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秋韵十里
①长堤十里,秋水一方,千亩荷。
②满目碧绿在辽远处,渐渐接入天际。
③夏日里那温婉又娇艳的荷花,早已随秋风凋零而去。
荷叶依然亭亭如盖,就像一群高傲不羁的调皮少年,一阵风吹过,满塘挤挤挨挨摇曳舞动着,卷起一波又一波或杂乱、或富有节奏的长短绿浪。
莲蓬饱满朴实而又挺拔壮硕,与荷叶的柔软顺从不同,它们高耸在荷塘里,棱角分明。
④荷塘边的草丛中,几只野鸭慵懒地趴卧着,偶尔探出头来,叼几口青草,嘎嘎地叫两三声,享受着独属于鸭的单纯世界。
⑤与野鸭的慵懒单纯不同,蝴蝶们则要欢快活跃许多。
不知是在寻觅那早已消失了的荷花香气,还是在向游人展示自己独特的优美舞姿。
一群群蝴蝶扇动着多彩的翅膀,在荷叶上空一尺高的位置,施施然不停变换着舞姿,一会儿飞降到高高的莲蓬上,一会儿又悠悠然飘落在荷叶端。
它们和那些不知名的飞虫交相舞动,活力四射,仿佛在认真表演一曲动人的乐章,明艳照人。
⑥这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动与静相得益彰,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也没有《西洲曲》里姑娘采莲的温情暖人,却另有一番原生态的韵味,独特生动,让人驻足,流连忘返。
⑦垂柳依依,阳光和煦,温暖舒适。
闲散的游人,三三两两漫步在长堤上,迎面吹来几缕风,垂柳飘摇依依,柔软如姑娘的腰肢。
⑧金秋十月,秋实累累,缀满堤坝两岸的各色果树。
果子们一串串、一簇簇,招摇诱人,惊艳了游人们平素浅淡的眉眼,也撩拨着孩童们顽皮淘气的心。
⑨大人们四顾微笑着,不时被哪棵树上的果子吸引。
停下来按动相机拍照。
在各色果树中,山楂和柿子树尤其抢眼,因到了成熟收获的季节,红彤彤、金灿灿地摆着各种令人垂涎的姿态,令游人们惊喜连连,不时按动快门来几张特写。
⑩孩子们却一刻也不肯安静,他们欢笑着、打闹着、奔跑着,叽叽喳喳的嬉闹声,响彻碧空四野。
偶有几个孩子恶作剧,拿小石块去撩拨塘边休憩的野鸭,野鸭们一时间变得好灵活,惊叫着扑棱棱飞起,躲到荷塘更深处去了。
⑪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城里人优哉游哉,满腔小资情怀享受这秋韵美景时,农人们虽一派繁忙,却也满心愉悦。
⑫远处荷塘里的白莲藕,在泥塘中已安睡了数月,此时被农人吆喝着挖起,胖乎乎的,虽沾满了黑黑的泥巴,却依然如孩子的嫩白小脸,惹人千般怜爱。
⑬大货车沿着堤坝轰隆隆开来了,离开荷塘的莲藕们,仿佛还没有睡醒,懒洋洋、慢腾腾,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成为菜肴的命运。
农人们把莲藕一批批地装到货车上,司机哼着欢快的小曲,莲藕们被快快乐乐地运走了。
⑭堤坝外面那新收的苞米和稻谷,杂乱地堆积在晾晒场上,农妇们扎着彩色头巾,不停地翻晒着,望一眼,新米的香味仿佛已溢满了唇齿之间。
⑮浅秋平淡少人语,暮秋寂寥多闲愁。
⑯而金秋,就是这么喜洋洋、暖洋洋。
这累累果实、长堤绿树、蓝天白云交织在一起,是充实,是喜乐,是城里人心头对大自然的牵念,更是他们指尖想轻轻触摸的温暖。
⑰而在农民的眼里,这丰收与繁忙,这晒黑的粗糙肌肤,这额上的缕缕汗水,是满足,是幸福,更是他们一年四季对收获美好的期盼。
⑱春风十里惹人醉,秋韵十里温暖了一季,温暖了心房,温暖了我们游荡的灵魂与信仰。
(1)作者通过描写秋韵十里,展现了极具秋天特色的美景,请概括作者笔下的秋韵体现在哪里。
①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说说标题“秋韵十里”的作用。
【答案】(1)大人和孩子们游玩,享受秋韵美景的乐趣;农人们的繁忙和丰收的愉悦(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的荷叶依然蓬勃生长,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
(3)①“秋韵十里”是文章的线索;②提示文章主要描写的内容是秋天的美景;③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致的赞美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概括出剩余的段落内容。
文章第①到⑥段写写景,写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
第⑦到⑩写人,写大人和孩子们游玩,享受秋韵美景的乐趣;第⑪段是过渡段,由写城里人享受秋韵美景过度到农人们的繁忙和愉悦。
第⑫段到⑰具体写农人们的繁忙和丰收的愉悦,据此分析答题。
(2)反复阅读这个句子,可以看出这句话把荷叶比作是锅盖,比作是一群高傲不羁的调皮少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是能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的荷叶依然蓬勃生长,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
(3)由“秋韵十里”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写秋天的美景,因此这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篇文章先写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再写大人和孩子们游玩,享受秋韵美景的乐趣,最后写农人们的繁忙和丰收的愉悦,是围绕秋韵十里来写的,因此题目是文章的线索。
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秋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致的赞美热爱之情,而题目“秋韵十里”就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故答案为:⑴大人和孩子们游玩,享受秋韵美景的乐趣农人们的繁忙和丰收的愉悦
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的荷叶依然蓬勃生长,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
⑶①“秋韵十里”是文章的线索;②提示文章主要描写的内容是秋天的美景;③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致的赞美热爱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
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⑵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
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品味,主要从风格、特点、作用三个方面来考虑。
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永;标题的特点要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标题的作用主要有:吸引读者;点明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坐,你未必会
许多人日常办公只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台电脑,他们工作时要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一坐。
殊不知,身体的隐患也由此而生。
如何坐,大有学问。
中国自古有“坐如钟”的说法,有些人认为人体只有维持在腰背挺直、脊柱坚挺的状态下才对腰椎和颈椎最为有利,这是不科学的。
在办公桌前的正确坐姿应该是:坐时尽量拉近座椅与办公桌的距离,从臀部到腰部至后背全部紧贴座椅靠背,必要时可在腰部和座祷靠背间放一靠垫:头颈部保持中立位,同时调整座椅高度,使双臂自然下垂时桌面刚好处于肘关节处;保持膝关节稍高于髋关节的姿势,使双脚能充分接触地面,必要时可在办公桌下放一脚垫。
在此姿势下,人体腰背部得到了座椅靠背充分的支撑,人体脊柱系统及其相关肌群也获得了充分的放松,自然会感到舒适安逸,不易疲劳,脊柱及椎间盘更不易发生蜕变;头颈部处于自然中立位,不过分前屈和后伸,使颈椎保持在正常的生理弧度,颈项部肌肉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同时双肘关节与桌面处于平行位置,使腕关节得到了充分的放松:膝关节稍高于髋关节则有利于腰椎保持正常生理前屈住。
这样,各种关节疾病自然就少多了。
好的坐姿还有赖于科学的座椅,合适的座椅可以减缓久坐的危害。
椅子的高度要合适。
过低则人的膝盖就会拱起。
产生不适感;过高则身体压力会集中至大腿,令大腿受压,严重的会导致小腿肿胀。
椅子的座面要合适。
过窄则身体两侧的肌肉会受到挤压,会感到疲劳;过软的椅子易令人曲起身子,全身肌肉和骨骼受力不均,导致腰酸背痛。
工作椅子的靠背也要有讲究。
只要不影响使用者的活动,靠背的高度低可至使用者的第一、第二腰椎,高可到使用者的肩胛骨、颈部。
靠背的倾斜角度约为110°,而且倾斜角度应该是逐渐向后增加的,它对人体的支撑点也同时逐渐向上转移。
即使这样,也不宜久坐。
久坐将对人体健康造成多种危害,可能导致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
即使每天锻炼30~45分钟,其余时间还是坐着,仍属于久坐,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那些不经常锻炼的人则健康受损的几率更大。
所以要保持身体健康,办公室人员必须经常起身运动。
有事要与同事交流时,你最好直接走到同事身边亲口告诉他,而不是坐在那里给他打电话或者发电子邮件;经常起身喝茶休息一下,以增加起身活动的次数:工作间隙应该经常随着呼吸做提肩动作,每隔5~10分钟抬头后休息片刻:坐久后离开凳子活动一下或躺着休息一下也是必要的。
正常情况下,每坐45分钟左右,应该起身活动一下。
其实,除写字或者打字、点鼠标需要坐着之外,办公室的一些工作还可以
站着完成。
(1)下列对本文“坐的学问”的概括最全面的一项是()
A.调整好坐姿可以让肢体处于放松状态,减少所承受的压力。
B.既然必须长期坐在椅子上办公,就要坐在适合于自己的椅子上。
C.用正确的坐姿坐在合适的座椅上,但不宜久坐。
D.座椅的高低影响其舒适程度,正确的坐姿可以减缓久坐带来的不适。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坐在椅子上,在腰部和座椅靠背间放一靠垫,可以维持腰背挺直、脊柱坚挺的状态,对腰椎和颈椎最为有利。
B.人坐在椅子上,双臂自然下垂时桌面刚好处于肘关节处,这样的桌椅高度比例才是适合于自己的。
C.坐时保持膝关节稍高于髋关节的姿势,有利于腰椎保持正常生理前驱位,可以降低患腰椎病的几率。
D.坐时头颈不能过分前驱和后伸,让颈椎保持在正常的生理弧度,这样颈项部肌肉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3)进入初中,学习科目增多,学习时间紧张,为了提高效率,艳艳常利用课间10分钟坐在教室里写作业。
请你结合文中知识说说她这样做是否合理
【答案】(1)A
(2)C
(3)艳艳这样做是不合理的。
因为一节课下来,艳艳起码坐了40分钟,课间10分钟还坐着写作业,属于久坐。
这样做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不符合原文中所提到的久坐后需要休息的观点。
【解析】【分析】(1)A概括最全面,BCD只是从椅子的角度进行概括的,不够全面。
(2)ABD符合文意,C文中并没有可以降低患腰椎病的几率这样的说法。
(3)结合文章有关说明内容分析,正常情况下,每坐45分钟左右,应该起身活动一下。
而一节课下来,艳艳起码坐了40分钟,课间10分钟还坐着写作业,属于久坐。
这样做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不符合原文中所提到的久坐后需要休息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 A;⑵ C
⑶艳艳这样做是不合理的。
因为一节课下来,艳艳起码坐了40分钟,课间10分钟还坐着写作业,属于久坐。
这样做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不符合原文中所提到的久坐后需要休息的观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类的题,往往题目中的句子会存在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因此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利用文章说明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
结合相关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3.现代文阅读
飘向大洋彼岸的红领巾
几年前,我收到丹怡同学从大洋彼岸寄来的信,信中这样写道:“钟老师,您好!我离开大家已经两年多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无时无刻不想念同学,老师。
钟老师,您知道吗?①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藏着一个美丽的梦:我多想戴鲜艳的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啊!可这永远也无法实现了,嗨,谁叫我当时我没有完成作业让你生气呢!”
那天,我象往常一样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检查到丹怡的家庭作业的时候发现昨晚的作业竟一个字也没写,我气坏了,把本子狠狠地摔在地上,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她。
丹怡同学惊恐地抬起头,结结巴巴的解释:“钟老师,我不……”
“不做作业,还狡辩!”我火冒三丈,一下子打断了她的话:“你,你别想入队了!”
②顿时,她楞住了,眼圈红了。
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半个月以后,她竟然随父母移居美国了。
看完这封信,我才知道她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是因为当时她发了高烧,那天,她还是带病坚持来学校上课的呀!
③我的心被强烈地震撼了:多好的孩子,多么纯真的感情啊,虽然远离故土,可她依然深深地眷念着我们的少先队组织,她的心依然和祖国紧紧连在一起。
于是,我把情况向大队部作了汇报,大家被她深深地感动了。
为了那颗诚挚的童心,特别批准她为少年先锋队队员。
一条鲜红的红领巾飞跃千山万水,寄到了丹怡同学手中。
很快,我收到了她的来信,④信中夹着一张彩色的照片:在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一位漂亮的小姑娘身穿雪白的连衣裙,胸前系着那条鲜艳的红领巾,⑤她正深情地行着一个庄严的队礼!照片背面写着!敬礼,老师!敬礼,队旗!敬礼,我亲爱的祖国妈妈!
(1)文中①句写丹怡的美丽的梦是指________
移居美国前没有实现这美丽的梦的原因是________
(2)第②句写丹怡“顿时愣住了,眼圈红了”表现了丹怡当时怎样的心理?
(3)第③句“我的心被强烈地震撼了”原因是: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4)第④句有关照片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本文塑造了丹怡这个可爱的人物形象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方法。
(6)本文运用的记叙顺序是()
A.顺叙
B.插叙
C.倒叙
D.补叙
(7)第⑤句集中表现了丹怡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1)我多想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啊!;那晚发高烧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老师在没有让她说清原因的情况下非常生气,不让她入队。
(2)表现了丹怡失望伤心的心理(因为她成为不了少先队员)。
(3)我被丹怡眷念少先队和祖国的感情所感动;我因错怪丹怡而内疚后悔
(4)写出事情的结果,丹怡加入少先队,梦想成真。
(5)语言;外貌;动作
(6)B
(7)热爱少先队,热爱祖国。
【解析】【分析】(1)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
“一直藏着一个美丽的梦”后面的冒号提示我们,下文的内容就是丹怡美丽的梦,摘抄下来即可。
“谁叫我当时我没有完成作业让你生气呢”交代了梦想没有实现的原因。
(2)“眼圈红了”是对丹怡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她得知自己无法入队以后内心的难过。
(3)“虽然远离故土,可她依然深深地眷念着我们的少先队组织,她的心依然和祖国紧紧连在一起”写出了丹怡的爱国之情,“我”为之感动;上文的“她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是因为当时她发了高烧,那天,她还是带病坚持来学校上课的呀”交代了事情的真相,“我”为自己错怪了她而内疚。
(4)“在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一位漂亮的小姑娘身穿雪白的连衣裙,胸前系着那条鲜艳的红领巾”是照片的内容,它告诉我们:丹怡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
(5)“钟老师,我不……”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丹怡同学惊恐地抬起头”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一位漂亮的小姑娘身穿雪白的连衣裙,胸前系着那条鲜艳的红领巾”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
(6)此题考查的是记叙的顺序。
插叙指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那天,我象往常一样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检查到丹怡的家庭作业的时候发现昨晚的作业竟一个字也没写”是插叙部分的开始,“看完这封信”回到原有的叙事线索,故选B。
(7)“深情”“庄严的队礼”是对丹怡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她态度的庄重,这是出于对少先队和祖国的崇敬和热爱。
故答案为:⑴我多想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啊!那晚发高烧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老师在没有让她说清原因的情况下非常生气,不让她入队;
⑵表现了丹怡失望伤心的心理(因为她成为不了少先队员);
⑶我被丹怡眷念少先队和祖国的感情所感动;我因错怪丹怡而内疚后悔;
⑷写出事情的结果,丹怡加入少先队,梦想成真;
⑸语言;外貌;动作;
⑹ B;
⑺热爱少先队,热爱祖国。
【点评】⑴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
解答此题在熟知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指定的方式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即可做出解答;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即可解答;
⑷本题考查对关键词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题干要求和文章内容作答即可;
⑸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⑹本题考查记叙顺序的判断与作用分析。
解答此题要了解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顺叙、插叙、倒叙。
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补充交代了…内容,丰富了…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
⑺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体会。
一般来说,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隐含在对景物及人物的描写中,或者用议论抒情的句子直接表达出来,所以解答此题要留意文中的景物描写及议论抒情句。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奶奶的星星
①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
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象个难看的老头儿。
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
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
“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么……?”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
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
“噢噢——,睡觉吧,麻猴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
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
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
②我是奶奶带大的。
不知有多少人当着我的面对奶奶说过:“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
” 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这话用你说么?
③奶奶愈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笑:“等不到那会儿哟!”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
④“等不到哪会儿呀?”我问。
⑤“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
⑥我笑个没完。
我知道她不是真那么想。
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
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都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
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来来回回地踩。
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乎乎的,真好受。
”我可是最不耐烦干这个,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
“行了吧?”我问。
“再踩两趟。
”我大跨步地打了个来回:“行了吧?”“唉,行了。
”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长大了我给您踩腰。
”“哟,那还不把我踩死?”过了一会我又问:“您干嘛等不到那会儿呀?”
⑦“老了,还不死?”
⑧“死了就怎么了?”
⑨“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
⑩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依偎在奶奶怀里。
那又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恐怖的印象。
⑪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扒着窗台喊她,四处都是风和雪。
“奶奶出门儿了,去看姨奶奶。
”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喊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我意料地回来。
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了,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
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⑫夏夜,满天星斗。
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
⑬ “怎么呢?”
⑭ “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
⑮ “干嘛变成星星呀?”
⑯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⑰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
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
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
这感受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⑱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⑲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
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
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摸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选自《史铁生小说选》有删改)(1)文中写了我和奶奶的哪四件生活琐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奶奶给我讲关于人死后变成星星的故事。
(2)第⑥段加点词“漫长”用来形容“奶奶的背和腰”很不符合常理,但又很传神,请谈谈你的理解。
(3)请说说第17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的标题可以改为“奶奶”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奶奶哄“我”睡觉;“我”给奶奶踩背;“我”误把奶奶出门当做奶奶离世
(2)写出“我”为奶奶踩背时间很长,表现出“我”的不耐烦。
(3)写出了夏夜的宁静温馨与美好,烘托了“我”夏夜有奶奶陪伴的惬意与舒适(或答到烘托夏夜温馨、舒适的气氛),以及“我”认识到死亡并不可怕后的放松、知道人死后会成为星星照亮他人后的温暖。
(4)不能。
“奶奶的星星”暗示奶奶离世,更能表现“我”对奶奶的怀念之情;暗示文章主旨,奶奶对后人的奉献、指引后人前行,标题新颖独特,有诗情画意,吸引读者。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和奶奶相处的四件生活琐事,其中第四件事情在题干中已经概括出来了,我们只需要根据材料概括出前三件事情即可。
从“奶奶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