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
1. (9分) (2019高一下·定陶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西周末年,周室衰落,儒家认定的王道政治不再行于世界,儒家人抱救世之心,致力于恢复王道秩序。

②儒家“王道”之论,根源于《尚书》、《诗经》等经典。

《尚书·洪范》对于王道秩序的描述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側,王道正直。

”其核心是王必须建立起一种准则,这个准则要正直公正。

朱子在《朱子语类》中说:“人君之身,端本示仪于上,使天下之人则而效之。

”所谓“‘遵王之义’‘遵王之道'者,天下之所取法也”在这里,王道的意思是一种可以为天下效法的中正无偏的合理秩序。

③孟子在理念上坚持王与霸之间的严格区分,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王霸之间的区别在于以德服人,还是以力服人。

那种通过强制的方式让别人服从的做法是儒家所反对的。

④在霸道政治为基础的战国时代,儒家提供了两种可供选择的王道实现途径。

⑤首先,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与孔子类似,主张富之而后教之的社会治理的顺序。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看来,将王道视为畏途或不切实际的乌托邦,都是一种自我退缩的做法,实现王道的关键,在于要培养通向王道的信心和“决断力”。

⑥其次,是荀子的思路。

荀子的立场似乎更灵活一些,他甚至对秦国的状况进行了有保留的肯定。

他并非决绝地反对霸道。

在群雄争霸的格局下,荀子认为,霸道虽德未至、义未济,但是以一种诚信的态度,富国强兵,使国土得以保全,也可算是一种权宜之策。

所以他说:“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荀子·王霸》)荀子真正反对的是使用权谋获得政权的人。

⑦对于实现王道政治,儒家特别强调领导者的表率作用,但不认为只能依靠明君和贤相,而是那些推行王道政治的君王,才能被肯定和推崇;历史上许多的明君和贤相因为没有推行王道政治而被指摘。

《论语》中“管仲之器小”儒家普遍认为,孔子因管仲没有辅助齐桓公行王道,而批评他。

⑧作为一种古典思想,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修养对于社会顺利运行的重要作用。

儒家认为外在的强制力并不如心悦诚服更有效。

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要重视运用这些制度的人的道德素养的培育,惟其如此,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⑨重建儒家和中国人生活的联系,并非是要以一种原教旨般的态度,将儒家一些因时因地而勾画的制度设计原封不动地搬到现实的中国,这种拘泥于“迹”而不知“法圣人之所以为法”的做法,势必会使我们陷入绝境。

我们需要完整了解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作用,并体会儒学的真正内涵,思考儒家对未来社会治理秩序建构的可能性。

(摘选自干春松《儒家王道社会理想及其实现方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正直公正、中正无偏、以德服人,都属于儒家认定的王道社会理想的标志。

B . 孟子和孔子主张完全一致,主张先解决物质需求的矛盾,再进行社会教化。

C . 荀子实现王道的立场比较灵活,反对使用杈谋获得政权,但并不反对霸道。

D . 儒家认为,实现王道政治不能依靠明君和贤相,而靠推行王道政治的君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为一篇学术论文,大量引用相关文献资料原文,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学术性。

B . 在论证王道实现的途径时,文章列举了孟子和荀子两种不同思路,二者形成对比。

C . 第⑤段引用的内容,是为了证明孟子主张的“富之而后教之”的社会治理的顺序。

D . 文章阐述儒家王道理想,讲内涵,明方式,最后提出忠告,层次条理,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要消除实现王道的退缩行为,就必须培养通向王道的信心和“决断力”。

B . 就实现王道的思路而言,荀子更灵活一些,荀子的思路比孟子的更先进。

C . 在儒家看来,即便是明君贤相,如果没有推行王道政治也是会被指责的。

D . 现实的中国应合理取舍借鉴儒家的制度设计,因为其有些设计是过时的。

2. (12分) (2019高一上·汕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周以来的近两千年间,我国城市建置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唐朝长安城最为典型。

城内纵横25条大街,把住宅区划分成整齐的110坊,形似围棋盘。

坊门定时启闭,非时翻越坊墙处以杖刑。

商业区只有东市和西市,四周也有围墙,是官方集中管制的封闭型的商业交易场所。

坊市制的城市以便于统治管理为原则,
突出的是政治中心,商业地位低下,城市活力有限。

剧烈的变化在宋代发生了。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

《哈佛中国史》评价道:“(宋代)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城市,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

开封城是城市史上由古典型转变为近代型的开端,而且是世界历史中率先转型的城市。

其特征就是城市格局由坊市制改善的街市制,即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店铺遍布城市内外,居民、商人不但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在时间上同样不受限制,这就是夜市的盛行,繁华地带的夜市甚至通宵达旦。

这就意味着,整个城市都是一个开放的大市场,是一座充满活力与自信的不夜城,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不夜城。

城市由宋以前封闭式的“城”强“市”弱的城堡,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突出“市”的近代新型城市,由主要体现统治意志的城市体制,蜕变为兼顾商业、市民意志的城市体制,随之形成崭新的都市人文景观和管理模式。

城市居民坊郭户与农民乡村户在户籍中分开,市民阶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市井文化随之应运而生。

市民阶层成为引导市井文化的主体,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这一开封拐点,走出一条新路,人民生活有了更多的精神、物质享受,其核心价值是城市的解放、人性的解放。

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所揭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传统文化由此从单纯的农业文化变为农业文化与市民文化开列,农耕一元结构更新为城乡二元结构。

商业的发达,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

有了熙熙攘攘的闹市,有了高耸林立的酒楼,有了欢歌笑语的勾栏,城市的美感怦然显现。

新型城市所展现的繁华美,强烈地冲击了文人,使之兴致勃勃地诉诸笔端,予以充满激情的记录或描绘,于是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城市的美首次充分展现并被发现,令后人神往。

这一时代命题,正是《清明上河图》具有元典性的原因。

美学学者罗筠筠即指出:中国城市审美文化的真正发生在宋代,“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描绘世情的民间风俗画也创举性地登上画坛,其纯朴生动的内容、细腻写实的手法,不仅是宋代城市生活的艺术再现,而且是宋代城市审美文化物化产品的典型”。

由此可以说,中国城市审美文化诞生于汴京,标本就是《清明上河图》。

东京开封因此俨然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琥珀,遂成永恒,并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中国市井文明就是由此诞生。

节选自程民生《〈清明上河图〉的文化效应》有删改)
(1)下列对宋代开封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相对于唐朝长安,开封在城市布局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剧烈的变化。

B . 开封的城市格局是一种开放式的街市制,店铺遍布城市内外。

C . 很多繁华的夜市,可让开封的市民在时间、空间上过一种更为自由的生活。

D . 宋代开封的城市体制兼顾了商业、市民意志,但没有体现统治者意志。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唐朝长安城市布局整齐,是坊市制城市建置的代表。

B.市民阶层在宋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变化。

C.中国市井文化在宋代才真正发生,并由此诞生了中国发达的商业文明。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首次以一种民间风俗画的方式充分展现了城市的美。

3. (15分) (2019高二下·集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

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

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

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

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

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一一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

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

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

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

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

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

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

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

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

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

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

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 . 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 . 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 . 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2)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3)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共3题;共34分)
4. (19.0分) (2017高二上·太仆寺旗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

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④,即劝京决策南向。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⑤,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献俘行在⑥,斩安国于市。

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

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
楼,繁雄馆。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

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释】①筮(shì):占卜。

②蓍(shī):一种草。

古人用来占卜。

③坎.离:均为卦名。

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

④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

⑤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

兕:雌性的犀牛。

⑥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B . 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C . 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D . 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B .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C . 古人以地名、书室名、谥号、名字、号、官职、年号命名书集,如《饮冰室集》以书室命名,《文山先生全集》以名号命名,《稼轩长短句》以地名命名,《杜工部集》是以官职命名。

D . 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

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

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 . 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C . 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

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
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却未被采纳。

D . 辛弃疾写了《美芹十论》的起因是孝文帝一心想恢复中原,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②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5. (9.0分) (2016高一上·龙江期中)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6. (6分)(2017·德州模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3)《蜀相》一诗中,杜甫将白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写成千古名句:________ , 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共3题;共16分)
7. (9分) (2019高一下·齐齐哈尔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琵琶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典文学中与琵琶相关的诗文________,但于唐代尤甚。

最经典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未听其声,不见其人,单看这字句,琵琶女演奏技艺之高超已清晰显现。

琵琶曲类型多样,风格多变,气象万千。

明清时期,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代表的琵琶武曲和以《阳春白雪》《月儿高》为代表的琵琶文曲便广泛流传,至今仍是琵琶曲中的经典。

尤其是《十面埋伏》,几近算是了解琵琶演奏的入门曲目。

然而世殊时异。

近代以来,琵琶乐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西洋乐逐步传入国内,钢琴、小提琴渐渐显现于舞台,中国古典民乐日益式微,不复往日光彩。

及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琴、小提琴、钢琴音乐班________,西洋乐器以其高雅别致的气质,引领一时风尚。

()。

一曲《霸王卸甲》,快慢交织、沉郁悲壮的旋律,将霸王项羽垓下之战的情绪流转________地呈现出来,楚汉决战的历史图景也随之铺展开来。

在极富张力和故事性的曲调中,我们能听到项羽心中的悲愤与凄凉,犹如落寞英雄的夕阳挽歌。

对比《十面埋伏》中以刘邦为视角的高昂激越、________的节奏,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曲风,演绎出截然不同的心境情绪,成王败寇的残酷也更深地映入心间。

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观赏,也是一种人心的反思,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

这份味道,西洋乐很难给得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汗牛充栋蔚为大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
B . 汗牛充栋蔚然成风酣畅淋漓气贯长虹
C . 浩如烟海蔚然成风淋漓尽致大气磅礴
D . 浩如烟海蔚为大观淋漓尽致气贯长虹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但西洋乐自有其风韵
B . 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
C . 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但西洋乐自
有其风韵
D . 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欣赏,也是一种人心的反思,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

B . 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人心的反思,也是一种乐曲的欣赏,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

C . 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也是一种乐曲的欣赏,人心的反思。

D . 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欣赏,也是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一种人心的反思。

8. (2分)请根据白居易的诗句“晴空星月落池塘”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70字。

9. (5分) (2019高一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一则,根据要求答题。

马拉松是平民的运动,一双跑鞋,一条马路就可以奔跑起来,可以说,是贫富差距最小的一项体育运动。

所以不管在哪一个城市的马拉松赛场上,专业选手永远是其中的极少数,比如本次杭州马拉松,专业选手只有42人,更多的是当地的市民和慕名而来的业余爱好者。

他们中有企业老板,也有公司白领;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有大人,也有小孩,市民王先生一家甚至全家出动,用轮椅推着老母、用婴儿车推着宝宝奔跑,在赛道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本次杭州马拉松比赛中,业余选手们把长跑当成娱乐,他们有的装扮成印第安人,戴上莫西干头饰奔跑;有的则装扮成超人、蝙蝠侠,内裤外穿,头戴面罩奔跑;有的则走传统路线,装扮成济公、古装美女奔跑。

(1)在第一段画线处补写一句总括性的话。

(不超过20个字)
(2)针对第二段材料中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80个字)
四、写作(60分) (共1题;共60分)
10. (60分) (2019高二下·金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种精华浩如烟海。

史学中有得失兴替,文学里有兴观群怨,伦理中有礼义廉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