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象理想形态特征及表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1)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典型人物的普遍性指典型人物身上给予读者的某 些本质意味的生活内容,人物所负载的人生态度、 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现实和历史关系的总和。
美国的威廉·莱伊尔:“鲁迅塑造的阿Q这个典型人 物,不仅中国有,其实美国也有,全世界各处都 有。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不少人身上都有反映。 我的太太有时就说我是阿Q……”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典型人物的美学特征
(3)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统一 典型人物应该是“这一个” 独创性与细节 教材中将“艺术魅力” 解释为“生命的魅力”
和“灵魂的深度” 典型是对社会人生的发现,是参照,是烛
照自我的心灵之光。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别林斯基
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二、意境
1.意境理论发展 (1)萌芽期: 《周易》的言、象、意 汉代《诗大序》的诗言志,赋、比、兴的表
现手法 (2)发展期:魏晋至唐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神用象通,情变所
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钟嵘《诗品序》 “滋味说”, “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意境的审美特征
(3)韵味无穷。 “韵味”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
语言和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较为持久的美感 效果。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 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 创构。从直观感想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 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
特定环境中体现出来的理想愿望、人生态度、思维方 式、行为准则、心理特点等多种素质的综合体。 金圣叹评《水浒传》“《水浒》所叙,叙一百零八人,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 口。”同一类人物也“定是两个人,定不是一个人”,林 冲和武松的不同。 “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 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 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王昌龄《诗格》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 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 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 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 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司空图的四外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 之致”“味外之旨”,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1)集中合成法
周遐寿《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孔乙己主要是综合了现 实生活中的破落子弟“孟夫子”和鲁迅本家中的一个落魄 读书人“四七”而成的:孔乙己的爱喝酒、窃书的情节缘 自“孟夫子”;而穿长衫则源自“四七”。
高尔基:“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个到五十个,以至几 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中每个人身上,把他们最 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 等等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 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典 型’来。”
典型论在中国的传播
典型论于“五四”后传入中国 “阶级典型说”(典型的共性即阶级性) 蔡仪“共性与个性统一说” 何其芳“共名说” 姚雪垠“个性出典型” 李泽厚“必然与偶然联系说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典型人物的美学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文学言语 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具有高度审 美价值的人物性格。
明和黄色文明;特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拉 斯蒂涅,从一个外省的优秀青年到投机家。 性格影响和改变环境: 人定胜天,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改革小说 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4.典型化
典型化是作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既 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具有较大概括性的典型形象的方法 和过程。
个性与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不是生硬的捏合个 性人物不是“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典型人物的美学特征
(2)丰富性与主导性的统一 艺术是深刻丰富的,生活有时比艺术更丰富。 鲁迅评《红楼梦》“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
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 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 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奸险狠毒,聪明能 干,有魄力,嫉妒、好强。 典型人物应该有一个主导性的特征:哈姆雷 特的优柔寡断、堂吉诃德的天真与空想、老 葛朗台的贪吝,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3.意境的分类
(1)审美风格
清·刘熙载《艺概》“花鸟缠绵,云雷奋发, 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明丽、崇高、凄清、静穆
王国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 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 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 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4.意境的创造方法
虚实结合 刘熙载《艺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
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 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情、理为虚,景、境为实。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柯岩《漫谈儿童诗》
“意境就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 运用。所谓‘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境’ 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当诗人的思想感 情与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做到了情景交融,寓 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理于境,借境达理,创 造出一个既可捉摸,又可感觉,既不同于生活 原型,感情原型,又可感可信,神形兼备的, 用极凝练、准确、优美的语言表达不尽之意, 不尽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3.典型环境
(2)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888年:“现实
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 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典型环境影响人物性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生成人物性格,蓝色文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一、典型
1.典型论的发展:三个阶段 (1)类型说:17世纪以前 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化,如青年、老年性格,
戏剧中的英雄小丑之类,强调共性,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布瓦洛等。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没有个人 只有集体和群体等社会身份。 (2)个性典型观:始自文艺复兴,终至18世纪, 强调人物的个性和区分性特征,如莱辛、歌德、黑 格尔、别林斯基等。 (3)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至今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的信 “对于这两种环境中的人物,你都用你平素的鲜明的 个性描写给刻划出来了;每个人都是典型,而又有 明确的个性,正如黑格尔老人所说的‘这一个’,而 且应当是这个样文学子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意境的审美特征
(2)虚实相生: 实境指景、物、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
等 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又称
“神境”、“情境”、“灵境”等。
宋代梅尧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谢榛《四溟诗话》
韦应物:“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居易:“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4.典型化
(2)原型加工法 原型加工法是以生活中某一位实有的人物为基
础,通过突出特点塑造而成。 鲁迅:“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
细微的癖性,衣服的式样,也不加改变”。 巴金《家》中的“觉新”以自己的大哥为原型,
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原型是出身低微 而才华出众的青年裴尔特,屠格涅夫《木木》 中的盖拉斯的原型则是看门哑巴安德烈。 报告文学中是典型人物吗?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 态特征和表现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典型 意境 意象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指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 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 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三种: 再现型文学中的典型 表现型文学中的意境 象征型文学中的意象
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景中藏情式,即藏情于景,情并不直接
显示,而仅仅借助逼真的画面去间接表达,从而 更显得情深意浓。 第二,情中见景式,即直接写情,不用写景而 景却历历在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第三,情景并藏式,即抒情与写景达到浑然一 体。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1.意境理论发展
(3)成熟期:宋至清 宋代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 清代王夫之:“情景交融” 王国维:以意境作为评价标准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 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 诗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 “境界”与“意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 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3.意境的分类
(2)情感表现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 恋花》]‘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 观《踏莎行》]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颖 亭留别》]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 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 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意境的审美特征
三个基本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 味无穷。 (1)情景交融:
朱光潜《诗论》:“情景相和而且契合无间, 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 境界。”
情趣意象化和意象情趣化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1)情景交融
典型化即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和概括化过程,具体方法: (1)集中合成法: 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
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 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 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 往往嘴有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 的脚色。”
相识者,你不必说:这是一个具有壮阔灵魂、
强烈情欲、渊博智慧,但理性偏狭的人,他爱
妻子爱到疯狂的程度,只要有一点不忠贞之嫌,
就会用手去扼死她——你可以简短扼要地说:
这就是奥赛罗!你不必说:这是一个深刻懂得
人的使命和生活的目的,努力为善,但丧失了
灵魂的活力,做不成一件好事,由于感到自己
的无力而痛苦着的人——你可以说:这是哈姆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王夫之《姜斋诗话》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 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意境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 的审美想象空间。
情与景 内蕴、韵味、空间
典型主要指叙事类作品,主要指人物。 黑格尔“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
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 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 的抽象品。”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典型人物的美学特征
(1)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别林斯基“在典型里,是两个极端——普遍与特殊——
的有机融合的成功。” 个别性指个体区别于其他人物的基本特征,是人物在
雷特!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3.典型环境
(1)什么是典型环境 环境是环绕人物形成其性格、促使其行动的一
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人物活动和生存的具 体环境,也包括相对抽象和虚拟的社会历史文 化背景。 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 人物生活环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 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 也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 环境。 典型环境强调与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现实关联。
(1)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典型人物的普遍性指典型人物身上给予读者的某 些本质意味的生活内容,人物所负载的人生态度、 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现实和历史关系的总和。
美国的威廉·莱伊尔:“鲁迅塑造的阿Q这个典型人 物,不仅中国有,其实美国也有,全世界各处都 有。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不少人身上都有反映。 我的太太有时就说我是阿Q……”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典型人物的美学特征
(3)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统一 典型人物应该是“这一个” 独创性与细节 教材中将“艺术魅力” 解释为“生命的魅力”
和“灵魂的深度” 典型是对社会人生的发现,是参照,是烛
照自我的心灵之光。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别林斯基
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二、意境
1.意境理论发展 (1)萌芽期: 《周易》的言、象、意 汉代《诗大序》的诗言志,赋、比、兴的表
现手法 (2)发展期:魏晋至唐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神用象通,情变所
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钟嵘《诗品序》 “滋味说”, “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意境的审美特征
(3)韵味无穷。 “韵味”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
语言和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较为持久的美感 效果。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 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 创构。从直观感想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 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
特定环境中体现出来的理想愿望、人生态度、思维方 式、行为准则、心理特点等多种素质的综合体。 金圣叹评《水浒传》“《水浒》所叙,叙一百零八人,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 口。”同一类人物也“定是两个人,定不是一个人”,林 冲和武松的不同。 “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 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 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王昌龄《诗格》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 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 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 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 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司空图的四外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 之致”“味外之旨”,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1)集中合成法
周遐寿《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孔乙己主要是综合了现 实生活中的破落子弟“孟夫子”和鲁迅本家中的一个落魄 读书人“四七”而成的:孔乙己的爱喝酒、窃书的情节缘 自“孟夫子”;而穿长衫则源自“四七”。
高尔基:“假如一个作家能从二十个到五十个,以至几 百个小店铺老板、官吏、工人中每个人身上,把他们最 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 等等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老板、官吏、 工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作家就能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典 型’来。”
典型论在中国的传播
典型论于“五四”后传入中国 “阶级典型说”(典型的共性即阶级性) 蔡仪“共性与个性统一说” 何其芳“共名说” 姚雪垠“个性出典型” 李泽厚“必然与偶然联系说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典型人物的美学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文学言语 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具有高度审 美价值的人物性格。
明和黄色文明;特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拉 斯蒂涅,从一个外省的优秀青年到投机家。 性格影响和改变环境: 人定胜天,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改革小说 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4.典型化
典型化是作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出既 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具有较大概括性的典型形象的方法 和过程。
个性与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不是生硬的捏合个 性人物不是“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典型人物的美学特征
(2)丰富性与主导性的统一 艺术是深刻丰富的,生活有时比艺术更丰富。 鲁迅评《红楼梦》“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
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 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 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奸险狠毒,聪明能 干,有魄力,嫉妒、好强。 典型人物应该有一个主导性的特征:哈姆雷 特的优柔寡断、堂吉诃德的天真与空想、老 葛朗台的贪吝,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3.意境的分类
(1)审美风格
清·刘熙载《艺概》“花鸟缠绵,云雷奋发, 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明丽、崇高、凄清、静穆
王国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 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 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 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4.意境的创造方法
虚实结合 刘熙载《艺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
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 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情、理为虚,景、境为实。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柯岩《漫谈儿童诗》
“意境就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 运用。所谓‘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境’ 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当诗人的思想感 情与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做到了情景交融,寓 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理于境,借境达理,创 造出一个既可捉摸,又可感觉,既不同于生活 原型,感情原型,又可感可信,神形兼备的, 用极凝练、准确、优美的语言表达不尽之意, 不尽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3.典型环境
(2)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888年:“现实
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 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典型环境影响人物性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生成人物性格,蓝色文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一、典型
1.典型论的发展:三个阶段 (1)类型说:17世纪以前 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化,如青年、老年性格,
戏剧中的英雄小丑之类,强调共性,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布瓦洛等。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没有个人 只有集体和群体等社会身份。 (2)个性典型观:始自文艺复兴,终至18世纪, 强调人物的个性和区分性特征,如莱辛、歌德、黑 格尔、别林斯基等。 (3)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至今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的信 “对于这两种环境中的人物,你都用你平素的鲜明的 个性描写给刻划出来了;每个人都是典型,而又有 明确的个性,正如黑格尔老人所说的‘这一个’,而 且应当是这个样文学子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意境的审美特征
(2)虚实相生: 实境指景、物、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
等 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又称
“神境”、“情境”、“灵境”等。
宋代梅尧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谢榛《四溟诗话》
韦应物:“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居易:“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4.典型化
(2)原型加工法 原型加工法是以生活中某一位实有的人物为基
础,通过突出特点塑造而成。 鲁迅:“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
细微的癖性,衣服的式样,也不加改变”。 巴金《家》中的“觉新”以自己的大哥为原型,
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原型是出身低微 而才华出众的青年裴尔特,屠格涅夫《木木》 中的盖拉斯的原型则是看门哑巴安德烈。 报告文学中是典型人物吗?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 态特征和表现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典型 意境 意象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指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 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 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三种: 再现型文学中的典型 表现型文学中的意境 象征型文学中的意象
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景中藏情式,即藏情于景,情并不直接
显示,而仅仅借助逼真的画面去间接表达,从而 更显得情深意浓。 第二,情中见景式,即直接写情,不用写景而 景却历历在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第三,情景并藏式,即抒情与写景达到浑然一 体。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1.意境理论发展
(3)成熟期:宋至清 宋代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 清代王夫之:“情景交融” 王国维:以意境作为评价标准
“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 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 诗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 “境界”与“意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 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3.意境的分类
(2)情感表现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 恋花》]‘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 观《踏莎行》]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颖 亭留别》]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 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 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意境的审美特征
三个基本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 味无穷。 (1)情景交融:
朱光潜《诗论》:“情景相和而且契合无间, 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 境界。”
情趣意象化和意象情趣化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1)情景交融
典型化即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和概括化过程,具体方法: (1)集中合成法: 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
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 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 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 往往嘴有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 的脚色。”
相识者,你不必说:这是一个具有壮阔灵魂、
强烈情欲、渊博智慧,但理性偏狭的人,他爱
妻子爱到疯狂的程度,只要有一点不忠贞之嫌,
就会用手去扼死她——你可以简短扼要地说:
这就是奥赛罗!你不必说:这是一个深刻懂得
人的使命和生活的目的,努力为善,但丧失了
灵魂的活力,做不成一件好事,由于感到自己
的无力而痛苦着的人——你可以说:这是哈姆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王夫之《姜斋诗话》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 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意境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 的审美想象空间。
情与景 内蕴、韵味、空间
典型主要指叙事类作品,主要指人物。 黑格尔“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
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 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 的抽象品。”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2.典型人物的美学特征
(1)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别林斯基“在典型里,是两个极端——普遍与特殊——
的有机融合的成功。” 个别性指个体区别于其他人物的基本特征,是人物在
雷特!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特征和表现
3.典型环境
(1)什么是典型环境 环境是环绕人物形成其性格、促使其行动的一
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人物活动和生存的具 体环境,也包括相对抽象和虚拟的社会历史文 化背景。 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 人物生活环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 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 也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 环境。 典型环境强调与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现实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