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北大学文学院811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河北大学文学院811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卷别:A
适用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考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
特别声明:答案一律答在答题纸上,答在本试卷纸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各5分,共35分。
)(答案一律答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神话
答: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引申地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作为古代文学的源头,神话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
神话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2.古诗十九首
答:《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3.小李杜
答:小李杜是指李商隐与杜牧,有别于李白与杜甫的大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都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杜牧的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他们的创作使晚唐诗风摆脱没落的风气,重新出现生机。
4.永嘉四灵
答:永嘉四灵是我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
永嘉四灵是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形成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
因彼此旨趣相投,诗格相类,工为唐律,专以晚唐贾岛、姚合为法,谓之唐体,字号中都带有“灵”字,遂称之为“永嘉四灵”。
5.南戏
答: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元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
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
南戏在体制上也较为自由,曲牌运用比较随便,剧本常以人物上场、下场分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即为一场。
表演不拘一恪,各类角色均可歌唱。
戏剧结构的时空辕换相当灵活。
6.唐宋派
答: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他们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
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创作上唐强调文以明道。
各人的趣味又有所不同,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7.童心说
答:“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来的,“童心”就是赤子之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史记》的文学成就。
答:《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作品。
(1)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
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
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
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如写刘邦,刘邦本传《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见于其它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中。
其次,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
此外,太史公还通过情节描写特别是戏剧性的情节场面,某些心理特征的描绘,对比衬托,细节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等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全书一百三十篇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整体,互相补充照应,同时又独立成篇。
而这些独立成篇的传记,有的是人物传;有的是叙事文;有的象抒情文;有的象单篇的专论。
在文章的组织方面首尾呼应,组织严密,常以某些穿插贯穿全篇。
而在穿插中又有灵活的变化,使人感到神秘莫测,波澜起伏。
这些穿插有情节的穿插,议论的穿插,奇闻轶事的穿插,而结尾又往往耐人寻味,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感觉。
(3)悲愤慷慨,有强烈的抒情性。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是作者用他的全部心血和生命铸成的,饱含了自己的爱憎善恶。
《史记》就象《离骚》一样是一部长篇悲愤诗。
我们从《史记》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重的个人身世之悲与历史悲痛的同体整和、同体震颤。
可以说,《史记》的情事之悲愤是中国史书千古以来绝无仅有的。
(4)《史记》富有传奇色彩。
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许多传说故事写人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
如写秦始皇晚年行迹,穿插许多怪异反常的事情,以及神灵的出没,用以预示秦王朝末日的到来。
《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
如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超然远引,终身不复见,是一位奇士。
《史记》中的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富有传奇性。
《外戚世家》中的薄夫人因遭冷落而大富大贵,窦姬本欲
入赵王府而宦官误赐代王,她阴错阳差成了皇后。
《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
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起灭转接,令人莫测端倪。
《伯夷列传》通篇意到笔随,纵横变化,烟云缭绕,扑朔迷离。
《史记》的章法、句法、用词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它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5)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
《史记》总的风格是朴拙雄浑,有感情,有气势,有力量。
《史记》各篇随着内容的不同又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时而雄姿悲壮,时而冷峻深刻,时而又低回婉转,总之,能尽其语言巧妙传神之能事。
2.《琵琶记》的人物塑造。
答:《琵琶记》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
(1)蔡伯喈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相关。
他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但封建伦理本身难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
从君从父的伦理要求,使他难以违抗;家庭的灾难,又使他难辞其咎。
所以他始终处于夹缝之中,难以两全。
(2)蔡伯喈也是一个情有欲的形象。
入赘相府的那一刻,他情不自禁,流露出“喜书中今日,有女如玉”的喜悦;但他也确实思念前妻,牵挂父母,经常彷徨苦闷,忐忑难安。
正是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软弱性格,造成了蔡伯喈的人生悲剧。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不敢直面人生,不敢坚持意愿,不敢与不合理的现实作斗争,他们总是在压力面前回避退让,或是采取驼鸟式的方法自我安慰,或是在统治势力与封建伦理所允许的范围内寻找调和的办法,结果往往陷于悲剧的境地而难以自解。
因此,蔡伯喈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3)赵五娘塑造了一个具有传统美德的妇女形象。
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
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力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爱的磨难。
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
同时《琵琶记》也揭示出赵五娘的不幸,其实也是礼教纲常所造成的。
伯喈被迫赴试后,照看公婆的责任全部落在她的身上,还要受到婆母的猜忌。
面对内外交困的悲剧命运,赵五娘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在《琵琶记》里,作者歌颂了赵五娘的“有贞有烈”,守礼行孝,但以更多的笔墨,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隐痛。
这些也正是作者期待“知音君子另做眼儿看”的“动人”内涵。
总之,《琵琶记》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就,很值得我们注意。
蔡伯喈和赵五娘形象的出现,说明在元代后期,戏剧舞台逐步摆脱了单线平涂的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在形象创作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3.《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答:《儒林外史》是有着思想家气质的文化小说,有着高雅品位的艺术精品。
它与通俗小说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因而其叙事方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儒林外史》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形式。
它冲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互相勾连、前后推进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写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
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对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进行思考,以此为线索把“片断的叙述”贯穿在一起。
除“楔子”和结尾外,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是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
全书结构完整,内容相连,构成一个主体。
(2)《儒林外史》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也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