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液的特征和组成。
2、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能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理解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4、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征。
(2)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难点
(1)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2)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三、知识梳理
(一)溶液的概念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
的混合物。
2、特征
(1)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
(2)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温度、溶剂量等)不变,溶液长时
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二)溶液的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三)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2、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
做溶质。
但当其中一种液体是水时,无论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四)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1、吸热:一些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2、放热:一些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
3、温度基本不变:多数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
四、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理解溶液的形成。
实验用品:蔗糖、食盐、高锰酸钾、泥土、食用油、水、玻璃棒、
烧杯。
实验步骤:
1、在五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 50mL 水。
2、分别向五个烧杯中加入少量蔗糖、食盐、高锰酸钾、泥土、食
用油,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
1、蔗糖、食盐、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
2、泥土在水中不能溶解,形成的是悬浊液。
3、食用油在水中不能溶解,形成的是乳浊液。
实验二:探究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用品: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氯化钠固体、水、温度计、烧杯、玻璃棒。
实验步骤:
1、在三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50mL 水,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记录。
2、分别向三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氯
化钠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待固体完全溶解后,再次测量水温并记录。
实验现象及结论:
1、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说明氢氧化钠溶解时放热。
2、硝酸铵固体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说明硝酸铵溶解时吸热。
3、氯化钠固体溶解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说明氯化钠溶解时吸
热和放热不明显。
五、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 牛奶
B 豆浆
C 冰水混合物
D 糖水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 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 溶液中的溶质只能是固体
D 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3、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碘酒:溶质是_____,溶剂是_____。
(2)医用酒精:溶质是_____,溶剂是_____。
4、下列“水”中,属于溶液的是()
A 蒸馏水
B 石灰水
C 冰水
D 牛奶
5、小欣拉开易拉罐汽水的拉环时,听到“啵”的一声,并有气体自汽水中冲出。
下列有关此现象的说明正确的是()
A 因压力减小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B 因压力减小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大
C 因温度升高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D 因温度升高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大
六、拓展延伸
1、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哪些?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2、如何加快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速率?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2、回家后,尝试用不同的物质配制溶液,并观察溶解现象和温度变化。
八、学习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溶液的形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在学习溶液的形成这一知识时,我们从溶液的概念、特征、组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通过实验探究了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