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

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
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三、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

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学生演练,加深理解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欢的故事。

2表演时,着重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讨论故事中的人物。

板书设计:将——————————相
廉颇和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2】篇〗
一、课题内容简介: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都是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旅”为专题进行编排的,把它作为第一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开始阅读古典名著的旅程。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个故事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特点的读书方法。

4、懂得“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从小培养热爱祖国、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四、教学难点
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五、学情分析
上课班级新家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本地的农村孩子,还有十几名外地借读的学生。

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本性纯朴,学习踏实,有比较良好的学习品质,对语文学习比较感兴趣,课上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主指导下积极思考。

五年多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具有初步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能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主题,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和同学交流。

但农村孩子由于条件所限,语文课外知识较为匮乏,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前,只有极少同学知道一些《史记》的作品,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深刻了解普遍缺乏。

接触本组课文后,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开始对人物有些了解,通过引导产生了想对历史人物进一步深刻了解的欲望。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师:《将相和》这篇课文中“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
师:课文还讲述了将、相之间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
2 抓住不和,引出矛盾
师:题目中的这个“和”字是什么意思?(和好)有和好就有“不和”文章有一处直接写了廉颇特别不服蔺相如,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封为上卿就靠一张嘴,你同意吗?那他凭的是什么呢?你们要从文中找到依据,那么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在文中做批注。

3读解感悟文意
生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出蔺相如的什么?(智慧)谁能把他的智慧在读一遍?
师:“我一定把璧送回来”体现出蔺相如说话的坚定。

生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看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使了点计策,说璧有点小毛病。

师:蔺相如此时抓住了秦王的心理,说明了蔺相如的?(机智)再读
生3: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你是怎样批注的?
生:“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明蔺相如很勇敢,都不顾自己的生命了。

师:说得太好了,蔺相如很勇敢,面对强大的秦王他临危不惧、
毅然决然。

那么谁能把他的勇敢读出来?(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重点读了撞碎,看出了他的勇敢。

(生再读)师:我们看“撞碎”这个词,除了看出了勇敢,你还能看出什么?
生:蔺相如很机智,他看出秦王很喜欢这块和氏璧,不可能让璧撞碎。

师:你说得太好了,蔺相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用撞碎璧来威胁秦王。

所以在读的时候除了撞碎,我们还要突出哪个字?(璧)谁来读一读,表现一下蔺相如的机智。

(生读)
师:读出了蔺相如的机智,那么同学们这句话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直气壮),什么叫理直气壮?(有理由有气势)那么这句话怎么能理直气壮地说,谁来读?(生读)
师:理还不够直,气海不够壮,谁再来读?(生读)来听老师读一读看看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突出重点词,比较缓慢。

师:蔺相如是一个外交使臣,面对秦王他不会那么咄咄逼人,那么谁能既不咄咄逼人,又能读出他的理直气壮?(生读)读得有进步,谁再来读?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有理、有力,然而作为一个外交使臣,他还要讲究礼节,从哪看出来的?
生:通过“您”,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作为外交使臣,他不会做让国家丢脸的事,那么同学们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他的有理、有力、有节。

(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来感受到他的机智和勇敢。

那么你能不能再结合蔺相如的动作和秦国、赵国所处的环境再来说一说他的机智勇敢?(生说句子)在这机智勇敢的背后是怎样的感情?(爱国)
师:在机智勇敢的背后是蔺相如的一颗爱国之心。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爱国之心,看看蔺相如是怎样面对的。

(齐读)
师:当赵国使臣和赵王无计可施、进退两难之时,蔺相如想了一会胸有成竹的说……
面对贪婪的秦王,蔺相如是上前一步,沉着镇定地说……
当蔺相如把和氏璧稳稳地拿到手之后,他理直气壮地逼迫秦王说……
当他把和氏璧安安全全地送回赵国之后,他是大大方方、无所畏惧地说……
师:同学们,第一个情节蔺相如受赵王所托,把和氏璧护送到秦国,我们给它起一个题目叫做护璧,那么第二个情节的题目是什么?(取璧、撞璧、送璧)
师:通过护璧、取璧、撞璧、送璧这几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为了和氏璧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表现了他的?(爱国)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就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之后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师:那么在渑池会上,你从哪看出他不仅凭的是一张嘴啊?
生: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
拼了!”
师: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五步之内,相如欲血溅秦王。

秦王左右拔刀相见,蔺相如的眼睛睁得如铜铃般大,大喝一声,谁敢上前?秦王的侍卫都不敢动。

于是秦王不得不击了一下缶。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之击缶。

(生读)
师:面对如此危险的情况,蔺相如是如此的无畏,我们一起读出他的大义凛然(生读)
师:为什么蔺相如不惜以死相拼,也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
生:秦王让赵王鼓瑟,这侮辱了赵王……瑟和缶都是下人用的。

师:所以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谁把这句话再读一读?(生读)
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件事当中,蔺相如表现得都如此的出色,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这时候廉颇不高兴了,他是怎样说的,这就回到了课前我们所讲的,谁来读?(生读)师: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传到了蔺相如耳中,蔺相如对廉颇是避而不见,即使见到了也是避而远之,这是为什么呢?
生: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大家看这两段话,这两个人所说的话有什么不同?(生答)师:廉颇计较的是个人利益,而蔺相如时刻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
上。

(分析两段话“他蔺相如”“廉将军”)
师:他们一个是轻视对方,一个是尊重对方。

这番话又被廉颇听去了,他心理很过意不去,于是他脱下了百战沙场的战袍,也脱下了他身为大将军的赫赫威名,背着荆条跪倒在蔺相如家门口负荆请罪。

书上并没有详细些这段对话,那么你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师:廉将军,有失远迎,您身背荆条,这是为何?(蔺大人,我以前很自私,请您原谅,您用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将军严重了,您这样做相如实不敢当,渑池会上如果没有您的大军,我也不能保赵王全身而退。

(我真是愧对您和赵国啊,以前我以为您不惧怕我,才说了那番话,真是不应该啊)让我们一起来保卫赵国吧。

4练习拓展评结
师:将相和则国家和,国家和国家才能兴旺发展。

同学们,你们觉得廉颇有怎样的精神?(知错能改、敢作敢为、能屈能伸)那么在知错能改的背后你又能看到什么?(对赵国的忠诚,爱国)正因为他们两个都爱国,才使将相和成为一段千古的佳话。

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蔺相如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赵国廉颇也知错能改、能屈能伸。

文章讲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什么关系?(生答)
师: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当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篇,这就是《史记》的精妙之处。

我们再来看课题将相和,这个和字还只是和好的意思吗?(和谐)将相和则国和,将相和,国兴旺。

(齐读)课题、18 将相和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壁、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感受人物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通过交流搜集到的历史人物故事,激发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2.了解历史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3.知道“将”、“相”指的是谁,理解课题的意思。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2.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有七个比较强的国家,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就是最强的一个。


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上的措施,就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时期的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
3.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时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了解历史背景。

齐读课题。

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2.读准字音:诸、诺、怯
3.识记字形:璧(壁)、秦(奏)
4.理解部分词义。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诸、诺、怯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
(3)体会部分词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默读课文后讨论交流,概括小标题。

易读错的字读两遍。

注意观察易写错的字,与教师一起书空。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三、深入阅读,体会人物
1.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

2.有感情朗读描写蔺相如的句子。

四、交流感悟
1.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2.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3.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人个性。

4.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谈一谈。

5.有感情地读读描写蔺相如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评价文中人物。

读书、批注、讨论。

讨论,交流
感情朗读相关句子。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激发兴趣,学会质疑、交流。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读书、批注。

提出问题、交流。

18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负荆请罪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3】篇〗
教学目的:
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
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

(板书:负荆请罪)
二、新授
(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
(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

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

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

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

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
(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

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
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

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
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
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
6、齐读第二层:
(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
(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

(4)和呢?(引读)
(5)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文的作用从前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武呢?
(6)是啊,因为我们文武兼备,齐心合力,才保住了赵国;如果我们不和,只能是国破家亡。

7、齐读第三层:赵国的利益指什么?
8、蔺相如关心的是赵国的利益,他一心为了赵国。

你们看看他这段话中几次提到赵国?把我们换成赵国读一下好吗?
9、蔺相如的话一心为了国家,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

(板书:维护国家利益)
10、我们能不能读出他表达的意思呢?(读、评)
(四)再学故事第一层,蔺相如这样说,廉颇又是怎么说的呢?
1、一生读廉颇说的话,你觉得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先看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他为谁而攻?为谁而战?
(2)克是什么意思?攻无不克呢?战无不胜?
(3)这克、这胜来得容易吗?怎么来的?为的谁?
3、再读读渑池相会中写廉颇的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4、廉颇是一位战功赫赫、声名远扬的大将军。

他也是为了国家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这时的居功自傲,我想,只是他一时只看到自己的功劳,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
5、过渡:当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又是怎么想的呢?
(五)学习故事第三层。

1、齐读,讨论:廉颇怎么想的?引读。

2、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看这幅画面。

3、幻灯出示:(负荆请罪图)
(1)从图上你能看出谁是廉颇吗?谁是蔺相如?
(2)你能描绘一下廉颇的样子吗?
(3)他认为自己有什么罪?他背荆条做什么?
4、一个威望极高、战功赫赫的堂堂大将军竟然这样跪在人家面前,你对廉颇有什么新的想法?别人会怎么想?(廉颇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自己的颜面,不计较荣辱得失,勇于改过,负荆请罪,这是
多么难能可贵啊!板书:勇于改过)
5、此时此刻,面对廉颇的举动,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小结:他们两人,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前嫌、宽容大度的宰相,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得失、勇于改过的将军,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齐心协力保卫国家,多么伟大的两个人物啊!
6、齐读。

(六)小结文章写作方法。

1、这篇文章有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合起来就是(生说)。

三个故事是怎么连起来的?
2、这是内容上相连,什么思想贯穿全文?
是啊,《将相和》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闪烁着一种爱国主义的光辉。

正因为这点,这则记载在《史记》中的故事才流传了几千年。

故事中两位伟大人物的崇高品质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们还传为美谈!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热爱祖国,处处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国家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