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一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一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中数学应用题每年必考,成为高考的一大亮点。

尽管解决这类
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高深,并且在高三复习中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专题复习和演练,但学生得分仍然很不理想。

结合教育改革的要求,笔者对高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进行
研究,对怎样加强高一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果,提出几点看法。

一、降低应用题的教学难度,树立学生信心
高中学生学习应用题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从小学到初中,一些学生一见应用题文字很多,涉及的情景又比较陌生,连题目都不“敢”去看了,一次次的挫折,使学生的自信心逐渐
丧失。

这对解决应用题毫无益处。

所以,高中教师应从高一教学开始就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
的信心,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使其保持冷静,认真对待,不随意放弃,从读题开始,画
出关键的字词句,理解题目的背景,对题目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概括,帮助学生解决读题困难,协助学生审题。

测试时尽可能地考查一些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逐步尝到甜头,以便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二、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高中数学知识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刚进入高一学习,一下子很难适应。

而高中阶段
所学的知识大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许多的数学知识都有具体直接的应用,如解三角形问题、数列问题、线性规划问题、概率统计问题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创设一些与知
识点相联系的生活情境,使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充分实
践和体验这些知识是如何使用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应用题教学时,更应重视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要将数学思想、方法从数学应用
题教学中提炼出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想,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使用意识。

三、积累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
建模的过程就是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的过程。

一道题目可
能有较多的建模思路,应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或运算过程少、技巧性不太强的数学模型来
解答题目。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高中将会学到很多的数学模型,比如初中的一次函数、二
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模型,高中的指对数函数模型、三角函数模型、数列等等。

在应用问
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已学模型的特点,将遇到的应用问题进行归类,学会针对
问题情景,通过类比寻找与之相类似的模型,进而建立数学模型。

一般来说,可采用下列策
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1.直译法,利用已知条件顺向推理;2.运用所求结果进行逆向搜索;3.借助常用模型直接列式,平均增长率的问题可建立指数、对数或方程模型,行程、工程、浓度问题可以建立方程(组)或不等式模型,拱桥、炮弹发射、卫星制造问题可建立二
次模型,测量问题可建立解三角形模型……4.对于几何问题,注意灵活使用解析法和解三角形法。

四、抓好数学运算关,提高学生运算的正确率
在解决应用问题时,许多学生只注重列式,虽然好不容易读懂了题意,列出了式子,但
最终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在于算不出来,而运算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师在平时教学过
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和对算法精心思考的习惯。

在运算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
使用的概念、公式和法则要准确无误,这是保证运算准确的基本条件。

平时的作业、练习、
测验等都必须要求学生认真检查、总结、订正,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另外还需要学生运算熟
练且合乎算理,运算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有依据。

或根据概念,或根据公式,或根据法则,
要养成思维严谨的好习惯。

这些都是完整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

五、利用好教材,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法,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教材的数学应用问题遍及教材的各个方面,几乎每章都有实际应用问题,章节开始的问题情境,章节结束的最后一节都安排了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并有大量的练习、习题以及实习作业等等。

针对各个章节涉及的实际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习惯。

重视对不同内容,有的放矢,各有侧重,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章头序言,指导阅读,留下悬念。

对图文并茂的章头序言,由教师简单提出或由学生阅读,使学生稍作碰壁,留下解题悬念,增强解问题的欲望。

2.重视例题的示范作用。

例题是连接理论知识与问题之间的桥梁,示范性强。

因此在讲解例题时应在各个环节起示范作用。

教师应重视例题的分析与讲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求基本实际模型的能力。

3.指导练习,巩固方法。

充分运用课本的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题位于具体的理论知识后面,建模方向性强,教师只需稍作指导;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主要纠正数学语言转化过程和解题的规范过程。

4.实习作业,重视实际操作与团结协作。

完成实习作业,可以打破单一沉寂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如《三角函数》中的实习作业对不能直接测量的两点的距离,教师选定符要求的地点,组织学生实际测量,特别是对“已知边和一对角”解三角形的三种情况,通过动手操作,实地测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总之,我们要从高中的起始年级开始,对于学生,要加强自主学习意识,改变被动学习思想,才能更好的学习数学应用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