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于幽暗与澄明之境——思辨性阅读,由感性、混沌走向理性、清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徘徊于幽暗与澄明之境——思辨性阅读,由感性、混沌走向理性、清明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修订)》解读的深入,对“思辨”
的关注与讨论方兴未艾。

在教学实践中,观念上的偏差或误解带来的影响不可小
觑。

因此,对“思辨性”的相关概念尤有辨析与澄清的必要。

(一)何为“思辨”?
在新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
与交流”[1]这两个任务群并列。

斟酌其措辞与表达,不难发现一字之差——“思
辨性”、“文学”、“实用性”。

这实际上在提示三个任务群的分类,是一个思
维类型的分类。

即“文学”——偏重形象性思维,“思辨性”——偏重逻辑思维,“实用性”——偏重实证性思维。

那“思辨性思维”又是什么呢?一般认为,“思辨性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只不过译法不同(采用“思辨性思维”而非“批判性思维”,避免历史文
化语境可能会导致的“污名化”解读),其实指是一致的。

换言之,批判性思维
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灵魂。

余党绪就以“思辨性思维”来对应“批判性思维”。

他类比“反思”之于批判性思维(对思维的思维)的核心性,指出“思辨”的核心在于“辨”,即对于人们头脑中的各种理念、知识和信息进行细致而严谨
的辨析,由此走近真理,靠近真相,减少谬误与偏差。

[2]
至此,讨论的焦点转换到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上。

一般认为,批判性思
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用来决定信念与行动。

它所具有的质疑与反驳倾向
毋庸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以肯定或否定为目的。

相反,批判性思维以合理的
判断为宗旨,在实证和逻辑的基础上实现理性自治和自我反思。

需要强调的是,“理性的反思”不是仅存在于高高在上的遥远的思维殿堂,
比如“哲学研究”。

实际上,它是每个人都有的思维与认知活动,它就存在于日
常生活实践之中。

区别只在于个人的判断与选择是否合理,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思辨性阅读具有了可行性。

相反,在文本
解读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上的自我警醒与不断完善。

归根到底,批判性思维追求的就是知识获取与问题解决中的理性与清明的高
境界。

(二)“思辨性阅读”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修订)》明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任务群的课程目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
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
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不难发现,表述的核心落在“提高理性思维
水平”。

也就是说,思辨性阅读的核心价值,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理性判断力。

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分析、论证、辩驳、评判。

前两者往
往伴随着假设、寻证、推理和预测等过程;而后两者主要涉及辨别角度和观点立场、对比和判断、得出结论等。

阅读者无论是直接对之前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
分析、论证、推理,然后得出结论,还是是利用直觉判断,然后采用多种方式论
证判断。

其间一以贯之的“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都
指向了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内涵。

所谓“判断”,无外乎对事实做出真假判断,对
价值做出是非判断。

而在语文教学中,当然还得考虑对语言做出艺术判断——一
种基于事实与价值、同时又超越事实与价值的审美判断。

由此,在思辨性阅读教
学中,训练的重点,仍是基于事实与逻辑的分析论证能力。

“思辨性阅读,就是基于文本的理性的反思……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真知,
或者为了解决问题,个人的好恶与体验都要退居其次,而阅读的准确性、明晰性
与合理性,就成了判断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

结论的对错,效果的好坏,效率的
高低,都有一个客观的、公共的判断标准。

”可以说,思辨性阅读是对高中学生
语文阅读的最高要求,它强调:思辨性阅读的状态趋于超越个人情感、摆脱感性
桎梏、贴合文本自身客观性的理性阅读状态;思辨性阅读的过程旨归为尽量避免
思维陷阱的反思过程;思辨性阅读的终极目标指向基于文本和理性基础之上合理
有效的思考。

(三)“思辨性阅读”和“多文本阅读”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
读与交流”的分类,是一个思维类型的分类,并不偏重体裁分类。

“文学”偏重
形象性思维,“思辨性”偏重逻辑思维,“实用性”偏重实证性思维。

这三种思
维模式都必须从感性提升到理性,也都必须做到发散和思辨。

由此,思辨能力的
培养不应也不能局限于说理论述类文本。

而这往往是很多一线教师的误区——似
乎只有说理性文本才能进行思辨性阅读。

实则不然,思辨性阅读,不取决于文体,而取决于阅读的目的。

各类文体都可做思辨性阅读,只是目的、路径与方法不同。

之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多借助说理性文本进行思辨性阅读,是基于教学的典型性与
效能性考虑,难免有功利之嫌。

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通过文本的理解,达成学生自我的反思。

因此,文本是
进行思辨性阅读的命脉与根基。

如果说,文本的客观性就是知识的客观性,那么
文本才是批判性思维着力的核心。

而建构“思辨性阅读”和“多文本阅读”二者
关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群文阅读在促进学生的反思上有其独特之处。

它优于
单篇阅读之处,在于通过建立广阔的场域提供了一个或多个新的视角与立场,新
的知识背景与思维方式,新的题材与结构,新的风格与语言,这种多元并存的关
联态势,势必激发读者进行比较与整合的冲动。

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一旦有
了“岔道口”即多元,反思就会启动。

当然,群文阅读,只是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才是我们的目
的和追求。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说:“思维的浅陋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粗俗而有
失精准;语言的随意凌乱,又使我们更易产生浅薄的思想。

”诚哉斯言!也许没
有批判性思维,我们也能过好这一生;也许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也还是不能过
好这一生。

但不断辨识包围在身边的想法,为自己所思考,不断探索,才能保持
一颗恒定的内心,做一个独立的人。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
[2]余党绪《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点,构建与核心素养培育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