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圈套扎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圈套扎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皮圈套扎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12
例经胃镜发现的有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胃镜检查,观察病变大小、形态、位置(在管壁的层次)、边缘及回声强度,对起源于粘膜层的肿物治疗前
均行病理检查,对固有肌层的肿物尽量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行针吸活检,然后
行皮圈套扎治疗。

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套扎成功,3-5天内病人有轻度疼痛,2
周后复查胃镜见肿物脱落,套扎处浅溃疡形成,4周后复查胃镜仅见局部凹陷,
愈合良好。

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皮圈套扎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
变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的优点。

【关键词】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胃镜超声胃镜套扎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包括息肉及黏膜下肿瘤,粘膜下肿瘤是指生长于黏膜层
以下、被黏膜覆盖而生长发育的肿瘤[1-2], 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等。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发病率高,治疗方法多样,但避免穿孔及出血等并发症一直是治疗成功的
关键。

2011年1月-2011年5月,我们应用皮圈套扎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其
中包括粘膜层的病变及固有肌层的病变,均获得成功,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2例经胃镜检查发现有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
年龄44-72岁,平均50.23岁。

12例患者均经超声胃镜检查,提示食管粘膜肌层
肿物4例,胃内扁平无蒂增生性息肉4例,胃固有肌层肿物3例,十二指肠球部
广基增生性息肉1例。

粘膜隆起大小均在12mm以下,固有肌层的肿瘤均小于10mm。

全部病例均经超声胃镜检查观察病变大小、形态、位置(在管壁的层次)、边缘及回声强度,同时注意胃大弯、胃小弯、腹腔动脉、贲门、纵隔等处淋巴结、肝脏及胰腺等脏器。

对起源于粘膜层的肿物治疗前均行病理检查,对固有肌层的
肿物尽量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行针吸活检。

2、器械:胃镜 PENTAX EG-2931,超声内镜采用日本 Pantax EG3830UT,套扎
器美国WILLSON-COOK生产。

3、方法:
在胃镜前端安装套扎器,随胃镜一起进入消化道,如果是多发粘膜隆起则随
胃镜一起放入支撑器以方便反复进镜治疗。

找到粘膜隆起后将结扎器对准隆起肿
物行持续负压吸引,直到视野变红后释放皮圈,观察套扎部位。

对固有肌及粘膜
肌层肿物再次行超声胃镜检查,观察套扎部位,了解是否套扎完全,必要时再行
超声胃镜检查了解套扎效果。

术后禁食水72小时,予以补液、质子泵抑制剂静
脉滴注治疗(1周后改为口服,并口服粘膜保护药物4周),3天后改为全流质
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2周后复查胃镜了解治疗结果。

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套扎成功,3-5天内病人有轻度疼痛,2周后复查胃镜见肿物
脱落,套扎处浅溃疡形成,4周后复查胃镜仅见局部凹陷,愈合良好。

无出血及
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讨论
消化道粘膜隆起病变有很多治疗方法,如内镜下高频电凝摘除、药液注射、
激光、微波、热电偶、冷冻、射频等,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目前最普及和成
熟的是内镜下高频电凝摘除法。

但高频电凝摘除息肉法最多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和
穿孔,并发症发生率高低与息肉大小、有无蒂柄、蒂的粗细、操作熟练程度有关。

为预防出血,国内项平[3]报告用套扎的方法对大的无蒂息肉套扎而不作电凝切除,2周后息肉会自行坏死脱落,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

而对固有肌层的肿物的
治疗既往多采用手术的方法,但创伤较大。

腹腔镜进行治疗创伤小但也有手术当
中寻找病变困难的弊端。

国内孙思予[4]报道应用皮圈套扎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
瘤获得成功,无穿孔发生。

由于套扎圈脱落的过程比较缓慢,从而有效避免了消化
道急性穿孔或出血的危险[5]。

文献报道[6-7]:一般病变1~2周脱落,局部形成浅溃疡,并有白苔附着, 4周后溃疡全部愈合, 3个月完全恢复正常。

我们应用皮圈套扎
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其中包括息肉、粘膜肌层平滑肌瘤、胃肠间质瘤。

隆起
的部位涉及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球部,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出现,证实本方法
安全有效,且应用范围广,特别是十二指肠球部的粘膜隆起,由于十二指肠球部
壁薄,空间小,操作困难,高频电凝切除容易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而应用
本方法获得成功认证了本方法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对固有肌层肿物本方法也具有
创伤小,安全,有效的优点。

而治疗前后超声胃镜检查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长青,曹新广.胃镜图谱[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59
[2]郭长青,李建生,陈永忠,等.超声胃镜微探头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102例体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42(3): 583
[3] 项平,徐富星,岑戎,等.尼龙圈套扎防止大肠息肉摘除时的出血.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4):235.
[4] 孙思予.电子内镜超声诊断及介入技术.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13-320.
[5]孙思予,王占辉,夏玉亭,等.内镜下圈套结扎在治疗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 20(2): 88
[6]扬建荣,刘锦涛.内镜下结扎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41例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15(4): 67
[7]傅燕,李俊,刘国彬,等.内镜下结扎治疗食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消化内镜, 2008, 2(11): 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