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试题卷共6页,四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试题卷上不要答题,选择题用2B铅笔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所在学校、姓名、考场、座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第一面的指定位置上。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3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应和.(hè)贮.蓄(zhù)粗犷.(kuàng)咄.咄逼人(duō)
B. 匿.笑(nì)确凿.(záo)倜傥.(tǎng)人声鼎沸.(fú)
C. 狭隘.(ài)惩.戒(chéng)突兀.(wù)拈.轻怕重(niān)
D. 晕眩.(xuàn)嗔.怪(zhēn)庇.护(bì)参.差不齐(cēn)
【答案】C
【解析】
【详解】A.kuàng—guǎng;
B.fú—fèi;
D.zhēn—chēn;
故选C。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嘹亮澄清皂荚树喜出望外人迹罕至
B. 禁锢缥缈薰衣草美不盛收见异思迁
C. 静谧温训滑稽画截然不同神采奕奕
D. 虐待硬郎麝香鸭杞人忧天怪诞不经
【答案】A
【解析】
【详解】B.美不盛收--美不胜收;
C.温训--温驯;
D.硬郎--硬朗;
故选A。

3. 阅读下面句子,按括号内要求答题。

(1)在贫困中,她忍气吞声
....,坚强不屈,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着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

虽然艰难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从词语褒贬感情色彩的角度,修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忍气吞声”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

(2)天亮了,原来看得很的景物,现在越来越(清晰)了。

从反义词的角度,写一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任劳任怨”“吃苦耐劳”“不辞劳苦”等。

(2). (2)“模糊”等。

【解析】
【详解】(1)忍气吞声: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

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可改为“吃苦耐劳、勤勤恳恳”等。

(2)清晰:指看得很清楚,很逼真。

反义词是:模糊、混沌、恍惚等,根据语境看景物应该用“模糊”。

4. 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荷叶·母亲》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B.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学派一部重要的典籍,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C. 《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题目,诸葛亮《诫子书》中“书“意思是书信。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D. 李白、杜甫、李商隐、岑参、刘禹锡都是唐代文学家,其中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

【答案】C
【解析】
【详解】C.《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曲牌名。

5. 按原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
(4)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6)某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第一场比赛,队员们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鼓励队友,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7)一代名相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对名利和为人作过精辟的论述,后人也常将此句作为座右铭以自策,这两句诗是:“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


(8)日月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内涵丰富。

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马致远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借残阳夕照,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心情。

(9)不信,请看那朵流星,__________________。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10)__________________,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朱自清《春》)【答案】(1). 海日生残夜(2). 落花时节又逢君(3). 巴山夜雨涨秋池(4). 夜阑卧听风吹雨(5). 自古逢秋悲寂寥(6). 三军可夺帅也(7). 匹夫不可夺志也(8). 非宁静无以致远(9). 我寄愁心与明月(10). 随君直到夜郎西。

(11). 夕阳西下,(12). 断肠人在天涯。

(13).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14).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残、涨、寥、郎、涯、笼”等字词容易写错。

6. 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
(1)欣赏《西游记》的绘本图片,请简述与画面①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

(2)《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饱含深情。

请简述与画面②内容相关的情节。

图①《西游记》
图②《阿长与<山海经>》
【答案】(1)示例:①师徒三人来到流沙河畔,流沙河中妖怪径抢唐僧,未果。

②八戒、悟空去战,妖怪钻入水中,不肯上岸。

③悟空去见观音,观音让木叉与悟空同去。

木叉叫出妖怪悟净。

④唐僧收悟净为徒,悟净以颈下骷髅结成法船,渡唐僧过河。

(2)示例:①一个远房的叔祖曾向鲁迅说过绘图的《山海经》,自此就念念不忘,②也向大人表达过这样的渴望。

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③其他大人都没有满足鲁迅的愿望,而阿长却在一次回乡后带来了“三哼经”(《山海经》),④这让鲁迅很是欣喜,对阿长的态度也由怨恨变为敬意。

【解析】
【详解】考查名著阅读。

此题比较新颖,作答时,先借助画面联想名著中的相关情节,然后用简洁、完整、准确的语言描述该情节即可。

(1)图①是《西游记》的绘本图片,图片中身穿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手拿钉耙,鼻长耳朵如蒲扇是猪八戒,右上角头戴金冠,手拿金箍棒向河中扑打,河中这个人物,一脸浓密的络腮胡子,胸前挂着一圈念珠, 降妖宝杖,这是沙和尚的外貌特征,再看右边文字“说罢他腾空而起,抢出金箍棒向那妖怪打去,妖怪见他来势凶猛,急忙钻回河内”,有此分析,此图叙述的是流沙河沙僧拜师的故事情节。

然后用简洁、完整、准确的语言描述该情节即可。

如,师徒路遇流沙河,八戒执九齿钉耙与之河妖三次相斗,均不能取胜,悟空虽智计百出,却也江郎才尽。

后得观音菩萨相助方得渡河,后经菩萨点化,那河妖才认唐僧为师,共取西经。

此人正是沙和尚——沙僧。

(2)图②是《阿长与<山海经>》的绘本图片,图片中这个身体胖而矮的父女是长妈妈,在凳子上作者看出
的少年应该是鲁迅,再从他们二人一脸喜悦高兴的样子可知,图片描述的是阿长为鲁迅买《山海经》的相关情节。

根据图片信息和对《阿长与<山海经>》主要内容的回忆,叙述相关情节。

注意叙述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如,事情的起因:鲁迅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鲁迅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鲁迅买来了。

结果:鲁迅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7.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小学,能将字写好的不足5%,能达到书法要求水平的不足1%。

就连关系到升学命运的考试答卷同样是信手乱涂,潦草莫辩,导致电脑无法读取。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小学生之中,而且还严重存在于大中专、研究生、国家干部、公务员及部队之中。

材料二汉字如诗,方块中寓无限诗意;汉字如谜,笔划间藏百道谜题,,;汉字如图画,间架结构绘斑斓画卷。

汉字是系统,元素间结合有序;汉字是宇宙,混沌中变化无穷!
材料三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上下文句式和修辞手法,在横线处仿写句子。

(3)阅读材料三的漫画,介绍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答案】(1)汉字书写潦草难辨现象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

(2)示例:汉字如音乐,一横一竖演奏美妙乐章。

(3)内容示例:图画右方,有手机、电脑等。

漫画中的人物,左手握着钢笔,右手指着自己,面前一张白纸,上方有“这个字怎么写?”几个字。

寓意示例:现代人经常使用电脑输入汉字,平时很少书写,容易提笔忘字,这里提醒人们多用笔写字。

【解析】
【详解】(1)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

归纳概括题的解题思路:①认真阅读,理解文意;②抓住文中重点的词语或句子提炼概括。

材料一,“在中小学,能将字写好的不足5%,能达到书法要求水平的不足1%。

就连关系到升学命运的考试答卷同样是信手乱涂,潦草莫辩,导致电脑无法读取”主要告诉我们,在中小学中,汉字书写不规范很普遍,“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小学生之中,而且还严重存在于大中专、研究生、国家干部、公务员及部队之中”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汉字书写不规范现象存在各行各业中。

材料二,运用比喻排比手法写出汉字的美;材料三,这则漫画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们经常用电脑输入汉字,提笔忘字现象严重,呼吁人们多用笔写字,综合三则材料主要写现代社会中,汉字书写潦草,不规范现象严重。

(2)考查句子仿写。

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

结合本题,运用比喻修辞,采用“汉字如……,汉字结构象征意义”句式仿写,如,汉字如音符,一横一竖奏出美妙音乐。

(3)此题考查分析漫画能力。

解答此种题型,要注意三点:一是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二是认真读图,读全读懂;三是理解内涵,明确寓意;四是组织答案,有序有据。

具体来说,描述画面内容时要对画面进行有序介绍,不添枝加叶,不议论,不抒情,客观全面;概括寓意时要在分析画面的基础上,看画中字,看夸张处,然后联系现实展开想象,从而提炼所揭示的主题或寓意。

结合本题,图片中一个现代年轻人面前放着一张白纸,左手握笔,右手指着自己脑袋,皱着眉头在思考什么,左手边放着手机、电脑等现代电子产品,右手上方写着“这个字怎么写”,右图分析,现代社会人们经常用电子产品输入汉字,很少动笔写字,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这则寓言呼吁人们平时要多用笔写字,不要忘掉汉字。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纪念白求恩(节选)
毛泽东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⑨晋察冀边区的人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
不为之感动。

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8. 文段对“白求恩”有三种称呼:白求恩、白求恩医生、白求恩同志,这有何讲究?
9. 文段正面介绍白求恩同志的语句有_________,侧面介绍白求恩同志的语句有__________。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段文字夹叙夹议的特点十分明显,“议”的句子有_________(只填写句子序号即可)
10.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从表达效果看,哪句好些?为什么?
A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B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答案】8. 转述前线回来人的话,直称“白求恩”;就从事职业而言,统称“白求恩医生”;从作为共产党员来说,则称“白求恩同志”。

9. (1). ①;(2). ⑧⑨;(3). ②⑦⑩
10. A句好,A句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极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比一般陈述句语意(气)更强烈,给人印象更鲜明、更深刻。

【解析】
【8题详解】
考查对人物称呼的理解。

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找到出处,根据语境和说话对象和人物身份分析。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这是转述转述前线回来的人的话,直称“白求恩”;“晋察冀边区的人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这是从职业角度对白求恩的称呼;“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这是从共产党人的身份角度称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和议论表达方式。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对主人公进行描写,侧面描写是通过他人评论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或物质。

据此可判断第①句是对白的正面描写,第⑧句和第⑨句通过从前线回来的人和边区的军民的观感表现了白求恩的伟大之处,这是侧面描写。

所谓议论就是对某个人,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据此可判断出第②句,第⑦句和第⑩句是作者的议论。

【10题详解】
考查句式表达效果赏析。

解答此题要选好赏析角度,语句赏析一般从这几个角度分析:修辞、词语、描写方法,句式,手法、内容、情感,表达方式等。

对比两句,A句“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中“没有一个不”,运用双重否定句式,双重否定句的语气更加强烈,加强了肯定的意思,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强烈赞美了白求恩的高贵品质。

B句“个个都”一般陈述句,只是一般性的叙述,没有
双重否定句式表达感情强烈,故A句好。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客
孙道荣
①这是母亲过世后,他第一次返乡。

②父亲早年就过世了,3年前,母亲也走了。

办完母亲的丧事,他在县城的妹妹家小住了几日。

临别时,妹妹对他说:“哥,以后回来你就上我家住吧。

”当时他点点头。

但是,当他再次回来,站在熟悉却又陌生的车站出口,他忽然发觉,自己不知道该往哪儿去了。

③以前当然不是这样。

④父母在时,每次回来,不管多晚,他都不担心,他会打个车,直奔县城20里外的家,那个他从小长大的乡村。

有时候,他会提前告诉父母他要回来;有时,他也会忽然就出现在了家门口,让父母又惊又喜,嗔怪他搞突然袭击。

也有时候,他并不急于回家,先到县城的妹妹家歇个脚,然后,再和妹妹全家,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地回乡、一到村头,就看见了手搭额头眺望的老母亲,露水打湿了她的裤脚,天知道她从几点就站在村口了,一定是妹妹提前告诉了老母亲。

每次这样兴师动众地回来,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

老宅只在他们回来时,才再一次呈现出欢乐、饱满的样子。

这才是他熟悉的老宅的味道,家的味道,
⑤但这一次,他恍然不知去处。

⑥他自然还可以像以往那样,先到妹妹家去。

他和妹妹很亲,妹妹的儿女也和他这个舅舅很亲,但是,那终归是妹妹的家。

以前落个脚,甚至小住几日,都没有关系,因为他是有自己的家的——父母在家里等着他,他随时可以回家。

现在,再去妹妹家,就只能住那儿了,而不是中转一下,他真正成了一个借居的客人。

想到这里,他突然提不起兴致去妹妹家。

⑦还是先回老屋看看吧。

他在心里,用了老屋这个词,而不是家。

父母不在了,那里也不是家了。

⑧他叫了辆车,回到老屋,对司机说,你在路边等等我,我还要回城的。

老屋的一个墙角,已经坍塌。

母亲去世后,他和妹妹们将母亲的遗物整理好,锁上门,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他绕着老屋转了几圈,残破的老屋,和心中那个家,一起坍塌一地。

在村口,他遇见一位邻居。

邻居说:“回……”话说了一半,又咽了回去,变成了邀请:“要不,上我家坐坐吧。

”他谢了乡邻,那一刻,他意识到,对这个从小长大的村庄来说,他是客了。

⑨他乘车回了城,入住一家酒店。

⑩犹豫了一下,他还是给妹妹打了电话,告诉她,他在县城,住在某某酒店,妹妹嗔怪说:“住什么酒店,昨不来家里住?”他讪笑无语。

妹妹又说,“那你过来吃晚饭吧。

他答应了。

在妹妹家楼下,遇见
了买菜回来的妹妹。

邻居看看他,对妹妹说:“家里来客了?”妹妹立即说:“什么客,我哥!”妹妹的话,让他感动,可是,他知道,那个邻居说的没错。

⑪在妹妹家,他是客;在故乡,他也是客。

⑫那天晚上,他喝了不少。

回到酒店,迷迷糊糊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问:“爸,你明天在家吗?我们回家来哦。

”他告诉儿子:“我回老家了,但是,你妈在家呢。


⑬放下电话,他泪流满面。

⑭在家乡,他已是客了。

但是,只要他在,妻子在,远方的家就还是儿子的家呢!
(选自《品读》2019年第11期,原标题为《父母没了,回家忽然成了客》,有删改)
11. 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2. 请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每次这样兴师动众地回来,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他绕着老屋转了几圈,残破的老屋,和心中那个家,一起坍塌
..一地。

(请对加点词从词语含义上赏析)13. 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1)有时,他也会忽然就出现在了家门口,让父母又惊又喜,嗔怪
..他搞突然袭击。

(2)妹妹嗔怪
..说:“住什么酒店,咋不来家里住? "他讪笑无语。


14. 请分析文章结尾的好处。

【答案】11. 插叙,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有家可归的安心和欢喜,与下文无家可期的茫然形成对比。

12. (1)运用拟人的修辞,把“老宅”人格化,突出了家人相聚时的欢悦。

(2)一层是指老屋的倒塌,一层是指没有父母的家在心中不再存在了。

13. (1)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突然回家的佯装责怪,但更多的是对儿女归家的欣喜。

(2)写出了妹妹对哥哥不住家而住酒店的责怪,也有“待哥为客”的随性。

14. ①照应标题;②表现了“他”“成了家乡客”惆怅及“儿子有家”的宽慰;③引发读者的慨叹和思考。

【解析】
【11题详解】
考查记叙顺序的理解及作用。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的作用:结合本段内容回答,交代……内容;联系上文回答,揭示……原因;联系下文回答,推动……情节往下发展;联系全文回答,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
读兴趣。

插叙是就局部而言的,回想的篇幅短,回想结束后,情节继续向前发展。

根据上下段的内容分析段落的叙述顺序,由文章第①段“这是母亲过世后,他第一次返乡”,第③段“以前当然不是这样”,第④段主要回忆父母在时每次回家的情景,第⑤段又回到现在,“但这一次,他恍然不知去处”,由此分析,第④段运用了插叙叙述,回忆父母在时回家温暖的情景,丰富文章内容,与下文不知“恍然不知去处”形成对比,突出了父母在,有家可归的欣喜,使中心更突出。

【12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重点词句的赏析。

(1)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

答题模式:方法(修辞手法)+规范化(生动、形象、细腻、强调、突出等)+具体化(写出了…内容、心理)+表达效果(感情、性格、主题等)。

“陈旧的老宅,忽然被人声塞满,兴奋得吱吱作响”,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兴奋”赋予老宅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家人团聚的热闹喜悦情景。

(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坍塌:本义指崩塌,倒塌。

坍塌,一方面指残破老屋的“一个墙角,已经坍塌”,是具体的物体坍塌,另一方面指“心中那个家”崩塌了,第⑦段“父母不在了,那里也不是家了”,指父母去世以后,家在心中不存在了。

【13题详解】
考查从词语角度分析人物心理。

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和语境意,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人物的心理。

嗔怪,本义指责怪。

(1)在第④段,“嗔怪”是指因他“忽然就出现在了家门口”,父母假装责怪,实则父母内心是非常高兴,欣喜的。

(2)第⑩段妹妹嗔怪哥哥,是因为他回来以后不去家住而住酒店,由下文“那你过来吃晚饭吧”“什么客,我哥”体现了妹妹理解哥哥内心无家可归的迷茫,刻意强调哥哥不是客,内心也有“待哥为客”的随性。

【14题详解】
考查结尾段落的赏析。

结尾段的作用: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题思路:(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结合本题,文章尾段,“在家乡,他已是客了”照应题目,表现了“他”“成了家乡客”的惆怅,“但是,只要他在,妻子在,远方的家就还是儿子的家呢”,在对自己成为家乡客的惆怅之余笔锋一转,又对儿子有家的宽慰,结尾深化中心,发人深思。

(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秋雨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

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去年在福建,仿佛比现在更迟一点,也曾见过雪。

但那是远处山顶的积雪,可不是飞舞的雪花。

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随着雨点洒下来几颗,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

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

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也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唏嘘的声音,像江浙一带下雪时的模样。

这样的雪,在四十年来第一次看见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诚然能感到特别的意味,谈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却总觉得索然。

“福建下过雪”,我可没有这样想过。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

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

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

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酿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

_它静默无声。

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有时又似乎听见了儿女的窃窃私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的欢乐的歌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

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儿,和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

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

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15. 文章主要写上海的雪,为何从福建的雪写起?
16. 本文突出作者情感的是哪个词?画线句子与这个词有何关系?
【答案】15. 用福建飞雪的索然无味来反衬上海飞雪的美,更衬托出上海雪花的美好的色彩、轻盈的姿态、飞舞的活力。

16. 喜欢,这句话是对上海雪花的描写,揭示主旨,直接抒情。

既生动形象写出了上海雪花的活力之美,又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写上海的雪,可第2段却写福建的雪,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是为突出下文上海雪的特点。

第2段“它的颜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点,并不会飞舞。

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没有痕迹,也未尝跳跃,也未尝发出唏嘘的声音,像江浙一带下雪时的模样”这句话从福建雪的颜色,重量、情态写出了作者对福建雪“觉得索然”,第3段“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