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双减”政策,实现有效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课程教育研究2023年第11期
“双减”政策一发布出来,多数家长纷纷感到忧心,害怕自己孩子的成绩会出现退步的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既减轻学生多方面学习负担,响应“双减”政策,又能消除家长顾虑,提升学生成绩呢?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真正价值得到了凸显。

该模式要求教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活动,开展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用再面临沉重、无趣的数学课堂,推动学生心底里产生出“想学”“乐学”的想法,保证学生最终的学习实效。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理念不改革
就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大部分教师都未能及时改革自身的语文教学理念。

实际上,应试教育理念仍旧存在于很多教师的脑海中。

基于该理念,教师只会不停地机械讲解语文知识,导致整个语文课堂枯燥无味。

而小学生正是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对含有趣味性的内容更感兴趣。

面对这样枯燥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参与兴致并不是很高,长此以往,学生逐渐降低语文学习兴趣,最终的学习效果也较低。

(二)形式不新颖
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存在教学形式不新颖的问题。

他们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全盘口头讲解,机械地向学生讲生字、讲课文,很少会创新该形式,也无法将新的教学形式引入到语文课堂上。

基于该枯燥、单一的语文教学形式,整个语文课堂的氛围并不活泼,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难以吸引到学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原本的语文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导致学生难以融入到语文课堂上,最终的语文学习效果并不好。

(三)评价不完善
语文评价不完善,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普遍会出现的问题。

一方面,教师往往更加关注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决定了他们的评价侧重点在学生的语文成绩上,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过于片面,功利性较强,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教师习惯于将自身放到评价角色上,不停地对学生保持审视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不适,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抵触情绪。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一)创设语文情景
有效的语文情景,不仅能勾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还能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长久保持兴趣。

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师要主动创设语文情景。

小学生通常都会对身边的事物有着较强的探究心理,那么教师不妨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情景的创设基础,找出语文知识中的生活因素,既能唤醒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熟悉感,又能增加学生的动力。

在生活情景的吸引下,学生将会处于新奇惊讶、如饥似渴的语文学习状态下,这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下取得的语文学习成果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比如,在学习《猫》这篇课文时,由于很多学生都有着一定的养猫经历,那么教师可以这点为基础,创设情景。

第一步,从分享自己的养猫经历开始,感染学生,并鼓励学生分享:“同学们,当听到猫,你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画面呢?谁能分享一下它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惯呢?”
践行“双减”政策,实现有效教学
陈苏
(福建省龙岩师范附属小学福建龙岩364000)
【摘要】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语文课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受到了较多的关注,更是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点教学任务。

笔者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本文开头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接着结合“双减”政策提出了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希望可以为学生的良好语文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减”政策有效教学
【课题项目】2021年新罗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编号:XL14520 22115。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1-0079-03
教改·教研
79
··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23年第11期
大多数学生都很熟悉猫,所以纷纷举手分享。

有的学生说它有很长的胡须,还有的学生说它的眼睛在晚上很亮,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它会抓老鼠等等,整个情景创设得十分好,学生也都能融入到其中。

第二步,以刚刚的情景为基础,让学生思考作者笔下的猫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会不会与他们描述的有所不同?由此埋下语文悬念,勾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通过这样创设情景,学生主动融入、举手发言,相信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终将会有所提升。

(二)重视小组合作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学生通常都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被动接受语文知识,很少会主动思考,导致学生未能形成一定的语文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而小组合作模式,则可以给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空间。

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多多重视小组合作模式的开展。

教师可结合具体的语文知识,设定相关的小组任务,鼓励小组大胆合作探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方位地融入到语文探究中。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负担才能得到减轻,达到“双减”政策的要求。

比如,在学习《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模式。

第一步,合理分组。

这里的合理,要求教师将能力不同、基础不同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中,使小组可实现互补。

第二步,给出小组任务。

小组共同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包括蝴、蝶等;小组找出课文中体现作者趣味的句子,并画下来,感受作者的情感;找出课文中运用借物抒情的片段。

之后,将语文课堂时间交给小组,鼓励小组大胆探究。

有的成员负责找生字,还有的成员负责找句子,整个合作氛围十分融洽,每一个成员都能融入到其中。

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实现深入的语文理解,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引入信息技术
现如今,信息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更是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与帮助。

信息技术这种形式不仅新颖,很受学生喜欢,而且还包含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师需灵活引入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内容,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课文所描述的景致或者意境。

同时,还能展现出语文知识的魅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喜爱程度。

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单单只依靠文字的描述,学生很有可能难以理解圆明园毁灭的损失。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引入信息技术。

第一步,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圆明园完好的照片以及视频资料,使学生能感受到圆明园的伟大与美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

第二步,再次利用信息技术,展示被毁灭后圆明园的照片。

有了刚刚完好照片的对比,学生自然就会体会到那些侵略者的强盗行为。

最后,再次播放刚刚的图片,放在一起对比,给学生形成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利于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有了这些图片的铺垫,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到底是哪些强盗的行为,进而主动阅读课文。

通过这样引入信息技术,利用图片对比,给学生色彩上的冲击,让学生直接观看,更能带动学生的情感,进而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四)设计语文问题
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问题是整个学习的核心。

当学生能独立思考和解决语文问题之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将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师可积极设计语文问题。

在设计时,需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使语文问题的难度从简单到复杂,实现良好过渡。

同时,也需保证语文问题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性。

既能引导学生逐渐深入探究语文课文内容,又能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思考能力,保证学生最终的语文学习实效。

比如,在学习《走月亮》这篇课文时,当阅读到课文题目时,教师可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想到关于月亮的诗句有哪些呢?”由此初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月亮的看法。

接下来,为了带领学生逐步掌握本篇课文内容,教师可提出以下语文问题:第一,通过阅读,说一说本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第二,本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什么事情?第三,课文中的“我”和阿妈在走月亮的过程中分别看到了哪些景物?第四,从整体上来看,本篇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通过解决这一系列的语文问题,学生将会对本篇课文形成整体理解。

接下来,教师还可继续细化问题的范围,缩小到课文的第一部分,并提问: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你们能想象出什么画面呢?尝试给这个画面命名。

通过这样设计语文问题,不断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更能加深学生对该篇课文的理解。

(五)组织趣味游戏
教改窑教研
80··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课程教育研究2023年第11期
兴趣,对小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放在语文课程
中来说,强烈的语文兴趣课推动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
到语文学习中,更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益的提升。


么教师要将目光放在学生语文兴趣的激发工作上。


小学生普遍喜欢各种趣味游戏,游戏形式也是最快能
完成激发工作的途径。

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
文教师可灵活组织趣味语文游戏。

那么,就可将语文
知识融入到多样化的趣味游戏中,引起学生的参与兴
趣。

这不仅能创新语文课堂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语
文学习动力。

比如,在学习《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时,
由于很多学生不是很了解民间神话故事,为了帮助学
生理解,教师可改用游戏的形式,将本篇课文改编成“角色扮演”的趣味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共同完成故事情节。

同时,也可鼓励学生尝试改编
故事,进一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在游戏开始前,每一
个学生都想要成为故事中的人物,所以不断地阅读课
文,把握人物的动作、心理以及神态,他们自然会形成
较深的语文理解。

等到扮演结束之后,还可再让学生
分享他们对人物的看法,进一步加深领悟。

通过这样
的趣味扮演游戏,直接降低了语文课文的理解难度,
利于学生掌握。

(六)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获得固然重要,但语文知识的
运用与实践更加重要。

即使学生掌握到再多的语文知
识,但不知道该如何应用,那么也毫无作用。

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师需适当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像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调查活动、读书会等等。

而学生在准备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会巩固和运用所学语文知识。

既能加深学生的语文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比如,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那么,教师可打开设计思路,开展读书会活动,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分享自己阅读过的课外名著。

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开拓全体学生的语文视野。

有的学生说自己在课下将《鲁滨逊漂流记》完整地阅读完,还有的学生则分享了自己阅读的《水浒传》名著等等。

在活动的最后,教师还可设计一个总结的环节,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积累到更多的语文阅读技巧。

通过这样的读书会活动,既能让学生阅读到更多的名著,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对学生的语文进步有着较大的积极影响。

(七)完善教学评价
实际上,教师给出的评价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最终的效果。

若教师给出激励评价,那么学生将会收获到被肯定的满足感,进而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推动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上文已经提及到,大部分教师通常只会关注学生成绩的高低,未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激励功能,甚至还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打击作用。

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师需注重语文教学评价的完善。

多多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激励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

比如,在学习《匆匆》这篇课文时,教师不能只将目光放在学生最终的语文学习效果,而是多多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给出过程性评价。

第一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若学生能一直仔细认真听课,并主动分析《匆匆》课文,那么教师可给予激励评价,使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更认真。

第二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倘若发现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课文中表达时间流逝的无奈情感,那么就可以及时给予激励评价,给学生情感上的认可,带动学生在以后更深入地剖析课文情感。

此外,还可让学生尝试自我评价,即自己审视自己的语文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漏洞并补上。

通过这样完善的语文评价,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关注,进一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开展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更需针对该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把握其本质的基础之上,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热情,最终促进学生实现学得扎实的语文愿景,进一步推动学生迈向更高层次的语文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惠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略例谈[J].基础教育论坛,2022(20):40-41.
[2]苏虎霞.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有效教学[J].新课程,2022(26):142-143.
[3]郭香彩.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黑河教育,2022(5):57-58.
[4]孙宇.谈“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4):54-56.
教改·教研
8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