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大二上学期期末常识考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
1)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
平上去入四声、一百零六韵排列。

优点:查字迅速方便
缺点:不明读音无法查找
2)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即部首检字法。

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先后以笔划
多少而定;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
形排列。

优:不明读音也可查找
缺点:有些字的部首不易确定汉字简化后,笔画变化大,有些字的归类没有统一
3)按号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
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缺点:有些角的归类只能凭死记,不常用的容易忘记
2、《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

是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典,现存第一部大型官修书。

这本字典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以笔画为序,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注音后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反切法
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4、叶音法
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

它认为为了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这是完全主观主义的产物,是错误的。

5、《汉语大字典》
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在五万六千个左右。

在字形方面,它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

在字音方面,首先是用拼音字母尽可能注出所收字的现代读音,然后收列它的中古反切,并标注它的音韵地位和上古所属的韵部。

6、《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

出版于1819年。

共收字一百六十个。

全书分十卷,按古声母排列。

它所收的虚字以经传为主,以子书和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

7、“六书”(汉字的形体构造)
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1)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如日月鸟鱼鹿羊)这些字在甲
骨文中很明确的是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写出来。

2)指事者,视而可认,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是一种用几好指出事物特点的造
字方法,(如上下亦本末面丹刃)
3)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是有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
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

如步、逐、门、莫、牧、武、信、宿、得、戒、解。

4)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
的,形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是目前占汉字总量比例最多的字。

如枸、问、物、江、河、萍、贫。

5)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莫,难)扩大了汉字的使用范围,
创造新字的桥梁。

8、亦声:
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

就是指会意字的一个偏旁,又代表这个字的读音,叫做亦声,实际上是认作会意兼形声。

例如“忘”。

9、四库全书总目
共200卷,每一种都做了提要,介绍作者和著作的大致内容,对著作的优缺点以及历代流传的情况也都作出简要的说明。

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每一类下又分若干小类。

10、《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编,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共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按照部首排列,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

11、词的本义
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意义。

如“斤”本义是砍伐树木的工具,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斧斤以时入山林”,用的就是本义。

12、引申义
是在本义基础上繁衍派生出的意义,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13、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例如《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中“水”本是名词,临时充当动词。

有三种情况: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名词用如动词。

简答
1、异体字同古今字的关系
异体字概念: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但写法不同的一组词
古今字概念: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
差异:从产生时间上来看,古今字的产生有时间的先后,而异体字则一般来说几乎是共时的,有的只是流传使用于民间,没有为官方所采纳而已;从意义上来看,异体字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不造成歧义。

但古今字则不同,古字和今字的意义不是完全对等的,今字的意义是古字多项意义中的一项或者几项,也就是古字只是把“兼职”中的某项职务交给了今字。

2、简化字的来源
1)有的是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如“乱、体、宝、尽”等;
2)有的是采用人民群众创造的简化字,如“队、阶、击、讲”等;
3)有的是采用古字和笔画比较简单的异体字或通用字,如“云、礼、弃”等;
4)有的是采用同音代替,如“丑、里”等;
5)有的利用草书楷化的办法,如“书、为、伟”。

3、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马牛羊山水日月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行李:古—使者,今—包裹;书记:古—书籍,今—职务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何厌之有(满足);多行不义必自毙(倒下去)同中有异的词,又可以分为两类:
●词义范围的差异
1)词义的扩大:江:古—长江,今—水系的总称;睡:古—坐着睡,今—各种睡姿都是睡
2)词义的缩小:臭:古—气味,今—不好闻的气味;宫:上古时期泛指房屋,秦汉以后,只有封建帝王居住的殿堂才叫宫,今天,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如少年宫。

3)词义的转移:涕:古—眼泪,今—鼻涕;汤:古—热水,今—菜汤,米汤
词义
●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1)词义的褒贬:爪牙:古―强有力的助手,今―走狗
2)词义的轻重:诛:古―口头责备,今―杀戮;感激:古―愤激,今―感谢
4、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1)分析字形,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

一般来说,一个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这就是造字时候的本义。

2)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资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

离开语言资料,做单纯的形体分析,很容易流域主观
臆测。

5、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看。

词义引申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从引申义的发展方向和引申范围看,可分为辐射式引申和链条式引申。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例如:“城”的本义是“墙”,“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城”是指都的城墙,这是“城”的本义,后来由“城墙”直接引申为城市的意思。

间接引申是指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在许多情况下,本义和引申义不是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关系。

例如,“朝”的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的“朝”,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再引申为朝代。

链条式是指甲义引出乙义,乙义引出丙义,丙义引出丁义,一个接一个,形成一种连锁关系。

如:任,本义是抱(担东西)“轻任并,重任分,班白不提挈。

”这里的“任”则是担子(行李)的意思继而引申为“责任,义务”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继而引申为“委用,任用”如“任贤勿贰”最后引申为“听凭”的意思,“一蓑烟雨任平生”
辐射式从一个词的本义所反映的事物的不同特点出发,朝着不同方向引申。

如:引,
本义是“开弓”,由于开弓这个动作有许多状态和特点,可从各个方面引申,因而“引”产生了许多引申义。

a、开弓需拉弦,所以引申为“拉、牵”义。

b、开弓将弦拉弯了,似乎
拉长了,所以引申为“延长、延伸”义。

c、开弓需将弦往一个方向拉,所以引申为“引导、率领”义。

d、开弓需将弦往后拉,所以引申“避开、退却”义。

6、名词作状语情况
1)表示比喻: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2)表示方位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
3)表示工具或依据: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起义》
4)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
7、词类活用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

(遂王天下);有
时可以是主谓结构(陈胜王)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所”字是辅助性代词(世之所高,
莫若黄帝)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问
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秦师遂东)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既臣大夏而君之)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请勾践女女于王)
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8、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
3)宾语用代词复指。

用“是”、“之”、“焉”作提宾标志。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
是视。

”《左传·吕相绝秦》
9、判断句定义有哪几种
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表示某种食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1)语气词“也”的确认作用形成的判断句。

A.“……,……也”式。

例如:“制,岩邑也。

” B.“……者,……也”式。

例如:“南冥者,天池也。

” C.“……
者,……”式。

例如:“陈轸者,游说之士。

” D.“……,……”式。

例如:“刘
备,天下枭雄。


(2)判断动词是的形成。

例如:“此必是豫让也。


(3)动词“为”的判断句。

先秦“为”字都是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

“为”的意义很多,有的可以译作“作为”,“算作”,句子有判断意味。

例如:“四
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少数的句子里,表示判断。

例如:“余为伯
鯈(tiao 第二声),余而祖也。


(4)语气词“惟(维)”的强调作用形成的判断句。

见于西周金文,在《尚书》、《诗经》中用得很多,以后逐渐消失。

例如:“我马维骐。

(《诗经·小
雅·皇皇者华》)”
(5)副词“乃”“即”等的确定语气形成的判断句。

例如:“吾乃梁人。


10、被动表示法,六种
1)动词后用介词“于”把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动词前面的主语因而具有被动性质“妻
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圬者王承福传》
2)用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出行为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表现出来,相当于
“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着,何也?”《过秦论》
3)“为……所”句式是古汉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但在古汉中“为”后的行为主动者
有时可以不出现,“为”和“所”连在一起。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4)除“为”字外。

古汉还常用“见”字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式。

“厚者为戮,薄者
见疑”《说难》
5)用“见”的被动句式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直接由“见”引进行为主动者,这点是和
“为”很不相同的。

如果需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能在动词后面另用“于”的被动句式配合,行为的主动者出现在“于”的后面。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6)“被”字句在战国末期出现但比较少见,到汉代出现多一些。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班超传》
11、“所”字结构哪几种
1)“所+动+名”,这里的“所”将其后的动宾词组转换为了一个名词性的偏正词组。

“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
2)“所+动”这种结构类型可以看作是第一种类型的省略式,动词所修饰的中心语没有出
现,形成了一个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语或宾语。

“皇上有所询问”《谭嗣同》
3)“所+形容词”整个结构作为一个名词性短语出现,充当主谓宾,指代的是人事物。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4)“所+名词”“所”置于名词之前,使名词具有了及物动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

“置人所罾鱼腹中”
5)“所+动+者”作为一个名词性短语,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刑法行于国,所诛者
乱人也。

”《礼记.聘义》
6)“所+动宾词组”中,大多数动词所修饰的宾语是由代词充当的。

“君若以力,楚国方
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
7)“所+状+动”这里的“状”指的是能够充当状语动能愿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在使
用时这几类词先和动词组合成一个动词性的偏正词组,整个词组再和“所”结合形成“所字结构”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12、“不”和“弗”的区别
《左传》中“不”与“弗”的比较分析,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否定语气上的轻重强弱的不同。

“弗”的否定语气强烈,对“弗”句的内容具有强调作用,语气短促有力、确定不移;
“不”的否定语气轻缓,对“不”句的内容无强调作用,可表达包括询问、测度、委婉、商量等各种语气。

汉代何休给《公羊传》作注时指出“弗者,不之深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