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
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学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一下“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以下不合适的是()。
A.巴金“爱情”三部曲:《家》《春》《秋》
B.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C.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
D.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2.教学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其代表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
A.王维B.孟浩然C.韦应物D.高适
3.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新女性”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
A.鲁迅笔下的子君B.丁玲笔下的莎菲
C.茅盾笔下的静女士D.巴金笔下的瑞钰
4.学习完《木兰辞》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认识,以下各位同学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
《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B.《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
C.《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
《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针D.《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5.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
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邑人奇之B.父异焉C.稍稍宾客其父D.并自为其名
6.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
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7.学生们学完《威尼斯商人》后,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请教师补充相关知识。
教师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戏剧以表演性为基础,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
B.戏剧三个主要特点:浓缩地反映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发展
C.剧本阅读一般有两种方式:演员视角、观众视角
D.剧本阅读主要读戏剧冲突与人物对话
8.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C.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D.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9.某教师根据选修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开设了《(论语)选读》的选修课程,该教师设定的下列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是()。
A.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孔子的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B.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孔子》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
C.要求背诵在选修课程中所涉及的《孔子》的所有篇章
D.在研读过程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切磋
0.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
在使用时教师的做法正确的是()。
A.自习课播放整部电影,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
B.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
C.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
D.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真正完全交给学生
1.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水调歌头》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水调歌头》。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思念的情境;(2)喜欢
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思念的画;(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思念的
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以月亮写思念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以下对这个
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
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
化阅读
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
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
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弊端
2.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片段教
学设计。
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
(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
会是什么?
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
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
生:是念头。
师:好。
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
(生读。
很有力量) 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
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
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再读一遍吧。
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
(生读。
掌声)
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
(再读)
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组讨论) 以下有关这段教学片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品味“扑”“抓”“忍”三个动词,意在使学生体会三个动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B.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三个动词,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课程性质
C.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动词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在引导中出现了越俎代庖的嫌疑
D.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教师能够恰当地抓住这句中的三个动词,引导学生准确认知深层含义,体现了教师强烈的“语文意识
3.在学到杜甫的《春望》的时候,有同学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杜甫夸张的写法,哪有人看见花就哭,看见鸟就受惊呢。
下列教师评价中,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A.你的理解不正确,下去再好好想想。
B.真的吗?再好好考虑考虑。
C.诗言志表情,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看看这两句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
么呢?这样你还会觉得夸张吗?
D.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你的理解也是正确的。
4.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
生: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
沉重的东西。
师: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
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
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
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对以上教学片
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教学片段。
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从原文找到阅读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B.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牵引学生的课堂行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C.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主动解读,师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教学效率
D.以上教学片段,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是优秀课堂教学的示例
5.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A)我是组织者。
我是参与者。
我是记录者。
我是汇报者。
(四名同学
明确各自的分工)
组织者:(B)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对虚荣、昏庸的皇帝这个形象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这是作者极力讽刺的一个典型形象。
那么大家能不
能讨论一下除了皇帝可恶,还有哪类形象也应当是被讽刺的对象?
参与者:也讽刺了虚伪的大臣们,讽刺他们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行径。
组织者:见解独到!还有没有。
还能想到谁?
参与者:再有就是骗子,他们机关算尽,以骗财骗物为营生,可恨!
参与者: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还讽刺了平民百姓,他们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组织者:童话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取材源于生活。
大家都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me没没没没有类似的丑角?有没有与小男孩一样的正面典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请大家畅所欲言。
参与者:……
参与者:……
参与者:……
记录者:(C)大家讨论很是激烈,我也要参与,我用30分钟根据我的记录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
汇报者:(D)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
首先《皇帝的新装》同样嘲讽了大臣、骗子、百姓等形象,讽刺他们溜须拍马、愚昧无知等可耻行径。
经过讨论,我们认为现今社会存在正面典型,当然也有许多反面教材。
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弘扬正义观念,构建和谐社会……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
C.记录者在讨论环节除记录之外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D.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
第18题15分,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在这篇课文里面有很多的多音字,你会读吗? (屏幕映示:鸡冠花率领场地几场) 师:第一个谁来? 生:鸡冠花。
师:“冠”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作第一声,谁知道“冠”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头冠。
师:这是谁的头冠呢?
生:花的头冠。
师:这么理解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帽子或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顶上的东西,咱们就读作“冠”。
你能给“冠”字再组几个词语吗?
生:皇冠。
生:王冠。
师:真好,徐老师也积累了几个,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屏幕映示:衣冠皇冠张冠李戴怒发冲冠) (生齐读)
师:第二个多音字谁来读?
生:率领。
师:这个“率”字可不好写,举起手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
上面点、横,中间的部分可要注意了,撇折撇折点、点提、撇点,下面再写一个“十”。
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在数学里面,咱们经常听到,读什么? (板书:率)
生:读“率”。
效率的“率”。
师:很好,接下来的两个词语,谁会读?
生:场地,几场。
师:你读得很正确,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一读。
(生齐读)
师:很好,咱们把这两个词语送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
师:多音字读准确了,现在请你用一两个词语说一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诗情画意和田园诗情。
师:真美呀!还有吗?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下载券134人已下载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生:景色宜人。
师:是呀,咱们作者也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你能不能从文中快速地找出来?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找得准确,声音又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师:(板书:独特)这“独特”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奇特,与其他地方的风景都不一样的。
师:(板书:迷人)你是这么理解的,真好!那“迷人”又是什么意思?
生:使人沉醉在美景当中。
师:美丽的景色才能让人感到迷人。
那在课文里面,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独特的又是迷人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把你觉得描绘“独特”“迷人”美景的句子用笔画出来。
师:刚才啊,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么一句话。
(屏幕映示: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这么长的句子,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句子读得真流畅啊!咱们结合这一自然段里前面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好像看到了哪些画面?(生读)
师:乡下人家的这些美景是用什么来装饰的呢? 生:用搭瓜架来装饰的。
师:瓜架是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上面还结着——
生:不同的瓜,有不同的颜色。
师:还有什么东西? 生:乡下人家是用植物编成的瓜架来装饰房屋的,上
面还有青的红的瓜,还有它们的绿叶和藤。
师:这些颜色搭配起来——
生:十分漂亮!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我请第二排的同学来读一读,好吗?(生读)
师:乡下是用瓜、藤、叶来装饰的.它和城里的装饰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在城里,人们都是住在门前有两个石狮子或者旗杆的房子里,显示自
己富有。
而农村却是用瓜架来装饰家门前的。
师:真不错!作者是这么对比着写的,他就是这么对比着说的。
真棒!来,咱
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很好。
看了这样的景色,难怪作者会说——(屏显:乡下人家,不论什
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
师:你还觉得哪些地方的景色是很美的?
生: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这也是一个长句子,同学们找到这句了吗?(屏幕映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
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咱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读得真流畅啊!咱们是八年级的孩子了,徐老师觉得读得流畅是应该的,如果能读出自已的疑问来就非同一般了!谁能读出自己的疑问?别急,轻轻地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他们为什么不种别的好花呢?
师:你觉得这些花怎么了?
生:我觉得它们太朴素了。
师:太朴素,太普通了是吗?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种这么普通的花呀?
生:我觉得即使他们种再普通的花。
也是他们一家人辛辛苦苦种的,透露
出浓浓的亲情。
师:你还从种的花里面看出他们乡下人在一起是非常——
生:和谐,快乐,开心。
师:你真会读书啊!还看出了什么?
生: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显出几分华丽?
师:这真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呀!是的。
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中带着几分华
丽呢?朴素在文中指什么?
生:文中指的是十分普通。
师:很普通,显得朴素是吗?这是你的理解,真好。
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是指文中的这些花很普通。
师:跟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因为花很普通显得朴素。
那华丽又指什么呢?
生:因为花种在乡下人家就显出独特的风景。
师:好一个“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呀!老师想问咱班的同学,这“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么意思?不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你来欣赏一下这四种花,(屏幕映示: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你知道吗?
师:春天来了,芍药开了。
凤仙花和鸡冠花是在夏天绽放笑脸的,大丽菊则是在——生:秋天。
师:在秋天绽放自己的魅力,这就叫做“依着时令,顺序开放”。
咱们一起美美地把这段话读一读,好吗?(生齐读)
师:女孩子一定是特别爱花的,女孩子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女生齐读)
问题:
6.以上是某语文教师有关《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请认真阅读从中任选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价。
并说说这篇教学实录对你有什么教学启示。
下面是一位初中三年级学生在一次模拟考试中的考场作文。
阅读并完成第17~18题。
我的环球之旅
①梦中,一个飘渺的身影模糊了我梦乡的意境,旅行女神的摩挲掠过我的面颊,我从梦中惊醒,那是一年一度的旅行大会,我在这位天界的使者盛情邀请下,开始了一段独特的环球之旅……第一站:悉尼
②我在炙热的阳光下睁开了好奇的眼睛,哇!旁边的沙滩上满是激情嬉戏的金发美女,她们舞动的身姿仿佛勾勒出澳大利亚人民的奔放与热情。
我拍拍身上的沙粒,发现远处尉蓝的天空下湛蓝的海水澎湃出澳洲人的英勇与胆识,几位滑板高手在层层的海浪中尽情展示,游刃有余。
当我还沉浸在男孩们的飒爽英姿中时.许多当地人把我邀请进一场沙滩排球赛中……
③在悉尼,我体会到了生命的韵律与节奏。
第二站:伊拉克
④这是一个从天堂到地狱的蜕变。
我挣扎着从一堆土堆中爬出,但当我刚钻出头时,惊恐地发现四处是黑压压的枪口和武装分子狰狞的面孔,他们的脸上凝聚暴虐、残忍、狼一般凶狠的目光,任何一次与他们不小心的对视都会引发我极度的惊恐!突然,我发现手上湿湿的,伴随着一股刺鼻的腥味,我发现我身旁躺着一位阿拉伯男孩——迥迥有神的大眼睛被脸上的血模糊了轮廓,乞求生存的意念使得他的嘴在死亡的那一刻想要喊出生存的渴望。
我震惊了,陷入深深的悲愤中。
⑤在巴格达,我重新审视了战争邪恶的脸庞,求生的本能加剧了我对和平的向往。
第三站:阿姆斯特丹
⑥这是一个宁静而优雅的小镇,清新的空气激活了我的意念。
我在这儿真正发现,原来地球上还有一块未被污染的圣地。
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忙碌于紧张的工作生活,在街上,我看不见一辆排尾气的小汽车,地上找不出任何令人恶心的污迹。
人与人之间,洋溢着快活的笑容。
在荷兰,我发现想7 要拥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需要用行动与爱心去灌溉。
⑦第四站的里约热内卢,第五站的巴黎……我走马观花地游遍了整个世界。
⑧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更是一次给我启迪与警醒的学习之旅:我相信祖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它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也拥有其他国所没有的自然资源。
它正孕育着一场伟大的变革与崛起,但在这腾飞的过程中,它需要借鉴国外的许多优点:人文的和谐,环境的和谐……
⑨我感到作为新一代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更需担负肩上的使命:促进世界的发展,为世界人民带来和平。
感谢旅行女神给我一次环球之旅的机会,我在旅途中,发现了美好,采撷了动力。
问题:
7.请从②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8.请结合该生习作的一个亮点进行点评。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湖心亭看雪》
原文: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
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后练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体味本文所用的白
描手法。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诱人,共同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技术境界。
学生情况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条件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等。
问题
9.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0.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给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A项,巴金“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故A项错误,当选。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盛唐两大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
盛唐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
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故A、B、D选项正确。
C项韦应物则是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故C 项错误,当选。
3.【答案】D。
解析:D项,巴金笔下的瑞钰是“传统型女性”。
解析:《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所以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利”和C项中的“宾客”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宾客其父”是
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利其然”为“以其然为利”,意为“把这种
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故正确答案为C。
6.【答案】B。
解析:A项中“亡”通“无”,C项中“帖”通“贴”,D项中“扳”通“攀”,B项没有通假字,故选。
7.【答案】A。
解析:B、C、D三项均正确分析了戏剧、剧本的特点,故选择A项。
8.【答案】D。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并没有明确规定“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
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故D项错误,当选。
9.【答案】C。
解析:选修课的设计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的个性
化发展奠定基础,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不宜强制要求,故选C。
0.【答案】C。
解析:在使用多媒体资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课文内容及时引导学生学习,故D项的“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错误,排除。
对于视频资料的使用,应是有选择的,尤其是在课上播放时,应和课文内容有关,否则达不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故B项错误,排除。
A项的“无关者
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错误。
在使用视频资料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调动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让学生各自为政。
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