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平衡课件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量失衡
• 总需求过度低于总供给,即供给过剩,需求不足; • 总需求过度高于总供给,即需求过旺,供给短缺。
• 在统收统支体制下,国家通过强制地抑制 消费需求来保证投资需求的扩张,经济体
制改革以来,出现了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
的双膨胀,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国家不得
不治理整顿,既紧缩投资需求又紧缩消费 需求。
• 我国到1992年为止,财政部公布的赤字 一直是一种小口径赤字,即只计通过向 银行借款和透支弥补的那部分赤字,通 称硬赤字,近年来我国开始按国际通用 的口径计算赤字,称为软赤字。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 公式中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 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是通过市场 实现的,而 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
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 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平衡可以直接 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 在流通领域,各类货币收支最终形成有支 付能力的购买力,即对商品劳务的需求。
500 0
绝对数(亿元)
1.4 1.2
1 0.8 0.6 0.4 0.2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占GDP的百分比
财政平衡学说
• 我国的“三平”理论 • 我国关于财政赤字的讨论 • 西方经济学家对财政赤字的不同论点
• “三平”是指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和物 资供求三者之间的综合平衡。
在一定时点上的货币流通量乘以流通次数 之积(MV),就是在该时点上国民经济各 部门已实现的社会总需求。而与社会的总 供给(PQ)相对应,即形成MV=PQ的等 式。
• 二、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及其经济效 应
– (一)财政赤字的不同融资机制 – (二)不同融资机制的不同经济效应 – (三)关于通货膨胀税和铸币税问题
• 由财政赤字成因的讨论,还引出关于“馅饼 大小”的争论。
• 关于对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的看法,则存在 较大的分歧。
• 古典经济学家们习惯于把预算赤字看成 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他们经常简单地 把赤字作为战争、自然灾害或政府奢侈 的财政后果。
• 凯恩斯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反周期的赤字 财政政策扩大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理 想的充分就业状态。
• 新古典经济学派认定财政赤字是一种社 会公害,是出现滞胀和破坏经济增长的 罪魁。
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 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 • 国民经济中货币收支关系
• 在国民经济运行中,不论是在过去的计 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现在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下,都是时常出现总供求
失衡状态,而总供求失衡表现为两种形 式: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
• 周期性赤字是指发生在结构性赤字之 上的赤字,也就是全部财政赤字减去 结构性赤字的余额。
• 周期性赤字主要是体现经济对财政的 决定作用,一般作为内生变量看待, 它的数量随经济波动而变动。
我国财政赤字的复杂性
• 国家财政首先要满足众多人口的自下而 上和政府机构运行的需要,维系社会安 定。
• 国家财政还担负着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 特别是要加大基础产业的投资,缓解经 济增长的“瓶颈”。
• 预算赤字或决算赤字,从指导 思想上说,并不是有意识地安 排赤字也并非在每一个财政年 度都出现,只是由于经济生活 中的一些矛盾一时难以解决而 导致的个别年度或少数年度的 赤字。
• 赤字政策是指国家有意识地用赤
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 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规 模,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因而赤字政策不是个别年度或少 数年度存在赤字,它的主要标志 是连年的巨额的赤字。
• 根据恒等式1.1可以列出描述财政赤字的预算 恒等式:
• G-T=(S-I)+(M-X) (1.2) • 等式左边表示预算收支平衡状况,
– 当G>T,政府预算出现赤字; – 当G<T,则有财政结余。
• 等式右边是由两个不同的账户
– 当S>I,非政府部门的储蓄大于投资,有结余资 金,反之,则非政府部门的储蓄、投资账户出现 赤字。
• 财政平衡不过是把收支对比的一种理想 状态,作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追求的参 照系而已。
• 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和略有赤字
都视为基本平衡。
• 财政状况是国民经济运行的 综合反映,财政收支是宏观 经济的重要指标,财政政策 又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
• 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预 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 考察。
财政平衡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财政平衡学说 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4 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
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财政平衡的计算口径问题 西方财政赤字划分
• 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 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按我国 的统计口径,是指当年的收 支对比而言。
• 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 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的逆差,即赤 字;三是收支相等。
• 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
就存在收不抵支的情况,预算 列有赤字,不代表预算执行的 结果也一定有赤字;因为在预 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 收节支的措施,实现收支的平 衡。
• 决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字,是指预算执行结果
支大于收。决算有赤字,可能 是因为预算编制时就有赤字, 也可能是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 新的减收增支的因素而导致赤 字。
• 三平理论认为财政平衡是综合平衡的关 键。财政平衡本身应坚持略有结余的方 针,财政平衡了,就不会增加货币发行, 而且财政有结余可以保证信贷收支平衡。
• 信贷差额=贷款-存款=现金发行
• 所以,在三平理论中,信贷平衡被定位 为“综合反映”,物资供求被认为是基 础作用。
• 实际上,物资供求平衡是三平的最终目 标。
– 当M<X,贸易经常账户有盈余,反之,则贸易 经常账户出现赤字。
• 这个预算恒等式可以理解为: • 财政赤字=储蓄、投资账户结余+贸易经常
账户赤字。
• M-X=0,有G-T=S-I (1.3)
• 财政赤字=储蓄、投资账户结余
• 一个部门的赤字正是另一个部门的结余。
• 赤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替代支出的方 式嵌入总需求,而不改变需求总量。
• 购买性支出 • 移转性支出 • 国债 • 预算
财政政策的分类
• 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
–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按调节经济总量的要求划分
– 紧缩性财政政策 – 扩张性财政政策 – 中性财政政策
• 按作用空间划分
– 宏观财政政策 – 微观财政政策
• 按作用时间划分
– 短期财政政策 – 中长期财政政策
• 2.S=I。这表示非政府部门的储蓄等 于投资,这个部门既不占用其他部门的 资源,也不为其他部门提供结余资源。 这种情况下,政府动用了全部从国外流 入的资源,且国外流入的资源数量与财 政赤字相等。这是国内政府的赤字由国 外结余弥补的例子,全部赤字都会以新 的需求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之上。
• 3.S<I。这表示非政府部门的储蓄、 投资账户也出现赤字,需要筹资弥补。 由于政府也处于赤字状态,因此,两个 部门都必须从国外筹集资金,所有的赤 字都会使总需求扩张。
• 在一个开放型经济中,政府预算赤字不 仅可以用国内结余资源来弥补,还可以 动员国际资源。
• 假定M-X>0,即贸易经常账户出现赤 字,这表明一部分国外资源流入国内以 补充国内总供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谁动用了这部分资源,则取决于 S和I的关系。
• 1.S>I.这表示非政府部门有结余, 资源净流出。政府既动用了国外资源, 也动用了国内结余资金。赤字同时以两 种方式加入总需求:用国外资源弥补的 赤字,会以新的总需求方式叠加在原有 总需求之上,使总需求扩张;用国内结 余资金弥补的赤字,会以替代支出的方 式嵌入原有总需求中,总需求结构会被 改变,但总是不变。
•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换过程中,政府陆 续实施各项改革措施,而每项改革措施对财 政来说不是减收就是增支。
– 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 重已由1978年的31.2%下降为2003的14%左右,
– 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刚性增长,支出结构僵化, 调整的弹性很小。
• 因此,改革和发展中的赤字,是我国财政赤 字的主要特征。
• 假定国内的储蓄投资赤字等于贸易经常 账户赤字,则政府便无资可筹,这也是 一种排挤效应,是民间投资排挤政府支 出。
• 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 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 究财政平衡,才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 论。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 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 的一个局部平衡,本身也是一种手段。
• 首先从对财政赤字口径的讨论开始
• 关于我国财政赤字形成的原因,主要观点认 为,传统体制下主要导源于基建规模过大;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预算内投资比重的下降, 这个因素仍继续存在,但影响力减弱,而改 革的成本则成为产生赤字的主要原因。
• 关于财政赤字成因的讨论,涉及到我国财政 赤字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的问题。
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西方经济学的财政赤字分类
• 结构性赤字 • 周期性赤字
• 结构性赤字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 就业之上的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 字。
• 结构性赤字一般用于分析赤字对经济 的影响,是将赤字作为外生变量看待 的。这种赤字是假定经济已经在充分 就业水平上运行,在这种假定条件下, 经济中便不存在未被动员的资源,赤 字会直接引致总需求的增加,并通过 对总需求的影响调节总供求关系。
虚假平衡
• 虚假的平衡,即假平衡真赤字。
• 在当前体制下,虚假平衡主要表现为“财 政性挂账”:
一是财政挂账,即将当年收不抵支的差额结转到 下一年,从而减少当年赤字;
二是企业挂账,即本应由财政拨补的政策性亏损 补贴没有按时拨付,作为挂账亏损,当然也可 以减少当年赤字。
财政平衡的计算口径
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 (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结构失衡
• 总是与总量失衡交织在一起。比如非生产 性投资需求增长快于生产性投资的增长, 在生产性投资中,能源交通原材料等 投 资相对不足,而一般加工工业投资增长过 快等等。
•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总量平衡有如下等式:
• C+S+T+M=C+I+G+X
(1.1)
• 等式左边代表总供给的收入流量,由消费C、 储蓄S、税收T和进口额M组成。右边代表 总需求的支出流量,由消费C、投资I、政 府支出G和出口额X组成。
财政政策目标
• 价格稳定:首要目标
– 一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的必要保证。
• 充分就业
• 经济增长 • 公平分配 • 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工具
• 税收
– 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主要通过自动稳定 政策和相机抉择政策发挥作用;前者主要通过 累进税制来体现,后者通过扩大或缩小税基、 提高或降低税率、增加或减少税收优惠来调节 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 不同融资机制的不同经济效应
– 1、债务化融资对经济的影响 – 2、货币化融资对经济的影响
• 关于通货膨胀税和铸币税问题 :
– 1、通货膨胀税 – 2、铸币税
财政政策
• 概念
– 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以特定的财政 理论为依据,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 政分配活动和处理财政关系的方针、准则和措 施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