水于平地, 水向四处分流。
深入探究
品味情感 3.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对全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③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 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④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 发出了抗争。
深入探究
品味情感 3.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对全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知人论世
(二)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 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 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 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鲍照不满于自己悲惨的遭遇,但又无可奈何,于是满怀惆怅 地写下了《拟行路难》。
(三) 题解
知人论世
①“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 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②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 多冠一“代”或“拟”字。
贰
(一)明确字词
诵读感悟
1.重点字音 酌酒(zhuó) 踯躅(zhí zhú)
2.重点词语 ①泻:倾,倒。 ③踯躅:徘徊不前。
②吞声:声将发又止。 ④断绝:停止
深入探究
探究手法 2.“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是什么句式?在表现诗 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问题:什么是门阀制度?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门阀制度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 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 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 淫逸之徒,这就为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隋唐时期:为了巩固 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 制度,科举的兴起,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
⑤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 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 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 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深入探究
探究手法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 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 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相关链接——门阀制度
知人论世
鲍照出身寒微,“身地孤贱”,空有一身才华,郁郁不得志,至 多只做过一些小官。他的诗文与谢灵运一样很有影响,居然史书无传 。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境况。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 故取湮当代!”(《诗品》)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 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 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 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 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 ”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 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品味情感 1.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 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 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 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 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深入探究
品味情感 2.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肆叁 贰
壹
拓 展 延 伸
深 入 探 究
诵 读 感 悟
知 人 论 世
壹
(一)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代文 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 大家”。字明远。家世贫贱,深受门阀 制度重压。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 前军参军,人称鲍参军。刘子顼作乱, 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 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原文: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译文: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三)文白对译
诵读感悟
原文: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译文: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原文: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 ,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叁
深入探究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下册
初步导入
流水取势而下,人生应运而行。即便你有过人的才情,在 时代的重压之下,也无法改变自己生命的走向。于是举酒 自宽,用酒来麻醉自己的内心,将自己的一腔愁闷泼洒在 《拟行路难》的字里行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鲍照
的《拟行路难》,感受他的人生悲苦。
学习目标
深入探究
探究手法 2.“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是什么句式?在表现诗 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两句是反问句。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 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 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