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温习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押题专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11分)
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①
那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

能适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世少,绝艺谁传?旧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①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

B.“字字清妍”是描述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一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

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好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再也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旧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好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以为此刻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哪两个?试简述。

(6分)
【答案】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此刻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世少”,可以知道;(3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

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词中的“旧事如烟”,可以讲解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

(3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读题干,可知有今昔对比之意,然后针对相关诗句分析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11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顾,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熟悉的两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全诗情感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可谓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

“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

五、六句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挺拔、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解析】BC B项,“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表述有误,应是“委婉含蓄”。

(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第二联借景抒情,情景融合,运用拟人手法。

(2分)将人之情感给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恋恋不舍,似乎成心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江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成心把楼台层层遮掩(2分)。

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借此强调出辞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迷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11分)
流莺①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②,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漂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断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无法克制和把持自己的悲悲伤情。

C.“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无论“风朝露夜”,仍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E.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觅。

【解析】BD B项,“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恍如是被某种无
形的力量控制着;D项,“实现了‘本意’”错,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

(2)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写“流莺”的?寄寓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6分)
【答案】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断地漂荡流转;(2分)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2分)③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好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理想,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被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11分)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前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情感。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迷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的地方,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画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解析】AB(选A得2分,选B得3分。

选C、D、E不得分)C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光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常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该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画池州名胜,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好像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2分)②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光不殊
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2分)③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孤单苍茫之感。

(2分)
【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记事抒怀诗,可以按照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依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
送友人游河东①
项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②晴见雁,槐驿③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①河东:指唐朝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

③槐驿:指代友人客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1)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论述。

(5分)
【答案】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离别时的伤情感绪。

(2分)是通过人物临别之时的神态描述来表现的。

(1分)天刚破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梗咽流泪。

(2分)
(2)诗歌颈联是如何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6分)
【答案】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诗人将想起远在北方的友人,盼友人能像雁一样及时南归;(2分)遐想友人在北方旅舍中过着凄清寂寥的日子,必然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

(2分)这一联融情入景,在送别时预盼友人早日回来,情感表达得委婉深挚,真切动人。

(2分)
【解析】颈联想象两地的景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上句写自己所在的南方,下句写友人客居的北方,“湖波”句写诗人在南方看到雁归时希望友人能像大雁一样归来,“槐驿”句写友人在北方的旅舍中孤独寂寥的情景。

这两句均为送别时的想象之景,是虚写。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世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过生平。

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

问谁千里伴君行。

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①想象、虚写。

前两句回忆二人昔时的快乐光阴,写出往昔生活的美好。

(1分)②比喻、对偶。

“晚山”对“秋水”,“翠”对“明”。

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
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2分)③设问、以景结情。

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述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加倍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2分)
(2)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无忧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6分)
【答案】①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忧伤。

②下阕前两句回忆旧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情真而不流于感伤,清丽潇洒。

③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孤单而哀伤。

(每点2分)
【解析】上阕以议论为主,是对朋友的劝解,希望朋友能直面得失,有好的心境。

有两层意思:仕途中的顺与逆,生活中的荣与辱,如梦一样的虚幻,没有必要为此伤脑筋费心思;就算是碰到了挫折,有了好心情,生活仍然可以充满诗意。

下阕忆往昔温情,想象沿途有美景与友人为伴,清丽明朗。

词人的送别不同于一般的送别:不做悲戚忧伤之态,不抒哀怨缠绵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
东湖新竹
陆游
插棘编箩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处处随。

(1)诗歌的中间两联利用了什么手法来描述竹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虚写。

颈、颔两联都是描述想象中的新竹长大以后的情景。

②侧面描写。

颔联是侧面描写,上句以风写竹,下句以日写竹。

③动静结合。

颈联上句描写新竹生长的动作,是动态描写;下句写竹子的影子,是静态描写。

作者利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传神地刻画出新竹成长进程中的特点,读后令人如见如闻。

(每点2分)
【解析】结合诗题“新竹”可知,颔、颈两联竹已长成,应为想象之景,是虚写。

颔联上句“清风掠地
(2)尾联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诗人在尾联写道,未来辞官归乡后,将会常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
间,逍遥自在。

(2分)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写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3分)
【解析】尾联两句抒情,写作者对竹林的喜爱,希望“官闲”,能常常到此赏竹、“枕簟”。

也写出诗人对像竹子一样高洁品格的追求。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访秋①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①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答案】①色彩(视觉)描述: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彩对比鲜明。

(2分)②寓情于景:诗人危楼远眺,寻觅桂林秋意,字里行间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

(2分) 【解析】颈联“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山岭岭被映成一片红色。

白与红,色彩对比鲜明。

尾联,只有丹枫殷勤报秋,结合颔联和注释,可知诗人此时心情是忧伤的,客居异域,看归帆,看落日,思乡之情尽在其中。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

(1分)①首联:薄醉思乡,高楼望秋。

秋季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

(1分)②颔联、颈联: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难过。

异乡落日、归帆、烟白、霞红,虽然所见皆爽朗之景,却又非秋独有。

(1分)③尾联:终于访得秋意,聊慰苦苦乡思。

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真正秋意。

(1分) 【解析】首联写缘何访秋,“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解愁,谁知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
南柯子丁酉清明
黄昇
天上传新火,人世试衣。

定巢新燕觅香泥。

不为绣帘朱户说相思。

侧帽吹飞絮,凭栏送落晖。

粉痕销淡锦书稀。

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

(1)有人说这首词除最后一句外均未直言情恨,却句句情满恨溢。

你是不是同意这一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观点。

(6分)
【答案】同意。

写清明复至,以时序变换突出漂泊之久,离恨之长;新燕栖旧巢,飞衔香泥,欢忙美好景象反衬人之离别;佳人空守闺阁,游子有家难归,怅恨无期。

风吹飘絮侧帽独行,凭栏远眺独送落日余晖,心中加倍凄凉。

闺中人书信上的泪痕已消逝,可见藏之已久与书信之稀,徒增思念之情。

【解析】结合关键词“说相思”“锦书稀”“子规啼”(不如归去)可知,词中所言情恨为离情别恨。

“天上传新火,人世试衣”写时序变换,言漂泊好久,离恨久矣,意在言外。

“定巢新燕觅香泥”所说的“新”“香”,层层点染出春天之美好,反衬出在家居住的空守闺阁,漂泊的人却有家不得归,离恨不言而喻。

“侧帽吹飞絮,凭栏送落晖”一句,写飞絮,从游子一方感叹春将暮矣;写落晖,从闺中人一方悲叹太阳又西下。

有家归不得之悲怆,直透出词面。

“粉痕销淡锦书稀”,说的是闺中人之前寄来的书信,上有泪痕,今已消淡,则是因为藏之已久;更言书信之稀,而且不能再得。

其中久别信断之事,长念不已之情,真实可现。

(2)词的最后一句作者写到了“怕”,词人为何“怕”?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子规啼叫的声调超级凄切,行人听来尤其感伤。

而暮春时节山南山北处处是子规的啼叫声,即便词人怕听,但也不能不听。

(3分)一个“怕”字,写尽了作者无可逃脱的离别之恨。

(2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
秦楼月
向子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悲伤切,悲伤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就生活在这个时期。

②前人以“乾龙”喻帝王。

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

(1)“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转变。

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的情感内涵。

(5分)
【答案】柳永《雨霖铃》中表现的是离别的愁苦,(2分)本词表现的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思。

(3分)
【解析】柳词写的是个人的离别之情,向词,结合注释及词中“故园目断悲伤切”“可堪更近乾龙节”等句可知,抒写的是家园、故国之思。

(2)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表达悲伤之“切”的?请简要赏析。

(6分)
【答案】“故园目断悲伤切”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3分)“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了悲切之情,表达了诗人满腹的难过和悠远的悲伤。

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

(3分)
【解析】该问是考查表情达意的方式。

举首远望,再也见不到北方故园,故引发深切的伤感,这是直接抒情。

“无边”两句,以景物来衬托“悲伤切”的心情,是间接抒情。

11.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

(11分)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孤单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心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首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利用极为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述,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址环境。

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孤单”。

D.词人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摇摇欲坠的动荡时期里,心里的孤独、无助和无穷愁苦的情绪。

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咏梅》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解析】BD B项,“直接描述”应该是间接描写;D项,“直抒胸臆”和“表达了自己”有误,所引诗句写作对象是梅花,诗人借咏梅来隐喻自己的不幸遭遇。

(2)《卜算子·咏梅》被公以为陆游的自喻之作。

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并与《早梅》作比较,谈谈《卜算子·咏梅》寄托了词人如何的思想情感。

(6分)
【答案】《卜算子·咏梅》一词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主要有: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隆冬就孤傲挺立地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妒忌;(2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志节高贵,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境界,还香气依旧;(2分)词人以“群花”喻那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2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
眼儿媚
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眼儿媚
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

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几叶芭蕉③。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

《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

”②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③张说《戏草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1)这两首词在用字方面都是连用叠字,表达效果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相同点:使描述对象特点鲜明,(1分)富有韵律美、节拍感,极富艺术感染力。

(1分)
不同点:阮词“盈盈”“淡淡”突出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的特点,借此衬托相思之情。

(1分)石词“淡淡”“萧萧”衬托了沉闷、迷濛、凄寒气氛,以景衬情,(1分)“暮暮”“朝朝”则直接抒发抒情主人公绵长无尽的相思。

(1分)
(2)前人评价石孝友的《眼儿媚》结处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既得“萱草”一丛,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1分)“修竹”句,只见修竹数竿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

(1分)雨打“芭蕉”更令人感到孤独忧愁。

(1分)
词作最后三句虽未着一字写情,却句句借景抒情,充分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从全篇来看,又是以景结情。

(2分)结尾三个意象的铺排给读者提供了丰硕的想象空间,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1分)
【解析】结合注释来理解三句所抒之情。

结合手法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等来回答效果——含不尽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