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马克思原理 政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层建筑的组成: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 政治组织
政治法律思想观点
道德、艺术、宗教、 哲学等观点
国家政治、立法、 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
上层建筑内部关系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旧的经济关系
当前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关系
未来经济关系
•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
制具有内在联系。
•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

表现形式 而经济基础又是生产关系的 总和。
• 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
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 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法 杖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哲 人 解 析
马克思与恩格斯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 、没有反应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 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会有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 新旧经济基础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 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落寞时期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变革的客观要求 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 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 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 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 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 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基本 适合 不适合 新的 适合 一定 要适合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规律
一、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含义 及其构成 二、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辩证 关系 三、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矛盾运 动的规律 四、实践意义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构 成
• 经济基础 • 上层建筑
• 国家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 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中,它们 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 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形式和发展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它必须为经济基 础服务; (3)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以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前提, 即上层建筑要变不适合为尽可能适合。 (4)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再到基本 适合,是这一规律的生动表现。 这一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其原理是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之一。它同样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 题以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有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 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5种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的构成
经济基础的内涵
•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
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 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 物质社会关系。因社会实 际运行过程是复杂的,其 构成也是复杂的。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 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 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国家的职能
(1)国家的对内职能 • 政治统治:统治阶级对被统 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 同时在本阶级内部实行特定 的民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 主相结合来实现和维护自己 的统治。
• 社会管理职能:国家执行社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社会形态
前事可鉴
18世纪法国大革命很好地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观点。18世纪 的法国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传统的封建经济让法国低等级人民惨遭博讯,生 活极端贫困。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成熟。第三等级的资产 阶级热衷革命,迫切要求政府改变社会贫困落后的现状。利益决定立场,法国 社会第一二等级的僧侣和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竭力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在矛盾与压迫下,1789年7月14日,法国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经过 四、五年的不懈努力,推翻了封建专职的同志,建立了新的资产阶级国家。人 类历史上,几乎每次经济基础的提高都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动荡。人类文明的四 次转型,都引起国际社会巨大变动。而人类文明的进步又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 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一方向的推动作用,相反方向的摧毁作用,以 及阻碍经济发展沿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想另一种方向走。15世纪发生在英国 的“圈地运动”很好的阐明了此观点。政府的血腥统治,让很多人民流离失所, 但是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 使农民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流入城市,为英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者。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使农民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 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者。 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被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 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
即:
上层建筑 的产生 决 定 经济基础对 上层建筑的决定 作用 上层建筑 的性质 决 定 经济基础 决 定 上层建筑 的发展方向
18世纪法国大革命很好地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这一观点。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之所以创立自己的上层建筑,就是要它为自己服 务,促进自身的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是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实现的。 第一,就其服务的方向而言,要千方百计地促进自己基 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对有害于自己的基础进行抵制和斗争。 第二,就其服务的方式而言,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经济生 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这种控 制分为强制的和非强制的两大类:屠刀和牧师的职能。 第三,就服务的效果而言,取决于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 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所维护、巩固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 所破坏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 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反之则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消极力量。
即:
上层 建筑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 基础
适合
生产力
促进 作用 阻碍 作用
不适合
经济 不适合 基础
决定
生产力
经济基础
反作用
上层建筑
15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圈地运动”很好的阐明了上层
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此观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 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组成 内部关系
哲 人 唯物主义 解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社会的基础是该社会的经济关 系的体系,即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 析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生
产资料所有制是首要的、决定的部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 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经济基础派生和决定上层建筑,上 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表现 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是划分 不同社会形态的直接的客观依据。按照经济基础的性质,通 常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 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低级阶段) 五种基本形态。在新旧社会更迭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解体着 的经济基础和形成中的经济基础相互并存和斗争的局面。马 克思和恩格斯有时亦用经济基础指生产方式。
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和 调节,维护统治阶级的社会 秩序,干预、调节社会经济 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等 等。
1972
(2)国家的对外职能
• 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
土完整,防止和抵御 外来侵略。帝国主义 还依靠国家的力量侵 略别的国家。
年 尼 克 松 访 华
——
• 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 活。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理论观点。
3.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核心
国家的特征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国家的职能 国体与政体
国家的特征
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 国 家 的 特 征
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
征收赋税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国 家 的 起 源 和 本 质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1页)。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作了精辟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 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 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 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2卷,第 32页) 斯大林 斯大林给经济基础下的定义是:“基础是社会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经 济制度”(《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01页),并具体说明“上层建筑是 通过经济的中介、通过基础的中介同生产仅仅有间接的联系”(同上书 第505页)。 毛泽东 毛泽东认为,“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他们对 “经济基础”的解释和使用,都不直接包括生产力。
拿 破 征仑 服穿 意越 大阿 利尔 卑 斯 山
国体与政体
奴隶主阶级专政国家 国体 决 定 各阶级在国 家中的地位 封建主阶级专政国家 资产阶级专政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服 从
民主共和制 统治阶级组织 政权的形式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法西斯制
国家消亡
• 阶级和国家都是一种历史现象。阶级消灭和国家
消亡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阶级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国家消亡是阶级消 灭的必然结果。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不可避 免地消亡。 这里所谓国家消亡,是指无产阶级国家。资产阶 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 命才能消灭。而无产阶级国家则不同,它是人类 历史发展的最后一种国家形式,它将随着阶级的 消灭而逐渐失去作用,自行消亡。
四、学习掌握这一原理的实践意义
• 第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
律,揭示了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和内在原因。 • 第二,这是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问 题的重要方法论 • 第三,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 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既是政治革 命和文化革命的依据,也是政治改 革和文化改革的依据。
而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 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 物质利益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 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 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 范化、程序化。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人民群 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我国实例
建国前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国贫民乏,脆弱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脆弱 的上层建筑 50年代 “人民公社化运动”,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薄弱经 济基础和较先进的上层建筑不相适应,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善经济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进上层建筑

奴隶制国家
国家消亡 的过程 国家消亡
封建制国家 阶 级 对 立 国 家 产 生
资本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 国家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
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 建筑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无论政治的或思想的上层建筑,它 们都产生或根源于经济基础。 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 基础,或迟或早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谁在生产关系领域 中居于统治地位,谁就必然要在政治和思想领域中居于统治地 位。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随着经济基础的变 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将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马克思指 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 地发生变革。” 当然,我们说上层建筑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 变化,并不是说经济基础一旦发生变化,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就 会立即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