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山东省二轮复习训练题:专题十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限时:60分钟总分:76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
1.有人认为:“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
”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C.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
D.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
答案C根据材料“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可知,个体小家庭(一夫一妻)的出现,使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选C项;材料主旨强调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与土地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与地方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与地方管理无关,排除D项。
2.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
A.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
B.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
C.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
D.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
答案B汉魏时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北魏时期,在地方上实行三长制,二者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符合题干之意,故选B项;建立军功爵制是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A项;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出现的,排除C项;方田均税法是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排除D项。
3.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二一九法令”,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并可以赎买一定数量的份地。
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发布了《土地法令》,规定无偿没收地主土地,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个法令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需要
②两个法令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二一九法令”有利于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法令》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二一九法令”颁布之后,农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土地法令》颁布之后,农民也有了自己的土地,故①正确;1861年改革之后,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俄国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故②错误;“二一九法令”颁布之后,农民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他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受雇于资本家,这样就会促进俄国工业化的发展,故③正确;通过《土地法令》的内容可知,该文件的颁布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4.某班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以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为论据,他们可以拟定的论题是()
A.近代工业与文明开化
B.工业文明的冲击与应对
C.中央集权与封建割据
D.民族独立与近代化发展
答案B俄国、日本和中国都是在工业革命时代为了增强国力而进行改革,故选B 项;文明开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之一,排除A项;日本明治维新前有封建割据,而其他两国没有,排除C项;俄国近代并未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机,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60分)
5.[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铜钱制度是清代币制的主要内容。
在价值规律的作用和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银钱比价,总是离开清政府的“定例”而上下波动,有时波动的幅度较大。
在晚清以前的近二百年间,银钱比价波动常常成为困扰清朝政治、经济生活的严重问题而备受朝廷重视。
雍正帝即位后,即着手对铸币制度进行改革。
雍正五年,“定以铜铅各半配铸制钱”,将铜六铅四改为铜五铅五配铸,后来各朝都按这一比例铸钱;把改革铜钱铸重作为稳定铜钱价格和杜绝铜钱流弊的重要手段,规定各钱局按铜钱每文重一钱二分铸造,此后,钱文铸重一钱二分成为定制。
……京城户工二局鼓铸用铜400万斤,后逐渐扩大到630余万斤,尽归云南办运。
各省铸钱亦大部分采用滇铜,滇铜替代洋铜成为各铸钱局的主要原料,长期以来困扰清政府的铸钱用铜问题完全得到解决。
为保证铸币制度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雍正皇帝还颁布法令,严禁民间使用黄铜器皿。
另外,严令打击私铸和使用私钱,并定各级官吏失察之罪。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进行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进行币制改革的意义。
(9分)
答案(1)内容:铜铅对半铸钱;规定钱重;稳定铸钱原料来源(滇铜);民间禁用黄铜器皿;打击私铸钱和使用私钱行为。
(2)意义: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控制了铸币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规范了铸币制度,便利了货币的流通;降低了铸钱成本,给清政府带来大量铸钱银两;促使清代铸钱事业大规模发展;给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
6.[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其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在中国古代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
《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
”除了郎中以外,考功司员外郎、主事、令史、书令史、掌固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
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
其中针对流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
“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二十七条相对具体的要求。
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课结果编制成册形成“考簿”,然后逐级检勘、汇总、上报,最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以待会考。
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
互洽逆转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考课制度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考课制度的作用。
(7分)
答案(1)特点:日臻完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考核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考核内容广泛,标准详细系统;考核程序严密;考核结果与官员奖惩相结合。
(2)作用: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激励官吏改善吏治;巩固和扩大唐朝统治基础;对后世有借鉴作用。
7.[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朝宣政院“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与中书省等同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
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
遇吐蕃有重大问题,则派设行宣政院前往该地处理。
清初统治者高度重视蒙古事务,入关前便设立理藩院专司其事。
入关以后,随着边疆各地与内地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加强,回部、番部(藏族)事务,及与俄罗斯、廓尔喀的外交事务也划归理藩院管理。
理藩院级同六部,设尚书、侍郎各官。
理藩院的设置及其工作,帮助清朝实现了对东北、北方、西北、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避免了明代曾经出现的边疆战争不绝、动荡不宁、各族叛附不定的局面,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元宣政院和清理藩院在政治地位和职权范围方面的异同。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宣政院和理藩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
(5分)
答案(1)相同点:都是法定的中央机构;都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不同点:宣政院与中书省同级,理藩院与六部同级;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理藩院管辖部分外交事务;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理藩院管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事务。
(2)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交流、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加强了大一统的国家观念。
8.[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3.8%下降到2.8%,年失业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4.6%上升到6.3%,消费物价指数年增
长率则由20世纪60年代的2.8%上升到7.8%。
里根总统上台后,抛弃了凯恩斯主义理论,接受了供给学派的主张,通过减税,刺激供给来拉动经济增长。
1981年和1986年先后颁布了《经济复苏和税收法案》和《税制改革法案》,将个人所得税由14级累进税制,最低11%,最高50%,改为15%和28%的两档税制;将公司所得税数额从5级减为4级,最高税率从46%降到了34%。
同时提高个人免征额和标准扣除额,取消了一系列的减免纳税项目,如消费信贷利息扣除等,简化了税制。
1983年,美国经济开始出现显著好转,减税的效应开始得到释放,储蓄率和投资率都开始增长,至1988年5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成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摘编自于雯杰《美国三次减税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里根减税政策推行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根减税政策的影响。
(9分)
答案(1)背景: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失灵;供给学派理论受重视;美国税制的弊端。
(2)影响:扭转了“滞胀”局面,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对世界税制改革及美国后来的税制改革产生重要影响;给美国带来高赤字的风险。
解析(1)通过材料“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3.8%下降到2.8%,年失业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4.6%上升到6.3%,消费物价指数年增长率则由20世纪60年代的2.8%上升到7.8%”,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局面;通过材料“里根总统上台后,抛弃了凯恩斯主义理论,接受了供给学派的主张”,可知凯恩斯主义失灵以及供给学派理论受到重视;通过材料“1981年和
1986年先后颁布了《经济复苏和税收法案》和《税制改革法案》”,可知美国的税制存在弊端。
(2)通过材料“1983年,美国经济开始出现显著好转,减税的效应开始得到释放,储蓄率和投资率都开始增长”,可以得知其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扭转了“滞胀”局面,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第三,对世界税制改革及美国后来的税制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里根的税制改革,我们还应看到其不足之处,即给美国带来高赤字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