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初单元练习试题新人教 版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初单元练习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天子分封时,既规定了受封诸侯以供王职、法则周公等,同时又要给予受封者颁赐礼器,并载之文告、公布于世,周王室这些规定
A.旨在传播周王朝先进的文化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C.凸显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规范了诸侯的日常生活行为
2.据《史记》记载:商代自中丁以后,废嫡而立其他弟子,“弟子或争相代位”,商朝出现了九世之乱,同时也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

这从侧面说明
A.商未注重对嫡长子才德的培养
B.商朝王位继承未形成固定制度
C.嫡长子继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3.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

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

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

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4.西周时只有周天子才称王,春秋时期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

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宗法等级秩序不断加强
B.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增强
C.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
D.分封宗法体制逐渐解体
5.《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
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6.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

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
A.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B.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
C.协助丞相处理朝政 D.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
7.《全球通史》记载“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

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的“革命”是指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 B.儒学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C.行省的设置 D.理藩院的设立
8.“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
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9.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

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A.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10.中国古代为监察和约束官员而设计出了相应的制度。

以下官职的设置能体现此目的的是A.秦朝丞相汉朝中书令 B.秦朝太尉唐朝节度使
C.秦朝御史大夫宋朝通判 D.宋朝枢密使明朝殿阁大学士
11.汉朝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

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在地方设通判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三省六部制
12.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

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

唐代的“过官”制度
A.削弱了皇帝权力 B.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
13.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14.“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它”是指
A.西汉郡国制 B.北宋的枢密院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15.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州为监察机构,而到了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机构转变为行政区实体。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道发展成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单位。

州、道这一变化
A.反映出监察力度的减弱 B.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C.说明地方行政权力扩大 D.其主因是社会经济发展
16.有学者指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主要是指三省
A.既互相牵制,又分工协作
B.没有实权,有利于强化皇权
C.决策相对集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简化了行政机构,有利于削弱相权
17.从秦到宋的中国帝制社会中,官僚体制运作中存在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等,这些制度设计的目的是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预防专制皇权出现错误
C.制约专制主义皇权 D.保障皇权体制正常运转
18.“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制度化规范化 B.官员层级设置调整
C.文官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D.废丞相,权分六部
19.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

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20.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

”该机构是
A.清代军机处 B.元代中书省
C.宋代枢密院 D.唐代门下省
第II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40分。

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1.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6分)
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

……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

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

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

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材料四……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6分)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6分)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三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材料四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
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1)据材料一、二,在处理君权与相权关系问题上,秦朝与唐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6分)
(2)请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大循环的表现,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8分)
1.【解析】材料“受封诸侯以供王职、法则周公……给予受封者颁次赐礼器”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服从周王,尽其职能,体现了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周王朝先进的文化的传播,而是反映诸侯与周王的关系,排除A;分封制下诸侯有一定自治权,并不是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的政治方面的关系,不是日常生活行为的问题,排除D。

【答案】C
2.【解析】材料说明由于商朝由于废除了嫡长子制度导致了社会动乱以及“诸侯莫朝”的局面,说明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故D项正确;嫡长子是按照血缘关系继承王位,才德不是标准,故A项错误;商代王位继承最初也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属于王位继承的原则,和中央集权加强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

【答案】D
3.【解析】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
反映出商王朝政权中充满着神权色彩,这体现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AC项排除;D项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答案】B
4.【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称王,这反映了当时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故D正确;
材料并不能体现宗法等级秩序加强,应该是逐渐瓦解,故A错误;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增强,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故C错误。

【答案】D
5.【解析】《百家姓》在宋代的排序首位是“赵”,而宋朝皇帝姓赵(如赵匡胤);在明代的排序首位是“朱”,也是明代皇帝的姓(如朱元璋),这共同体现了皇权独尊,A正确。

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
材料无关,排除B。

材料只强调了皇帝地位尊贵,没有涉及其他等级,无法体现等级制度的森严,排除C。

文化专制是指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政策,与本题无关,排除D。

【答案】A
6.【解析】根据“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可知,御史大夫是协助丞相处理朝政,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故C正确;材料反映御史大夫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无法体现削弱丞相的权力,A错误;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之权,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的权力受丞相制约,D错误。

【答案】C
7.【解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故A项正确;儒学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是汉代,故B错误;行省的设置是元朝,故C错误;理藩院的设立是清朝,故D错误。

【答案】A
8.【解析】抓住题干中“史实”“史论”“史识”的定义来分析,可知AD两项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是对郡县制的评价,属于史论,排除;而C项中的认识是在分析大量史实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故C项正确。

【答案】C
9.【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皇权至上,皇帝对官员有任免权力,以致出现“职无常守”,这表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故A正确;“职无常守”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策略,不能说明官僚体制受到冲击,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标准,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干政,而是强调君主专制,故D错误。

【答案】A
10.【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宋朝的通判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故答案为C项。

秦朝的丞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朝中书令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排除A项;秦朝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唐朝的节度使是拥有军权和行政权的地方长官,排除B项;宋朝的枢密使掌握军权,明朝的殿阁大学士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排除D项。

【答案】C
11.【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把王国的土地层层分封,让地方失去了对抗中央的财力,故C正确;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故A错误;通判是北宋时期设立管理地方监察机构,故B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机构,故D错误。

【答案】C
12.【解析】门下省属于三省之一,三省制度本质上是加强皇权的制度,排除A;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决策机制的效率问题,而是说明官员选任的问题,排除B;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加强,排除C;官吏选定后的“过官”制度,有利于制约官员权力滥用,故D正确。

【答案】D
13.【解析】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错误。

【答案】B
14.【解析】元朝时期由于疆域广阔,设立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管理,并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故C正确;
西汉郡国制时期还没有对于西藏实施管理,故A错误;北宋的枢密院主要是管辖军事,不是管理地方,故B 错误;军机处是皇帝中枢机构,不是直接管理地方,故D错误。

【答案】C
15.【解析】汉唐的州、道由监察机构转变为行政区实体,这反映了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目的,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正确;监察机构转变为行政区实体,说明机构性质和地位发生了变化,但并不能说明监察力度的减弱,排除A;监察机构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并不代表地方行政权力扩大,排除C;汉唐州、道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排除D。

【答案】B
16.【解析】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避免决策的失误,故A正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有一定实权,故B错误;该制度下决策具有分散性,故C错误;三省六部制不是简化行政机构,是增多行政机构,故D错误。

【答案】A
17.【解析】宰相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唐代门下省审查政令,如果认为不当,有权退回或加以纠正,即“封驳”,其本质仍然是为皇权服务。

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但其目的也是促进皇权正常运转,故D正确。

封驳制度、谏官制度不一定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错误;防止皇权错误的目的仍然是保障皇权体制正常运转,而且封建专制制度下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不能从根本上预防皇权错误,故B 错误;封建专制制度下宰相制度等制度设计也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故C错误。

【答案】D
18.【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样,中央机构设置的调整使得明代六部最高长官的品级提升,故D正确。

官员晋升制度化规范化与
六部品级提升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

B项只是对材料的重复,没有体现出六部品级提升的原因,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文武官员地位的变化,故C错误。

【答案】D
19.【解析】根据“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表明明朝中枢权力运行较为讲究有序,C正确;明朝内阁的设立是加强皇帝权力的重要措施,A错误;明朝内阁没有决策权,B错误;明太祖已经废除丞相,故D错误。

【答案】C
20.【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军机处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军机处官员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替皇帝办事,但它却又是皇权高度强化的重要标志,故A项正确。

元代中书省、宋代枢密院、唐代门下省都不是临时机构,故排除。

【答案】A
21.(26分)
【答案】(1)内容:被举荐者年龄限制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6分)
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出身门第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

(4分)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

(6分)(3)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6分)
(4)原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对古代选官制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分)
22.(14分)
【答案】(1)措施:秦朝设三公九卿,不给丞相兵权,以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唐朝设三省六部,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共同点: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6分)
(2)表现: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建立内阁制,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挑选亲信充任。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加强,发展到顶峰。

(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