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江西省抚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现在的见解以为:无论是语是句,凡是文字都不过是一种寄托某若干意义的符号。

这符号因读者的经验能力的程度,感受不同。

有的所感受的只是其百分之一二,有的或者能感受得更多一点,要能感受全体,那是难有的事。

普通学生在读解正课以及课外读书中,对于一句或一语,误解的不必说了,即使正解,也决非全解,其所感受到的程度必是很浅。

收得既浅,所发表的也自然不能不简单空虚。

这在学生实在是可同情的事。

要把一语的含义以及内容充分了解,这在言语的性质上,在人的能力上,原是万难做到的事。

因为一事一物的内容本已无限,把这无限的内容用了一文字代替作符号,已是无可奈何的办法。

要再想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不用说是至难之事。

除了学生自己的经验及能力以外,什么讲解、说明、查字典,都没有大用。

夸张点说,这已入了“言语道断”的境地了!
真的!要从文字去感受其所代表事物的全部内容,这是“言语断道”之境。

在这绝对的境界上,可以说,教师对于学生什么都无从帮助;因为教师自身,也并未能全体感受任何一文字的内容。

其实,世间决没有能全体感受任何一文字的内容的人,所不同的只是程度之差罢了。

数学者对于数理上的用语,所感受的当然比普通人多;法律学者对于法律上的用语,其解释当然比普通人来得精密。

一般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换句话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

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罢。

“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罢。

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

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罢。

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自己努力修养,对于文字,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各具有强烈锐敏的语感,使学生传染了,也感得相当的印象,为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

这是国文科教师基本的任务。

并且在文字的性质上,人间的能力上看来,教师所能援助学生的,只此一事。

这是我近来的个人的信念。

(摘编自夏丐尊《传染语感于学生》)
材料二:
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箱倒箧地说的,说出来懂得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

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这里不说“言外”而说“言内”。

这就是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味。

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

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

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

我们固然不能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做到这样,可是我们可以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

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

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所以,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

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这是最基本的。

基本没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

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典。

这是不错的。

不过字典辞典的解释,无非取比照的或是说明的办法,究竟和原字原辞不会十分贴合。

例如“踌躇”解作“犹豫”,就是比照的办法;“情操”解作“最复杂的感情,其发作由于精神的作用,就是
爱美和尊重真理的感情”,就是说明的办法。

完全不了解什么叫做“踌躇”,什么叫做“情操”的人看了这样的解释,自然能有所了解。

但在文章中间,该用“踌躇”的地方不能换上“犹豫”,该用“情操”的地方也不能拿说明的解释语去替代,可见从意义上、情
味上说,原字原辞和字典辞典的解释必然多少有点距离。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
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

但是语感欠敏锐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奋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萎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消融了那样地不舒服。

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敏锐的人了。

他的语感为什么会敏锐?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体验,他知道同样叫做疲倦的
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

(摘编自叶圣陶《训练语感》)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作为寄托意义的符号,需要读者依据自身的经验能力来理解,不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解读,是因为他们对文字的感受程度不同。

B.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需要从语言文字入手,透彻地了解其意义和情味,否则便难以接近作者的旨趣,更无法体会到作品的高妙之处。

C.虽然教师自身也难以感受任何文字的全部内容,但他们仍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文字,这也是国文科教师的基本任务。

D.敏锐的语感应是当代人的基本素养,它不仅是我们阅读和鉴赏文艺作品的基础,而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国文科教师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但由于文字性质和教师能力的限制,教师所能提供的帮助毕竟有限,学生自身的经验和素养同样重要。

B.文字只是表达的一部分,而真正的意义往往隐藏在文字之外,倘若读者不能发挥想象来领悟作品的言外之意,便容易陷入“言语道断”的境地。

C.字典的解释往往与原字原辞存在差距,不能完全依赖字典来理解语言文字,只有将语言文字同生活经验相联系,才能真正体会其意义和情味。

D.材料二以“感到了健康的疲倦”为例,对比语感敏锐和欠敏锐的读者对这句话的不同反应,意在突出前者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感受能力。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是()A.唐韦绚《刘公嘉话录》:“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B.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自是以谷为一字师。


C.宋朱熹、黎靖德《朱子语类》:“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皆山也’,凡数十字。

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
五字而已。


D.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任翻题台州寺壁:‘前峰月照一江水',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

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


4.对于“语感”这一概念,夏丐尊和叶圣陶的解释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5.林庚在《说“木叶”》中从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的角度,深入探究了诗歌语言中暗示
性的问题。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古典诗歌是如何达到“暗示性”这一效果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话故都【注】
吴伯箫
一别两易寒暑,千般都似隔世,再来真是万幸了。

际兹骊歌重赋,匆匆归来又匆匆归去的时候,生怕被万种缱绻,牵惹得茶苦饭淡。

来!尔座苍然的老城,别嫌唠叨,且
让我像自家人似的,说几句闲杂破碎的话吧——重来只是小住,说走就走的,别不理我!连轻尘飞鸟都说着,啊,你老城的一切人,物。

生命短短的,才几多岁月?一来就五年六载地拖下去,好不容易!耳濡目染,指磨踵接,筋骨都怕涂上了你的颜色吧。

不留恋还留恋些什么?不执著还执著些什么?在这里像远古的化石似的,永远烙印着我多少万亿数的踪迹;像早春的鸟声,炎夏的鸣蝉,深秋的虫吟似的,在天空里也永远浮荡着我一阵阵笑,一缕缕愁,及偶尔的半声长叹。

在这里有我浓挚的友谊,有我谆谆然师长的训诲,有我青年的金色的梦境、旷世的雄心,及彻昼彻夜的挣扎与努力;也有我掷出去,还回来,往返投报的情热,及情热燃炙时的疯狂。

还有,还有很多;我知道那些逝去了的整整无缺的日子,那些在一生中最可珍贵的朝朝暮暮,我是都给了你了,都在你和平而安适的怀抱里,消磨着,埋葬了。

因此,我无论漂泊到天涯,或是流浪到地角,总于默默中仿佛觉得背后有千万条绳索在紧紧地系着,使我走了一段路程,便回转头来眺望你一番,俯下头去想念你一番,沉思地追忆关于你的一切:当我于风雨凄凉,日晚灯昏,感到苦寂的时候,我想到在你这里那五六个人围炉话尽的雪夜,和放山石,采野花的那些春秋佳日。

当我进退维谷,左右皆非,感到空虚的时候,我想到在你这里过骆驼书屋,听主人那忘机的娓娓不倦的谈话,和那巍然宏富的图书馆里,引人入胜的各家典籍的涉猎。

在异乡受了人家的欺骗,譬如那热血所换到的冷水的欺骗.我只要忆起你这儿的友人曾信托我.帮助我.在极危急
的时候拯救我的各种情形,我便得到很多的安慰;即使抚今追昔,愈想愈委屈,而终于落泪吧,但内心是充满了喜悦的,说:“小气的人呀!我是有朋友的,你其奈我何!”
因此,我念着你西郊的山峦,在那里我们若干无猜的男女,曾登临过,游览过,啸遨过,大家争着骑驴,挨了跌还是止不住笑;我念着你城正中昂然屹立的白塔,在那里我们曾俯瞰过你伟大的城阙,壮丽的宫院,一目无边的丰饶的景色。

我念着颐和园昆明湖畔的铜牛,最喜欢那夕阳里矫蹇的雄姿;我念着陶然亭四周的芦苇,爱它那秋天来一抹的萧索。

我念着,啊,这个账怎么开呢:那些残破的庙宇,那些苍翠的五六百年的松柏,那些灰色的很大很大的砖,一弯臭水的护城河,沿河走着的骆驼同迈着骆驼一样脚步的牵骆驼的人……真是!什么我都想念呢!只要是你苍然的老城的,都在我神经的秘处结了很牢的结了。

说来你不信,连初冬来呼呼的大风,大风里飞扬着的尘土,我都想。

苍然的老城,我觉到,绵亘在兴安岭以南,喜马拉雅以北,散布在滚滚的黄河,滔滔的长江流域的,星罗棋布,是多少城池,多少市镇,多少名胜古迹啊,但只有你配象征这堂堂大气的文明古国。

仿佛是你才孕育了这炎黄子孙,是你才养长了这神明华胄。

虽然我们有长安,有洛阳,有那素以金粉著名的南朝金陵,但那些不失之于僻陋,就失之于嚣薄,不像破落户,就像纨绔子;没一个像你似的,既素朴又华贵,既博雅又大方。

包罗万象,而万象融而为一;细大不捐,而巨细悉得其当。

真是,这老先生才和蔼得可亲,庄严得可敬呢。

华夏就是这样的国家,零星的干犯,是惹不起她的气忿的,她有海量的涵容;点滴的创伤,她是不关痛痒的,她有百个千个的客忍。

不过一朝一夕,时光慢慢地过去,干犯她的,要敬畏她们,要跪倒在她的面前,求她的宥恕了。

一处处创伤要渐渐地复原,渐渐地健康起来了。

如檐滴之穿阶石似的,一切锢障都在时光的洗炼中屈服在她的腕下了。

苍然的老城,你不也正是这样的么?多少乳虎样的少年,贸贸然地走了来,趾高气扬,起初是目空一切的。

但久了,你将他的浮夸,换作了沉毅。

多少心胸狭隘的人,米大的事争破天,不骄即诌,可是日子长了,他忽然醒过来,带着满脸的惭愧,走上那坦荡的大方的道路。

芝兰之室怕连砖瓦都是芬芳的吧,富有历史涵养的地方草本都是古香古色。

不必名师,单这地方彩色的熏陶,就是极优越的教育了。

何况,在这里,街街巷巷都住持着哲人、诗家、学者呢?对你,不只是爱慕,简直是景仰。

“我懂什么呢,”有人这样说;“在此老死吧!”也有人这样说——是大有来历的。

晨昏相对者六年,在第六个夏天,我不得已而将远去,那时我是怎样地愁着,依依的可怜啊!为了你这儿的人们,使我眷恋不舍,一壁整着行囊,一壁落着眼泪,就像第
一次离开慈母准备远行一样,那滋味是够凄凉的。

脚步迟滞地踏上火车,心随了车轮的辗转而步步沉重,彼此间的牵线,步步加紧,那是不多不少的永诀的情况啊!长年漫漫,悬想之情总算够受了。

地方愈远,思念愈深;时日愈久,思念愈切。

直将这重负继续担下来,到今天,我有了归来的机会。

旅途上我是怎样的喜欢,又怎样的惧怕呀!喜着眼前的重逢,怕着久别的生疏。


心吊胆,终于到“家”了。

望见你那更加苍老了的城垣,还带着亲熟的容光,仿佛在说:“来了么?……”那一阵高兴是说不出来的。

我知道敌人的炮火,曾给你过分的虚惊,我见了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郑重地问“别来无恙”的话。

及至看见你依旧那样镇静,那样沉着的时候,我便禁不住手舞足蹈了。

可是你的确又苍老了许多呢。

虽说老当益壮吧,但那加添了的一条条皱纹,总不能不使爱你的人们增加几分担心。

现在几天的光阴,又轻轻度过了,梦一般,展眼我又要走了。

在这临行时的前宵,听着你午夜的市声,熙攘攘,喘着和平的气息,我怀了万分惆怅。

但想到你的长存,比
得过日月的光辉时,我也知道自慰。

后会有期,珍重吧!希望再度我来,你矍铄依然,
带着你永恒的伟大与壮丽,期待我,招呼我。

明朝行时,但愿你满罩了一天红霞,光明里,照顾我到远远的天涯。

一九三三年夏
(选自《羽书》,有删改)【注】吴伯箫,山东莱芜人,1925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夏毕业后任职于青
岛大学。

《羽书》是吴伯箫早期散文集代表,收录其1932-1936年的散文18篇,其中包
括《灯笼》《马》《山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怕被万种缱绻,牵惹得茶苦饭淡”,这“缱绻”不仅有作者在故都六年生活的踪迹,更在于故都那丰饶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

B.连一般人不大喜欢的“初冬来呼呼的大风,大风里飞扬着的尘土”,作者都不能忘怀,更显出作者对故都刻骨铭心的热爱与眷恋。

C.重返故都时,作者“喜着眼前的重逢,怕着久别的生疏”,“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作者此时既紧张又欣喜的复杂心情的写照。

D.虽然东北的沦陷令作者忧心忡忡,但作者坚信抗日战争终将取得胜利,“后会有期,珍重吧”寄托着对故都的祝愿、对未来的期盼。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重返故都起笔,铺叙回忆和遐想,将细致的景致描绘与强烈的情感抒发熔于一炉,结尾以离别故都收束,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B.首段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故都人格化,使之成为倾诉、谈吐的对象,给人以娓娓道来的代入感、亲切感,也为后文奠定浓郁的抒情基调。

C.作者将故都置于中华大地众多历史古都的背景中来写,以此衬托出故都在其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使文章的意境宏伟开阔。

D.与《灯笼》一样,木文遣词造句颇具匠心:长短句的结合、文白句的间杂、语气词的妙用及修辞的精心选择,使语言节奏明快、古朴典雅。

8.于北平而言,“我”是一个异乡客,但文中却仍以“故都”“自家人”相称,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校文学社正在编纂一本《现当代散文鉴赏辞典》,拟将本文收录在“乡土情结”或“家国情怀”单元中,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结合该单元其他选文,为其撰写一则小序。

“乡土情结”单元选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贾平凹《秦腔》
“家国情怀”单元选文: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茅盾《白杨礼赞》
二、文言文阅读
竹木相伴终老。

C.与那些深居在荒山野岭、容颜憔悴、自诩为隐士的人不同,真正的隐者虽未完全与世俗断绝往来,但早已将功名利禄置之度外,《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陶渊明就是这类形象。

D.在作者看来,隐居于桃李芳菲之中,观草木荣枯、四时流转,不但对出仕和隐退两无妨碍,还可以在陶冶性情的同时洞明世事盛衰之理,于世路艰险之时不失为一条终南捷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有目者,虑无不极其处,往复袂相属如通道焉。

(2)顾物之纷华盛丽,举无足以异此,而吾老是乡矣。

14.清人评价须溪散文“倘恍迷离亦间有意趣”,请从甲、乙、丙三处画横线句中选择一处,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意趣”。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庆清朝慢·踏青①
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

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

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

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钉②得天气有许多般。

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

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

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③。

【注]①选自《冠柳集》。

冠,超过。

②饾钉:堆砌罗列貌,此处指大气变化多端。


眉山:语出《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神东君点雨成酥,化冰为水,用轻暖驱走了尚未消尽的料峭春寒,可见大自然的造化之功。

B.上片末句化用王维《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了郊野外迷蒙秀丽的春色。

C.与寻常咏春词不同,这首词从天气变化、踏青活动两方面描绘生意盎然的春景图,构思精巧。

D.这首词造境巧丽、笔触清新,与柳宗元一脉相承,词集取名为“冠柳”,有欲高
出柳宗元之意。

16.词的下片巧妙地表现了姑娘们在踏青时的情绪变化,请加以梳理概括。

四、名篇名句默写
六、作文
23.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灵敏的感觉”。

推而广之,“敏感”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它使我们对外界有着更强的感知力和洞察力,用一种更生动、激烈的方式感受这个世界。

看见更多的丑陋,也能发现更多的美好;有更深刻的痛苦,也能体会到更深邃的喜悦。

以上材料对青少年具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4.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抒写对故都的热爱与依恋。

名山人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记忆的印痕,更铺就生命里不变的底色。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5.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中,作者与世人对于桃李的不同态度,折射出对雅与俗的辩证关系的思考。

有人说,人类文化的悲哀,正在于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也有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俗者未必恒俗,雅者也未必恒雅;还有人说,高雅与流俗并无高下之分,二者对立统一,雅俗共赏才是正确态度。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休,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6.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事实上,语言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语言是有力量的。

请以“语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D 3.B 4.同:都强调要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知能力。

异:①夏丐
尊强调对于文字,要有灵感的感觉,要自己努力修养,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培养,才叫“语感”。

②叶圣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才叫“语感”。

5.①古典诗歌赋予文字说不尽的情趣、说不尽的味道,引起读者合理的想象。

②古典诗歌注重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和情味,以及在此基础上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的书写。

③古典诗歌写作反复斟酌修改,一字一句都不随便,使文字的符号与作者的旨趣
相贴合,进而能引起读者的想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 “敏锐的语感应是当代人的基本素养”错误。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可知,普通人要训练语感,但不能说必
须要有敏锐的语感,并作为基本素养。

夸大事实。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 “意在突出前者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感受能力”错误。

根据材料二第六段的内容,本
段重在论述上一段提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
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的观点,故意在突出“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体验,他知道同样叫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而不是对语
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感受能力。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
随便”。

B.重在突出郑谷对齐己诗歌的修改,是齐己的“一字师”,不是强调作者齐己对自己
作品的修改斟酌。

ACD均突出贾岛、欧阳修、任翻各自对自己作品的反复修改,字斟句酌。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

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第五段“自己努力修养,对于文字,在知的方面、情的方面,各具有强烈锐敏的语感”,可知,夏丐尊认为“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