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39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 ●岸上赤而壁立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
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整体感知
本文属日记体游记,并且是由两则日记组成。那么,这两则日记 分别记了些什么?
第一部分 (1-2)
记叙了八月一日过烽火矶、澎浪矶、小孤山的所见所闻;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 大孤山
特点: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江水清浊分明。
彭 蠡 口
四望无际
大 孤 山
四周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长 江 水
清浊不乱
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如浮水面这一特点的
西梁 山
大孤 山
小孤 山
大孤 山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 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秋天的雨在争论不停,小水泡开始了旅行。 ——背起行囊走四方,不为天宽,不为地广,只为见见风吹草低见牛 羊……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背着背包的路上,看过许多人,听过许多故事,见过旅行风景,就这 样,慢慢学会了长大。流转的时光,都成为命途中美丽的点缀,看天, 看雪,安安静静,不言不语都是好风景。
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今 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 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 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 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热爱之情,也流露出作者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愿望。
小结
八月一日
八月二日
烽火矶 小孤山 澎浪矶 突兀 峭拔秀丽 无风浪涌
彭蠡口 大孤山
四望无际 如浮水面
长江水
清浊不乱
高
秀
奇
合作探究
1、烽火矶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陆游花了不少笔墨 描绘它,请探究其中的原因。 2、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
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
山之上矣。 ●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字词句疏通
●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 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勾画上文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 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其什么特点?
澎浪矶 ——浪大、景胜 小孤山 ——峭拔、秀丽
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由远及近的描写。
✓ 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 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 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 ✓ 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题解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 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长江中,每年汛期时四面环水,孤峰 如柱,兀立大江,有“长江绝岛”、“长江天柱”之称。
小孤山以其小、险、独、奇而著 称。其山势峭拔,地势险要,自 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为“楚塞 吴关”、“海门第一关”,至今 尚有古炮台、烽火台等遗迹。由 于此山形像一位云髻髙绾的美女, 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
诗文有别
散文:描摹 写实
各 擅
相互映发 引人入胜
胜 场 ,
江山胜景
诗歌:浪漫 写意 多 重
艺
术
画作:色彩 写神 享
受
作业布置
1、根据自己的感悟对散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进行个 性化的压缩改写,或根据原文及自己的感悟创作一首诗歌。
2、仿照本文的写作特点,以“桃源一中”景区景点为主 题,写一段描写景区风光的短文,300字以上。
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 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小 孤 山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但祠宇极于荒残。
澎 浪 矶
三面临江,倒影水中,虽无风,亦浪涌
沙 夹
烟雨空濛,鸥鹭灭······ 俊鹘抟水禽
课文研读——第三段
该段写的是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景色有何特点?
曼妙清丽 浪漫趣味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写作背景
元丰元年(1078年)冬,诗人在徐州看到李思训画的《长江绝岛图》 这幅杰作,作了这首诗。诗中附会画意,融合世俗的传说,运用拟人 手法,描写了长江中小孤山、大孤山、澎浪矶以及客舟往来等景象。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清·吴乔
江山如此多娇,引英雄陆游竞折腰
拓展训练
李思训。 崖崩路绝猿鸟去, 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 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 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 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 小姑前年嫁彭郎。
开阔渺远 情态多样
客舟逍遥 舒适畅快
读文正音
矶 jī 潦 lǎo 榭 xiè 蠡 lǐ 湓 pén
生
字 词
燧 suì 巉 chán 鹘 hú 葭 jiā 汲 jí
窦 dòu 干云霄gān 抟 tuán 赪 chēng 霁 jì
字词句疏通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第二部分 记叙了八月二日过大孤山的所见所闻。
(3)
课文研读——第一段
本段写何处之景?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其怎样的特点?
羊台口的汉代烽燧
烽火矶 ——高峻、怪奇
“突兀;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 莹润;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 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课文研读——第一段
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如何描写的?
羊台口的汉代烽燧
由远及近 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 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 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方法: 运用色彩词、点面结合,比喻修辞。
舟 中 望 山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又 有 一 石
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秋深潦缩,故得尽见
课文研读——第二段
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整体感知
本文属日记体游记,并且是由两则日记组成。那么,这两则日记 分别记了些什么?
第一部分 (1-2)
记叙了八月一日过烽火矶、澎浪矶、小孤山的所见所闻;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 大孤山
特点: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江水清浊分明。
彭 蠡 口
四望无际
大 孤 山
四周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长 江 水
清浊不乱
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如浮水面这一特点的
西梁 山
大孤 山
小孤 山
大孤 山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 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秋天的雨在争论不停,小水泡开始了旅行。 ——背起行囊走四方,不为天宽,不为地广,只为见见风吹草低见牛 羊……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背着背包的路上,看过许多人,听过许多故事,见过旅行风景,就这 样,慢慢学会了长大。流转的时光,都成为命途中美丽的点缀,看天, 看雪,安安静静,不言不语都是好风景。
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今 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 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 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 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热爱之情,也流露出作者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愿望。
小结
八月一日
八月二日
烽火矶 小孤山 澎浪矶 突兀 峭拔秀丽 无风浪涌
彭蠡口 大孤山
四望无际 如浮水面
长江水
清浊不乱
高
秀
奇
合作探究
1、烽火矶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陆游花了不少笔墨 描绘它,请探究其中的原因。 2、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
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
山之上矣。 ●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字词句疏通
●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 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勾画上文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 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其什么特点?
澎浪矶 ——浪大、景胜 小孤山 ——峭拔、秀丽
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由远及近的描写。
✓ 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 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 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 ✓ 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题解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 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长江中,每年汛期时四面环水,孤峰 如柱,兀立大江,有“长江绝岛”、“长江天柱”之称。
小孤山以其小、险、独、奇而著 称。其山势峭拔,地势险要,自 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为“楚塞 吴关”、“海门第一关”,至今 尚有古炮台、烽火台等遗迹。由 于此山形像一位云髻髙绾的美女, 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
诗文有别
散文:描摹 写实
各 擅
相互映发 引人入胜
胜 场 ,
江山胜景
诗歌:浪漫 写意 多 重
艺
术
画作:色彩 写神 享
受
作业布置
1、根据自己的感悟对散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进行个 性化的压缩改写,或根据原文及自己的感悟创作一首诗歌。
2、仿照本文的写作特点,以“桃源一中”景区景点为主 题,写一段描写景区风光的短文,300字以上。
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 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小 孤 山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但祠宇极于荒残。
澎 浪 矶
三面临江,倒影水中,虽无风,亦浪涌
沙 夹
烟雨空濛,鸥鹭灭······ 俊鹘抟水禽
课文研读——第三段
该段写的是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景色有何特点?
曼妙清丽 浪漫趣味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写作背景
元丰元年(1078年)冬,诗人在徐州看到李思训画的《长江绝岛图》 这幅杰作,作了这首诗。诗中附会画意,融合世俗的传说,运用拟人 手法,描写了长江中小孤山、大孤山、澎浪矶以及客舟往来等景象。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清·吴乔
江山如此多娇,引英雄陆游竞折腰
拓展训练
李思训。 崖崩路绝猿鸟去, 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 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 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 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 小姑前年嫁彭郎。
开阔渺远 情态多样
客舟逍遥 舒适畅快
读文正音
矶 jī 潦 lǎo 榭 xiè 蠡 lǐ 湓 pén
生
字 词
燧 suì 巉 chán 鹘 hú 葭 jiā 汲 jí
窦 dòu 干云霄gān 抟 tuán 赪 chēng 霁 jì
字词句疏通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第二部分 记叙了八月二日过大孤山的所见所闻。
(3)
课文研读——第一段
本段写何处之景?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其怎样的特点?
羊台口的汉代烽燧
烽火矶 ——高峻、怪奇
“突兀;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 莹润;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 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课文研读——第一段
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如何描写的?
羊台口的汉代烽燧
由远及近 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 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 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方法: 运用色彩词、点面结合,比喻修辞。
舟 中 望 山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又 有 一 石
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秋深潦缩,故得尽见
课文研读——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